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你哪里人 这个问题意思是[此去刺杀 不成功 便成仁 一去不复还的意思] 追问:
荆轲刺秦王 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姬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评论
荆轲刺秦王新传作文
荆轲刺秦王新传
夜静静的……
过惯了流浪生活的荆轲住在秦都咸阳的五星级大宾馆中,反而有点不适应,更夫的锣响了三声——夜已经很深了,但他毫无睡意。走到窗前,咸阳美景尽收眼底,靡靡之音不绝于耳,仿佛被这美景陶醉的荆轲长大鼻孔贪婪的吸了几口气,原想吸几口脂粉味的荆轲却只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油漆味(房屋刚装修过),原来窗子没打开.
左拉,右拉,上推,下推……窗子纹丝未动,但这难不了大侠荆轲,只见他不急不躁,使出绝世奇招“开天辟地”,窗子嗖的一声从窗台飞了下去(据说还砸伤了刚完成“工作”从里面出来的咸阳市市长,市长大怒……),窗子飞下去的同时一声声警报的怪叫声也响了起来,紧跟着四五个保安闯了进来,荆轲正想解释,但他们已抡棒直向他了,眼看一场厮杀就要兴起,但客服经理及时赶到,一场好戏没演成。那位经理倒也慈悲,听完解释后支走了保安,又让维修工重新安了一面窗子,并告诉荆轲窗子右方有“大篆”体的使用说明:欲开此窗,请按此钮。这使半文盲的荆轲很难堪,认识的几个字也仅限于燕国文字,对这秦国上流社会盛行的大篆他很感冒,但这也使荆轲暗下决心:若明天能活着回来,一定好好学一门外语。
客服经理还是没走,干什么呢?探索赔价钱呢!她正啰嗦时,秦武阳喷着酒气闯了进来,“大哥,这小姐是谁?长得不错啊!比我刚才那几个强多了,秦国真是出美女啊,真不想明天去送死。”秦武阳边说边去拉那经理,但那人好像即拿惯了这场面,身子一闪就想出去,但刚到门口的她就被荆轲结果了性命。
紧接着秦武阳也被荆轲踢翻在地,“我让你不要在闲人面前提明天的事,你记住了吗?为这我一路杀了多少无辜的人,你数过吗?你还笑,小声点。”说着荆轲又给秦武阳一脚。这次秦武阳不笑了,而是开始哭了(不过是小声哭),“你打死我吧,你现在打死我总比明天被乱刀砍死好,你打呀,呜、呜……”荆轲一看这家伙又耍起无赖了,就用催眠大法让秦武阳沉沉的睡了。待荆轲处理完那具尸体后,夜又重归寂静。
再次躺在床上的荆轲还是没有睡意,他又开始想他的烦心事:好友田光自刎而死,大将军樊於期也自杀了,你们为了一个对别人时有疑心的太子丹死值得吗?你们若不寻死,我能明天去找死吗!在太子府住的那几天虽惬意,但也不足以与我几十年的光阴相抵啊!更何况我才享受了没几天,太子丹就催我走,唉!不想了,我荆轲怎么能怕死呢,是吧?但我也是人,不可能不怕死啊…不远处秦武阳睡觉磨牙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但转而使荆轲更加埋怨起太子丹:难道燕国真的没勇士了,派了这么一个废物来当我助手,这小子是能吹,什么十二岁就杀了一个人,纯粹子虚乌有(秦武阳酒后吐真言),一点武艺没有,就只会拿一把菜刀乱砍人,砍得还大多是老弱病残,若真到了咸阳宫,那威严的气势还不吓死他(事实证明荆轲的猜测是对的)。哐、哐、哐……
外面又传来打更的声音,五更天了,“再过一会,中庶子蒙嘉就会派车来接我去秦都咸阳宫了,该让秦武阳起来了”.荆轲想完就来到了秦武阳的面前,边推边轻声叫道:“武阳,武阳,秦王来了,快起来杀他。”这一招果然奏效,这几天一直赖床的秦武阳闻此马上爬了起来,双腿一软就跪在地上求饶:“大王饶命,大王饶命,俺不是来杀你的,俺不是来杀你的……”刚才还挺温柔的荆轲看到这又踢了秦武阳一脚,秦武阳立马清醒过来,嘟囔道:“大哥,你有踢我,你明知我怕秦王,还拿秦王来吓我,我能不害怕吗?”荆轲压了压火说:“行了,赶紧收拾一下,你啊可能这几天你整得自己还像人吗,我就不知道宾馆门卫阿恩让你这衣冠不整的人进来。”荆轲说话间正在梳洗得秦武阳出来搭话:“大哥,这你就孤陋寡闻了,这宾馆啥服务都有,我是足不出户尽享天下福,”“行了,别罗嗦了,快点,对了,千万别忘了走时拿上地图和那个盛樊将军的头颅的盒子。”荆轲打断秦武阳的话,说。然后他自己也去换衣服了,死也要死得有型。
天将明,蒙嘉派来接荆轲、秦武阳入宫的车子来到了宾馆门前。随后,气宇轩昂的荆轲和看起来气度不凡的秦武阳走进了等待他们的车子。在车上,秦武阳发现自己因为太紧张而少穿了一只袜子,但他没敢说,怕荆轲再踢他(这次可能会杀了他)。
快马加鞭,不一会荆轲和秦武阳就来到了咸阳宫。在这里,他们演绎了历史上一段自不量力者和吹牛皮者自寻死路的英雄故事:秦武阳手捧地图,见秦王则色变振恐,幸亏沉稳的荆轲替他解围,但待图穷匕首现时,秦武阳便因恐惧过度而死,咸阳宫中荆轲只好一人奋杀秦王,但天不灭秦,荆轲反被乱刀砍死。
注:本故事纯属虚构,绝无诋毁豪侠荆轲之意!追问: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杀手乎?侠客乎?
《史记》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意见是:“荆轲不是杀手,而是一个侠客。”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本是卫国人,其先人乃是齐国人,后来秦灭卫国,
他逃亡到了燕国。在燕国,荆轲不被当局者重用,整日在市井放歌纵酒,酒醉之后往往与好友高渐离等相对而泣,旁若无人。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决非一介山野莽夫。至于他在刺秦王之前是否操过杀人的营生,历史上是毫无记载的。后来燕太子丹找人行刺嬴政,首先找到田光,田光因年老力衰,故而推荐了他门下的荆轲。荆轲起初推辞过,但太子将他尊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礼遇。荆轲本打算再等一个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国,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带领秦舞阳离燕赴秦,慨然践诺。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荆轲刺秦为哪般?
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涉及到对“荆轲刺秦王”事件本身的评价,专家们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张传玺说:“这个话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英雄话题,但实际上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当时六国普遍政治黑暗,六国的君王不是无所作为就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今天评价那一段历史,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他结束了割据分裂的深重灾难,他的统一为后来中国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是一个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历史人物。所以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不必要否定荆轲,但也不必要夸大他的精神。”陈成军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历史的进程是个人无法阻挡的。即使荆轲杀死了嬴政,还会有下一个秦王来继续统一的事业,所以他这种行刺的举动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他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文学史家和史学家肯定和赞扬荆轲的伟丈夫气概,认为刺秦是正义之举。张大可说:“荆轲是一个反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但并不是说荆轲就是要维护割据的反面人物。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对人民构成了伤害,人民赞成统一,但不一定赞成秦国这种残暴的统一方式,虽然秦不采取武装暴力的方式也不行,但荆轲的作为还是正义的,我们应该把荆轲刺秦和荆轲之死看成统一大业中人民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韩兆琦也说:“我们肯定秦始皇的统一,但同时也要肯定荆轲的精神,荆轲是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他刺秦不为报私仇,也不为太子丹个人,而是为了所有深受战争灾难的人民。就像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拿破仑推进文明的进程,但反抗拿破仑的人同样也是民族英雄。文革时期,因为批儒评法,颂扬秦始皇这个大法家,人们就批判荆轲,其实这是不对的。秦顺应历史潮流,但荆轲并不因此就算反动,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xwdn
评论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有人说,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二、有人说,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三、有人认为: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荆轲刺秦王改写700~800字
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这一直是个难以辩析的关系。或许,是英雄在与历史共舞吧。
——题记
战国时代,硝烟四起。长达几百年的纷乱,鲜血染红了大地,尸横遍野。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这时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这更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
名利争夺下,乱世出英雄。
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兵压燕境。一时间,燕国民心惶惶,人人自危…
————燕国王宫————
远方天空升起一抹鱼肚白,映亮了大地上孤立的一座都城。清晨,晨雾未散,露珠犹在,风吹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燕王宫后花园内,绿草茵茵,鲜花芬芳。如果不是那时不时传来的叹息之声,确实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太子丹立于园中,一身白衣,双手束后,眉头紧锁。眉间宁着些许无奈,些许焦虑,太子丹抬头仰望天空。他的目光有些涣散,似是在回忆往昔的辉煌,又像是在诉说如今的哀伤。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斑驳的树影映在太子丹的面上。树枝轻轻摇曳,让太子丹的面色也显得有些阴晴不定。忽而,几片树叶挣脱了树枝,随风飘落,旋转着掉在了地上。这树,在落泪。
太阳在天空默默地移着,日升日落,太子丹以不知在这里站了多久,天已渐渐地浸上了墨色。终于,他的手紧紧握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似是做了什么决定。他静默了许久,抓头对身旁的侍卫淡淡道:“传荆卿来。”说话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如同石雕。侍卫应而退下,太子丹又望向天际。他看到,在天边,一只离群的飞雁划过,孤单的消失在了那血色残阳中,好像被吞噬了一般…
“荆轲到~”随着侍卫的通报,一个大汉走了进来。他的前行如同豹一样流畅,他有着狮一样威武的面庞,鹰一样锐利的眼神,浑身散发着蛇一样冷酷的气息。他,是天生的刺客!荆轲沉稳的走到太子丹前,行礼。
太子丹忙伸手扶起荆轲,微笑道:“你我兄弟不必这样,荆卿近日可好啊。”
“劳烦太子挂念,一切都好。”荆轲站起身,不亢不卑地答道。
太子轻叹一声,苦笑着说:“秦军压境,我可是寝食难安啊。”停顿了下,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忍,但很快就隐藏在了那捉摸不定的眼底。太子丹又道:“我也想供养你一辈子,可看如今的形势,燕王亦不久矣……”
荆轲低头不语,只是沉默。一时间,静寂无声,只有树叶哗哗作响,花在低声歌唱,焚灭之歌。良久,荆轲轻松一笑。于是,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就此开始…
远处,夕阳落山,为这苍凉大地留下了最后一抹光辉,鲜血颜色的光辉。
公元前228年,樊於期卒,其首予与荆轲为见秦君之信。同年,荆轲得徐夫人之匕首,其匕削铁如泥。暴风雨前夕的宁静,暗流涌动…
————易水岸边————
又是一个好天气,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这个夏天,血腥也是这般温暖。灿烂的阳光照在太子和宾客们的白衣上,却是显得有些刺眼,要流泪的感觉。忽而,一缕凄凉的筑声,飘飘渺渺,随风呜咽而来。似是黑暗中响起了地狱镇魂曲,在白日里竟也感到心神凄寒。柳絮飞扬,飘过满布的阳光,随着筑声一同远去。
接着,一个豪迈而悲壮的声音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声音充斥在天地之间,悠远如自远古年间划破时空而来,久久回荡。这一刹那,天地仿佛失色,时空好像静止!一曲唱罢,荆轲仰天大笑!这笑声中透着狂傲,这笑声中透着洒脱,这笑声中透着舍生忘死的气势!
这世上,有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是义。昔日荆轲跟太子丹出游,在路上捡起地上瓦片丢着玩,太子看到立刻捧上金块来替代瓦片。当他们一起骑千里马出去,荆柯无意中说了一句千里马肝美,太子立刻杀了千里马,把马肝奉上。当荆柯看到弹琴的美女,赞了一句好巧的一双手,太子立刻把美女的双手剁下,用玉盘盛来送给荆柯。太子丹待荆轲如此不薄,于是荆轲就用生命回报他!为了义,荆轲明知是死也要去闯。原本,他和朋友一起去成功率会更大的,只可惜太子等不及了,让身旁这个所谓的“勇士”一同去。荆轲轻叹一声,似是预料到了什么,可立刻又恢复了往日的坚定。他,头也不回,向前走去。等车,前行,行往那他会流传千古的地方,也是行往他将会死亡的地方。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男儿生来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公元前227年,荆轲入秦,持千金之资币物遗嘉蒙,得以觐见亲王。
————秦王宫内————
“传荆轲~”侍卫传告,荆轲上殿。荆轲缓缓地走进大殿,那么平稳,那么自然。好像不是要来刺杀秦王,只是要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捧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樊将军的头。荆轲看了眼盒子,在心中默默到:“樊将军,我马上会下去陪你了,同那暴君一起。”他停下,行礼。谁也没有看到,行礼低下头时,荆轲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冷若冰霜!
身后,秦武阳捧着地图跟着,他看着秦王,却又些发抖,他感到害怕,人类面对死亡时不可抑制的恐惧。他抖动的幅度越来越大,似筛糠一般。秦王微皱额头,荆轲见状忙上前一步道:“他是偏远地区的人,没见过天子,被您的威严震慑到了,希望您能宽宏大量,先让他完成任务再治罪。”秦王大受一挥,表示不在意,示意荆轲把地图呈上来。
荆轲接图,上前。他正做出要打开地图的动作,却骤然从地图中抽出了一柄匕首!锋利的刀刃透着死亡的气息,闪电般的刺出。这一匕如同开天辟地一般,毁灭一切的气势!感受到这股强横的劲气,秦王身体猛的一颤,惊恐的神色顷刻间覆盖了那本显得欣喜的面孔。瞬间,亲王眼睛中的瞳孔仿佛消失,只是本能的后退。
“嘶~”的一声,秦王被荆轲抓住的袖子在两股力量间被撕裂了,秦王自己却是起身逃了开。荆轲脸庞一变,脚掌一蹬地,嘴中发出一声怒喝,向秦王追去。身后响起的尖锐破风声,让得秦王的脸色一片骇然,他连忙把剑横在背后。“叮”的一声清响,匕首击在了秦王背后的剑上。秦王不顾一切的把剑往后一扫,竟扫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跌倒,脸色森然,将匕首向秦王掷去!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击,胜败在此一举。“咚”的又是一声响。这声音对秦王来说宛若天籁,对荆轲却仿佛丧钟。没刺中,是的,没刺中。一时间,哀伤成了这天地间的主旋律,花泣无声。天妒英才!一个刚刚要升起的英雄之星就要陨落。
荆轲跌坐在地上,靠着柱子。他已身中数剑,鲜血不断地从伤口涌出,流到地上,鲜红的颜色太阳般刺眼。突然,他又是大笑,还是一样的豪迈,只是透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他看着已不可能杀死的秦王,痛骂道:“要不是想生擒于你,何至于此!吾死不足惜,只是未能报答太子啊。”言罢,他大笑,笑声在秦王宫中久久回荡!在笑声中,他死了。他,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是英雄。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未果,亡。
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