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车铃雾语微电影,自行车铃铛车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4 14:07:00 浏览次数:311
交通安全的观后感怎么写?
珍 惜 生 命
------观看交通安全影后感
闪现在我眼前的是亲人们凄惨的神情,无助的哭喊,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伤悲呢?是风驰电掣的速度,是醉意朦胧的眼睛以及极度疲劳的瞌睡和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没错,这就是交通安全影碟中一些悲惨的画面。眼泪一滴滴的掉下来,为那些不幸在车祸中丧生的人、为他们悲痛欲绝的亲人、也为不停地提醒仍不停发生的车祸。
汽车是现代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代表著文明与繁荣;可是却也象征著痛苦和死亡。据了解,2006年1至6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事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其中广东省2006年1月至9月共发生交通事故42539起、死亡6461人、受伤51786人,直接经济损失1.29亿元。面对一串串黑色沉重的数字,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人们总是说要珍惜生命,可是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却总是如此虎。车祸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次小小的疏忽都可能令生命不复存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再去追悔时已经太迟,任何违章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珍惜生命,这四个字对活著的人才有意义或许说对死里逃生的人有著更切身的意义,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心存侥幸,置交通安全规则不顾而最终酿成惨剧呢?我们无法忘记车祸现场触目惊心的血泊以及遇难者家属哀戚的神情,更无法忘却那个坐在蓝里的小女孩。古人李白曾有诗曰:……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对于车祸中遇难的家属来说又此能是一个恨与痛??所有的一切都让我的心深受震撼,生命如此脆弱!!
善良的人们啊,当你看完这套交通安全宣传片后,我想你的心情此刻也一定很沉重,你的心里一定开始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可是警醒不是单纯的落泪,不是无用的追悔;而是遵守安全规则的决心,是今后处处谨慎的行为。当你沉浸在冒险心理愉悦时,想一下相亲相爱的亲人,你还会不顾危险图一时观快的豪气吗?当你著侥幸心理在享受快感时,请想想影碟中的惨象,那你还会像走钢丝一样把自己的生命恣意挥霍吗?
也许你认为,我不开车,也很少坐车,这些事故似乎离我很遥远,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事实证明,在大量的交通事故中,车祸中的伤亡者,并非都是汽车司机和乘客,路上的行人受到伤害的也不在少数。横穿公路,翻越公路中的隔离栏、隔离墩,闯红灯,不按规定行走,进入高速公路行走等这些违章行为,是交通事故中造成行人伤亡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人们严重缺乏忧患意识,交通安全法规意识淡薄,交通事故总在血淋淋的教训中诞生;血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牢记这些惨痛的教训才能让心中的警钟长鸣。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次交通安全影碟培训对交通安全有全新的认识以及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
远离交通事故,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让我们时刻谨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 评论

电影白芳礼的观后感!!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白芳礼老人生前照片(20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白芳礼事迹感动人心(20张)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白芳礼
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白芳礼
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白芳礼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白芳礼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白芳礼
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白芳礼
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方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白芳礼
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助学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方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字数多了点,自己再删减。写的不太好,多包涵! 评论

哎…第三部还不出来那阿木什么写的不好看不过我到是很期待这个能都成电视剧…电影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吧,这部书太多如果拍成电影可能会缩短那就不好了,我是很期待它能拍成电视剧的…
你是鸟我是鱼丁立梅 选自《青年博览》08年5月下 他的帽子上,垂挂着两个绒球球    木棉花在我所在的城里开得火红火红时,洛可在遥远的石家庄对我说:“晴霏,你来吧,到我的身边来,我需要你。”只这一句,就让我抛掉了我优越的工作,不顾父母的眼泪,奔赴他而来。  石家庄的气候和饮食不适合我。  可是,这里有洛可在。一个人就是一座城,我爱上这个人,就爱上了这座城。  我们租了房子住,房子在郊外。小巷深深处,独门独院,时光宁静得仿佛永生永世就是这般模样。  天空中飘着厚厚的白云朵,我在我们的小院子里种石榴,养海棠。我在厨房的锅上煨红莲子汤。我精心营造着我们的地久天长。  秋去冬来,不过一个季节,洛可就厌倦了这样的日子,他对我说:“晴霏,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他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在他闪闪烁烁的眼神里,找不到答案。  石家庄的春天来得晚,但春天还是来了。当春天的枝条儿开始抽出绿来,那些嫩黄淡绿的小芽儿,逼出我满眶的泪。生命是这样的蓬勃,我和洛可的爱情,却死了。  阿木推开我的院门时,我正盘腿坐在院子的地面砖上晒太阳。春天的太阳,怎么晒不暖心呢?海棠花儿在我的身后,萎了一地的花瓣。我听到敲门声已久,有声音在问:“有人吗?”我懒得动。  我看到一个脑袋探进来,确切地说,是一顶帽子探进来。白底子,红条纹,更为好笑的是,帽檐边竟坠着两个白色的绒球球。这样的帽子,换到幼儿园孩子头上,没的说,可爱至极。可是,它现在戴在一个颇不年少的青年头上。帽子下,一张黑黑的脸,眼睛倒是挺大,忽闪忽闪地盯着我:“请问大姐,你叫宋晴霏吗?”  大姐?我真的很老了么?连这个绒球球都叫我大姐。我没好气地抬头应了一声:“是又怎样?”  “你的快件。”原来他是邮递员。他递过来一个大信封,我一眼瞥见信封上洛可的字,心扑通往下一沉,不用拆开,我就知道那里面是什么。我的信,我的照片,他统统退给我了,昔日的情爱,再不留余地。  眼泪就那么不争气地狂奔下来,阿木手足无措地站在院门外看着我,小心地探过他那顶白底子红条纹的帽子问:“大姐,你没事吧?”  我恶狠狠地冲他嚷:“碍你什么事!”“啪”地关上院门。  一把火,把曾经的情爱,烧了个干干净净。    一朵艳红的康乃馨    再见阿木,是在小巷口。  阿木吹着口哨,车把上插一朵康乃馨,艳红的,一路摇着车铃而来。他路过一些人家的门口,停下来,一只脚踩在脚踏上,一只脚踩在地上,叫着:“大妈,你家的报。”“大婶,你家的信。”时光仿佛倒流了几十年,像某部旧片子里的场景。  我站着等他,我问:“有我的信吗?”其实,我是寂寞的,我明知道不会有我的信,在这个年代,像我这般年纪的,谁还会老土到用手写信呢?  阿木显然没认出我,他的唇向上飞了飞,大眼睛笑成一条缝:“你是?”  “宋晴霏。”  “哦。”阿木夸张地拍自己的脑袋,说:“你看上去不像那天的那个人嘛。”  他低头,在他的邮包里翻,有些手忙脚乱的。翻半天,也没翻出给我的一片纸片儿来。他抱歉地说:“今天没你的信呢。”  我当然知道没有。我好笑地看着他忙乱,觉得这个人老实,心里暖了一下。阿木显然是怕我失望,突然拔下他车把上的花,递给我:“送你。”  我擎着一朵艳红的康乃馨,站在春天的阳光下。我有点儿快乐了。    比我年长的弟弟    跟阿木混熟了,他送完信,会在我的院门口停留,敲门问:“姐,你在吗?”  关于姐的称呼,是我斗争了半天才争取来的。阿木其实比我大一年零三个月,他很是后悔第一次见面时,贸然地叫了我大姐。“你那时候,蓬着头,灰着脸,真的像个大姐的。”阿木有些委屈地说。我不肯让他改口,我说既然叫了,就不能收回。于是我成了阿木的姐姐。  我在房间里放碟片,看《乱世佳人》,看《呼啸山庄》。我给不同的杂志写稿,画插图。阿木看不懂这些,他说他只读了小学。他在我看片或是写稿时,手脚麻利地给我打扫院子,照料花草。他买了不少的花草来,我叫不出名,一律用丫头来称呼,开红花的称二丫头,开白花的是三丫头,依次是四丫头,五丫头。阿木笑坏了。  有时阿木也会买来一些菜,给我做他们的家乡菜——湘菜吃。  可是,寂寞和疼痛,有时还是蚂蚁啃骨头般的啃着我脆弱的神经。我常常想起洛可来,想起曾经的爱情,想得泪流满面。我说:“阿木,借个肩膀我倚倚好吗?”阿木不发一言,默默揽了我的头,轻轻拍着我
快播电影 QVOD高清电影地址: 评论

电影白芳礼观后感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白芳礼老人生前照片(20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白芳礼事迹感动人心(20张)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白芳礼
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白芳礼
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白芳礼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白芳礼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白芳礼
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白芳礼
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方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白芳礼
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助学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方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字数多了点,自己再删减。写的不太好,多包涵! 评论

电影音乐之声的英文名是啥 ?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年轻的修女玛丽亚,生性活泼,爱好唱歌。她经常溜出修道院,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尽情地歌唱。

  一天,她又在野外嬉游,歌唱,竟忘了时间,等她想起回修道院做日常功课,已经太晚了。

  玛丽亚一回修道院,便连忙向院长承认错误,但院长却通知她必须离开修道院。因为院长刚和院里几个年长的嬷嬷们商议,认为活泼好动的玛丽亚不适宜在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里当修女,院里安排玛丽亚到一个名叫特拉普的上校家去当家庭教师。

  特拉普是奥地利帝国退役的海军军官,妻子已去世多年,留下了七个孩子。玛丽亚来到特拉普的别墅,特拉普态度生硬地接见了她,告诉她:"你已是第十二任家庭教师,以前的十一位家庭教师都没呆长。"他要求教师对孩子们严加管教,要有严格的纪律。"至于游戏,那是不必考虑的。"

  孩子们被召集起来和新教师见面,最大的是十六岁的姑娘莉泽尔,最小的是五岁的女孩格雷特。孩子们不喜欢家庭教师,专与新来的教师恶作剧。玛丽亚同样也遭到了恶作剧:她的口袋里被孩子们偷偷放迸了一只癞蛤蟆,把她吓了一大跳。吃晚饭时,她的坐椅上又被放了一只刺人的松球,疼得她忍不住叫出了声。尽管如此,善良的玛丽亚与以往几任女教师不同,她没有向特拉普告发孩子们对她的戏弄。她感到,孩子们失去了母爱,严厉的父亲又不大与他们亲近,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不能怪罪他们。

  玛丽亚原谅孩子们,并对孩子们说了自己的心情:"你们一定体谅到……我刚来这的不安心情,多么的不想被当作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到温暖……幸福和愉快。"玛丽亚的以诚相待的态度,换来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们感动得哭了起来。

  特拉普接了一份由年轻的邮递员鲁夫送来的电报,是守寡的施耐德男爵夫人打来的。特拉普看了后对孩子们说:我明天一早去维也纳,男爵夫人正等着我。

  女管家悄悄地告诉玛丽亚,特拉普自从妻子逝世后,对孩子们很冷淡,漠不关心,不许孩子们说笑欢唱。维也纳此行是为了娶有钱的男爵夫人,这位新夫人不知将怎样对待孩子。

  玛丽亚真诚地希望孩子们从此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位慈爱的新妈妈。玛丽亚很喜欢这些孩子,她教育孩子们,与孩子们玩耍,还为孩子们设计衣服。她与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亲近。

  大女儿莉泽尔和邮递员鲁夫关系密切。一天,她和鲁夫溜达到深更半夜,翻墙回家,被玛丽亚发现。莉泽尔怕玛丽亚将此事告诉自己的父亲,玛丽亚的真诚消除了她的担心。玛丽亚只是提醒莉泽尔换洗弄脏了的衣服,并亲热地邀她坐在床边谈心。深夜雷雨隆隆,孩子们吓得跑进玛丽亚的房间。玛丽亚叫大家别害怕,要孩子们尽量去想美好的东西,别在意雷声轰鸣。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连问女教师什么才是美好的东西,玛丽亚用优美的歌声,轻轻地唱了起来:

  白色的小马,松脆的苹果酥,

  门铃、车铃,小排加面条

  月夜飞翔的野

  这些是我喜爱的东西。

  穿着蓝绸滚边白衣服的小姑娘。

  落在我鼻子和睫毛上的小雪片。

  白茫茫的冬天变成了春天。

  这些是我喜爱的东西。

  孩子们兴奋起来,围着玛丽亚你一句,我一语,把雷声忘了。特拉普被歌声和话语声惊动,也来到了玛丽亚的屋子里。他很不高兴地警告女教师:这家里第一条就是纪律。

  特拉普到维也纳去了。玛丽亚带着孩子们到郊外游玩。

  玛丽亚热爱美好的生活,她没有遵守特拉普的乏味生硬的规矩。她边玩边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在严厉的家规限制下,根本不会唱歌。玛丽亚便从最简单最基本的doe,ray,me开始教:

  doe是鹿,是一头鹿,

  ray是金色阳光,

  me是我,是我自己,

  far是奔向远方,

  sen是穿针引线,

  la跟在后面走,

  cea喝茶加点心。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着、唱着,郊游的马车载着欢乐的孩子们,将歌声一路洒在田野,洒在山谷。

  几天后特拉普带着男爵夫人回来了。孩子们不喜欢这位未来的新妈妈。因为她太一本正经,对他们一点不温柔,他们宁可和玛丽亚在一起。可是,特拉普却不习惯玛丽亚的教育方法,他要玛丽亚重回修道院。他把玛丽亚找来谈话,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正在这时,外传来了孩子们纯洁的歌声:

  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

  群山有唱不完的歌儿。

  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的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歌声,温暖了特拉普久已冷却的心田,唤醒了他久已忘却的对青春的记忆,他不知不觉地加入孩子们的歌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

  我的心会充满音乐之声。

  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冷漠的特拉普也能唱得这么好,这么热情。而特拉普的感情,也在歌声中溶化,他发现玛丽亚是个多么好的姑娘。他留下了玛丽亚。

  特拉普与玛丽亚的关系日益亲密,冷清了多年的房子里,现在出现了歌声、欢笑乃至爱情。这一切,被男爵夫人觉察。为了维护自己的女主人地位,她亲自找玛丽亚谈话,要她中断与特拉普的爱情,并要她主动要求回修道院。

  善良的玛丽亚顺从了,她离开了孩子们,离开了特拉普,回修道院去了。就在这时,德国法西斯的魔爪正伸进奥地利。

  玛丽亚不在,欢乐的家庭立刻冷清下来。孩子们不能没有玛丽亚,他们集体到修道院去,要求玛丽亚回去。为了孩子们,玛丽亚回来了。但是,她表示不愿破坏男爵夫人的婚姻:"祝你一切幸福……孩子说你们要结婚了。"

  特拉普深深爱上了玛丽亚,他终于拒绝了男爵夫人,向玛丽亚表示了爱情。玛丽亚幸福地同意了。

  玛丽亚和特拉普结婚了。正当他们沉浸在蜜月之中,黑影也随之而来。希特勒占领当局强迫特拉普参加法西斯政权。正直的特拉普不愿出卖气节,但他知道自己如不就范,法西斯不会放过他,怎么办?

  玛丽亚正和孩子们准备参加音乐节比赛。特拉普决定以此为机会,逃出去。

  音乐会上,玛丽亚、特拉普和孩子们以深情的歌声向祖国、亲人告别。

  音乐节的评奖仪式正在进行,特拉普全家悄悄地从后台逃走,躲到了修道院。不想投靠了法西斯的鲁夫带着纳粹军人追来了。孩子们大气不敢出,终于躲过了搜寻。

  正当一家准备转移地方时,被留下的鲁夫发觉,鲁夫以手枪威迫他们,幸好两个嬷嬷赶来,从背后打死了鲁夫。

  玛丽亚、特拉普和孩子们终于安全越过了国境线,唱着歌,走向希望的未来。
评论

河北交通频道的平安上学路的观后感
我家里收不到 评论

关键词: 车铃 铃铛 自行车 电影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