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重返前线,朝鲜电影重返前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4 12:45:31 浏览次数:281
外国影片 一个退役的老兵授命重返前线的战争影片 叫什么名

曾经是战士???

 

追问:

当年万裹觅封候/单枪匹戌梁州是讲的谁
陆游啊 评论

觅封侯用来了什么典故

“当年万里觅封侯”暗用了汉朝(班超 )“投笔从戒”的典故?“匹吗戍梁州”则回忆了(王昌龄 )当年的壮志和戍守边防的情形?《诉衷情》中作者运用了( 联想和对比)的写法:过去有力杀敌却不能实现夙愿,现在夙愿还在却无力杀敌。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复国杀敌 )思想感情。

评论

《诉衷肠》陆游 翻译,快啊!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

  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评论

朝鲜电影有哪些
 朝鲜电影包含朝鲜、韩国分裂之前的朝鲜电影史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史。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鲜人自己摄制的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金陶山导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导演)问世。在以后的几年中以尹白南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拍出一批电影,如《海的泣诉》(1924,王必烈、李庆孙导演)、《沈清传》(1925,李庆孙导演)、《云英传》(1925,尹白南导演)、《开拓者》(1925,李庆孙导演)、《双玉泪》(1925,李龟永导演)等。这些影片多改编于朝鲜古典小说,是悲欢离合的情节剧。
  1926~1935年,是朝鲜无声片的黄金时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响的是罗云奎导演的《阿里郎》(1926)、《风云儿》(1926)、《野鼠》(1927)、《寻找爱情》(1928)、《金鱼》(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焕导演的《没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罗云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他以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揭露日本军阀统治的罪恶,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当时的朝鲜进步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后5部影片,是朝鲜卡普(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简称)电影运动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卡普电影运动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5年。近10年间,进步电影工作者运用电影作为武器与日本占领者进行战斗。他们的影片大多取材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仅反映他们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而且也反映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电影在当时赢得广大观众欢迎。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春香传》获得成功。1936年后,随着日本统治的加剧,卡普电影运动遭到公开镇压,朝鲜电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6年2月,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电影班,当年即拍摄出《我们的建设》和《民主选举》两部纪录片。1947年初,根据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在平壤建起占地 5万平方米的北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前身)。建厂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建设新朝鲜和反映国际友谊等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国》(1949)、《人民委员会》(1947)、《友谊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乡》(1949,姜弘植导演)和《熔矿炉》(1949,闵定植导演)。《我的故乡》真实地再现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渴望祖国独立的美好愿望,深得观众好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电影工作者组织了前线摄影队。在战争期间,他们拍摄了100余部纪录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纪录片《正义的战争》(1951)、《为了祖国的统一》(1951)、《粮食战线》(1951)、《世界的呼声》(1951)、《细菌暴行》(1952)、《战斗着的路员工们》(1952)、《向着胜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击队》(1951,尹龙奎导演)、《重返前线》(1952,千相仁导演)、《侦察兵》(1953,全同民导演)等。《少年游击队》和《重返前线》曾分别在第6、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争取自由斗争奖”。
  战后的1954~1960年,是朝鲜电影创作繁荣的时期。各类题材的影片大量涌现出来,如有战争片《游击队姑娘》(1954,尹龙奎导演)、《渔郎川》(1957,尹龙奎导演)、《战友》(1958,闵定植导演);现实题材影片《新婚夫妇》(1954,尹龙奎导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导演);喜剧片《我的女婿,我的儿媳》(1958,崔男先导演);侦探片《9时正》(1959,崔男先导演);历史片《春香传》(1959,尹龙奎导演);儿童片《小船厂》(1958,李基成导演)、《母亲的怀抱》(1958,全同民导演)等。 60年代,随着朝鲜千里马运动的蓬勃开展,影坛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红色宣传员》(1962,朴学导演)、《细纱工》(1964,吴炳初导演)、《人民教师》(1964,韩尚云导演)、《海鸥号船员》(1961,韩尚云导演)、《百日红》(1963,千相仁导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鲜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有崔亿奎导演的《血海》(1969)、《卖花姑娘》(1972),后者曾在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严吉善导演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亲属的革命活动为内容。有朴学、严吉善合作导演的《大地烈火》(1977);严吉善导演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的故事》(1978)、《白头山》(1980)、《朝鲜的启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金英浩导演的《鲜花盛开的村庄》(1970)、《农民英雄》(1975);刘浩顺导演的《劳动家庭》(1971)、《轧钢工人》(1972)、《摘苹果的时候》(1971)、《青春的心脏》(1982)等。
  描写朝鲜地下工作者敌后斗争。有郑基模导演的《木兰花》(1~3集,1971)、刘浩孙导演的《无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针砭社会生活中某些落后面和不良风气。有《在某一工厂》、《试制品事件》、《车间主任和两个姑娘》、《不能等闲视之》、《两个作业班长》、《婚礼日》等。这类干预生活、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短片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以南北统一为主题。有严吉善导演的《金姬银姬的命运》(1974)、闵正植导演的《骨》(上、下集,1979)等。
  80年代朝鲜有电影制片厂4个: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二•八电影艺术制片厂、朝鲜纪录片厂、朝鲜科教片厂。每年生产故事片、纪录片近百部。
评论

二战时侵华日军总人数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
评论

关键词: 前线 朝鲜 电影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