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炼印,闽剧炼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6 13:36:06 浏览次数:227
各地戏剧名称和代表曲
中国六大剧种 京剧 秦腔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1、昆曲 ,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牡丹亭》、《花扇》 2、高腔 ,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6、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著名剧目有《挂画》、《杀》、《杀驿》等。 9、上党梆子 ,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陕西省地方戏。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如《走西口》、《五哥放》等。 13、吉剧 ,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流行于黑龙江地区,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又称“河南梆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省地方剧种,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著名剧目有《天仙配》、《郎织女》、《女驸》等。 28、闽剧 ,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剧目有《炼印》、《天宴》等。 29、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1、高甲戏 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评论

经典中国地方戏曲推荐


戏曲的种类?
  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假如把各个剧种的艺术家、代表剧目再罗列出来,那真够您看一阵子的了。
简单地说,无论是从质量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对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评论

著名的戏曲演员及其代表唱段?谢谢
1、昆曲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35、湘剧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 评论

滑稽是什么意思?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57年至1965年期间,南京市滑稽剧团常沿长江中上游各埠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演出。苏州市滑稽剧团足迹也遍及江、浙、沪、皖、鄂、豫等省市。

著名滑稽演员王无能,一人成档,专事滑稽曲艺的演出。当时人们把这样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艺称作“独角戏”。著名的独脚戏演员,除王无能外还有江笑笑与刘春山。江、刘二人与王无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长。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角戏艺人和文明戏演员纷纷组织滑稽剧团,逐步取代渐趋没落的文明戏,从此,滑稽戏便开始成了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

滑稽戏以方言演出。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到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独脚戏创始时期的艺人王无能,曾演过文明戏的丑角,江笑笑、刘春山也各有专擅,当时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表现手法,形成“说唱”与“滑稽”的拼挡演出,遂使独脚戏形成独立的曲种。

【形成与发展】

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文明戏(新剧)、独脚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明戏又称通俗话剧或方言话剧,它是由“新剧”(又称爱美剧)分化出来的。文明戏中角色有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

滑稽戏刚从文明戏派生出来之时,其表演艺术及脚色分行一仍文明戏体例,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较多笑料。后独脚戏与文明戏合流,形成了一个有说有唱着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苏州的滑稽戏在其形成的前期,全以对白为主,绝少唱的插入,后来剧中唱的成分逐步增加。张幻尔反对“硬滑稽”,主张,‘里噱”,事事在情理之中,又处处出意料之外,才引起观众哄堂大笑。他追求笑料的幽默隽永,使观众看后,时隔多日还要发笑,这是苏州滑稽戏一贯的风格

【戏曲剧目】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第一类,是根据独脚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即《炼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姑娘》)、《万无一失》(即《天罗地网》)等。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一年零九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戏曲音乐】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脚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脚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一、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二、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程度。

【角色行当】

滑稽戏孕育于文明戏,其行当划分亦按文明戏旧例,有滑稽、老生、小生、旦、老旦,而已滑稽为主。由于其表演身段动作保持生活的原有形态,略加夸张,故在角色分行中,将生活中性格大体相同的人物归为一类,使之定型化,由此而产生风骚旦、悲旦、言论小生、言论老生、阴险小生、马褂滑稽、马甲滑稽等。此外,由于某些演员个人表演风格不同,而产生所谓冷面滑稽、呆派滑稽等派别。

【曲种名家】

姚幕双、周柏春、吴双艺、王双庆、童双春、翁双杰、李青、方艳华 评论

福州哪有闽剧和京剧看的
闽剧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一般叫做“福青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等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
  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一旗(善传奇)两头羊(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武生陈春轩(艺名“嘉宾弟”)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由福建民众教育馆拍成无声电影。陈春轩饰陆文龙、唐秀山饰金兀术、赵长顺饰岳飞、武丑程利斌饰马夫,林赶山、林云玉、陈春利、林厚棋等饰四锤将。那时,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30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出版许多闽剧曲本,香港百代、高亭、联星等唱片社灌制了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孟丽君写批》、《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有剧作家林舒谦的独幕话剧《喷火口》、《毒》和三幕话剧《战》及大型闽剧《思儿亭》;郑如秋的《壮烈牺牲》、《黑衣人》;严天铎的《马占山》、《夜光杯》、《民族之耻》;林飞的《象园与金门》等。当时,陈春轩演出的《八大锤》,黄荫雾演出的《戚继光》,陈杏芬、林赶山、萧梦尘、黄荫雾合作的《夜光杯》等剧,轰动榕城。“福建梅兰芳”郑奕奏与著名表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每逢纪念日、游园会,他们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救国小戏《到民间去》。须生陈开明在演出《火烧连营》中,插唱一段“卢沟桥事变”唱段;武生詹传顺誉称为“闽剧美猴王”,在演出《少林寺》时有一段宣扬爱国忧民的念白,还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作吟串。生角名宿李小白每演一场戏,均在台上加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名丑林仁、石务世还联袂演出《福州时事》,揭露日本侵略军轰炸福州王庄的罪行,在福州城引起轰动效应。
  建国后,闽剧获得新生。1952年,《钗头风》(赠钗、泣别)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李铭玉(饰陆游)获一等演员奖,郭西珠(饰惠仙)获二等演员奖。1954年,发掘整理的《炼印》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林舒谦获剧本奖,晋响亭获导演奖,林赶山(饰杨传)、林务夏(饰李动)获一等演员奖;唐秀山(饰黄卞)获二等演员奖。1955年,该剧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艺术片。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的。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炼印》、《紫玉钗》、《荔枝换绛桃》等传统剧目,从1953年到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十年动乱”中,闽剧受到严重摧残。闽剧名家林芝芳被迫致死。刘小琴在家糊火柴盒,每天挣八角钱。李小白去拉板车……
  20世纪80年代后,闽剧团重建,又上京城,再进中南海,登上世界舞台。《洪武鞭侯》、《林则徐充军》、《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拜石记》等剧目有全国影响,许多演员荣获国家级大奖。 追问:

关键词: 闽剧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