孤鸳曲
哪位哥哥有好看的带颜色的激情的小说发给我几部…真的谢谢了…发到邮箱哦…
给邮箱,我发的是压缩包要解压。
有激情,但又代表了些忧郁的颜色是什么??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 配色功底是很重要的 我找了个网站 策划正确的配色方案 里面有具体说什么颜色代表什么 http://.cn/color/20070623/color_0623J52007.html
找一首班歌~~要有激情的~~~励志类的~~~带青春动力的~~
《The mass》(教你学会与命运抗争)、《Nostradamus》(力顶,歌词没几句也很好记)、《Apologize》(请楼主坚持听到第一分十秒的爆发,但歌词很艰涩难记)、《奇迹再现》(很好很励志的歌)、《The dawn》(很棒试下)
求一些豪迈有激情的诗句
我想这里应该有你想要的吧,看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 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 饮尽仇雠血
扬鞭慷慨莅中原 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 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 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 东南到处有啼痕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一门七进士 父子三探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 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 霜寒未曾试。
望门头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符少年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叫它亡!
要知兵器为凶器,圣人不得已用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透天香气袭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
琴声动武林 剑在手中握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醉卧美人漆, 醒掌杀人权.
不求连城璧, 但求杀人剑.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小楼昨夜又春风, 云雨巫山数落红。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次为君开。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老夫聊发少年狂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搞朴而震天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 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 抓了酒徒付鼎烹。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天下文章数潇湘 潇湘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 吾为吾弟改文章
吾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他日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世事如棋 乾坤莫测
一生思破红尘路 剑藏庐轩隐迷踪
万战自称不提刃 生来双眼篾群容
征衣风尘化云烟 江湖落拓不知年
剑痴刀狂世纷云 今将衣钵卸双肩
踏尽千山无人识 当初枉受成名牵
东风吹醒英雄梦 笑对青山万重天
难定纷纷甲子年 千魔荡荡白阳天
苍天旨意著书命 诸子虔诚扶道颠
佛灯点亮华光现 一线生机救末年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一剑平生恨 气短英雄胆
蛰龙已惊眠 一啸动千山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千山万岭吾独行 千军万马吾不惊 千招万式吾惊练 千万身价业小灵
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与生俱来人中首, 惟我与天同齐寿。
双脚踏翻尘世浪, 一肩担尽古今愁。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少年十五二十时 步行夺得胡马骑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桃花仙人种桃树, 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 酒后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马尘车驰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车马, 他的富贵我的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衰,山無嶺、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尺青锋怀天下,一骑白马开吴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琉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觉高歌有鬼神, 安知饿死填沟壑?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樽来作横山主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提师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自古多情空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去黄泉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刘白羽的 日出 和徐志摩的 泰山日出 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在刘白羽的《日出》中,日出景象无疑是文章的主体,但是作者直接写日出感受的篇幅只有五分之二,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是引用别人的文章,还有五分之一写的是在黄山没有看成日出。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别的方面是不是喧宾夺主呢?好像也不是。
如果一上来就写如何在飞机上看到日出,看完了,文章也就完成了,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可能给人以单调之感。而有了前面这一切,文章就显得比较丰富,不但是语言上丰富,而且想象、情感、色彩上也丰富。俗语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这五分之三的篇幅是一种陪衬,或者说是一种烘托。这有点近似国画上所说的“烘云托月”。
当然,这并不是说写日出非这样写不可。有时不用烘托,直接描写也是可以的。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有巴金的《海上日出》,该文就没有烘托,几乎全是直接描写。
刘白羽和巴金的风格完全不同,他的这篇《日出》风格多样化。当然,单纯也有单纯的美。笼统地评说单纯或多样化是没有意义的,要有比较的对象,也就是要有参照系。这参照系首先就是指文体,其次是风格。同样的文体,就要看风格。显然,和刘白羽的风格比较起来,巴金的就显得单纯多了。巴金的感觉是蓝色的天空,红色的霞,黑色的、紫色的云,光亮夺目的阳光,等等,而且这种光亮的效果有两种:一是射得眼睛发痛,二是把云、海和作者照得透明。文章不长,应该说视角和层次并不单调,但是,如果刘白羽满足于巴金这样的感觉,那他的文章就不用写了。刘白羽之所以要用同样的题目再写一下,肯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超过前辈的地方。刘白羽引用了海涅、屠格涅夫的文章,却没有引用巴金的,可能并不是偶然。而引用海涅和屠格涅夫的文章,不是为了显示这样的描写无以复加,也不是为了作陪衬,而是另有一番用心——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把日出的抒写推向一个新的水准。他的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背景上的反差。感受日出的辉煌,在“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为了强调突遇“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的惊异,前面特意写了两次失望,一次是在印度——看日出的胜地,一次是在黄山,遭遇了和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一样的失望。
第二,在光和色的对比上。当然,巴金、屠格涅夫写日出,光和色也是有对比的,但是刘白羽在色彩层次上更显丰富。
先是色调和色温的对比。“黑沉沉的浓夜”“一线微明”“暗红色长带”“清冷的淡蓝色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这里,不但有色彩的对比,而且有色调、色温的对比,蓝色(其间还有磁蓝和淡蓝的层次)是“清冷”的,而红色、亮色(其间还有暗红,红得透亮的层次)是温暖的,是“沸腾的”。
其次是静态和动态的对比。飞机在不断上升,抛开地面,“不知穿过多少云层”,把夜空“愈抬愈远”,这种动的幅度是很宏大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宁静的:地面是“黑沉沉的”,“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不但有动静对比,而且有转化,由冷变暖,由静变动——“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一句特别值得称道,这是刘白羽式的创造,是固态和液态的转化,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这里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奇。
再次是情景的对比。刘白羽在飞机上惊奇地领略日出的壮观景象,用了一系列辉煌的语汇,诸如: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瞬息之间,平静的心态转化为激情状态。一切景象都染上了激情的色彩:“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红是火热的色彩,而在汉语里“热”与“闹”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冷”与“静”联系在一起一样。接下来,刘白羽激情的状态又转化为宁静的状态:
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宁静,充满着清新、幸福之感……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
本来,这里是文章的高潮,是感情的高潮,是强烈的激情,是刚性的,但是刘白羽却把它和柔性结合在一起,把激情与平静自然地统一起来,以显示出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其特点是以一种内心的、无声的体验,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的境界。
最后,顺理成章地把这种幸福的体验和庄严的思索升华为政治的抒情。这种升华,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读起来,也并不太生硬,因为其间从个人的体悟到集体话语的过渡相当自然,这得力于一个关键词的运用,那就是说,飞机向“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有了这样的过渡,下面写道:
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从大自然的感受上升为政治的激情抒发,是刘白羽的惯用手法。也许,今天的青少年读者,对他这种强烈的政治抒情并不一定能够全部体验,但是,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上个世纪中期,中国知识分子浪漫主义的、崇高的追求。
(二)
从表面上看,徐志摩笔下的日出和刘白羽笔下的日出,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一个从泰山上看,一个从飞机上看。但是,光看到这样的区别是肤浅的。文章的精神不在于写了些什么,从什么角度看,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感受。
读者已经习惯了一般的写法:首先集中笔力描绘出日出的壮丽景观,然后慢慢激动起来。但是,徐志摩却不是这样。首先,他不太着重写景,因为在他看来,最初的印象是很平淡的,西方一片铁青,东方有点发白,只能用“旧词”——“莽莽苍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也不是很兴奋的,有点懒洋洋的观感,等到仔细留心再看时,却一下子兴奋、激动起来,不由得大声狂叫。
要注意,这样的写法和刘白羽是很不相同的。刘白羽是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而徐志摩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层次井然。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徐志摩和刘白羽不同,他是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快,使用的方法也与刘白羽恰恰相反,先不讲任何理由,突然就激动起来,引起读者的惊异,然后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维持读者的内在注意力。这也是一种方法,是浪漫诗人比较常用的手法。和一般抒情散文不同,不是情与景的平衡发展,而是以情感为纲,以情感为主导。
描绘的效果,得力于组合性的比喻。作者把云海比喻为绵羊,由绵羊联想,引申出羊绒、羊角、羊颈的交接,应该说,是挺形象的。可是这时诗人却激动莫名,由于站在山峰顶端,“发生了奇异的幻想”——自己化为一个巨人,脚下的山峦变得像拳头一样小,自己站在大地的顶尖上,长发变成墨色的旗帜,平举着一双长臂,向着东方,默默地呼唤、祈祷,而且流下了热泪。
为什么会激动到这种程度呢?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崇拜、久慕未见、悲喜交互。一个也不要放过,要弄明白。
崇拜、久慕未见,比较好解释,因为在浪漫诗人看来,大自然的景象太动人了,太值得崇拜了。长期地向往,却未能得见;一旦见到,就激动得不能自制。但是,理解悲喜交互就有点难度。喜是很好理解的,因为美好的景色而喜。悲呢?这个问题,我们先留着到后面去试着解释。
下面有一个词更为关键:东方。(巨人的手指向东方。)这里显然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有着更多的文化的、历史的含义。请看: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
这里的“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显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东方的曙光,东方的觉醒,是重点,对于这一点,徐志摩以更为华彩的语言来美化: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这样的色彩,比最初使诗人激动的云层要强烈得多了,他甚至不惜用堆砌的方法,集中了这么多富丽堂皇的词语,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感和文采。但是,色彩还是表层的,内涵在其深层,如果仅仅限于表层,文章的深度就可能受到局限。幸而,诗人把自己的思想逐步透露: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这里的“异彩”之所以值得赞美,是因为驱除了“满天的睡意”。天是没有什么睡意的,这不是写实,而是象征,把这里的“睡意”和“东方”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了,这象征着东方巨人的觉醒。要注意,本文写于1923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文中的“光明的神驹”,提示了时代背景。类似的提示还有: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这里的“海句力士(大力士)”“复活”“光明”,都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礼赞,不仅是对时代的,而且是对自我的。文章到了最后,诗人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在文章最后,是光明的普照,这是“四方八隅”的欢歌,也是巨人心灵的光华,这是情绪的高潮,也是欢乐的高潮。欢乐充斥着身体内外,可以说是一首精神解放的欢乐颂。
现在,再回答我们曾在本文前面留下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诗人在初见泰山日出的时候,流下是“悲喜交互”的热泪?喜,已经得到充分的解释,可是悲从何来呢?如果光是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不可能有悲的成分的。这里暗示的是东方巨人的觉醒,“驱除睡意”,这种睡意是历史的,是经历了漫长的痛苦和屈辱的,是充满着重重障碍的,而一旦觉醒,“扫荡阻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才令人悲喜交集。这种悲喜交集,是历史的转折点决定的。
徐志摩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热情诗人,在表现情绪上,具有足够的气魄,但是在表现历史感方面,是比较薄弱的。这一点只要把本文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相比,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在郭沫若笔下,凤凰是英勇地烧毁了旧世界,同时又自觉地烧毁了旧自我,在旧我毁灭之后,才获得了火中涅槃的永恒生命。徐志摩的散文,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度方面,显然是有局限的,因而在谈到“悲喜交互”时,难免给读者留下一些困惑。
最后总结一下,关于日出的美,我们已经读了两篇文章,两篇文章有共同之处,就是日出的美都与光华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然后由光华和温暖激起了作者情感的特殊激动。二者都美,哪一方面更重要呢?两篇都是抒情散文,文章的动人,是以情为主,还是以物象为主呢?看来应该是以情动人,但是,一般的情感,类似的情感,是不是都能动人呢?比如说,两个人的情感差不多,没有各自的特点,是不是一样能动人呢?绝对不能。分析文章的重点就在于找到情感的特殊性、情感的区别,抓住了特点,才能抓住刘白羽和徐志摩的个性,体悟到他们发现、创造美的境界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