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功产生于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习练者主要是僧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佛教中禅法的渗透影响。从功法、套路及招法的名称,到思维训练的方法、武德的要求,都有禅法的影子,因此,少林寺僧人又把少林武功称为武术禅,这就表明,少林宗派对武功的习练,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除暴去恶以及娱乐等目的,而且更是把它作为悟得人生真谛、反省自己的手段,这也许正是嵩山少林寺这个佛教圣地演练武功长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其他武术流派练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话,少林宗派习练武功的终极目的显然不同。少林宗派认为,习武者禅武双修,方能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而达到的境界愈高,习武者反而愈是看淡武功的技击性,重视心灵的开启程度,重视德行的力量。现代著名少林武僧、曾任少林寺主持的金罗汉妙兴认为:技击之理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力量;实战中不要只是进攻,应同时重视防守;练武者首先必须养气,气充沛了,才会精神旺盛,进而力量充足,身体舒展,筋骨强健和心明性巧。怎样养气?即通过禅定明晓生死,洞察虚幻,悟彻真假,澄洁心志,远离思虑,断绝情欲,摒除嗜好,力戒暴怒。久习禅法,方能明心见性,遇到一切外魔、挫折、嘲讽和污辱,都能坦然处之、无动于心,久而做到心志专一,坚守吾真。
这样,六欲就无从入,三毒也无由生,神清心静,心智武功就可达到炉火纯青、守拙弃巧的境界。妙兴的这些论述,正说明了少林宗派对禅武双修的重视以及少林武功禅武合一的特点。因此,少林功夫在一般的习武者看来是克敌制胜的佛门绝技,岂不知历代少林高僧更看重它所蕴涵的禅理!从这点而言,历代高僧习练少林武功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悟道,在他们心目中,习练少林武功是禅修的一个法门而已,而明心见性悟道之后,对武功的理解及武功的修为也必将达到更高的境界,这样既可在与人交手时直接克敌制胜,又可在与人交手时震慑对手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正如孙武在《谋攻》中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所有的练武者都能通过禅武双修达到震慑对手不战而胜的境界,也就正合了佛家的慈悲之心了。
但是,当今许多的学习少林拳法者,往往不知道或不重视练武时以禅修心,这样,就仅仅把少林武功作为一门技巧之学来练习。这种抛弃了少林武功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特质的做法,正是舍本逐末之举!习练少林武功者,须牢记少林千年名传世,禅拳双修是根本的道理啊!作者:王占敏
评论何谓禅武,少林武学的精髓是什么?
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武学,是通过形体与精神的锻炼,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极限的学问,当然也属佛法的一种。至于禅武,自古来已经有太多的人给出了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以禅的精神境界,来指导武学的修炼。
佛门讲慈悲,武学讲必杀,二者表面看来互相矛盾,但空有悲心,没有力量则难以救度众生;空有武力,没有悲心则会落入魔道。佛法有了武力,可以收放自如;武功借着禅心才能炼至化境。所以,禅武合一不仅仅是少林弟子的座右铭,也是千百年来多少武者所最求的大境界!
评论河南嵩山少林寺禅武学校杂样,有塔沟好吗?有那些优势
要是我我就去少林寺永华堂找释德建大师学习禅武医 追问:
真有内功吗?很紧急
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 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沿任脉而下,经历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上鹊桥在印堂、鼻窍处,下鹊桥在会阴、谷道处)作周流运转。 评论
什么是“禅武”?
练武不一定是为了打打杀杀,在练武的时候体悟自己的心。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一方面使自己的心静,因为在练武的过程中心必须全神贯注,这样可以和佛家的身动,心不动相应。
在学佛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宇宙人生。使自己的心态平和,这样我感觉是内外兼修。身心兼修。
佛家的的修炼一般讲究的是禅修,有人误认为禅修就是静坐,其实禅修坐是一个容易修的体式,但长期静坐也不是好现象,《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佛家的打坐也不是一味的坐,而是坐后要经行(跑香),练武可以代替跑香,做到动静结合。佛法与练武相结合。佛家说八万四千法门。练武也是其中之一。
少林寺现在讲的“禅武”只有佛家,结合禅修的功夫才能叫禅武。
追问:少林以武修禅 禅为何意? 修心?我想要它的大意
禅可理解为心境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理解。以武修禅修的是习武后的心境,练武后对人生另一层次的理解或者感悟,在修习中辨解自己的禅理。而这不就是禅派的顿悟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