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1]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①,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②。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最后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
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差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 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③。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④,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⑤”。
评论帮忙找点潮剧的MP3,要全集的,放到手机里面听的,不用太多。
、推荐的剧目
1、扫窗会(姚璇秋、翁銮金)
2、庐林会(范泽华、黄清城)
3、井边会(姚璇秋、陈瑜、李有存、孙暹龙)
4、回书(张长城、陈瑜、郑建英)
5、磨房会(范泽华、张长城)
6、闹钗(方展荣、谢素贞、陈郁英、陈丽璇)
7、赵宠写状(叶清发、陈丽璇)
8、闹开封(张长城、朱楚珍、方展荣、吴玲儿等)
9、杨令婆辨本(洪妙、林银门)
10、包公会李后(洪妙、蚁锡深)
11、薛仁贵回窑(陈书橱、温美蕉)
12、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
13、庵堂认母(王少瑜、周细卿)
14、庵堂认母(吴丽君、陈学希)
15、六月雪(郑建英、胡娟)
16、梅亭雪(姚璇秋、陈瑜)
17、嫦娥奔月(郑健英、郑仕鹏)
18、孟姜女过关(吴楚珊、孙暹龙)
19、益春藏书(王少瑜)
20、泼水记(李泽瑞、刘育生等)
21、芦林会(郑小霞、陈学希)
22、六月雪(郑小霞)
23、苏六娘(电影录音)
24、陈三五娘(电影录音)
25、刘明珠(电影录音)
26、江姐(姚璇秋、谢素贞、方展荣等)
27、彭湃(陈秦梦、林舜卿、郑健英等)
28、蝶恋花(郑健英、吴文兰、张小重等)
29、万山红(姚璇秋、谢素贞、林玩贞等)
30、换偶记(洪妙等)
31、白兔记(范泽华、张长城、陈瑜、温美蕉)
32、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
33、张春郎削发(中唱1984年版本)
34、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谢素贞等)
35、续荔镜记(姚璇秋、叶清发、张长城等)
36、续荔镜记(吴丽君、黄清城、翁銮金等)
37、汉文皇后(郑小霞、陈学希、张长城等)
38、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郑小霞等)
39、古琴案(方展荣、吴玲儿、吴丽君等)
40、苏后复国(郑小霞、陈瑜等)
41、袁崇焕(陈秦梦、林玩贞等)
42、赵氏孤儿(范泽华、陈光耀等)
43、审皇后(郑健英、陈光耀、钟怡坤、王少瑜等)
44、告亲夫(郑建英、曾馥、陈文炎等)
45、柳明月义救孤儿(郑健英、周若虹、许惠琴等)
46、救风尘(郑健英、王少瑜、陈文炎等)
47、绣襦记(王少瑜、胡娟等)
48、南唐遗事(钟怡坤、郑健英等)
49、血染南梁宫(王少瑜、郑建英、钟怡坤等)
50、血溅美人图(王少瑜、胡娟、郑薇等)
51、花笺状(王少瑜、黄振龙等)
52、荆钗记(王少瑜、吴文兰、林玩贞等)
53、嫦娥奔月(钟怡坤、杜冰、曾馥等)
54、美人泪(郑健英、周细卿等)
55、银锁怨(郑健英、陈丽玉、钟怡坤等)
56、三篙恨(郑小霞、胡娟、蚁锡深等)
57、屠夫状元(钟维、魏璇卿、马婵如等)
58、谢瑶环(曾馥、吴文兰、陈文炎等)
59、香罗帕(陈丽璇、马婵如等)
60、龙女情(王少瑜、钟怡坤、周细卿、黄学勇)
61、宝莲灯(邱楚霞、许淑婉、陈廷良等)
62、七日红(唐龙通、许淑婉等)
63、莫愁女(邱楚霞、郑跃生、许淑苑等)
64、二度梅(邱楚霞、许淑苑、陈廷良等)
65、五女拜寿(邱楚霞、唐龙通、黄少华等)
66、回唐山(潮州团)
67、梁山伯与祝英台(郑莎、李娜等)
68、逼上梁山(蔡植群、郑莎等)
69、彩楼记(郑莎、蔡植群等)
70、杨八姐闯幽州(郑莎、赖舜娥等)
71、文武香球(郑莎、蔡植群、王文和等)
72、姐妹易嫁(陈芳生、赖舜娥等)
73、江秀卿(李娜等)
74、红珊瑚(陈丽玲、赖舜娥等)
75、罗衫记(陈丽玉、许惠琴、陈大筐等)
76、孝妇杀家姑(王瑞芬、林洁、张桂坤等)
77、珍珠塔(邱应发、田佩兰、陈丽玉、廖文卿等)
78、飞龙刺狄青(张秀兰、李丽容、黄素玲、陈家汉等)
79、武则天亲断梨花案(陈丽玉、张桂坤、陈家汉等)
80、春香传(李楚卿、许悦蓉等)
81、血溅美人图(李楚卿、许悦蓉、郑薇等)
82、张古董借妻(李楚卿、彭钟亮、胡娟等)
83、火烧临江楼(李楚卿、吴文兰等)
84、孔雀东南飞(李丽容、郑莎等)
85、孟丽君会苏映雪(黄楚霞、方壮华等)
86、白蛇传(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
87、杨门女将(张楚吟、黄芝香等)
88、白玉扇(黄芝香、肖岳潮等)
89、金龙银凤(黄芝香、周辉南等)
90、柯山红日(普宁二团)
91、红鬃烈马(余林侬、陈燕鸣等)
92、弓剑情(余林侬、陈燕鸣等)
93、陆文龙归宋(余琳侬、陈燕鸣、陈乔、张仕耀等)
94、古堡恩仇记(余林侬、陈燕鸣等)
95、歌女剑刺江西王(陈燕鸣、麦素芝等)
96、王莽篡汉(陈燕鸣、陈乔等)
97、乱世佳人(林羡、陈经伦等)
98、秦香莲(陈舜卿等)
99、铁面县令怒斩玉面狼(林娟、黄派林、陈舜卿等)
100、猫儿换太子(林娟、陈舜卿等)
101、粉妆楼(林娟、林玉等)
102、龙井渡头(吴丽华、林若英、林静香等)
103、秦王李世民(许淑娥、吴丽华等)
104、十五贯(林炳利、黄明强、周芝圃等)
105、包公铡侄(林令勇、周芝圃、林炳利等)
106、周不错(周芝圃等)
107、王魁休妻(电台版)
108、刘璋下山(惠来,李开珠、吴玉华等)
109、生死牌(揭西,林木汉等)
110、秦香莲(马丽端、曾友禄等)
111、赵少卿(陈碧霞、许云坡等)
112、一门三进士(方巧玉、陈楚惠等)
113、四郎探母(许云波、陈美云等)
114、朱玉莲(柳惜春、许云波、李美英等)
115、杨乃武与小白菜(陈碧霞、陈碧玲等)
116、桃园奇冤(方巧玉、陈楚惠等)
117、苦尽甘来(陈碧霞、许云坡等)
118、玉堂春(陈美云、方桦等)
119、秦凤兰(陈美云、庄静静等)
120、孟舍落难(陈嫦娥、许云坡等)
求潮汕文化手抄报(要带图的)
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潮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贵的一个菜系之一;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岭南第一文学巨著。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粗犷豪迈的英歌舞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
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有土著居住,包括越族中的僚、俚、畲等土著,这些土著都有文化,潮汕文化在形成过程之中,就吸收这些土著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潮剧《苏六娘》中婉转悦耳的《斗畲歌》,就源于畲族民歌。潮汕地区现有的居民,其祖宗大多数是由中原地方先后移入的,为数众多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中原文化。潮州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语言、文学、戏剧、音乐中的不少内容。随着潮汕民众由于各种原因,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汕头市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由此看来,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是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
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三、潮汕文化内容丰富潮汕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下列16个方面:
(1)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很有特点,每字都有八音、有生动丰富的俗谚(如十嘴九尻仓、十赔九不足、好心方雷扣、好狗唔当路、七月半日头短条线、从暹罗到猪糟等)。
(2)潮汕民间文学。其中有很多的潮汕歌谣、潮州歌册和潮汕民间故事(如“天顶一只鹅,……”、“拍吓拍剪刀,……”等歌谣)。
(3)潮剧。即潮州戏,源于温州南戏,并吸收其他戏剧艺术及潮州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创造性发展而成。剧目有从其他戏剧移植的;也有以潮汕地方题材创作而成的,如《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
(4)潮州音乐。具有高古典雅的曲调、婉约多姿的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特有的民间喜乐气息和鲜明的大众娱乐特征,是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其内容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细乐、大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
(5)潮汕工艺美术。包括木雕、石雕、美术陶瓷等。其中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的石雕
精雕细刻的潮汕文化
,堪称潮汕石雕的瑰宝。
(6)潮汕民间艺术。包括潮剧、英歌舞、灯谜、剪纸、版画、龙凤舞、双鹅舞、纸影(即潮州木偶戏)等。
(7)潮汕民居。包括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等民居,还有如澄海陈慈黉故居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8)潮汕民俗。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等,还有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等民俗。
(9)潮汕名贤。潮汕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概括起来有“四多”即先贤多、侨贤多、富商多、文化科技名人多。
(10)潮汕农艺。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农村民众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种植技术远近闻名,农艺水平高。
(11)潮汕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晋商、徽商衰落之后,潮商和浙商等商帮崛起。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很强劲。潮商的主要特点是在商言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进行经营、经营地域遍及全世界。潮商有许多成功的营商策略,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12)潮汕饮食文化。包括潮菜和工夫茶两个部分。潮菜有重视海鲜、清淡鲜美、佐食调料、点心配搭等特点。潮州工夫茶是茶文化的高峰,潮州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
(13)潮汕宗教文化。海内外潮人中不少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形成潮汕宗教文化。
(14)潮州侨批文化。著名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州侨批可与徽州契约相媲美。侨批的主要特点是“银信合一”。侨批是研究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经贸史等的重要文物之一,渗透着海外侨胞浓厚的亲情和乡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15)潮汕慈善文化。海内外潮人建立了很多善堂,许多慈善家和乐善人士做了大量善事,充分反映了潮人以善为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
(16)潮汕旅游文化。当今,潮汕各地重视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提高旅游事业的品位。
四、潮汕文化富有特色概括说来,潮汕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
1、民间性。如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州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潮州土著文化的优良成份,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份,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如潮州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如潮剧源于温州南戏,但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州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份,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潮汕文化科技名人和著名潮商的开拓精神尤其显著,因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
五、弘扬潮汕文化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弘扬潮汕优秀文化,对振奋海内外潮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海内外潮人的凝聚力,共同为促进祖国家乡和海外潮人住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文化合作和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杨群熙)
编辑本段细说潮汕文化 编辑本段潮汕方言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编辑本段戏剧音乐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汕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
潮剧
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
潮州大锣鼓
、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
编辑本段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潮汕俗文学中最流行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潮州歌册由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它是在潮汕资本主义经济从萌芽到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反映政治道德、风物人情、阶级矛盾上。潮州歌册以往非常深受潮汕妇女喜欢,但时移世易,唱歌册的人越来越少了。潮州歌册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消失,应该有人传承下去,毕竟它是潮汕独特的说唱艺术。
编辑本段英歌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日报》更撰文“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但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先民
潮汕英歌(上京表演队—普宁泥沟队)
们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现今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南部的普宁、潮阳、惠来及陆丰等地,其为汉族民间广场最具代表性情绪舞蹈之一。其造型源于梁山108好汉,尤其取材自梁山好汉元宵节攻打大名府解救卢俊义的故事。其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便于2007年12月21日在“走进揭阳”的专题中对潮汕英歌发祥地普宁做了详细报道。
编辑本段潮汕工艺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汕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汕地区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 “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汕抽纱,多姿多彩的潮汕花灯,潮汕剪纸,潮汕银饰,枫溪陶瓷,潮汕嵌瓷,潮汕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编辑本段潮汕建筑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
下山虎
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
四马拖车
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州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州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编辑本段潮汕人文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郭瑞琳,著作等身,潮州市湘桥区人,编辑出版《潮州掌故》等著作近100部。
编辑本段潮汕民俗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潮普各村的“营老爷”等习俗。
烧塔
编辑本段潮汕饮食潮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东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食,品种繁
潮汕小吃
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汕头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汕头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
潮汕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汕工夫茶,中国的茶道。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
编辑本段潮汕赋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评论
有没有好听的潮剧唱段
1、扫窗会(姚璇秋、翁銮金)
2、庐林会(范泽华、黄清城)
3、井边会(姚璇秋、陈瑜、李有存、孙暹龙)
4、回书(张长城、陈瑜、郑建英)
5、磨房会(范泽华、张长城)
6、闹钗(方展荣、谢素贞、陈郁英、陈丽璇)
7、赵宠写状(叶清发、陈丽璇)
8、闹开封(张长城、朱楚珍、方展荣、吴玲儿等)
9、杨令婆辨本(洪妙、林银门)
10、包公会李后(洪妙、蚁锡深)
11、薛仁贵回窑(陈书橱、温美蕉)
12、柴房会(方展荣、吴楚珊)
13、庵堂认母(王少瑜、周细卿)
14、庵堂认母(吴丽君、陈学希)
15、六月雪(郑建英、胡娟)
16、梅亭雪(姚璇秋、陈瑜)
17、嫦娥奔月(郑健英、郑仕鹏)
18、孟姜女过关(吴楚珊、孙暹龙)
19、益春藏书(王少瑜)
20、泼水记(李泽瑞、刘育生等)
21、芦林会(郑小霞、陈学希)
22、六月雪(郑小霞)
23、苏六娘(电影录音)
24、陈三五娘(电影录音)
25、刘明珠(电影录音)
26、江姐(姚璇秋、谢素贞、方展荣等)
27、彭湃(陈秦梦、林舜卿、郑健英等)
28、蝶恋花(郑健英、吴文兰、张小重等)
29、万山红(姚璇秋、谢素贞、林玩贞等)
30、换偶记(洪妙等)
31、白兔记(范泽华、张长城、陈瑜、温美蕉)
32、金花女(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
33、张春郎削发(中唱1984年版本)
34、辞郎洲(姚璇秋、翁銮金、谢素贞等)
35、续荔镜记(姚璇秋、叶清发、张长城等)
36、续荔镜记(吴丽君、黄清城、翁銮金等)
37、汉文皇后(郑小霞、陈学希、张长城等)
38、飞龙女(吴玲儿、方展荣、郑小霞等)
39、古琴案(方展荣、吴玲儿、吴丽君等)
40、苏后复国(郑小霞、陈瑜等)
41、袁崇焕(陈秦梦、林玩贞等)
42、赵氏孤儿(范泽华、陈光耀等)
43、审皇后(郑健英、陈光耀、钟怡坤、王少瑜等)
44、告亲夫(郑建英、曾馥、陈文炎等)
45、柳明月义救孤儿(郑健英、周若虹、许惠琴等)
46、救风尘(郑健英、王少瑜、陈文炎等)
47、绣襦记(王少瑜、胡娟等)
48、南唐遗事(钟怡坤、郑健英等)
49、血染南梁宫(王少瑜、郑建英、钟怡坤等)
50、血溅美人图(王少瑜、胡娟、郑薇等)
51、花笺状(王少瑜、黄振龙等)
52、荆钗记(王少瑜、吴文兰、林玩贞等)
53、嫦娥奔月(钟怡坤、杜冰、曾馥等)
54、美人泪(郑健英、周细卿等)
55、银锁怨(郑健英、陈丽玉、钟怡坤等)
56、三篙恨(郑小霞、胡娟、蚁锡深等)
57、屠夫状元(钟维、魏璇卿、马婵如等)
58、谢瑶环(曾馥、吴文兰、陈文炎等)
59、香罗帕(陈丽璇、马婵如等)
60、龙女情(王少瑜、钟怡坤、周细卿、黄学勇)
61、宝莲灯(邱楚霞、许淑婉、陈廷良等)
62、七日红(唐龙通、许淑婉等)
63、莫愁女(邱楚霞、郑跃生、许淑苑等)
64、二度梅(邱楚霞、许淑苑、陈廷良等)
65、五女拜寿(邱楚霞、唐龙通、黄少华等)
66、回唐山(潮州团)
67、梁山伯与祝英台(郑莎、李娜等)
68、逼上梁山(蔡植群、郑莎等)
69、彩楼记(郑莎、蔡植群等)
70、杨八姐闯幽州(郑莎、赖舜娥等)
71、文武香球(郑莎、蔡植群、王文和等)
72、姐妹易嫁(陈芳生、赖舜娥等)
73、江秀卿(李娜等)
74、红珊瑚(陈丽玲、赖舜娥等)
75、罗衫记(陈丽玉、许惠琴、陈大筐等)
76、孝妇杀家姑(王瑞芬、林洁、张桂坤等)
77、珍珠塔(邱应发、田佩兰、陈丽玉、廖文卿等)
78、飞龙刺狄青(张秀兰、李丽容、黄素玲、陈家汉等)
79、武则天亲断梨花案(陈丽玉、张桂坤、陈家汉等)
80、春香传(李楚卿、许悦蓉等)
81、血溅美人图(李楚卿、许悦蓉、郑薇等)
82、张古董借妻(李楚卿、彭钟亮、胡娟等)
83、火烧临江楼(李楚卿、吴文兰等)
84、孔雀东南飞(李丽容、郑莎等)
85、孟丽君会苏映雪(黄楚霞、方壮华等)
86、白蛇传(黄芝香、肖岳潮、方壮华等)
87、杨门女将(张楚吟、黄芝香等)
88、白玉扇(黄芝香、肖岳潮等)
89、金龙银凤(黄芝香、周辉南等)
90、柯山红日(普宁二团)
91、红鬃烈马(余林侬、陈燕鸣等)
92、弓剑情(余林侬、陈燕鸣等)
93、陆文龙归宋(余琳侬、陈燕鸣、陈乔、张仕耀等)
94、古堡恩仇记(余林侬、陈燕鸣等)
95、歌女剑刺江西王(陈燕鸣、麦素芝等)
96、王莽篡汉(陈燕鸣、陈乔等)
97、乱世佳人(林羡、陈经伦等)
98、秦香莲(陈舜卿等)
99、铁面县令怒斩玉面狼(林娟、黄派林、陈舜卿等)
100、猫儿换太子(林娟、陈舜卿等)
101、粉妆楼(林娟、林玉等)
102、龙井渡头(吴丽华、林若英、林静香等)
103、秦王李世民(许淑娥、吴丽华等)
104、十五贯(林炳利、黄明强、周芝圃等)
105、包公铡侄(林令勇、周芝圃、林炳利等)
106、周不错(周芝圃等)
107、王魁休妻(电台版)
108、刘璋下山(惠来,李开珠、吴玉华等)
109、生死牌(揭西,林木汉等)
110、秦香莲(马丽端、曾友禄等)
111、赵少卿(陈碧霞、许云坡等)
112、一门三进士(方巧玉、陈楚惠等)
113、四郎探母(许云波、陈美云等)
114、朱玉莲(柳惜春、许云波、李美英等)
115、杨乃武与小白菜(陈碧霞、陈碧玲等)
116、桃园奇冤(方巧玉、陈楚惠等)
117、苦尽甘来(陈碧霞、许云坡等)
118、玉堂春(陈美云、方桦等)
119、秦凤兰(陈美云、庄静静等)
120、孟舍落难(陈嫦娥、许云坡等)
评论
请问香港的著名武术指导
太极张三丰 黑客帝国 霹雳娇娃 男儿当自强 狮王争霸 咏春 追问:
岭南有哪些有名的人
由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主办,广东省文化协会协办的“读者喜爱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候选人于近日公布,60名候选人名单中共有9位潮籍艺术家入围,他们分别是: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著名舞蹈家陈翘,著名画家林墉、杨之光、方土、许钦松,流行音乐人陈小奇,文艺理论家饶芃子,雕塑家唐大禧。为保证本次评选活动的公开性和专业性,评选活动将以读者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目前,已成立由专业权威人士组成的15人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将对文化名人的知名度和在业界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读者投票结果进行投票确认,于9月中旬评出入选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另外10人将获提名奖。50家及提名奖获得者将在羊城晚报社庆晚会上表彰。据了解,本次评选投票已于9月6日截止。
9位潮籍名家候选人简介
姚璇秋 潮剧表演艺术家,澄海人。代表作有“两会”和“三娘”,即《扫窗会》、《井边会》,《荔镜记》、《苏六娘》,以及《辞郎洲》等。1957年潮剧进京上演,她表演了《扫窗会》,演出结束时,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登台接见了姚璇秋等演员。
许钦松 著名画家,澄海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唐大禧 著名雕塑家,澄海人。现为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雕塑创作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
陈翘 著名舞蹈家,潮安人。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曾将黎族舞蹈推上国际殿堂,被称为黎族舞蹈之母,其代表作有《三月三》、《远航归来》、《草笠舞》、《摸螺》、《喜送粮》、《胶园晨曲》等。
林墉 著名画家,潮州市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
杨之光著名画家,揭西人。现为广州美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方土著名画家,惠来人。现任广州画院院长,广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第八届青年联合会委员。水墨画创作上独辟蹊径,取得丰硕的成果。
陈小奇 著名流行音乐人,普宁人。1983年开始从事歌曲创作,至今已有约二千首歌曲作品被海内外唱片、音像公司录制发行;约200首作品分别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各类创作人奖。个人曾获“中国最杰出音乐人”、“中国十大词曲作家”、“最受欢迎的影视歌曲作家”等多项荣誉。
饶芃子 文艺理论家,潮州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50年来,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教研方面多有建树。先后11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6年被《人民画报》选为“中国20世纪125个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