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春水长流,春水长流鸟自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2 14:17:36 浏览次数:201
春水似年华 细水长流歌谱
百度文库 评论

春水长流 . (中国地名) ??
温州 评论

好的诗词来几首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贴在红罗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戢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誓拟事夫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追问:

36种动物猜字谜 急急急!
1猴子23金鱼4鹿5仙鹤6乌龟7画眉8大象 追问:

《虞美人》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李煜的那个虞美人吗?是抒发了作者亡国后的万般愁情。 评论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意义?

简单来说就是灌溉了成都平原,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永恒工程”的世界科技史意义

上世纪70年代,罗尼亚来的客人参观都江堰后,赞叹这工程是“永恒的工程”;告诉人们的是,“什么是永恒”。面对着都江堰,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这就是永恒”。这个外国人的惊叹,我想应是外国人参观都江堰后的共识。放眼世界,人类历史上创建的伟大工程不知多少,留存至今的又有多少 ?远古伟大工程,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雅典的神殿、中国的长城等等,那些虽是辉煌的古代文明,而于今看来不过是石条和砖块垒叠起来的“死遗迹”,被定格在那远古的年代里,其本身已失去了功能;由于是胜迹,所以后世人们赋予了提供旅游参观的功能。都江却大不一样,于2260余年来,一脉相承,历史长河中春水长流,一直流进人类历史公元21世纪的农田,乡镇和城市,是“活水工程”。人类以水为生,治水兴世,迄今具有2260多年悠久历史的水利工程,而且是至今还在使用着的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追溯古今,放眼世界,唯有都江堰永恒。这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的世界意义

前年纪念“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盛会,中外贵宾,专家学者云集。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活动,大家都谈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的相协调性、和谐性。

人类修建工程,是在改造自然环境(即使微小局部),是在索取自然资源(即使微小数量)。19世纪前,西方人脑子里想的总是分、分裂、分割,其实践行为,只顾人所得,不顾物所灭;尤其是殖民掠夺;只顾现实利益,不虑未来灾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生活方式的暴殄天物,作歹量的积聚,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生态环境的报复威胁下,人们醒悟了。20世纪下半期后,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认识和求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人们带着这种眼光来审视都江堰水利工程,无不为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与行为在这里得到充分而完美的体现感到惊叹。

四十年前,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处的岷江河床中,参观者看到的是江水中有一排(或向东岸,或向西岸)低矮的竹笼杩槎,鱼嘴至飞沙堰低矮的金刚堤和断崖宝瓶口。金刚堤犹如河中的沙洲。其实,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就是利用河中沙洲“壅江作堋”,而达到引水目的。宝瓶口,虽然是远古人为,今天看来犹如天造地设的自然山崖缺口。站在伏龙观上,放眼一切,山水林木和河床中水工设施,是那样和谐一体,古朴自然。而今虽有外江电动节制闸和两岸度假村建筑物炸眼,但水利工程本身的科学原理和基本设施未变。

都江堰鱼嘴,取水于自然的岷江河床中,而非分水于拦河的长堤高坝之下。这一点,使许多第一次来都江堰参观的人出乎意料之外。人们一说到水利工程,不禁地联想到堤坝。潴水之多以灌溉,积水之势以发电,而水性即流且漫,无堤无以蓄多,不壅无以成势,这是自然之理。所以,古今世界各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多以筑堤坝为首选。翻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大美百科全书》所列举的世界各国著名水利工程,绝大多数都是坝高堤长几何,库容多少,以其高、长、宽和蓄水量列出该工程的世界排名,什么“第一高坝”,“第一库容”,“灌溉第一”、“发电量第一”等等。半个世纪前,这是人们建造大型水利工程一味追求的指标,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呐喊下,质疑筑堤造坝成为潮流,尤其反对建造高坝大堤。反对筑坝者振振有词,建造大坝者理直气壮,言之有据。不管持哪一派主张者,在无坝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面前都心悦诚服,由衷地赞美。

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都江堰创造出了良好的农业环境,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率。这就是日本学者所说的“水的生产效率”。都江堰的功能和效率,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水的生产效率”。

都江堰工程主要解决农灌用水,引水、用水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农业用水,主要在春末初夏,此时是一年中雨季开始的季节,是岷江上游水源岷山积雪开始融化的季节。都江堰渠首以上,积水面积达25820平方公里,岷江每年来水量150.82亿立方米,千里岷山雪终年不化,更是天然水库,水源丰富而稳定。李冰修建都江堰,亲自考察至氐道(今松潘),了解到岷江上游的旷野和雪山有丰富的水源,考虑到岷江枯水期、洪水期与农业灌溉用水不相违,也就不须修坝潴水。这是天成和人需的统一。没有高坝,景观和谐。

当今世界上,截江栏河修建水利工程,排沙是久困人们的大难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水利工程因排沙问题未妥善解决而堙废。都江堰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是渠首枢纽工程选点的科学,最佳的地点,最佳的河段。二是工程设施的巧妙,诸设施各自发挥主要作用和辅助作用,相互有机配合,共同实现分水、溢洪、排沙、将一定量较清的水引入灌渠的总目标。三是管理规范、制度化,年年岁修落实。全部设施简单、管理易行,而功效巨大,每年1300万吨泥沙没有淤积于此,都江堰得以永恒。1980年4月,英、美、荷、澳、丹麦、加拿大等外国河流泥沙专家来这里考察,探讨其中的奥妙。

都江堰为何能解决这一难题 ?那就是李冰从客观环境出发,“因高卑之宜,驱自行之势”,“因地制宜”,“乘势利导”的指导思想和工程实施原则,这完全是遵循于自然而求我之需,让主观意图在客观条件中实现,共臻和谐。都江堰实现排沙的精妙之处,专家、学者们说是“弯道环流”也罢,说是某堤岸某岩石“挑水”也罢,总之成功地实现了排沙,一切均在自然中。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杰作。

三、综合开发水资源,全面规划工程设施科学思想的世界水利工程学意义

都江堰对水资源的开发,产生多种社会效益,古代防洪、行舟、溉田、漂木,人们还利用水能置水磨、水碾;而今,行舟、漂木的功能消退,发展了工业用水,城市用水、旅游用水,环保用水。综合开发水资源的思想,古代西方人是不具备的。公元前7世纪,西亚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古代国家亚述、巴比伦开始兴修引水工程,公元前6世纪埃及修建尼罗河运河,公元前267年埃及国王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开凿运河,这些工程虽然比较早,但目的单一,为了交通运输。古希腊、古罗马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是为解决城市给排水为目的的简单沟渠。人类文明五大摇篮之地的水利工程闪耀的科学思想之光,唯中国都江堰的光辉永恒。

至于说到农田灌水,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地虽然产生较早,但大多数属于河流的自然泛滥和人工的简单渠道引水,而不像都江堰是一个在综合利用水资源思想指导下,作全面总体规划后布署,然后合理配置的一整套工程设施。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包括了鱼嘴、金刚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及一些附堤、附渠、档水设施。诸设施各独具形状与功能,而又相互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排沙,取一定量含沙较少的水入灌渠,最终实现水资源分配的地域与时空的变化。由于它的科学设计和建设均“因地制宜”,故安全(没有高坝)、经济(就地取材、竹笼杩槎、卵石灰浆),运行和管理都简单方便。而且高效,“历久不衰”。

都江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渠首枢纽工程所蕴藏的卓越科学思想,无不给中外参加者以极大的启迪。日本学者站在都江堰前,探讨自己国家灌溉工程如何实现提高“农田用水与设施的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都江古堰,与时俱进。当前水资源紧缺,继承和发扬综合开发的传统,合理分配水资源,处理好农村用水与城市用水的矛盾,合理配置经济发展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用水。后者,是当前人们关注点,为了明天的发展,也应该摆在日程上,给予高度重视。

四、都江堰“水权体系”的世界文化意义

“水权体系”,是日本学者的用语。我们常说“管理体系”。但现在看来,“管理”还不能包括,明白道出“水权”。以往有许多文章考述历代封建政权对水利事业的倡导,营造和管理。包括四川省、府、州、县政权对都江堰及其灌区的管理。这类文章,多探讨其机构沿革,保护和维护的政策与措施,成效与经验总结。外国学者似乎并不看重此,而关注历代以来水资源为谁所有,有一套保证体系没有 ?

古代都江堰的水资源归谁所有 ?中国古代,“普天下莫非王土”。天下的田土草场山林都是要缴纳田粮赋税的。江河湖泊上行舟、捕鱼也要抽捐纳税,唯独农业灌溉用水,不见有计量纳赋的记载。国家田赋计算是以田土面积及其土质的肥瘠而定,没有将用水计算在内(如都江堰灌区)。历代修复和加固渠首工程,政府都有巨大的人工和资金投入,但事后并未见有收回成本之事。政府未收水费,是把它当成“安民兴农”的国家公益事业。

实际上,灌溉工程的引水,流至田土里的过程,包涵着一个水姿源的分配过程。这分配谁作主 ?

康熙元年(1661年),四川巡抚佟凤采奏疏:都江堰岁修经费,“令用水州县,照粮派夫,每年淘筑,庶民不忧旱”。雍正四年(1726年),四川田土丈量完成,四川巡抚宪德奏疏,照田块摊粮不均,改为“计亩均摊”,但考虑到距水源远近,灌县、郫县、崇庆县,每亩摊银2厘;其他县,每亩摊银1.5厘。

都江堰灌区中,通济堰和古佛堰最有名。通济堰灌新津、彭山、眉州农田;古佛堰,清乾隆年间修,灌彭山、华阳、仁寿三现田土,二堰水资源的分派,均按放水的筒口大小和距离堰头远近摊定税额高低。各筒放水时间相等,筒口大者则高,小者则低;距堰头近者高,远者低。

都江堰,通济堰,古佛堰的水费征收者和管理者不是地方政府官员,而是民间推举的堰长、沟长,水费不上缴政府,而是完全用于水利工程的维修,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古佛堰灌溉三县田土,为了征收和管理水费,调解分水纠纷,三县协调,各出堰长、沟长在三县交界处黄龙溪设立办事机构,百姓称之为“三县衙”(知县巡视,或许来此察看)。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的分配上不作主,而是民间自己作主,政府只起协调,监督,解决争水讼案的作用。这种“水权体制”,是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落实和反映,这不同于古代西方(或古代日本)领主把持水资源的体制。在水资源的分配和享用上,“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极具现实意义。

上述四点,仅个人偶然所思,粗略肤浅,期待同仁匡谬指正,发掘补充。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多发掘它在世界文化上的价值,以补过去研究和宣传之不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都江堰学”的重要内容,这便是本人撰此拙文作“抛砖引玉”的本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都江堰的神奇在世界人民面前充分展示,使“都江堰学”宝库更丰富和发展。

评论

关键词: 春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