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德育为先
图书馆 李继晓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高校应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动力。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要求,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创了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树立 “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 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特点,大力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之 “ 魂 ”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牢民族精神之 “ 根 ” ;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夯实基本道德规范之 “ 基 ”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全面发展之 “ 能 ” 。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在学校教育中,教书活动从来不是孤立的。古人讲“文以载道”,就说明了教书与育人是高度统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能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在育人上取得主动权,必须在教学上和学术上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对教师建立了信任,才能通过教书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教书育人,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因此,“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必须在做人上站得住脚,而做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和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 教师 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 学生 身上,使之成长、成才。 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 学生 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 教师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 教师 的自觉行动。
教师 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
自我认识,就是 教师 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 教师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一是“理论对照”。 教师 用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科知识理论、师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为标尺来进行对照,找到理论素养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对照”。 教师 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结果和 学生 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 教师 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 教师 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自我激励,就是 教师 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 教师 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自我激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激励”。教学是周而复始、多次反复的过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 教师 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教书育人的新目标,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创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打转。第二,“成果激励”。有劳动必然有成果。 教师 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 学生 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 教师 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第三,“反思激励”。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唐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
对于我来说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所以懂得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充实自己。尤其是在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不断推陈翻新的知识信息,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这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不被社会淘汰。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为学生奠定广泛丰厚的文化基础,以使他们一生的发展更具有较大的后劲和潜力。而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图书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汲取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所以说,图书馆 是学校育人的沃土。
在长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学校党政领导以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持高校育人宗旨,以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始终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贯穿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全面坚持德育首位,认真抓好落实。 我们强调德育为先、德育首位,是因为德育是方向,是保障,是影响学生一生一世的大问题。学生的和谐发展必须靠德育的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何立足社会?知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仅是谋生的手段,而道德品质却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强调德育为先,正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今天的高校德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既有来自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又有来自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网络传播的快捷化,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醒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浮躁的社会心态在学校、学生和家长思想中的反映。如果任这种思想继续蔓延,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会成为会做事但不会做人、会学习但不会生活、会享受但不会创造、会关心自我但不会关心他人的人,这将是教育的失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校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目前忽视人格塑造、道德教育缺失的被动局面必须尽快扭转。学会做人永远是学生的第一任务。
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展望未来,学校还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我们将坚持用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16号文件精神,围绕学校今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按照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工作新格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
评论搜狗问问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是吗???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呢? 首先,教师必须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德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做到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呢?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防止只热爱个别尖子、只育个别高材生的倾向,要有育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而教师能否真心实意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问题。后进生能否成才?俗话说就是“歪脖子树”有“歪脖子树”的特长。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居里、拿破仑、拜仑、海涅、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都曾被视为难成器的“差等生”。像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像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过42名。这都说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长往往可以成就大才。我们不能忽视对中下等生的培养和教育。当然重视高材生、培养尖子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心任务,而在培养优秀生、尖子生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中下等生的教育。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对优秀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发扬创造精神,对“偏才”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歪才”要象“病梅”那样加以扶正,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正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对学生负责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诲人不倦。诲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实地了解学生,要知人知心,俗话说:“种花需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不只是“识其人”,而且还要“知其心”。诲人不倦,还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从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细雨,滋润禾苗成长。教育学生也是这样,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正人先正己。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为人师表更不容忽视。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风貌、文化素质。比方说,女孩子喜欢美丽、漂亮,男孩子喜欢帅气、潇洒。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向外人做广告,在展销自己,以求外人对自己的认可。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衣着、举止、语言,体现出内在的知识修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总的说来,教师的仪表必须整洁、朴素大方;举止必须端庄、得体。在举止仪表方面,周总理曾有过这样的格言: “脸必净,发必理、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做、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也就是说,举止要端庄有气质,仪表要整洁有风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作用,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是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是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是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师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良好的师德,对于引导、启发、教育学生成为 “四有”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凝聚和约束作用。师德规范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师德规范又对教师的行为举止有着强烈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一般是通过检查、督促、激励、评价等方式来体现。三是辐射作用。一方面,师德会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另一方面,师德还会通过学生对其家庭的作用而影响社会风气。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其次,要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第三,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除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外,应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通过聘请校外各界人士担任师德校风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评论
求一篇 演讲稿 有激情 振奋人心的 那种 内容不限 谢谢了···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叫艾玮,来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虽然没有亮丽的外表,也没有特别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我还是很自信地站到了这个演讲台上,因为我有青春、梦想、信心、智慧和责任,最重要的是我想来传递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那就是——激情和奉献。这也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
我是一名新人,上学期刚来到现代教育中心的时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这里都有些什么样的人?而且还有几件我特别想搞明白的事情。
有一次,我听说网络的周中玮老师,晚上经常呆在办公室不回家。我在想:为什么他晚上老呆办公室呢?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来头的人,那就是多媒体的刘棣老师。我觉得领导和同事都特别尊重他,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还有一个特性急的人,那就是课件科的管桂秋老师。我发现每次只要课件服务器出问题,她的人也会跟着出问题,脸是红的,一脸严肃,饭也不吃,话也不说。我在想:有这么着急吗?
可是,当这些疑问一一解答的时侯,我的心中更多的是佩服、尊重和感动。
周老师不是晚上不想回家。校园网络的稳定运行需要做到时时监控,事事监控;网络服务平台的升级,邮件服务系统的建立,视频点播系统的维护和数据收集等等,这么多的工作不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就能完成的。
刘老师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重是因为这位近六旬的老教师为中南林奉献了41年,如今株洲校区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和运行,教学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全靠他在主担重任。
而管老师的性急是因为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每学期近1200名教师上传了近1500门课程课件在这台服务器上,如果它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中心三个不同科室的缩影。这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风范,看到了全体职工爱岗敬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风采。她们用自己对学校的无限忠诚、对岗位的真挚热爱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为什么她们眼中始终含着微笑?那是因为对这份平凡而伟大的事业爱得深沉!为什么到处都是她们忙碌的身影?那是因为她们有着炽热的激情。为什么她们付出很多却无怨无悔?那是因为她们始终懂得奉献的真谛。在那里,我看到了两种最为可贵和感动的力量——激情、奉献。
最近,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让我感悟很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个人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看个人在综合素质方面是否得到提高,本职工作是否得到促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发展教育作为第一要务,以“服务教育强省,做教书育人楷模”为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本职工作。虽然现代教育中心人不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可是他们却为全校师生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可靠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支持,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学校建设省内高水平大学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一种主题叫发展,有一种氛围叫激情,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正是有了她们炽热的激情,才有追求发展的动力,才使中心有了“凝聚人心,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争创一流服务”的决心;正是有了她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才会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好本职工作”成为一种责任。如果把现代教育中心比喻成一列火车,那么激情就是它的发动机,奉献就是它的能源,我相信这列火车一定能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轨道轰轰烈烈驶向前方。
最后,我想用几句顺口溜来结束我的演讲:
“ 教育中心是我家,我们人人都爱它;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学活用顶呱呱;大家都来学一学,包你精神变化大;点燃激情比奉献,发展教育全靠它。”
谢谢大家!
评论英语教学改革感言
前言:教育,人类最高尚的事业;教师,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北京房山区有这么一群躬耕教育园地的教书育人楷模,他们在王生校长的育师理念指引下,在学校所创设的和谐人文的环境里,得到专业快速的成长,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严谨治学、无私奉献,与学校同发展,和学生共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用青春和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他们以真我的风采和骄人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关注。 杨月明 市、区骨干教师,中共党员。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用创新的思维指导创新的实践。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级和市区级奖励。《实践出真知》一文在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今日做教师(二)》发表;她的美术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标志》分别刊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方式研究》和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文丛《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各学科教学方式探究(2004—2005)》中。近年来,她多次参加市区级评优课获奖,多次在全区做研究课、示范课并受到好评。她辅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和市区级绘画比赛,有数百人获奖。作为首批支教教师到山区支教期间,她撰写的支教文章《忘不了的“油画棒”》被收录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牵手》一书中,《支教生活随感录》刊登在《房山教育》支教专刊上。2006年,她被评为房山区优秀共产党员。 教育感言:用自己的真心与热情,在教育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快乐地收获着。 张德秀 本科学历,市、区骨干教师,区美术兼职教研员,多年承担全区美术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从教13年来,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踏实、勤奋、兢兢业业植根三尺讲台,理念新,创新施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走学习、实践、探究再实践的教科研之路,参加了市基础教育课程试验工作、教学方式的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传统美德与社区互动的研究、EPD课题的实验研究、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研究等课题的实验研究,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她指导学生开展了小课题探究工作,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排雷行动》小组绘画作品在“环保蓝图遍世界”活动中获北京地区三等奖。在与学生交往中,以能力影响学生,学生多次获全国、市、区级奖。参与了北京市乡土教材《孝亲敬长》一书的编辑工作,撰写的论文获全国、市、区级奖,多次做市区级研究课、展示课、评优课,并在参赛中获奖,在课中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生活中的标志》获北京市小学美术评优课二等奖,其教学设计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国家级一等奖。是北京市课改先进个人、房山区教育系统创新标兵,2007年在区“十五”教研、科研、培训工作中被评为优秀教师。 教育感言:时刻用“点滴铸就辉煌”激励着自己的工作。 李志慧 从教17年来,注重学习,善于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论文多次获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其中案例《环境呼唤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和《玩四驱车的利与弊》分别获全国2002年EPD教育优秀活动案例评选二等奖,并被市区级刊物所收录。在班级管理上,她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才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倾注给学生无私的爱。所教学生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二、三等奖。 教学感言: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情感、思维、人格的高山。 评论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都有哪些专业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现任院长是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教授。 竺可桢学院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强大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师资,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发掘提供朝气蓬勃、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竺可桢学院学生是由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的保送生和报考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中经过严格遴选的优秀学生组成。实行开放式办学和“自主进出入制”。前期培养阶段,被浙大其他学院录取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而一定比例的不适应竺可桢学院教学模式的学生可选择进入其他学院学习。 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在第二学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2006年起,为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进行后期培养,亦可以按照长学制及双专业、双学位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进行后期培养。 目前,竺可桢学院除设有文、理、工三大类平台外,还设有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三个专业外辅修方式的交叉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学院现共有学生1800余人(其中辅修班学生420人)。 竺可桢学院吸取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质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特长和学术特长,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同时,竺可桢学院为学生提供众多跨文化的交流机会和国际化的实践机会,现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Melton基金会”和“中国企业体验实习奖励计划”等项目,资助和派遣优秀本科学生前往欧、美、澳、亚洲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1周至1年的交流学习。并建有多学科讨论组、灵韵艺术团、法语社、CEO英语挑战者联盟等16个社团。这些社团既推动了学院学术文化氛围建设,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历届学院学生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卓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有部分论文在IEEE上发表;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2003至2005年期间,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 愿竺可桢学院成为青年才俊的聚集地,成为未来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摇篮! 学院发展历史简表: 1984 年 创办工科混合班 1994 年 设立工程教育高级班 (工程教育高级班主页) 1999 年 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 (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主页) 2000 年 竺可桢学院成立,增设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 2002 年 设立金融学实验班 2003 年 设立公共管理强化班 2004 年 设立竺可桢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建班 2005 年 设立巴德年医学班 2006 年 设立文、理、工三大类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