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歌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2 13:18:31 浏览次数:194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名是?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牌名是:虞美人 评论

求解释“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采纳哦 (*^__^*)...嘻嘻

追问:

虞美人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 的感慨是由此中那句引起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 评论

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词牌是什么
李煜《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评论

阅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回答问题:
1.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2.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评论

李煌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如何通过三重对比的写作方法表达其创作主题的?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血泪相和,精美绝伦,是千古名作。

此词的显著特色之一,是作者在小小的词篇中运用了四度的对比。这四度对比,映照呼应,血脉贯通,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和谐。全词八句,两句一组形成对比。每组对比都指向一个核心:个人失去的永不复回的惬意生活与永恒的、无言的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开端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何等妖娆美丽,何等静谧丰盈!它凝聚和包含了人间最美妙的良辰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就在此时,作者已借春花秋月的“无时了”,写出了往返不息、永恒、变化的宇宙,其高超的概括力令人惊叹!消逝了的“往事”,在如此广大美丽的背景下,显示的只是无常的悲哀。

接下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以又一年催放春花的东风、照耀不眠之人的明月,表达了亡国之君对永世不变的故国的不可断绝的怀念之情。浩荡的东风,高悬的明月与失去的故国,对比鲜明,悬殊万里,和第一组的对比,紧密相关,连为一片。只是在第二度的对比中,“故国”对“往事”作了更明确的注解,因而感情之波涛更加激荡。三、四句实为眼前伤心惨目之景,一、二句乃为目接此景之人的兴叹。作者逆挽而起,直接将一己之兴叹远接浩茫之时空,有如平地惊雷,动人心魄,无怪乎俞平伯先生盛赞其发端是“奇语劈空而下”了(《读词偶得》)。“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承前二度对比,贯连而下,意象稍渐精巧,而笔势不曾闪遁。“雕栏玉砌”紧紧勾住“春花秋月”与“东风”。比起花月、东风之往复无尽,“栏”“砌”之物虽易消亡,但和人的“朱颜”相比,则远为耐久、坚实。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人的容貌变化之速,真有如昙花一现,令人不胜叹惋了。三层对比,在无限与有限、巨大与渺小之间进行。一、三、五句,借象征化了的景物,言无限与巨大;二、四、六句,以“往事”、“故国”、“朱颜”,道有限与渺小。然而这三重对比,并非完全平列,而是有一个逐渐集中和深化的过程。第一组对比,借春花秋月和往事的映衬,泛言宇宙之浩茫,人生之短暂;第二组对比,则把无数春花秋月之年中感触最深的一年之东风明月凸现出来,再把泛指中的往事中最痛切的故国之思加以强化,这就使第一度对比的感慨更为充实,引起读者更强烈的共鸣。第三组对比句式中的“雕栏玉 ”与“朱颜”,场景愈发缩小,意象更为集中,凭立栏杆,亲临玉砌的人物活动依稀可见。“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方其得意之时,作者醉拍栏杆,陶醉风景之中,兴致何等飞扬!待其沦为阶下之囚,索莫无依,意绪又何其衰飒!物象愈精美,思绪愈细微,更别具一番感染力。然而人世沧桑的巨痛不曾有丝毫减弱,而是从心底之细腻痛切的感受中激发出更加不可遏制的愁与恨。诗人已将一己之悲痛,汇入了波涛翻滚、向东奔去的江水之中了。

这最后两句,虽一气呵成,略无滞塞,其中依然有个人之愁怨与宇宙之无情的对比。“问君能有几多愁”一句所言之愁,包含了“往事”、“故国”、“朱颜”的个人怅恨的内容,而“一江春水”的无限之景,正与“春花秋月”、“又东风”、“雕栏玉 ”这些宇宙永恒的象征之物遥相呼应。在前三组的对比中,作者以无限和长久之物来衬托其往事缭乱、故国永离、朱颜不在的悲伤,无限之景与有限之物呈现着鲜明的对立。而当他在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间,用“恰似”二字沟通时,个人的悲愁和无限的宇宙在对比中蓦然混为一体了。也正由于有“恰似”的勾连,全词的脉络更为畅通,结构在严密中更见灵动。“恰似”的出现,使往事之恨,像春花秋月一样无穷无尽;故国之思,又如东风一般无始无终;朱颜之悲,浑如雕栏玉砌一样坚固长久;痛悼“往事”、“故国”、“朱颜”之“几多愁”,又恰似“一江春水”,连绵不尽。无尽与有限,对立如此紧密,连结又如此紧密。为词如此,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天然无痕的对比,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唱叹往复的方式,使小词的哲理性更为鲜明。作者以浓郁热烈的情感拥抱人生,在入情之时,又深契哲理。以情入理,为此词之另一显著特色。开端之“春花秋月”,状无限之景,“何时了”,抒无限之情,一唱一叹。次句之“往事”,叙说一去不还之过去;而“知多少”,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体现着对无情真理的认知。“往事”,一唱,“知多少”,一叹。“小楼昨夜”之“东风”,是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明的规律的又一次显现,而“又”之沉重叹息,抒发了目接无边春景之人更缭乱的伤情。“故国”“回首月明中”,仍以景唱之,“不堪”,则以呜咽贯之。下阕的“雕栏玉砌”“在”,是对长存景物的想象,“应犹”,是在想象中痛苦的呼唤。在对“朱颜改”的必然性承认的同时,作者又用“只是”这样不留余地而又无限忧伤的语气,抚膺长叹。结尾时,作者复以穷根追底之姿,用“问君能有”的疑问句出“几多愁”的呼号,再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广袤无垠的景色之前,以“恰似”之强烈语调领起。真是情景相生,唱叹相应,使读者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深悟人生。如此吟唱复如此长叹的内在感情旋律,使全词如长江之水,但有起伏转折,绝无断裂支离之感,只见其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虞美人》词,实是李后主一生心血之结晶。其如天籁自鸣,浑化无迹,然而细加寻绎,仍可见其章法绝妙,唱叹有致,是无意于技巧而终于达到了高超艺术境界的杰出范例。

追问:

关键词: 歌曲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