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访谈录,王光美访谈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9 12:26:27 浏览次数:216
访谈录的范文
本报记者 吴凯飞   10月23日至25日,秋风习习,“中国作家羲皇故里采风活动”在天水如期举行。10月22日晚8时半,记者采访了两个小时以前到达天水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先生。   记者:张主席,听说您与天水还有一点渊源。您能说一说吗?   张平:(笑)是呀,我跟天水还真有渊源。我父亲抗战时期在天水教过书。父亲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天水了,在他的印象中,天水是个很美的地方。在天水工作的三四年,生活条件也不错,这是父亲记忆中最温馨的一段日子。后来不管是到西安工作,还是被打成右派回老家山西,他一直很怀念天水的日子。   父亲去世前就一直想到天水来,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达成。我这次来,也算是了却了父亲以及我多年的夙望。我还想打电话问问母亲,父亲生活的地方具体在天水的哪一块。   天水是个文化大市,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又是“羲皇故里”,我很想转一转。但是很遗憾,明天开完会我就要赶到上海去参加巴老的追悼会。不过,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来天水。   记者:您写了那么多的作品,是一个很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您最初是怎么走上这条写作之路的。   张平:我喜欢文学还是有点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故事,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成了范文,老师当堂宣读,还贴在了教室里。实际上那篇范文并不是我写的,是我姐姐的一篇作文,我模仿了一遍,当作自己的作文交了上去。但这篇范文让我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年级和学校、老师们私下里都纷纷议论,那个右派的孩子就是有天分,学习就是好,写的作文就是不一样。于是老师对我另眼相看,学生们也都把我的作文看了又看,背了又背。从那以后,我对作文也特别上心,每一次作文我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而且几乎每一篇作文都成了范文,同时这也促使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考初中时我的成绩全县排名第二。再后来,由于作文写得好,大队和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时,领导们就有意让我进了宣传队,专让我写剧本,写通讯稿,快板书,对口词,演唱材料。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剧本,就模仿别人写,因为创作的剧本有生活气息,所以群众爱看,自此,我也在方圆村镇有了一点影响。后来,我写的戏参加县里、地区、省里的演出,开始获奖。那时,我也就十六七岁,初中只读了一年。1993年评职称的时候,我拿出自己在整个晋南地区汇演时获的奖,奖状上还写着“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问世”,这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参评人员中我的创作年龄最长,当时评委们都非常吃惊,他们说你17岁怎么就获过奖?所以那一次评职称我全票通过。虽然那时我的作品有模仿的痕迹,都是东抄西抄偷来的,但这样的“写作过程”也潜移默化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感情,产生了创作的动力。   我的文学功底还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文革”时因为我是“黑五类”,不能去串联,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在学校里呆着,我就偷偷钻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那些收集起来准备要烧毁的书,图书馆里的书堆得乱七八糟,世界名著很多,但因为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哪些是好书,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书就在我脚下踩来踩去的。在图书馆我拿了一些书,其中有普希金的诗集,小说集,可以说,正是这些不经意拿走的书,给了我一生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了大学,我又读了一大批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优秀文学作品,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想看什么作品,就能看到什么作品。我们当时能看的一些作品,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影响。这可以说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从《孤儿泪》、《天网》、《抉择》、《国家干部》到《十面埋伏》,您的每一部反腐小说,都能引起极大的轰动,您也因此被称为“反腐作家”。但反腐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因此给您来了不少的麻烦。那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写作道路,是什么在支撑着您写下去?   张平: 原来我写现实题材,八十年代写的《祭妻》、《姐姐》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好多朋友说,我是写家庭系列、苦情系列的好手,沿着这个风格写下去,也会有所成就。但写到后面,我越来越惶惑,老百姓的关注点已渐渐改变了。1987年,山西文联组织了汾西业余文化作品座谈会,汾西县县长刘郁瑞(也是省作协会员《天网》、《法撼山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开完座谈会后,他就把我留了下来,和我聊起了他当县长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后来我又采访了20天,生活中给我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就憋着一口气开始写了《法撼汾西》,紧接着又创作了《天网》。写出来之后,读者反响非常强烈,全国几十家晚报纷纷转载《天网》,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环画、话剧、地方戏等艺术形式,于是我也就成了山西一个无人不晓的作家。但是因为这部小说,我从1992年到2002年打了10年官司。   当时《天网》一出来,就被人对号入座了。山西某县的人大主任带着8个原告,告我损害了他们的名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当被告,当时我很苦恼。我就想,我替人民写作,可人民在什么地方?这样写到底为什么?也就在这个时候,诸多的媒体、老百姓一边倒地支持我,许多群众也纷纷给我寄信、打电话表示支持,他们说,你放心,你一定不会输,你一定要坚持住。当时,几个临汾的老农民千里迢迢地赶来声援我。他们挤着公共汽车好不容易问清地址赶到丰台法院时,法院的公开审理已经结束两天了。天知道他们是怎么打听到群众出版社找到我的住处的,当我第一眼见到他们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他们的衣着是那样的不入时,黝黑的脸,满脸的皱纹流露着深深的关切和焦急,浑身的汗渍。他们一见了我就忙不迭地问官司输了还是赢了,法院是向着他们还是向着咱们。他们说他们村的人本来都要来的,因为不知道情况,所以就让他们先来探探消息,要是法院把作家张平判输了,宣判那天,他们全村的人都要来北京当众给作家挂匾!咱老百姓就看它法律怎么判!我们就是要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咱们老百姓支持的就是像你张平这样的作家!后来他们就坚持要请我吃饭给我压惊。在一个很普通的小饭馆里,他们很奢侈地点了八个菜。有一个大概是第一次来北京的老农民,竟然为我点了两份过油!说是让我好好补补身子,攒足了劲跟他们好好打!后来,他们拿出一个裹了好几层的油纸袋,然后从油纸袋里抽出一沓钞票来,说这是大伙临时凑下的500块钱,如今打官司没钱可不行,不过你放心,咱们老百姓都支持你,就是卖也要帮你把这场官司打赢!就是这样几个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老百姓,用他们的善良和真诚,在那样的日子里,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也给了我奋进的激情和信心。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踏实,让我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当时,我无以回报,真是很感动,写了一篇《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的文章,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就从那时,我就促使自己的创作继续走这条路,时刻关注老百姓、关注人民生活。在打官司的十年里,我还在不断创作这方面的作品, 《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就是那时写的。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一位受人民欢迎的作家主要得益于什么?   张平:这些年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一是首先要尊重读者。当自己的读者群越来越大时,他们就开始无形中制约你、规范你。《抉择》、《国家干部》写出来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盗版书,这时就有读者来信了,说你怎么会写这种书,这不是你的风格呀。要我给他们一个解释。二是要关注普通百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为大众写作、为平民写作。要让老百姓看到改革的未来是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三是注重传统写作方法,尊重读者的阅读兴趣、爱好,把握读者的审美能力。还要尊重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作家,一定要放下架子,心甘情愿为老百姓写作。   记者:张主席,请您谈一谈对当代文坛的看法。   张平:当代文坛呈现多元化格局,而主流创作是一种回归的现象。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作家经过一番试验、探索,又开始重新关注当代社会,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这个热潮对文学界影响很大,对这一大的变化,我感觉很欣慰。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像现在涌现出的一些下半身写作、大量的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对人低俗的、虚无的、庸俗的写作有些抬头。   还有一点,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劲,这种需求也会推动文学的发展。现在,网络小说、电视、电影改变了传统的纸质写作,对文学创作的传播起到了更积极的怍用,这是一个可喜的社会现象。我对中国的文坛是乐观的,也是充满信心的。 (责任编辑:王小强) 评论

访谈录的格式

时间,地点 1.采访人 2.被采访人 3.采访目的 4.采访问题 5.采访过程 6.采访总结

评论

哪里有完整的杨澜访谈录下载?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1%EE%C0%BD%B7%C3%CC%B8%C2%BC&fr=ala0

 

http:///w68/album-aid-1679932.html

 

http:///programs/view/HqZ1cfcQeq4/

 

http://v.ku6.com/show/CTwqnVodFFeevO7T.html

 

 

这个是最全的  http:///downinfo/37094.html

评论

访谈录的格式,还要举个例子。

访谈录,顾名思义就是对访问谈话的记录。它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在当今的各种新闻媒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香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之一——“杨澜工作室”,本质上就是访谈录的一种,其文字结集出版,名之曰《我问故我在》。而国内所有高品位的报纸,也都有这种文体。下边就以我校高一(2)班吴芸芸同学发表在《碧桂学子报》总第七期第八版的《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为例,谈一谈访谈录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访谈录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访问对象、访谈内容、时间背景等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访者与谈者的对话。前者相当于小序,后者则是全文的主体。如《林文韬同学访谈录》一文,开端先介绍了访问对象林文韬,然后点出采访的时间(中考前夕)和访谈内容(对高中生活的感受等),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作者向林提出四个问题,林分别作答,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最后一次问答则是访谈结束时的礼节性语言。至此,一篇完整的访谈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了访谈录的基本结构格式。写好访谈录的关是什么呢?
如果说写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写访谈录,成败的关键也在“写”外——那就是“访问”。而成功的访问,首先要有一个中心话题,它是和读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等分不开的。仍以《林》文为例,其中心话题是“对高中生活的感受”。之所以以此为中心话题,是因为很多同学及家长对高中生活非常关心又缺乏了解,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四次问答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就抓住了关键,重点突出,访谈不枝不蔓,记录成文自然就紧凑严整。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按一定的次序展开,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由主到次、由此及彼等)等,这样才利于访问的顺利进行,形成文字也才能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切忌东拉西扯,乱问一气。《林》文就主要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提问的。
再次,提的问题要内容具体,让访问对象有话可说,切忌空泛。更不要提假大空的问题,否则被访者要么不愿配合,要么胡乱应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形诸文字,读者也会望而生厌。
另外,还可以在每次提问新的话题前,适当的接过对方的话,延说几句,然后再转换到新的问题上,这样可以缓和采访现场的气氛,使文章过度自然,前后连贯。如《林》文的第四问,作者就先接着林谈的游戏机大赛的话题延说一句:“对,我也现场观看了比赛,对了,你还是参赛选手之一呢!”一句话拉近了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话题一转,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总之,访谈录的写作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做好写前的访问。愿同学们,尤其是小记者同学们能利用好这个工具,将身边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及时向家长,向社会作出报道。

 

 

看看有帮助没~~~~~~~~~~~

 

这是找的例文

龚仁先生访谈录参考一下吧

王:看了你在“搜狐”网上发表的小说《兵团战士回忆》,我们想把它改编成电视剧,你同意吗?

龚:那还能不同意。这就好比我们家后院扔着一堆破料,你要拿它给我换一辆汽车。我不光同意,甚至有点儿不敢相信。但首先声明,可不能跟我要钱。

王:我们还给你钱。

龚:那就行!

王: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以便对你有更深的了解。

龚:随便问。

王:你的小说发表过多少篇了?

龚:这是第二篇。我属于那种不走运的人,记得年轻时就希望当个作家,这个希望就象一根沾了水的鞭子,无情地抽着我。那时天天写稿投稿,三十多岁了我的处女作才发表,是一个短篇小说。记得那天我兴奋异常,来到一个小饭馆,要了半斤二锅头一盘凉拌海蛰丝,喝完了醉醺醺地出来。当时天已大黑,我带着哭腔大叫:发表啦!我不是处女了!大街上的人吓得直跑。

王大笑:我当时要在场也会吓跑的。后来还写吗?

龚:又写了好几十篇,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到发表这篇小说,我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也就是说为发表处女作我奋斗了十多年,到发表第二篇小说我又奋斗了十多年。按此算,我的第三篇小说估计是写敬老院的事。第四篇就该写阴间的故事了。

王:是够不幸的。

龚:当时我觉得可能自己水平太低,后来我发觉不光是水平的事。当时颂扬类的文章占据着文坛,可我写的是一种和当时反向的文体——讽刺体。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上级决定编辑的命运,编辑决定一个作者的命运。编辑要是看不上你,你这辈子就没出世的可能了。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中国搞讽刺体是没有出路的。那时我就说过,我就象树尖上的柿子,不熟透了不掉下来,掉下来也要摔得稀烂。可反过来说,我从来没有不幸的感觉,我总是从奋斗中得到无尽的享受。我挺烦那些一说到过去就端出一盆委屈来,把自己扮成灰姑娘或丑小。我说这些只是告诉你我不走时运罢了。

王:现在言论很自由了,你可以发挥了。另外跟你接触的感觉,觉得你不是写那类文章的人,似乎毫无幽默感,可看你的小说还挺刻薄挺幽默。

龚:我根本就没有幽默的素质,我只是一个写实的作者。主要文革时期太幽默了,你只要如实地写就是幽默的。就象你如实地写一个疯子,写他吃屎吃尿;写他说领着咱们干革命的国家主席是国民党派进咱们内部的奸细。是你幽默吗?不是!是这个疯子幽默。

王:我看你的小说,感觉它既象小说又象散文,有的地方还象杂文,但挺耐读的。

龚:耐读就成了。这你就看出来了,我是外行写小说,根本就不懂那些格式,也正因为不懂所以没有约束。就象我自己琢磨出来的炸酱,既放大酱还放料酒酱油甜面酱番茄酱核桃仁芝麻等等。要是跟正宗炸酱面大厨子一说,人家会鄙夷地笑话你外行,可我家里人都爱吃。

王:哪天应该尝尝你做的炸酱面。

龚:我认为那些写作章法、规矩之类都是人定的,只要不是上帝定的,凡是人定的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那些屁章法未必就是对的。写小说无非就是编一个故事,编圆了有人爱看就完了。你要听某些人讲写作,呵!三要素五要素的能把你吓死。比方说有一块钱,他们不说有一块钱,非说有二百个零点五分钱。顾弄玄虚!

王:我非常欣赏你小说的真实感。我想问你这篇小说有多少真实的成份有多少虚构的成份?

龚: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虚构。

王:我明白了,全是真事,但进行了加工。

龚:对!

王:现在好些小说太假,脱离现实。就象一个抹白了脸的女孩,抹得再自然也不象那种天然白的女孩。

龚:没错,那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抹出来的怕洗脸、怕下雨时没带伞,天然的就不怕。我们单位有个女子就这样,两道纤细的弯眉和一张雪白的脸,非常迷人。那天上班正赶上下大雨,她没带伞,等她跑进单位,眉毛白粉全冲掉了,黑得象个恐龙。大家居然没认出她来,以为谁姥姥来了。

王:你真能夸张。

龚:不是夸张,中国文坛上这样的人还少吗?瞪着大眼白子天天说奉承话。我还认识一个男人,他挺有文采的,就是长得太难看,他瘸着一条腿不说还长着一身癣疥。他自称是美女作家,笔名叫咪莎,专在网上戏弄男人。那些迷了窍的男人天天求他想见面。

王:这个美女作家够损的。

龚:你想想,谁不喜欢美女作家呀。

王:很想听听你对目前中国小说的看法。

龚: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太大了、太可怕了。我可不敢说。

王:随便聊一聊。

龚:看来是想考考我。我对目前活跃在现在文坛上的那些作家的作品都很喜欢,象阿城、苏童、王朔、刘恒等等,但还没有到能看出看法来的阶段。我还很爱看那些女作家的作品,中国文坛也有点儿阴盛阳衰,好几位女作家都很可怕,尤其是“二池”和方方的作品。

王:二池是谁呀?

龚:一个是迟子建,一个是池丽。

王:这么个二池,南北两池子水。能谈谈对她们作品的看法吗?

龚:不敢。

王:随便说一说,你也要让我知道知道你的一些观点呀。随便说说!

龚:我很喜欢迟子建的小说。她是个很有语言天赋的作家,看她的小说就象看优美的散文,平常的文字在她手里一编排,就变得简洁透彻富有哲理,让你看完有一种回肠荡气的美感。你看她把那个土得掉渣儿的北极村写得就象天国,我要是那个村长,就奖给她五百斤麦子当广告费。

王:你真会赞扬,看来你也是个很会说奉承话的人。

龚:那倒不是,她的语言确实好。

王:我也喜欢她的作品,能不能谈谈她小说的不足。

龚:要说不足的话就是不够深刻。我觉得对于作家来说,丰富的生活太重要了。一个衣食无忧的作家和一个倍受生活煎熬的作家,他们对社会的感悟绝不一样。在作品深度方面,池丽就比她强。我觉得池丽象个屠夫,下起来又狠又准,能把武汉小市民大解八块灵魂难藏,但她在语言功夫上远不及迟子建。我曾瞎想过:假如这两个女人要合成一个人,准会在文坛上引发地震,把那些自以为是的平庸作家全都压在瓦砾中。

王:是吗!看来你对语言很看重?

龚:我觉得语言和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语言是一个载体,它运载着你的构思和观念。语言好不见得小说就好,反过来说,小说内容好不见得语言基础好。就如同运货,你用卡车还是用面包车跟你所运的货是两回事。小说内容可以改可以拼凑,可以让别人帮你增减润色。语言不成,这一项你偷不了手,你的功底和天分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

王:听说你经常到街头或酒馆偷偷记录人家的语言?

龚:是。他们的语言太生动了,这些在书本里是绝对学不到的。我喜欢粗糙、朴素、生动的语言风格。好的语言让人看完应该能触动你的灵感,我看阿城、苏童的小说就有这种感觉,不说故事,光语言就能给我激发出很多火花来。有些人的小说内容挺好的,就是语言功底太差,必须耐着性子看。

王:我看你小说里很多都是讽刺教育的?

龚:不是讽刺教育,是讽刺教育中的唯心主义。我们自称是信奉唯物主义的国家,实际却是大行唯心主义。比如我们过去的经济政策、大跃进之类,就是一帮唯物主义者用唯心主义的画笔描绘的一个理想主义的画卷。想得挺好,就是不切实际,结果越干越穷。要不是邓小平,中国也和苏联一样早垮了。反思我们的教育,同样具有很大的唯心主义成份。这个今天就不说了,因为一说就要占很大的篇幅。

王:看来你很注意你小说的思想性?

龚:错了!我的小说绝对没有思想性。我只是想提出一些连我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想法,引起大家的注意、争论,帮我解答明白。我觉得思想性这个词很不准确。什么叫思想性?在中国有几个有思想的?就一个人有。你看那时侯所谓有思想性的作品,就是重没重复毛主席语录。你最好别用思想性这个词,省得我听完了更加糊涂。

王:那就不用。用你的话说就是弄不明白的想法。我应该这样问:看来你很注意你小说有弄不明白的想法?

龚:对对对!因为弄不明白所以才想弄明白。

王:听着真累!我是越弄越不明白了。我知道你很忙,想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写讽刺体?

龚:我觉得社会是需要一点儿讽刺的。我通过观察发现,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什么会思维、会使用工具,而是虚伪。哪种动物都没有人的虚伪。比方说驴顺着毛摸它它就高兴,人也一样爱听奉承话,可有的人就那么敢腆着脸说他不喜欢奉承。又比方说人人都喜欢性,老天爷就是为万物这样设计的,如果不这样自然界就不可能延续。可你看看那些老爷们虚伪的表演吧,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他们那么的喜欢可又装得那么的厌恶。似乎这就是正派。难怪有位先生调侃道:干坏事没被别人发现你就是正派人。以至于我一听见作风正派这个词就觉得那是一种伪装。

王:是这么回事。有的人干了坏事总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你不说也就得了,可他还到处粉饰自己。

龚:讽刺就是把这些虚伪的外套给他扒下来。

王:预祝你成功!

 

追问:

怎么写访谈录五年级上作文400字
 本报记者 吴凯飞

  10月23日至25日,秋风习习,“中国作家羲皇故里采风活动”在天水如期举行。10月22日晚8时半,记者采访了两个小时以前到达天水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先生。

  记者:张主席,听说您与天水还有一点渊源。您能说一说吗?

  张平:(笑)是呀,我跟天水还真有渊源。我父亲抗战时期在天水教过书。父亲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天水了,在他的印象中,天水是个很美的地方。在天水工作的三四年,生活条件也不错,这是父亲记忆中最温馨的一段日子。后来不管是到西安工作,还是被打成右派回老家山西,他一直很怀念天水的日子。

  父亲去世前就一直想到天水来,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达成。我这次来,也算是了却了父亲以及我多年的夙望。我还想打电话问问母亲,父亲生活的地方具体在天水的哪一块。

  天水是个文化大市,有很多的人文景观,又是“羲皇故里”,我很想转一转。但是很遗憾,明天开完会我就要赶到上海去参加巴老的追悼会。不过,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来天水。

  记者:您写了那么多的作品,是一个很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您最初是怎么走上这条写作之路的。

  张平:我喜欢文学还是有点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故事,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成了范文,老师当堂宣读,还贴在了教室里。实际上那篇范文并不是我写的,是我姐姐的一篇作文,我模仿了一遍,当作自己的作文交了上去。但这篇范文让我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年级和学校、老师们私下里都纷纷议论,那个右派的孩子就是有天分,学习就是好,写的作文就是不一样。于是老师对我另眼相看,学生们也都把我的作文看了又看,背了又背。从那以后,我对作文也特别上心,每一次作文我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而且几乎每一篇作文都成了范文,同时这也促使我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考初中时我的成绩全县排名第二。再后来,由于作文写得好,大队和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时,领导们就有意让我进了宣传队,专门让我写剧本,写通讯稿,快板书,对口词,演唱材料。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剧本,就模仿别人写,因为创作的剧本有生活气息,所以群众爱看,自此,我也在方圆村镇有了一点影响。后来,我写的戏参加县里、地区、省里的演出,开始获奖。那时,我也就十六七岁,初中只读了一年。1993年评职称的时候,我拿出自己在整个晋南地区汇演时获的奖,奖状上还写着“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问世”,这是毛主席的一句话。参评人员中我的创作年龄最长,当时评委们都非常吃惊,他们说你17岁怎么就获过奖?所以那一次评职称我全票通过。虽然那时我的作品有模仿的痕迹,都是东抄西抄偷来的,但这样的“写作过程”也潜移默化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感情,产生了创作的动力。
  我的文学功底还得益于“文化大革命”。“文革”时因为我是“黑五类”,不能去串联,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在学校里呆着,我就偷偷钻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那些收集起来准备要烧毁的书,图书馆里的书堆得乱七八糟,世界名著很多,但因为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哪些是好书,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书就在我脚下踩来踩去的。在图书馆我拿了一些书,其中有普希金的诗集,小说集,可以说,正是这些不经意拿走的书,给了我一生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了大学,我又读了一大批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优秀文学作品,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想看什么作品,就能看到什么作品。我们当时能看的一些作品,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影响。这可以说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从《孤儿泪》、《天网》、《抉择》、《国家干部》到《十面埋伏》,您的每一部反腐小说,都能引起极大的轰动,您也因此被称为“反腐作家”。但反腐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因此给您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那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写作道路,是什么在支撑着您写下去?

  张平: 原来我写现实题材,八十年代写的《祭妻》、《姐姐》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好多朋友说,我是写家庭系列、苦情系列的好手,沿着这个风格写下去,也会有所成就。但写到后面,我越来越惶惑,老百姓的关注点已渐渐改变了。1987年,山西文联组织了汾西业余文化作品座谈会,汾西县县长刘郁瑞(也是省作协会员《天网》、《法撼山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开完座谈会后,他就把我留了下来,和我聊起了他当县长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后来我又采访了20天,生活中给我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就憋着一口气开始写了《法撼汾西》,紧接着又创作了《天网》。写出来之后,读者反响非常强烈,全国几十家晚报纷纷转载《天网》,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环画、话剧、地方戏等艺术形式,于是我也就成了山西一个无人不晓的作家。但是因为这部小说,我从1992年到2002年打了10年官司。
  当时《天网》一出来,就被人对号入座了。山西某县的人大主任带着8个原告,告我损害了他们的名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当被告,当时我很苦恼。我就想,我替人民写作,可人民在什么地方?这样写到底为什么?也就在这个时候,诸多的媒体、老百姓一边倒地支持我,许多群众也纷纷给我寄信、打电话表示支持,他们说,你放心,你一定不会输,你一定要坚持住。当时,几个临汾的老农民千里迢迢地赶来声援我。他们挤着公共汽车好不容易问清地址赶到丰台法院时,法院的公开审理已经结束两天了。天知道他们是怎么打听到群众出版社找到我的住处的,当我第一眼见到他们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他们的衣着是那样的不入时,黝黑的脸,满脸的皱纹流露着深深的关切和焦急,浑身的汗渍。他们一见了我就忙不迭地问官司输了还是赢了,法院是向着他们还是向着咱们。他们说他们村的人本来都要来的,因为不知道情况,所以就让他们先来探探消息,要是法院把作家张平判输了,宣判那天,他们全村的人都要来北京当众给作家挂匾!咱老百姓就看它法律怎么判!我们就是要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咱们老百姓支持的就是像你张平这样的作家!后来他们就坚持要请我吃饭给我压惊。在一个很普通的小饭馆里,他们很奢侈地点了八个菜。有一个大概是第一次来北京的老农民,竟然为我点了两份过油肉!说是让我好好补补身子,攒足了劲跟他们好好打!后来,他们拿出一个裹了好几层的油纸袋,然后从油纸袋里抽出一沓钞票来,说这是大伙临时凑下的500块钱,如今打官司没钱可不行,不过你放心,咱们老百姓都支持你,就是卖牛卖马也要帮你把这场官司打赢!就是这样几个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老百姓,用他们的善良和真诚,在那样的日子里,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勇气,也给了我奋进的激情和信心。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踏实,让我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当时,我无以回报,真是很感动,写了一篇《永生永世为老百姓写作》的文章,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就从那时,我就促使自己的创作继续走这条路,时刻关注老百姓、关注人民生活。在打官司的十年里,我还在不断创作这方面的作品, 《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就是那时写的。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作品、一位受人民欢迎的作家主要得益于什么?

  张平:这些年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一是首先要尊重读者。当自己的读者群越来越大时,他们就开始无形中制约你、规范你。《抉择》、《国家干部》写出来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盗版书,这时就有读者来信了,说你怎么会写这种书,这不是你的风格呀。要我给他们一个解释。二是要关注普通百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为大众写作、为平民写作。要让老百姓看到改革的未来是美好的,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三是注重传统写作方法,尊重读者的阅读兴趣、爱好,把握读者的审美能力。还要尊重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个作家,一定要放下架子,心甘情愿为老百姓写作。

  记者:张主席,请您谈一谈对当代文坛的看法。

  张平:当代文坛呈现多元化格局,而主流创作是一种回归的现象。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作家经过一番试验、探索,又开始重新关注当代社会,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这个热潮对文学界影响很大,对这一大的变化,我感觉很欣慰。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像现在涌现出的一些下半身写作、大量的性描写的文学作品,对人低俗的、虚无的、庸俗的写作有些抬头。
  还有一点,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劲,这种需求也会推动文学的发展。现在,网络小说、电视、电影改变了传统的纸质写作,对文学创作的传播起到了更积极的怍用,这是一个可喜的社会现象。我对中国的文坛是乐观的,也是充满信心的。

(责任编辑:王小强) 追问:

采访录怎么写
采访就是访问者(记者)和被访问人坐在一起,(记者)问他或者她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在采访的进行过程之中会有新问题产生,被称为"跟随"问题。)记者们轮流提问,而编辑则帮助他们笔录和音录采访。 ·采访前准备 1 编辑准备用品,测试设备,派发问题给记者 2 复查所有问题以及引导采访的策略 记住: 要准时 要有所准备 要礼貌 要积极 要富有成效 要专业 在采访过程中的重要的小贴士: LEFT 倾听 你永远无法预知采访过程中被访问者会说些什么,如果你不倾听,你也许会错过一些重要讯息。 眼神交流 当你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永远都要用眼神和被访者进行交流,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耐心倾听而作出更好的回答。 跟随提问 跟随提问就是在采访过程中基于被访者的叙述,你思考之后的提问。往往,一些最精彩的提问就是跟随提问。 团队合作 和你的同事记者和编辑一起工作。彼此尊重和彼此支援,这样你的采访故事会更好! ·采访小贴士: 准备 礼貌 积极 富有成效 =专业 倾听 眼神交流 跟随提问 团队合作 ·第四步-汇报 一个汇报就是采访团队录音记录下来的讨论,复查一下关于简报和采访的重要讯息,然后加入记者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汇报是团队表达他们观点和把他们自己的声音加入采访故事中的一次机会。 汇报是由编辑通过四个步骤制作管理的,编辑运用他 / 她的记录笔记和研究讯息来和记者们讨论采访,涉及的问题,以及他们观点和经验。 汇报准备: 准备和测试的工具,收集所有简报材料和问题 汇报步骤: 1 再现故事: 编辑要求记者们去复查访问和故事的基本事实:采访谁,被访问者说了什么,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为什么他们作采访等等,团队仅仅需讨论那些他们从简报和采访中了解到的相关故事的事实,而不需他们对此的个人经验和观点……两个步骤: 2 记者个人体验和观点 编辑询问记者对于此次采访以及相关题目的自我感受和观点。 3 介绍采访故事 每个记者轮流提出故事的介绍,选其中的稍后用来作为完稿的开头。 4 故事结束 每个记者轮流提供一个对这个故事或者汇报的简短结论和总结,选择其中的稍后用来作为完稿的结论。 要点: -每一次都遵循汇报的步骤和同样的要求 -让每位记者说出和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尊重记者彼此的观点和论点 -在采访之后尽快管理制作汇报 再现故事 记者的个人体验和观点 故事介绍 故事结束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是一个编辑和其他几位青年人关于年轻话题录音记录讨论。编辑事先为圆桌会议准备好问题,引导参与者在讨论中探索他们个性体验以及观点。 圆桌会议准备: 如同简讯一样,编辑事先为圆桌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参与者以及其他年轻人)设计一系列问题,使用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和怎么样作为每个提问的开头。 编辑需事先准备和测试所有的设备。 圆桌会议小贴士 所有参与者彼此尊重 获取每个人的观点和评论 每一次说出你的名字,讲完整的话 很多的跟随提问以及持相反意见的争辩问题 评论

关键词: 王光美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