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喀布尔最后的犹太人,喀布尔人读后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31 13:16:24 浏览次数:358
世界上第一次劫机是在什么国家什么时候跟地点
  1931年2月,有史以来第一次劫机事件在秘鲁发生。   1948年7月,亚洲发生第一次劫机事件,一架国泰航空公司的飞机由澳飞往香港,被四名乘客劫持,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被杀,飞机坠毁在海中,25人死亡。   1960年8月,苏联第一次发生劫机事件。   1968年7月23日,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被三名巴勒斯坦游击队队员劫持,飞机被迫从罗飞往阿尔及尔。机上12名人质在被扣压40天后释放,以色列也释放了16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1970年9月,巴勒斯坦游击队队员劫持了三架飞机,一架属美国环航空公司,一架属瑞士航空公司,一架属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劫机者要求三架飞机飞往约旦,降落后飞机被炸毁。所有机上人员被用来交换被关压的巴勒斯坦人,最后被释放。   1974年9月,越南航空公司的飞机被一名手持两枚手榴弹的人劫持,后劫机者引爆了手榴弹,飞机坠毁,机上70人全部遇难。   1976年6月27日,两名巴勒斯坦人和两名欧洲人劫持了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要求飞机飞往乌干达,机上共有244名乘客及12名机组成员。人质中的105名以色列和犹太人在飞机降落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后即被释放。7月4日,以色列部队进行了解救行动,劫机者被打死,三名乘客也不幸遇难。   1978年2月,两名阿拉伯游击队队员在塞浦路斯的拉纳卡劫持了一架飞机。埃及军队在谈判过程中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试图袭击飞机以解救人质,塞浦路斯军队进行阻止时双方进行了45分钟的对抗,15名埃及军人死亡。   1981年3月2日,持枪者劫持了一架巴基斯坦国内航班,迫使航班飞到喀布尔,后又飞到大马士革。15日,在巴基斯坦政府释放了54名政治犯后,机上100多名人质被释放。   1984年12月3日,科威特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巴基斯坦卡拉奇的空中客车客机在德黑兰被四名巴勒斯坦人劫持,机上共有161人。劫机者要求释放被关押在科威特的17名犯人,机上两名美国乘客被杀。伊朗警方六天后制服劫机者,救出人质。   1985年6月14日,三名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持枪者劫持了一架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从雅典飞往罗马的波音727客机,机上共153人,其中有40名美国人。劫机者要求释放关押在以色列的75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在贝鲁特机场进行了16天的谈判,在叙利亚的调解下,以色列释放了31名黎巴嫩人,他们多半是什叶派穆斯林,劫机者释放了39名美国人,1名美国人在劫机过程中被害。   1985年11月23日,埃及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开罗的波音737客机在马耳他被三名劫机犯劫持,他们要求前往利比亚或突尼斯。机上两名乘客被害。谈判持续22小时后,埃及警方对劫机犯发动进攻,造成65人死亡,其中包括两名劫机犯。   1986年9月5日,四名巴勒斯坦人在卡拉奇劫持了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机上共有40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在包围了16个小时后袭击了劫机者,共有22人死亡。   1986年12月25日,伊拉克航空公司从巴格达飞往约旦首都安曼的一架波音737客机被劫持,机上共有91人。飞机在沙特阿拉伯的阿尔阿尔着陆时爆炸,62人丧生。   1988年4月5日,阿拉伯武装分子在伊朗的马什哈德劫持了一架科威特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机上共115名乘客,劫机者要求释放关押在科威特的什叶派亲伊朗的极端分子。16天后,被劫飞机在塞浦路斯的拉纳卡停留后飞抵阿尔及尔,机上两名科威特人被害。

伊斯兰教历史上,进行了哪些大屠杀与种族灭绝?
阿拉伯民族是源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半沙漠地的游牧民族,不论是根据犹太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记载,都认为他们和犹太人有血缘关系,语言分类中也同属于闪含语系。原来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中的以家族为基础的部落。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一些商业贵族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并引起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建立了威望。他开始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以麦加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并制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穆罕默德指挥乌马公社,以战争筹集财富和武器。624年,他发起了伯德尔战役,以少胜多,袭击了麦加倭马亚家族的一支武装商队。这不仅给倭马亚家族以沉重打击,而且也被穆斯林们视为是安拉神佑的结果,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威望,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此后数年间,穆罕默德先后两度与麦加军队交锋。627年,穆罕默德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此后,麦地那军队愈战愈强,屡战屡胜,迅速兼并周围部落。与此同时,穆罕默德还派遣使者,游说半岛各个部落,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使麦地那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权势日渐巩固的穆罕默德率万人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麦加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不服从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神权共和时期(632年~661年)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部落酋长们认为,他们对穆罕默德的服从,已经随着先知的去世而告终结。于是,各部落停止进贡,各行其是。这一变故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视作“叛教”,引起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战争。为了让贝都因人继续效忠于麦地那,最后经各派协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出任先知在世间的代表,称为哈里发(khalīfat Rasūl Allah,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统一,阿拉伯人开始了最早的对外扩张。
  
  634年,奥马尔一世(634—644年在位)当选第二任哈里发,自称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的继承人”,从此开始担任了穆斯林军队的总司令。他首先率领贝都因军队进入叙利亚,击败拜占廷,636年攻陷大马士革,两年后进军耶路撒冷地区;继而分兵东西两路,展开全面进攻。东线接连攻破波斯军队防线,占领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区;西线连败拜占廷,占领巴勒斯坦和埃及。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时,帝国扩张战争更是势不可挡。东线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战败的波斯萨珊王朝,进军呼罗珊。651年,萨珊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夺得呼罗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帝国西线大军则攻入北非利比亚的昔兰尼加。
  
  正当对外扩张战争势如破竹时,帝国内部发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与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穆斯林内部纷争由此开端。656年,奥斯曼被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该派刺杀阿里,神权共和时代结束。
  
  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历史上将这4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期,又称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史学家把神权共和时期的四位哈里发叫做“拉什顿”(al-Rāshidūn 正统派)。这一时期,帝国版图迅速扩张,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历任哈里发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两大帝国长期争战的有利时机,以及新的伊斯兰教信仰带来的团结和力量,和他们自身充分的沙漠作战经验(特别是利用“沙漠之舟”骆驼,而不是像北部的邻居那样骑马作战),以“圣战”为名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年~750年)
  
  公元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阿拉伯社会开始进入鼎盛时代。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政府文件必须用阿拉伯语书写。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相对峙。另一支东线军队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北端,占领信德一带。在北线,倭马亚王朝曾3次发兵,围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线的进攻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皈依伊斯兰教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为主力,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消灭西哥特王国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斯山脉,攻入西欧法兰克王国。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欧内陆的进攻。不过,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沿岸仍频频得手。到了8世纪中叶的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阿拉伯人残暴的征服统治,导致众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加剧。同时,逊尼派、什叶派及其他派别的教派争斗日趋激烈,并逐渐与阶级、民族矛盾联结在一起。帝国不仅未能彻底把什叶派镇压下去,反而又出现了一个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为主的阿拔斯派。各种反抗力量在720年后开始逐渐汇合。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年~1258年)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艾卜·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杀倭马亚余党,杀害了艾卜·穆斯林,并残酷地镇压了呼罗珊人民起义。
  
  哈里发曼苏尔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公元8~9世纪时,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早在阿拔斯王朝创建之初,倭马亚家族的后裔就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割据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年——1236年),由于服色尚白,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现了什叶派的易德里王朝。
  
  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同时,9世纪中叶以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和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势力,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获得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中央政权。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868年—905年)。东方各省继塔希尔王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撒法利王朝(867年—903年)、萨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叶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或哥疾宁王朝),先后征服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973年迁都开罗,由于服色尚绿,中国史书称为绿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国在这一时期忽生忽灭。
  
  10世纪以后,帝国四分五裂,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名存实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
  
  帝国的灭亡
  
  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亦思马因派(即七伊玛目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区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谢赫)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的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
  
  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耶路撒冷多次被占领。
  
  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但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领蒙古军队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并于1258年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约80万居民被屠杀。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哈里发被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终于灭亡。
  
  政治制度
  
  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阿拉伯帝国的继承制度既不同于中国的册封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继承制,而是一种被伊斯兰世界所普遍接受的长者继承制,即由皇族中的现存的最年长者继承。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个新皇位的继承者往往要将其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掉或将其关在自己的寝宫中,数十年不见天日。这样极易造成王位潜在继承者的心智扭曲或是知识匮乏,最终造成哈里发的素质低下,无力治国的局面出现。

推荐女生看的文字优美的,哲理的书籍,例如舒羽的《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
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美人如花》。都是关于古典诗的,哲理性比较强,而且与很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用故事串联起来,读起来很有味道,也易懂

古代的大食是现在的什么国家?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个伊斯兰教封建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民族是源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不论是根据犹太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记载,都认为他们和犹太人有血缘关系,语言分类中也同属于闪含语系。原来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中的以家族为基础的部落。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一些商业贵族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并引起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建立了威望。他开始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以麦加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并制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穆罕默德指挥乌马公社,以战争筹集财富和武器。624年,他发起了伯德尔战役,以少胜多,袭击了麦加倭马亚家族的一支武装商队。这不仅给倭马亚家族以沉重打击,而且也被穆斯林们视为是安拉神佑的结果,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威望,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此后数年间,穆罕默德先后两度与麦加军队交锋。627年,穆罕默德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此后,麦地那军队愈战愈强,屡战屡胜,迅速兼并周围部落。与此同时,穆罕默德还派遣使者,游说半岛各个部落,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使麦地那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权势日渐巩固的穆罕默德率万人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麦加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不服从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神权共和时期(632年~661年) 632年的阿拉伯帝国领土 最后一位“纯洁的哈里发”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陵墓位于伊拉克纳杰夫的阿里清真寺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穆罕默德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部落酋长们认为,他们对穆罕默德的服从,已经随着先知的去世而告终结。于是,各部落停止进贡,各行其是。这一变故在伊斯兰教历史上视作“叛教”,引起了一系列有计划的战争。为了让贝都因人继续效忠于麦地那,最后经各派协商,同意由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出任先知在世间的代表,称为哈里发(khalīfat Rasūl Allah,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叛教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岛恢复了统一,阿拉伯人开始了最早的对外扩张。 634年,奥马尔一世(634—644年在位)当选第二任哈里发,自称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的继承人”,从此开始担任了穆斯林军队的总司令。他首先率领贝都因军队进入叙利亚,击败拜占廷,636年攻陷大马士革,两年后进军耶路撒冷地区;继而分兵东西两路,展开全面进攻。东线接连攻破波斯军队防线,占领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区;西线连败拜占廷,占领巴勒斯坦和埃及。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在位时,帝国扩张战争更是势不可挡。东线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战败的波斯萨珊王朝,进军呼罗珊。651年,萨珊王朝灭亡,阿拉伯帝国夺得呼罗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帝国西线大军则攻入北非利比亚的昔兰尼加。 656年的阿拉伯帝国领土正当对外扩张战争势如破竹时,帝国内部发生分裂。以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为首的哈希姆家族对出身于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出任哈里发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组建起什叶派,与奥斯曼所奉行的逊尼派相对立。穆斯林内部纷争由此开端。656年,奥斯曼被刺,阿里继任哈里发。但以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为首的倭马亚家族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不满的下层穆斯林组建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661年,该派刺杀阿里,神权共和时代结束。 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历史上将这4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称之为神权共和时期,又称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史学家把神权共和时期的四位哈里发叫做“拉什顿”(al-Rāshidūn 正统派)。这一时期,帝国版图迅速扩张,为阿拉伯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历任哈里发利用北方拜占庭、波斯两大帝国长期争战的有利时机,以及新的伊斯兰教信仰带来的团结和力量,和他们自身充分的沙漠作战经验(特别是利用“沙漠之舟”骆驼,而不是像北部的邻居那样骑马作战),以“圣战”为名进行大规模的武力扩张。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年~750年) 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公元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阿拉伯社会开始进入鼎盛时代。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官方语言,政府文件必须用阿拉伯语书写。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阿拉伯军队侵入中亚,占领喀布尔、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等广大地区,直至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相对峙。另一支东线军队攻入南亚次大陆的北端,占领信德一带。在北线,倭马亚王朝曾3次发兵,围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西线的进攻最为猛烈,不仅占领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马格里布地区,还以皈依伊斯兰教的北非土著柏柏尔人为主力,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入西欧的伊比利亚半岛。消灭西哥特王国后,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脉,攻入西欧法兰克王国。732年,阿拉伯人在普瓦提埃战役中失利,停止向西欧内陆的进攻。不过,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的地中海沿岸仍频频得手。到了8世纪中叶的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750年的阿拉伯帝国领土阿拉伯人残暴的征服统治,导致众多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加剧。同时,逊尼派、什叶派及其他派别的教派争斗日趋激烈,并逐渐与阶级、民族矛盾联结在一起。帝国不仅未能彻底把什叶派镇压下去,反而又出现了一个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为主的阿拔斯派。各种反抗力量在720年后开始逐渐汇合。

360点睛实效平台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