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孙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你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评论
孔融让梨的意思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评论
孔融让梨课本剧
孔融让梨
道具:两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蔬菜、一盘梨等。
时间:一天下午放学后。
地点:孔融的家里。
人物:爸爸、妈妈、孔融、姐姐、弟弟。
旁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特别是他4岁让梨的故事更是传遍天下,深得人们的赞扬。请欣赏〈孔融让梨〉
旁白:一天下午放学了,孔融给老师作完再见,便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推开门一看……
孔融:(旁白的同时孔融上场,背着书包高兴地跑回家,作推门状,惊讶、兴奋地大喊)哇,梨,又大又红!(快步跑到桌子边,拿起一个梨,放在鼻子前,深呼吸)好香啊……妈妈,是您买的梨吗?(奔向厨房,妈妈正在厨房摘菜)
(弟弟在家里玩珠子,玩得很开心)
妈妈:(边摘菜边回答)是啊。
孔融:(上前抱住他的妈妈,一边跳一边说)妈妈,您太好了!
妈妈:(边摘菜边说)孔融去吃梨吧。
孔融:等爸爸和姐姐回家一起吃吧(一边走一边说,转身往回走)弟弟快去洗手,准备吃梨啦!
弟弟:哥哥,就等你们回来吃梨罗。(起身作洗手状)
(爸爸和姐姐上场,作推门状,回到家里)
弟弟:(连忙跑过去,拉住爸爸和姐姐)吃梨啦!
孔融:(把大的梨拿给了爸爸、妈妈、姐姐、弟弟,最后自己拿了一个小的,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爸爸:(奇怪)孔融,你怎么把大的给我们,自己却吃小的?
孔融:您和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每天那么辛苦、操劳,您们应该吃大的。
爸爸:(面带笑容)为什么又给姐姐和弟弟大的呢?
孔融:我比姐姐小应该吃小的。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吃小的。(继续吃梨)
评论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悟出什么道理,谁能说一下,谢谢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 一 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 四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 在众多兄弟面前,第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 可是,他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 我儿子四岁时,我曾试探过他,摆出一盘梨,问他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说要小的,因为他只能吃完小的.这个答案更诚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 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丝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第一个理由:“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如果这条理由成立,年纪小的应该让大的,那么,他就应该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是,可是,在父亲问他“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辩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应该让给哥哥;我大,大的应该留给弟弟.这两条标准原本就是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为了取悦于父母,根据需要随意颠倒黑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随心所欲地篡改规则,让父亲喜欢了,却把他的兄弟们都推上了一个难于选择的境地,到底该坚持哪条标准呢? 文明社会,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的,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为的. 三 不尊重他人的独断专行 孔融拥有优先选择权. 他并没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振振有词地以年纪为由,证明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他并没有想过,哥哥们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没有想过,六个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凭啥资格先拿? 结果,标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让他当成了,他出尽风头,而他的兄弟们却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因为他的双重的混乱标准,不得不进行尴尬而矛盾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发现孔融极端自我,他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并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孔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虚伪和圆滑,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识破,反而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到处宣扬.结果, 使孔融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长大后,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欢他,曹操也讨厌他。最终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融悲剧性的人生,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假如父亲在吃梨这件事上,纠正孔融的自以为是,让几个孩子按照一定之规或者实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励孩子诚实,正直,也许他的人生结局就会不一样。 每个家长都应该努力教给孩子诚实, 凭实力竞争,遵守规则和制度.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给孩子的却是成人式的虚伪,圆滑和自私. 补充:
孔融让梨的内容100字
这故事告诉我们 古代 古人那么小就会装必了… 评论
孔融让梨”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推荐你玩新疆娃纵横时空吧很好玩的游戏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