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美国富尔敦渔市场,富尔敦发明了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6 14:32:28 浏览次数:223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怎么样?
[美国] 加州州立大学富勒敦分校(富勒敦)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 (Fullerton) 总体印像: 建校年代:1957年 所在省州:加利福尼亚州 所在城市:Fullerton 学生人数:36996人 官方网址: http:///401.html 追问:

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的表现和原因

1,“冷战”的表现:

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经济上:歇尔计划。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

军事上:北约和华约建立。

2,“冷战”的原因:

二战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合作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的政策,并视苏联为障碍。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评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

1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促进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3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4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评论

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②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⑤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3、主要成就

①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克隆普顿-骡机(1779年);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

②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的)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

4、特点

①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最终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②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新机器的科技含量不高;

③英国一花独放,绝大多数发明都出自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5、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④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特点

①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②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发展迅速;

③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等部门,有巨大的能力改造和武装各轻工业部门并使农业机械化,从而使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

5、影响

①生产力迅猛发展;

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②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3、主要成就

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 子 弹爆炸、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64年美国-集成电路计算机问世等)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高新技术。

4、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5、影响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造成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迅速。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变了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们日益重要。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三次科技革命来的三次能源突破

1、第一次:蒸汽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电力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第三次:核能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

三、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1、生产力方面: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

2、社会关系方面: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

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

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四、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⑵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 主要成就和特点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

(1)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5、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1) 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2) 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 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5)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6、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2)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3)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评论

安利充电汽车在美国市场怎么样
展会上,美国安利公司旗下子公司富尔顿创新公司展示了无线充电技术,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无线充电的特斯拉汽车。美国科技资讯网站thenextweb对此进行了报道,表示无线充电技术将走进超市和厨房,拥有无限未来。无线充电技术意味着不再受限于电线、连接器或接触点,电能和数据就能够有效传递至任何电器设备,不同制造商生产的、需要不同电能的设备可以共享一个电源。今天,这一技术正逐步走入并改变人们的生活。作为世界无线充电领域的先驱者,富尔顿创新公司(Fulton Innovation),致力于开发和生产无线充电设备已有12年历史,目前畅世界的安利eSpring ?净水器就采用了其独创的eCoupled集成无线技术。安利有这样的科技,做安利要发达了!自己上网看,上网了解,安利是做未来的!是大公司,是大项目!你接触安利是你的福气了! 评论

二战期间的前10位风云人物都是谁?有什么功绩?
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战时期德国元首希特勒 二战时期苏联元首斯大林 二战时期中国总统蒋介石 二战时期日本首相东条英机 麦克阿瑟(1880~1964) MacArthur,Douglas 美国五星上将。出身于军人世家。190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06~1907年任总统随从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师参谋长、师长,在法国战场作战。1919~1922年任西点军校校长。1928年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35年任菲律宾军事顾问。1936年被菲律宾总统任命为菲律宾陆军元帅。1941年7月任远东美军司令。1942 年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同年秋季开始对日反攻。1945 年9月 2 日代表盟国接受日本投降 。后以盟军最高司令官名义,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任务 。朝鲜战争爆发后 ,任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极力主张扩大侵朝战争、进攻中国。因同H.S.杜鲁门政府的全战略方针有分歧,1951年4月被撤职。 丘吉尔(1874~1965) Churchill,Winston Leonard SPEncer 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1894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1939年以前的主要政治活动 1895年从军,曾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的殖民战争。1906年进入下院。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职。在任海军大臣期间,大力加强海军实力,以回击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英军在黑海海峡的盖利博卢战役中失利,同年11月丘吉尔引咎辞职。1919年1月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积极参与策划武装干涉苏俄。1922年,因不满自由党的政策而脱离该党。1924年任S.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1925年在英国恢复金本位制,企图恢复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1931年1月,因对保守党领袖的政策不满退出鲍德温的影子内阁。此后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职之外 ,专心从事写作。在此期间,他同保守党右翼一起,反对向印度独立的要求作任何让步。丘吉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发出警告,主张重整军备,反对A.N.张伯伦姑息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主张联合法国和苏联,依靠国际联盟来阻止德国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庄严声明:“俄国人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就是美国的危难。”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丘吉尔和F.D.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丘吉尔与美国缔结一系列条约,其中包括联合使用两国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成立联合参谋部等内容。1942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借口,推迟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在处置战败的德国、波兰的疆界变动和政府组成等问题上,极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 战后的政治生涯 1945年7月大选中,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这次演说揭开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一个把英美联盟、联合的欧洲、英联邦和英帝国连接在一起的三环外交的总方针。但由于战后英国的衰落未能实现。1951~1955年,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执政期间签订1954年《巴黎军事协定》,并缔结《东南亚防务条约》,继续对苏采取强硬态度。1953年,丘吉尔被封为爵士,获嘉德勋章,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4月5日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议员。 丘吉尔还是一位演说家、政论家和作家。著有《伦道夫•丘吉尔勋爵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英语民族史》等。 蒙哥马利(1887~1976) Montgomery,Bernard Law 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指挥官之一。北爱尔兰人血统。生于1887年11月17日,卒于1976年3月25日。曾在伦敦圣保罗学校和皇家军事学院受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战后留任军官,以干练和坚强著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师长,在法国战场作战。从敦刻尔克撤退后,他在英格兰东南地区任司令官。1942 年8月去北非,任英国第八军军长。他遏止了德军的攻势,并在阿拉曼战役后把隆美尔赶出埃及。1943年5月迫使德军在突尼斯投降。盟军能够顺利地攻入西西里,主要归功于他。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入诺曼底。他晋升陆军元帅后 ,率领英国和加拿大军团横扫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1945年5月4日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国北方军的投降。1946年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 。1948 ~ 1951 年任西欧联盟主席。1951~1958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著有《回忆录》和《通向领导的道路》。 希特勒(1889~1945) Hitler,Adolf 德国纳粹党党魁,法西斯德国元首(1934~1945),头号战犯。1889年4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布劳瑙。出身于海关职员家庭,受过初中教育,无固定职业,两次投考美术学院均未录取。1913年移居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巴伐利亚团,军衔为下士,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获一枚铁十字奖章。 评论

关键词: 美国 市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