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评论
为什么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根据相关史实说明
你好!
14年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组织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于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对抗日本关东军。从1931年开始的抵抗日本侵略来计算是14年
8年说:指的是抵抗日本侵略的全面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评论
抗战初期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
中国有个工人旅
中国有个工人旅
山西工人报 2005-07-22
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诞生于抗战的硝烟中。它在党的领导下,伴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它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工人阶级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历史使命感。贺龙元帅在谈到山西工人自卫旅时曾经说过:“……苏联有一个工人师,其次就是我们中国的工人旅……”
题记
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历史中有着许多尘封的记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省工人组成了自己的总工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以下简称工卫旅)。从开展工人运动到建立工人武装,这支初建时只有一个团的产业工人武装在战火中发展壮大。8年抗战岁月,在党的领导下,这支工人武装战功卓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8年抗战中,这支工人武装历经了无数次战斗洗礼,上千名英雄为国捐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工卫旅被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战斗序列,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当年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在谈到山西工人自卫旅时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苏联有一个工人师,其次就是我们中国的工人旅。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事实确实如此,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在我国,由工人阶级直接建立的军队还是少数。工卫旅诞生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从第一批带头参加工卫旅的25名工人编成连队的第一天起,到部队发展到5000余人,工人阶级的政治素质和党的坚强领导使它无论是在与日寇作战,还是与阎锡山既团结又斗争的过程中,都表现出革命的坚定性与坚强的战斗力。
“欲遂平生志,不顾命与家,但愿血和泪,灌溉自由花。”这是烈士周平(保安一支队参谋长、支队长)墓前的一首挽诗。战士王其昌双腿被炸断,还要掩护战友突围,当他举起拉了弦的手榴弹高喊着“不要管我,我革命成功了”时,哪个鬼子不胆寒,上千名工卫旅战士为了国家民族慷慨赴死,得到的只是就地埋葬的一抔黄土,而活着的同志也是随时将遗书装在衣袋里或是在衣角缀上自己的名字、籍贯,希望死后有人能给家中通个消息。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啊,它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历史使命感。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回顾山西工人自卫旅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这些成长于新中国和平年代的人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寻找英雄的足迹
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寻访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仍然健在的老战士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按照时间推算,从工卫旅诞生的1937年算起到现在已有近70年的历史,许多老战士已经辞世。在省史志院同志的帮助下,记者在太原市小南关西街的一栋简陋的楼房里见到了当年的工卫旅战士王汉三。
当年参军时只有22岁的王汉三现在已经89岁高龄了。听说记者是来了解工卫旅历史的,王汉三老人十分高兴,但是谈及有关工卫旅的具体事件、人物,老人的表情开始痛苦起来,痛苦中带着焦躁,因为此时的老人甚至连自己当年所在的连队都回忆不起来了。为了给记者提供能代替他回忆的资料,老人一次次地出入于书房,整个书房一会儿工夫就铺满了纸张和书。看着老人焦急的神情,他的老伴、今年也已80岁高龄的武淑君老人长叹着对记者说:“你能在半年之前来就好了,那个时候他还什么都记得”
本来,王汉三老人是工卫旅的活地图。王老在70岁时还编写了一部14万字的《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简史》。为了编写这部书,老人走访了近百位部队当年的老领导、老战士,查阅了散存于各地的直接或间接的档案、书报、日记等资料。
按照采访计划,记者要沿着王汉三本人在工卫旅的足迹,以他个人的角度来谈工卫旅的恢宏历史,然而令记者意外的是,在他整理的所有工卫旅资料中,竟没有关于他自己的一个字。王老的女儿告诉记者,她和党史办的同志也曾多次劝老人写一写自己的战斗生活,但是老人一再拒绝,现在这段历史在记忆中也难以找寻了。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然而记者在遗憾之余也感受到了一位工卫旅老战士的高尚人格。
从老人那些不能连贯起来的片断记忆中记者了解到,王汉三老人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1938年,22岁的他目睹了日寇进入文水县城后的种种暴行,毅然带领弟弟王朝东和两名同乡,从开栅对面的山口进入交城山中,参加了工卫旅。解放后他在省文化厅任职,“文革”中被下放到安泽县文物馆,“文革”后调回省文物商店工作。
记者采访王汉三老人一个月后,突然接到他家人打来的电话,说这段时间他们全家人努力帮助老人回忆那段历史,并找到了老人当年的日记。借助那一张张泛黄的纸片上缀满的蝇头小字和记者的启发,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一次战斗。
那是1941年12月27日的上午,当时王汉三和21团一个连的人马正驻扎在交城山区木联坡。11时许,在距离部队2.5公里处发现有敌人来扫荡,部队立即启程迎击。王汉三一直行进在部队的最前列,然而在翻一座山时,连日劳累的他因体力不支落在了队尾。当他翻过大山,战斗早已打响,工卫旅战士的轻、重机枪一起扫向鬼子。鬼子十分狡猾,当工卫旅战士迎击前面的鬼子时,鬼子的一个包围圈形成了,后山的鬼子占领了山脊,工卫旅战士腹背受敌,队伍被冲散了。王汉三随着侦察员沿着长年积雪的山坡滑落下去,跌入半人高的岩棱下面。听着四周鬼子的哇哇叫声,王汉三恨不得能有颗手榴弹好与鬼子拼上个你死我活。可惜的是,当时他是21团政治处的宣教股股长,部队因武器匮乏,没有给他配备武器。于是,他将岩下的石头搜集在一起,准备与敌人进行最后一搏。这是一个难熬的夜晚,在寒风刺骨的深山中,他快被冻僵了,尤其是双脚。他将绑腿解了下来,裹在脚上,捱到了天亮。敌人退去后,王汉三爬上岩棱,见到两名战士的尸体。正当他想法子要将这两名战士掩埋时,团政治处主任带人赶到了。看到王汉三,大家非常激动,原来,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
王汉三原名王朝杰,因参加革命怕连累家人而改名。抗战中,他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以至于那些年,家里人以为他牺牲了。
为了让记者了解工卫旅的历史,老人把他收集的一厚沓上千页的历史资料拿给记者看,还用他颤抖的手,提笔对这段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在仔细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工卫旅的影像在记者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为了使读者在了解工卫旅时能有些身临其境之感,记者尽量选取一些仍然健在或已故去的工卫旅老战士的回忆,来共同感受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工卫旅的创建和成长
康永和,兵工总厂第6分厂工人,时任中共太原市委组织委员、省总工会主任。康永和在回忆中说,抗战时期,共产党利用和阎锡山的统战关系,曾经创建了共有50个团的山西新军,工卫旅是新军的一部分。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炮声激起了全国汹涌澎湃的抗日怒潮,山西人民尤其热血沸腾。不久,刘少奇和北方局先后来到太原。北方局和山西省委提出了“武装山西工人,坚持山西抗战”的口号。响应党的号召,太原市委决定组织一支工人阶级的抗日队伍。
9月18日这天下午4时,为支援兵工厂的工人兄弟,按原计划,毛织厂的工人同印刷厂的工人一起冲进兵工厂大门,向总办张书田示威,要求他开门放工人兄弟一起出去游行。在两支工人队伍的支援下,兵工厂工人破门而出。看到这种情形,其他工厂资方也不敢再阻挠。于是,太原市10000余名产业工人和两三万名群众汇集在海子边中山公园(今儿童公园)召开纪念大会。
会后,工人队伍在工人纠察队的保护下开始了空前的大游行。在省政府门前,工人们向阎锡山提出了发给工人武器、答应工人武装起来抗日的要求。经交涉,阎锡山终于答应发给工人冲锋枪500枝、步枪2500枝。这一胜利又鼓舞着工人们涌向西北实业公司,要求公司发给拖欠工人的工资和红利等。慑于工人的声势,西北实业公司老板彭士弘当场写下了“明天照发不误”的保证。
胜利的喜悦赶走了疲劳,也让工人们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当天深夜,游行队伍来到小校场。此次游行的负责人之一梁膺庸出面说:“今天,我们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但要使我们的力量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成立自己的工会。”这个倡议一提出,工人无不拥护,当场选举康永和为总工会主任,选举常委11人, 正式宣告省总工会成立。
省总工会成立后,在组织工人争取经济权益的同时,立即着手建立工人自己的武装。1937年9月27日,毛织厂的25名先进工人由工人委员会的李子丰同志带队来到太原国民师范参加军政训练。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工卫旅诞生纪念日。
成立工人武装,需要武器和粮饷。党组织和省总工会研究后决定,要利用合法手段向阎锡山要。当时大同失守,敌人兵分三路进攻太原,阎锡山的旧军已溃不成军。危急的形势,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最后,阎锡山接受了薄一波同志的建议,由薄一波大张旗鼓地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与此同时,省总工会抓住时机,采取一切办法建立工人武装,包括利用黄色工会官办工会在内。由于建立了工人自己的工会,用工会的名义去号召工人参加抗日武装,此举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响应。当时,许多青年唱着抗战歌曲,寻找伙伴一起报名参加工人武装。就这样,有三五十人集体来的,也有父子、姐妹一块来的,更有携家带口一起来参军的。到10月下旬,太原战事吃紧,部队撤出太原时,工卫队当时名称人数已达800人左右,成立了一个总队,下编两个大队、5个中队,每个中队下编3个分队,分队下编3个子队,相当于由团到班组的建制。
工卫旅的战斗生活
曾经在太原兵工总厂第11分厂重机枪厂当徒工,后来担任工卫旅一大队三中队指导员的赵文星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百感交集。
太原陷落前夕,工卫队撤至中阳、汾阳、文水、交城一带,准备进山打游击。那时,日军飞机整天沿着太汾公路、同蒲铁路轰炸扫射。阎锡山的旧军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离开交通干线,从晋中平川漫流而下。这些溃军三五成群,到处抢劫,祸害百姓,而工卫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随时随地宣传抗日的道理,体现出工人武装与广大群众血浓于水的阶级感情。同时,工卫队还随时随地收拾教育溃军散兵,安定了当地人心。
为支援工卫队抗战,加强联络,八路军120师于1938年送给工卫队一部电台,并指示赵文星所在排30多人去领取。他们路经离石、方山,到达岚县120师部,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会上,一位光头、穿着粗布战士服、两肩宽宽的中年人在讲话中称工卫队是“工人阶级的队伍”,他就是贺龙将军。这也是赵文星第一次见到敬仰已久的贺老总。贺老总看到赵文星他们在严寒的早春穿着单薄的衣衫,当即让后勤部的同志给他们全排每人发了一件大衣。这些工人兄弟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这么整齐划一的新大衣,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工卫旅自转战晋西后,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回忆起那些牺牲的同志,赵文星非常难过。
1943年夏天的一天,在交城榆林,我侦察员得知有100名敌人将经水峪返回交城,营部决定由三连伏击这股敌人。部队进入作战位置后发现,来的敌人不是100人,而是400人,营部遂下令撤出战斗,但是三连已与敌人先头部队接上了火。二班长杨恩广率队奉命狙击河川之敌,掩护赵文星率领的一班抢占主峰。赵文星离开后,营长负伤,杨恩广奉命死守阵地,抗击着数倍于我的敌人的轮番进攻,二班最后拼得只剩杨恩广一人。当赵文星冒着枪林弹雨上到山顶向下看时,只见山下四五个日本兵向杨恩广逼了过去,此时的杨恩广冲出阵地,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4年夏收时,21团一连长董信星留下两个班帮助群众抢收,自己率一个班作保卫,不幸被敌人三路合围。董连长立即命令部队先撤,他带领一个班掩护。最后,他身负重伤,在击毙了3个敌人后,用仅剩的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惨烈的战斗场面让我们对英雄的工卫旅战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才打造出了铁一般坚强的工卫旅。
夺炮记
这是刊载于1944年《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作者赵玉琮是工卫旅的一名战士,文章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与浪漫情怀。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节录。
提起马西村战斗,我就高兴。那是9月2日的黎明,天还是昏暗的,敌人的炮弹便陆续不断地从平川向我们的驻地神堂村发射过来。我们二连接受了进攻敌人的命令,便连走带跑地奔下山,沿着路沟向平川的马西村前进……眼看要接近敌人了,我的心“怦怦”地跳着,紧握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刀光在阳光下闪烁,战士们一个个弯着腰前进。“砰砰砰”二班是尖兵,用冲锋枪向敌人哨兵开火了。两个得意洋洋的“皇军”正靠着墙脚张望,跟着枪响,便倒下一个……敌人被我们突然的枪声、喊杀声吓倒了,像一群受惊的野兽四面逃窜。
一班冲在最前头,靠着墙、端着刀,向混乱的敌人冲去。在十字路口的转弯处,停放着敌人的一辆汽车。“哇车上还有一门大炮”几个战士惊喜起来。“冲快冲上去”班长带头冲向汽车。“啪啪啪……”,汽车上的敌人向我们开枪了,情况是不容许后退的。“冲呀”大家一起喊了起来,一部分敌人也拼命地向炮跟前跑来。“同志们不能让敌人增援到汽车上”连长洪亮的声音向大家坚决地命令着。“轰轰”两个战士把手榴弹扔到敌群里。“哒哒哒”……我们的机枪也开了火,掩护着同志们冲向汽车,在汽车附近展开激烈的战斗,眼看着把鬼子打得一个个倒下去,有的笨猪似地滚跑了。汽车上的敌人也沉不住气了,有的连爬带滚地跳下汽车,没头没脑地跑,钢盔也掉了。“啪”我瞄得准准地向一个敌人射去,敌人没跑出20步,就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我们不放松地追击敌人,张玉贵同志站在汽车上拆大炮,高兴地大声叫着。哒哒哒哒……这时另一部分敌人占领了侧面的高房,向我们射击。张玉贵同志“扑通”倒下了,鲜红的血从胸膛流出来,染在大炮上。“机枪开火”连长急促地喊叫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汽车,我们的同志伤亡了好几个,连长急了,号令急调三排增援。这时小张突然高兴地喊叫:“不怕了不怕了”因为指导员带领三排也占领了高房开火了。我们的机枪火力开始发挥威力,把鬼子的火力压下去了。我们迅速地重新跑到汽车上,一班长和王家忠当过炮兵,很快把炮拆卸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抬出了村,放一把火烧了汽车。
我们是多么地高兴呀我们二连真正夺得了一门火炮,一门“三一”式山炮,炮身那么长、炮口那么粗,单炮身就得好几个人才能抬起,还有炮架、炮脚、炮镜和十几发炮弹。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抬,谁不高兴呢小姜维高兴地钻到抬炮身人的当中,他个子小,只能用手指头顶上一点儿。他所在班的班长说:“出去吧,小鬼夹在当中成了个绊脚石。”他不高兴地噘起了嘴。
敌人不甘心,又反扑了好几次,都被我们团的掩护部队击退了。敌人没有抢回大炮,又丢下了几具尸体。
我们把一门山炮抬回来的时候,部队沸腾了。有笑的,有拍手的,把我们围在当中问长问短。我不知道先说什么好,只是笑。团长、政委笑着走过来,紧握着我们的手:“同志们,辛苦了胜利的还是你们二连。”我好久说不出话来,却落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我们有几个亲爱的战友,一同去却没有一同回来的缘故……我们永远纪念他们。
从这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工卫旅军需的匮乏,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工卫旅战士的昂扬斗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工人的旗帜
抗日战争中,工卫旅随着发展壮大,建起了一系列自己的兵工厂。为了支援前线,工人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边区工业界,工人们曾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张秋风运动。
张秋风是河北元氏县人。他3岁时,妈妈患病无钱医治,死后欠下了一些债。12岁时,他给地主放羊、看狗、抱孩子、烧火,受尽凌辱。后来,他偷跑回家中,可当年的债加上利滚利越滚越多,父亲希望他学门手艺糊口。19岁时,他来到太原。就在这一年,父亲在贫病交加下死去,债主夺去了他家中仅有的9亩薄田,还逼死了他的哥哥。
孤身一人的张秋风在太原恒义昌学提硝,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工钱微薄,一旦生病连工钱也没有。25岁时,正赶上工卫旅成立,他毅然参加。在部队里,这个苦水里泡大的孤儿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工人,从队长到战士,大家亲热得像兄弟一样。咱从前是躲着人走路,觉得比别人低一头,这一下可抬起头来啦旁人也不小看咱,打起仗来人们都是拼命干,咱也不是孬种。”
张秋风在1943年“五一”劳动节“劳动英雄张秋风运动大会”上发言时说:“1938年,咱在上级的命令下参加了兵工建设,在翻砂股当学徒。咱是从资本家工厂里爬出来的,深深地了解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很快就入了门。在上级的帮助下,我还进行了政治和识字学习……工厂就是我的家,为了建设革命的家务,把敌人赶出去,我跟师傅们学习技术,同时咱也把技术教给小同志们。在每个星期二晚上自习时间集体研究各种心得,和旁的小组进行革命竞赛,使全股的生产成品在质量上有很大改进,在数量上今年3月份比去年12月增加了一倍,4月份又比3月份增加28%。小同志们很心疼每一块铁、一块炭。有一次,我被铁水烫伤了脚,厂长说休息一下吧,我说这算不了什么,休息一下工作就受损失哩我常对我老婆讲:‘咱们是在革命浪潮里翻的身,时刻要惦记着用什么来报答革命’”
1942年张秋风当选为劳动英模。在工卫旅,张秋风只是一个代表。一个由成千名张秋风式的战士结成的军队,必然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铁
工卫旅的女战士
在从1937年9月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成立以来的战争岁月里,共有100多名女战士参加了工卫旅,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她们有的是太原工厂的女工,有的是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北平、天津的女知识青年和农村妇女。
在20世纪30年代,妇女要走出家门,特别是参加武装抗日,是非常困难的。她们要受到父母的阻拦、丈夫的反对和人们的责难;她们必须敢于冲破旧礼教的束缚,而且要有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心理准备,才能走出家庭,投入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去。
王兴国、田润珍都是童养媳,她们不顾公婆、丈夫的极力阻拦参加了工卫旅;马德贞是独生女,她用自己坚定的决心终于说服了母亲;王长秀、王长吉想参加部队,但又怕母亲无人照料,结果母亲和女儿一同参加了工卫旅。许多人参军后,其家人多次登报寻找,但是都没有动摇她们的抗日决心。
工卫旅的女战士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贡献出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女战士在群众工作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她们深入敌后广大农村,号召青年踊跃参军,组织妇女支援前线,组织儿童站岗放哨,帮助供给部门动员粮秣,在各个村庄组织担架队……女战士还在农村妇女中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她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经过女战士们的深入动员,不少妇女送子参军,送丈夫上前线,还赶制军鞋到前线慰问。
女战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她们像小伙子一样,在不同的岗位上与男战士并肩作战,成为部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工卫旅的女战士在部队后勤工作中显示出巨大力量。被服厂、旅鞋厂的女战士夜以继日赶制军需品;医院的女战士自己种粮,自己养猪,自己采核桃榨油,使伤病员尽快地恢复了健康……
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打仗,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反“扫荡”时,部队要不断行军转移,不知要爬多少山、过多少河。女战士们常常脚上打着泡还要利用战斗、行军间隙访问群众,进行宣传。
全国解放后,那些还健在的工卫旅女战士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机关、工厂、学校、部队。
工卫旅中的“兵儿子”
王奚真是工卫旅儿童队中的“元老”,10岁入伍。
儿童队伴随着工卫旅而诞生。儿童队的孩子们都是跟随父母参加到工卫旅中的,他们中最大的不过十四五岁,最小的就是10岁的王奚真。他们中有的是随全家一起参军的工人的孩子,有的自己本身就是童工,也有城市贫民的孩子。
王奚真回忆说:“1937年10月,孩子们随部队一同转移。在一个深秋的夜晚,部队一队接着一队地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枪口对外、齐向前’的抗日歌曲,走出太原,向交城、文水行进。第一次夜行军对孩子们来说是艰苦的,他们边走边打瞌睡,有的边行军边做梦,但是最终没有一个人掉队。11月8日,太原沦陷。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部队领导把散在各连队的孩子集中起来,组成了工卫旅儿童队,跟部队一起向交城山区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沿途有不少国民党溃兵,他们抢劫老百姓,以至于日本侵略者还未到,群众已饱受战争之苦:鸡被杀了,东西被抢了,人被抓了,商店货物一片狼藉。为此,工卫旅战士们边行军边打溃兵,保护百姓。有一次,我们儿童队正在汾阳城北一个山村里吃饭,群众报告说国民党溃兵在这里抢劫,大家立即放下饭碗,拿起武器追了出去。国民党溃兵见势不妙,丢下东西、枪支就跑。早就盼着能有武器的我不顾一切地飞奔过去把枪捡了回来,押运行李车的班长见了大声呵斥我不注意安全,我却得意洋洋地把枪背在肩上,感到自己这时才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工卫旅在离石九里湾与日军展开了第一次战斗。战士们打得十分英勇,使日本侵略者感到震惊。这一仗鼓舞了我们这些儿童队的孩子,我们在中阳县师庄开始了军用旗语训练,上级又派来文化教员教我们学文化。
“九里湾战斗后,部队挺进到交城山区。部队派我们这些儿童队队员在附近村庄组织农民自卫队,有很多比我们大好多岁的青壮年硬是被组织起来:他们肩扛红缨枪,随着我们的口令进行操练,还对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我们被组织起来去医院照顾伤员、为被服厂整理军衣和做翻整干粮袋等战勤工作。同时,我们还抓紧时间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掌握杀敌本领。大家十分珍惜上级发给的少数步枪、冲锋枪,每人还锻打了一柄大片刀。群众对我们十分喜爱,每到一地群众都拿出最好的东西给我们,亲昵地叫我们是‘兵儿子’。
“1939年,阎锡山在秋林阴谋瓦解新军,儿童队的班长郑义在抽去受训时被扣留,但他终于逃到延安进抗大学习去了。儿童队还不断吸收农民的孩子壮大队伍,由开始时几十个工人的孩子发展到100多人的队伍。后来,儿童队正式编入旅属军政干校第四队。在战火的洗礼中,儿童队成长为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
如今,当年的“兵儿子”大都成为耄耋老人,经过革命熔炉里的锤炼,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我军的军政指挥员或军事专门人才。
从刚刚成立时的工人武装自卫队到工人武装自卫纵队,再到工人武装自卫旅,这支年轻的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主力,活跃在晋西北敌人的后方,其中有5年时间战斗在晋绥边区最前线的太原周围。8年中,他们开展游击战消灭敌人,守卫边区门户,掩护中央与晋东南根据地的交通,对日寇作战300次以上,在建立根据地、建立新政权、建立地方武装、宣传发动群众以及组织敌后人民坚持抗战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原工卫旅的干部遍及全国,少将和副部长级以上干部有十余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场上,工卫旅一枝正在射击的机枪卡壳,指挥员正着急时,枪声又响了起来。原来机枪手就是军械制造厂的工人,他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武器。有人说这体现了工卫旅的特长与优势,记者以为此说不准确。工卫旅真正的特长与优势在于它是一支有着高度组织性、纪律性与阶级觉悟的产业工人武装,它的身上集聚着一个代表着新时代的先进阶级的优秀品格。
工卫旅的历史是党的历史的一部分,由于篇幅所限,在工卫旅的历史中我们只能撷取几朵小小的浪花,但是从这几朵小小的浪花中,我们看到的是山西产业工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的献身精神。
工卫旅的历史,是中国抗战史和中国工人运动中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历史。(本报记者 王东明)
追问:
如果美国和苏联的参与 那么中国的抗战会很快胜利吗?
说不会的同学真是也太看低自我了,当时那个“大环境”不再是敌很强我很弱的时期了(抗战初期)而是我占优势,虽然它们的军队看似还很强大其实也就是“强弩之末”,我们的“持久战”确实打得它们已经“招不住”了“耗不起”了,所以尽快地收拾它们那是情理之中。要说“帮忙”那也是我们中国出了“大力”了(反法最大的战场),在焦灼的时候要不是我们中国军民拖住了强大的“关东军”,在欧洲战场,僵持焦灼的时候如果关东军开了过去。。。。。。这也是在那个困难时期镁苏为什么逼迫老蒋不要内讧要积极抗日的原因,那是因为镁苏在欧洲战场已经焦头烂额怕腹背受敌而做出的举动,并不是有多“好心”。
向伟大的抗日先烈们致敬!
评论抗战的主力到底是哪方?
国民党军队
评论形成国民党丧师失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国名党在一线抗日 而共产党在后面搞小动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