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红军时期的都有哪些部队?
1930年,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发展的军事战略转变,这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是第一次重大变革。
红军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的转变,主要是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运动战其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红军由游击战为主转向以运动战为主,反映了红军战争由低级向高一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的表现。同时,这种正规战又是带有游击性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这种"所谓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只表现在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种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击性的,低级的,不能和外国军队一概而论,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些不同,因此,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
实行运动战的首要条件,是要建立正规兵团。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加强了对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领导,促进了各地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通过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红军作战能力不断提高,队伍不断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红军已达7万多人,地方武装有3万多人。红军数量的扩大和作战能力的提高,为编成正规兵团,实行运动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实行运动战的另一重要条件,是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回旋余地。苏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上述条件。随着红军游击战争的不断胜利,分散于大江南北12个省的20多块小块苏区,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成片、比较巩固的若干苏区。苏区内普遍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工农政府和群众武装,实行了土地革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广大青年积极参军参战,支援红军。这就为红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回旋余地。
其次,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客观上为红军实现战略转变提供了有利时机。从1929年3月蒋桂战争开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以战争形式爆发出来。1930年5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等派系之间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0万之众,战争历时半年之久,死伤兵员30多万。这就使反动势力大为削弱,南方各省红军的压力得以减轻,革命战争的发展出现有利的时机。
此外,还与当时的党中央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的改变相关。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误判断了形势,于1930年2月提出"变军阀战争为国内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总的政治路线,为红军规定了"进攻交通要道、中心城市,消灭敌人主力"的任务。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党中央决定红军"集中组织,统一指挥"。这种在出发点和目的上,具有"左"倾冒险主义的规定和决定,在客观上又与红军由小到大、由弱而强所必然出现的由游击性而正规性的发展趋势相吻合,造成了对红军的军事战略转变,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给以错误影响的一面。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促成了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任务和战略",这次会议提出了关于红军的决议案,确定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以建设正规红军。此后,又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和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红军编制及其组织系统的统一和加强,客观上反映了红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次大会后,根据会议决定和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各地红军先后集中整编,主力部队组建为正规兵团,开始了以转换作战形式为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的战略转变。
红军整编最重要的结果,是建立了方面军、军团一级的兵团。同时,原有的军级及其以下的单位,也得到了进步的加强。
在赣南闽西苏区,建立了红1军团。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总前委与中共闽西特委在汀州(今长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红4军与红6军(红3军)、红12军合编组成红军第1军团(开始称第1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全军团约2万人。同时成立中共红1军团前敌委员会和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分别担任书记和主席,统一领导赣南闽西苏区的建设和红军行动。
在湘鄂赣苏区,建立了红3军团。这一地区的红5、红8军以及新建立的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不久扩编为红16军)合编,组成红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团共1.7万人。同时成立了中共红3军团前敌委员会,彭德怀任书记。
8月下旬,红1军团与红3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合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3军团,共约4万人。
在湘鄂西苏区,建立了红2军团。这一军团由当地的红4、红6军合编而成。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团约1万人。
此外,较大的部队还有:鄂豫皖苏区的红1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赣东北苏区的红10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胡庭铨(后邵式平);广西右江苏区的红7军,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广东东江的红11军、琼崖地区的红军独立师等部。各地红军通过整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基本统一了指挥,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为实行运动战创造了前提条件。
红军编成正规兵团后,根据当时中央指示,于1930年6月至9月,相继开展了进攻作战,集中攻打中心城市,致使军事行动与苏区建设脱节,给红军和苏区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1930年9月,共中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全国总暴动和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行动,结束了这次"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这就为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变,和此后夺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工农红军为何独缺编红三方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经编成一、二、四方面军,而没有编成三方面军,原因何在?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曾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方面军,后来,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然而,据历史资料记载,红三方面军缺编另有其他一些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那时,中央认为:“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及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政治问题报告记录》1929年6月25日)。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部较大妁红军编为一至八军。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规划。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红军按地城组成军团,一为“湘鄂赣交界处的三、四、五等军”;一为“湘鄂边界的二、六、十等军”;还有一个是“闽粤桂十一、十二、七等军”(《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1930年4月15日)。这是红军首次由军组成军团的计划。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这个计划作了一次调整,决定组成4个军团,即四、三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6、7月间,红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从目前所见的史料看,在这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立方面军的指示。
1930年8月23日,红军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随即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在得知这一消息前后,仍没有发出组成方面军的指示。8月29日,中共中央给长江局并转湖南省委、湘鄂赣前委及后委的信,即关于占领长沙的战略与政策的指示,其中提到:“据报载三、四,五、八军已取得联络……对于你们有下列紧急指示,……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中央决定以朱德同志为总司令以统一指挥”,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当时,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报道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时,从未使用红一方面军的番号,而是用三、四、五、八等军的番号。而另一方面,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成立是自发成立的。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9月17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红一、三军团会师后,为指挥一、三两个军团起见,已由一、三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织总前委,毛泽东为书记,公开组织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杨岳彬为总政治部主任。9月20日,彭德怀同志也向中央报告说:“现在我们与一军团在军事上组织了红军第一方面军。”可见,红一方面军是由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根据第二次攻打长沙的军事需要,为指挥方便而自行组成的。
以鄂豫境地区的红军为基础组成的红四方面军也是自行成立的。在这个地区,我党曾较早地创建了红军部队。1930年4月,中央军事部在计划组建红军军团时,决定该地区的红一军“候其发展程度再定”,暂不编为军团。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编红军为4个军团,红一军亦不在其列。6月,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计划中,曾打算把鄂豫皖地区之红一军和鄂北之红九军合编为红四军团,最后也没有编成。到了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全国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取消,统编为一至七军,鄂豫皖地区的红军按统一规划被编为红四军。1931年1月,红四军正式成立。中央在此间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坚持取消军团和方面军的意见。11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还发布通令:决定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即取消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的名义及其组织,所有中华苏维埃全国红色海陆空军完全集中统一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辖之下。”可见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与红一方面军成立时的情况一样,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是因为军事指挥的需要,当时红四军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为便于统一指挥而成立了红四方面军。
诚然,中央也曾有过组织方面军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计划没有实现。1931年12月4日,中央在给苏区中央分局、省委、及红军各军政治委员的训令,即“关于敌军进攻的军事布置,红军行动方向与编制”中指示:“现在红军一方面军应即改组为一、二、六、七、八、十等六军,赣东北军应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先编一师,湘赣也编足一师。红军十六军仍旧,应将现有三师尽量扩充。东江红军成立独立师。以上各军在打通后统归第一方面军指挥,鄂豫皖第四军应扩充编成第四、第九两军。湘鄂西第三军应先编足两师。鄂北红九军改成独立师。在此三部分打通,应成立红军第二方面军,归鄂豫皖苏区革命委员会管辖。”按照中央的计划,当时全国较大的红军部队基本编入了第一、第二方面军,可是,这个计划未得以贯彻执行,鄂豫皖地区不等与湘鄂西及鄂北等处打通,就先行成立了红四方面军。后来,该地区得知中央这一指示后,也曾打算改称为红二方面军,张国焘、陈昌浩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此地红军“仍命名为红军第四方面军,将来再改称第二方面军”(张国焘、陈昌浩《关于豫南、皖西战况给中央的报告》1932年3月21日)。这个打算却一直没有付诸实践。造成红三方面军缺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红一、四方面军的成立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但毕竟巳成事实,在那个时候,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造成很多困难,各地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发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中央在后来的指示中,也承认了这种编制。1933年5月12日,中央军委在“关于红军的组织机构的变更及干部的任免给各军的通知”中,提到了一、二、四方面军,说明中央还另有组织红二方面军的打算。6月7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第一方面军所属的独立军团的通令”,接通令要求,新组建了红六、七、九军团,翌年8月以后,又按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了红军第八、十军团。红一方面军当时辖第一、三、五、七、八、九、十等军团,总兵力达14万人。1932年秋入川的红四方面军也发展为5个军,共8万人。作为主力红军除此两部外,尚有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遵照中央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而第三方面军只好缺编。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1937年8月,这三支主力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三方面军也就没有必要再编了。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新红1军团共计6000人,由红25军,红26军,红27军组成的红15军团共计3400人
红一方面军: 1936年8月红一军团8000人,红15军团6000人,直属部队7300人,地方部队6000人,红军大学800人,红74师2000人以上.
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15日,第2军团7643人,第6军团4059人,第32军2677人,共计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九人
红四方面军:第4军5700人,第5军4600人,第9军9000人,第30军8000人,第31军5000人,方面军直属部队5000人,伤兵病员计800人,共三万八千一百人
红军总部:红军大学1215人,党校433人,司令部57人,一局112人,一台38人,卫生学校216人,供给处225人,通信营368人,地方机关2000人,共计四千六百六十四人。
评论
360点睛实效平台
代号汀州行动,汀州
发布日期:2020-08-21 14:44:06
浏览次数:246
上一篇:代驾,微代驾
下一篇:代号猛虎行动,代号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最新资讯
-
A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