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对运动的研究,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9 14:40:04 浏览次数:22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问题
我觉得正确答案应该是:A、C
B中,伽利略做的是斜面实验,自由落体运动是逻辑上的外推,当时并没有做这个实验;D中伽利略也只是进行了逻辑推理,就得到了重物和轻物下落的同样快。 评论

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重要知识点
运动公式:s=v(平均)*t (适用于一切 是定义) s=(v1+v2)/2 *t (匀加速 因为匀加速运动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s=v0*t+1/2 a t^2(常式) 匀加速: v^2=2as △s=at^2(邻差法,相同时间间隔) v(中间时刻)=1/2(v1+v2) v(中间位移)=(v1^2+v2^2)^(1/2) (即开根号 平方平均数(你们数学学过基本不等式了吗? 也不了解现在孩子的教材))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 相同时间间隔内v1:v2:v3...=1:3:5... s1:s2:s3...= 相同位移 (其余可以自己推) ( 用好平均速度 和v2=2as DS=at2) 评论

高中必修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BCD, ABC,A,D,A,B,A,D,D,C,
9,9.5m,
3,4.5m,
1,10s,
14题:加速段:s1=0.5att=25m.......v=at=2乘以5=10m/s
          匀速段:s2=vt=120s乘以10m/s=1200m
          减速:a=v的平方除以(2s)=100除以(2乘以50)=1m/ss.....t=v除以a=10除以1=10s
          所以t总=5s+120s+10s=135s......s总=25m+1200m+50m=1275m
          平均速度=s总除以t总=1275除以135=
 
评论

国内专家对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对篮球损伤的研究现状 评论

有关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文献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相对地史期间的构造运动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认识不一,有说上新世以来的叫新构造,有说第四纪以来的叫新构造(第四纪的下限认识也不一致,国外放在1.64Ma,中国现置于2.48Ma),有人则认为只有几千年或上万年,直接与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有关。
  新构造研究的内容也较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或与构造作用关联的)外力地质作用,象地表侵蚀、河流袭夺、温泉和地下水活动等。新构造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因为人不是树栖穴居的动物。
  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国家。今天,九重、阿苏、云仙岳等火山还在冒烟,也经常喷点火山弹出来;富士、箱根等可能是休眠火山。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以至有传说日本的房子是轱辘的,一地震房子就跑了。这种新构造活动性来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对亚洲的挤压,日本列岛构造上是一岛弧。
  意大利的西海岸也是著名的新构造活动区,维苏威火山是全球著名的“灾害型”火山,还有一座埃特纳火山,前不久还喷发了一次(与我国的张家口地震大致同时)。不过,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喷溢的火山岩是高钾的碱性熔岩,与日本岛弧的安山岩迥异。这说明该区不是处于挤压环境而是张裂环境中。该区多地震,除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但烈度较低。
  美国西海岸是西半球最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区,尤其以地震令人胆寒,也有活火山,象圣海伦斯火山等。美国西海岸最主要的构造是圣安德列斯断裂,是一条巨大的平移断裂,它分开了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换言之,因为洋壳的消减,一部分详中脊及连接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跑到陆地上来了。
  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当然,新构造运动除造成灾害和对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利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陆内,新构造活动中蕴含了地热、温泉或矿泉、旅游等资源。在沿海地区,强烈的沉积可造成数千米厚的第四系沉积,在高地热的背景下,这些沉积中的有机质会很快转变成烃类而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

  1. 成都地区的第四纪构造及构造运动作者:李永昭,
  2. 山东断块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者:黄春海,万东林,田贵全, 1988年
  3. 长江三峡工程地区新构造特征及其对工程地壳稳定性评价作者:袁登维, 1988年
  4. 苏浙沪及邻区的活动断裂和新构造分区作者:朱履熹, 1988年
  5.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的褶皱和油气关系作者:甘昭国,梁恩宇, 1988年
  6. 乌鲁木齐市新构造运动特征作者:金海龙,杨法义, 1988年
  7. 雷琼盆地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作者:黄玉昆,邹和平,
  8. 贺兰山东麓新构造运动特征初探作者:单鹏飞,温晋林,璩向宁,
  9. 中国东部海域的新构造运动作者:王舒畋, 1988年
  10. 河北省沧州地区沿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作者:王守一, 1988年
  11. 渤海第四纪差异性垂直新构造运动作者:刘清, 1988年
  12. 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作者:李华章,
  13. 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作者:姜久坤,林怀存, 1988年
  14. 横断山系新构造基本问题作者:陈富斌,
  15. 东北区主要深断裂新构造活动的基本特征作者:孙肇春, 1988年
  16. 沂沐带及其附近地区S波最大振幅随距离衰减关系作者:林怀存, 1988年
  17. 唐山地震与全新世构造应力场作者:王景明,苏生瑞, 1987年
  18. 渤海湾西南沿岸全新世时期的新构造运动和地质环境的变迁作者:石长青,韩书华, 1988年
  19. 新断裂的宏观岩性鉴定法作者:刘广润,
  20. 渭河断陷带新构造运动的几个问题作者:韩恒悦,米丰收, 1988年

评论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对比研究
即使粗略地扫瞄一下,人们也会发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其基本方面说,有着许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由世界大势和两国自身的社会性质,以及中日两个民族在此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造成的。一句话,这些共同点,是历史地形成的。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光绪皇帝下的二百多个诏书,许多并未实行就已烟消云散。但就其所提出的内容来看,诸如废八股、办新式学堂、开言路、裁减绿营、裁撤臃肿机构、准许自由开设报馆、设中国银行、矿务路总局、办农会、商会、训练精兵、奖励新发明,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问题。而明治维新运动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版籍奉还、地税改革、废藩置县,以及“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等等,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问题。 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拥簇着一个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的抱负。 然而,历史仿佛对中国过于残酷,而对日本过于恩宠。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运动,摆脱了殖民化命运的枷锁,走向资本主义进而成为近代列强中的一个时,中国却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蚕食、瓜分的对象。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同途”而“殊归”情况,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这里扮演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评论

关键词: 研究中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