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大戏小戏,民间小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1 15:12:49 浏览次数:227
黄梅戏是哪36本大戏 72出小戏
三十六本大戏:(注:“--”后是其别名)  
     1、《天仙配》--《董永卖身》、《七姐下凡》、《槐荫记》  
     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  
     6、《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  
     7、《卖花记》  
     8、《乌金记》:《吴天寿观书》是其中一折  
     9、《吐绒记》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  
     11、《血记》--《血衣记》  
     12、《赶子图》:《送香茶》是其中一折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为:上本《绣针记》,下本《拜金钟》  
     15-16、《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  
     17、《锁阳城》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  
     19、《荞麦记》--《三女图》  
     20、《破镜圆》--《双合镜》  
     21、《珍珠塔》--《方卿借银》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  
     24、《白扇记》--《鱼网会母》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  
     28、《笼山》--《三宝记》、《二龙山》  
     29、《罗裙记》  
     30、《菜记》--《蔡鸣凤辞店》  
     31、《凤凰记》--《张孝打凤》  
     32、《白布楼》  
     33、《血掌记》  
     34、《罗裙宝》  
     35、《青风岭》--《杜氏卖身》  
     36、《葵花井》  
  
七十二出小戏:(注:“--”后是其别名)  
     1、《报灾》  
     2、《官棚打斗》--《闹官棚》  
     3、《李益借银》  
     4、《李益卖女》  
     5、《逃水荒》  
     6、《冯氏劝告》  
     7、《于老四拜年》  
     8、《二姑娘观灯》  
     9、《赶会》--《推车赶会》  
     10、《吃》  
     11、《反情》  
     12、《双想》  
     13、《过界岭》--《上竹山》  
     14、《张二女自叹》  
     15、《于老四打瓜》  
     16、《于老四充军》  
     17、《姑嫂望郎》  
     18、《小和尚挖茶》  
     19、《劝细姑》  
     20、《讨嫁妆》  
     21、《张三请菩萨》  
     22、《下南京》  
     23、《撇芥菜》  
     24、《张德和休妻》  
     25、《攀竹笋》--《打草》  
     26、《夫妻观灯》  
     27、《蓝桥汲水》--《蓝桥会》  
     28、《送绫罗》  
     29、《绣荷包》  
     30、《送表妹》  
     31、《卖棉纱》  
     32、《王小二卖鞋》--《打豆腐》  
     33、《种大麦》  
     34、《懒烧锅》--《卖斗箩》 
     35、《钓蛤蟆》  
     36、《闹黄府》  
     37、《叶武辞院》  
     38、《吴三宝游春》  
     39、《毛之才滚烛》  
     40、《张监生调情》  
     41、《张先生邀学》  
     42、《打花魁》  
     43、《李广大过》  
     44、《杨二女起解》--《糍粑案》  
     45、《胡彦昌辞店》  
     46、《余文榜私访》--《小清官》  
     47、《苦媳妇自叹》  
     48、《郭素贞自叹》  
     49、《烟花女自叹》  
     50、《砂子岗》  
     51、《杨驼讨亲》  
     52、《补》  
     53、《染围裙》  
     54、《痛姐坐院》  
     55、《水阁亭》  
     56、《青龙山赶会》  
     57、《卖大蒜》  
     58、《汪氏劝夫》  
     59、《赶春》  
     60、《补背褡》  
     61、《卖大布》  
        62,《讨学钱》  
     63、《登舟找子》  
     64、《罗凤英拣柴》  
     65、《卖花篮》  
     66、《郭华买胭脂》  
     67、《湘子化斋》 
     68、《三字经》  
     69、《王婆骂鸡》 
     70、《聂汝拣柴》 
     71、《乾隆游苏州》  
     72、《剜木
评论

安徽黄梅戏作文
的家乡――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有着八百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文化也很繁荣。

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庆。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的民间艺术想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了“怀腔”或“怀调”。这便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前不久,安庆举办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我也通过电视看了开幕式和一些新剧目,深深的感受到了黄梅戏的不断发展。

我喜爱黄梅戏,是由于我对家乡的喜爱。我平常也哼上一两句:“书上的鸟儿成双对......”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我心里边回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评论

关于安徽黄梅戏的400字作文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 ;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观众。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黄梅戏如同 百花齐放在艺术的春天里 。这个乡土气息的小姑娘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 好像一条江河,各种音乐素材沿途汇入那条江河的支流。黄梅戏源头传说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接着,有汇入了 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支流,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安庆语言歌唱、说白,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 众多优秀剧目也不断推出 有《天仙配》、《女驸》、《罗帕记》 、《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 。我最喜欢的还要数《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女扮男装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片中的冯素贞表演的淋漓精致,那长长的语音声长而悠远。开篇冯素贞诉说着丈夫长期未归心中的思念之情时,唱腔在空气中打着颤儿如泣如诉,她还不时举起衣襟拭泪,让我也不禁悲伤起来。而当冯素贞听说丈夫回来时,高兴的两条袖管都摇摆起来,唱腔欢快轻佻,遮起半边脸以示害羞。在又听说父母因为嫌丈夫穷逼他退婚时,惊吓得一下子做到了地上,动作夸张,让我也不得不赞叹演员们的表演精湛了。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传承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评论

谁能写一篇黄梅戏的作文?(600字以内)有重赏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黄梅戏如同 百花齐放在艺术的春天里 。这个乡土气息的小姑娘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 好像一条江河,各种音乐素材沿途汇入那条江河的支流。黄梅戏源头传说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接着,有汇入了 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支流,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安庆语言歌唱、说白,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 众多优秀剧目也不断推出 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 、《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 。我最喜欢的还要数《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女扮男装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片中的冯素贞表演的淋漓精致,那长长的语音声长而悠远。开篇冯素贞诉说着丈夫长期未归心中的思念之情时,唱腔在空气中打着颤儿如泣如诉,她还不时举起衣襟拭泪,让我也不禁悲伤起来。而当冯素贞听说丈夫回来时,高兴的两条袖管都摇摆起来,唱腔欢快轻佻,遮起半边脸以示害羞。在又听说父母因为嫌丈夫穷逼他退婚时,惊吓得一下子做到了地上,动作夸张,让我也不得不赞叹演员们的表演精湛了。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如今的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传承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评论

王千源演过什么片子

电影作品

  1994年 《赢家》

   1995年 《征服死亡地

  1998年 《山顶钟声》

  1999年 《走到底》

  1999年 《欢乐公主》

  2006年《阿司匹林》

  2008年《即日启程》

  2009年《云下的日子》客串 成年强生

  2010年 《钢的琴》饰演 陈桂林(男主角)

  2011年 《怪兽通缉令》

  2011年 《长别离》合作者 王梓桐

 

电视电影

  1998年 《婚前别恋》

  1999年 《大戏小戏》

  2000年 《老张法官》

  2010年《前妻》(《老丁的春天》)

 

电视剧集

  1997年 《危情时刻》

   1997年 《老三届》

  1998年 《致命邂逅》 饰 崔阅海

  1999年 《有爱的日子》

  2000年 《真相》

  2000年 《最爱》

  2001年 《空镜子》陶虹 莉 姜武 何冰 许亚军 

  2001年 《中关村》

  2001年 《爱情滋味》饰 吴有声

  2002年 《金锁记》

  2003年 《浪漫的事》饰 陈昊

  2004年 《零距离》 饰 王建东

  2004年 《男人女人向前走》饰 白芒

  2004年 《追赶我可能丢了的爱情》饰 魏劲戈

  2005年 《红色追击令》饰 罗江

  2005年 《中国脊梁》

  

  2005年 《海阔天高》

  2005年 《不能失去你》饰 纪晓东

  2005年《中国式结婚》客串

  2006年 《开盘》

  2006年 《爸爸,别哭》

  2006年 《五号特工组》饰齐冠雄

  2006年 《关中男人》饰 王长安

  2007年 《天眼/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饰 萧剑南 萧伟

  2008年 《三七撞上二十一》饰翟耀东

  2008年《亲爱的敌人》饰赵鸣

  2009年 《复婚》饰 薛四平

  2009年 《永不回头》

  2010年 《地道战》饰高传宝

  2011年 《我是真的》饰桑义州(假)

  2010年 《说谎的爱人》饰宋彤

  2011年 《五湖四海》饰魏景林

  2011年《英雄先遣连》饰李狄三

  2011年 《买房夫妻》饰兰贵成 合作者:陶虹

评论

安徽的戏曲种类是什么?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庆升班 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庆班 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 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评论

关键词: 小戏 大戏 民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