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两难之境,两难之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6 13:10:49 浏览次数:201
无题李商隐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一首,李商隐是晚唐最为杰出的诗人。他和盛唐的李白、杜甫、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韵和美,情深意切,含蓄委婉,读后如饮美酒,似品茗茶,让人回味无穷。他那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的诗意,将晚唐诗歌的抒情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有二十首,上面是无题诗中的一首。据说晚唐时候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当时结识了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二人产生爱恋,但这感情不可能为外人所知,又难以抑制奔涌的爱情狂澜,所以以诗抒情,并隐其题,称无题诗,这些诗是朦胧委婉,深情无限,上面这首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用语言翻译是这样的: 

  你我相见是多么的难得,而离别更为难舍啊!就象那暮春的东风无力挽回百花的凋残。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绵延无尽、到死才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直止燃尽才会泪干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芳容,是否有着苦恋而衰老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思念,总是感觉月光洒落时孤独的冷寒。虽说我们的相隔如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 但是不能相见,我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我探看!

  这是一首爱情诗,记叙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作者通过见与别,难得和难舍,刻画出缠绵又不现实的爱恋,并且用东风、暮春、百花凋谢这些景物进行渲染、烘托,营造了一种悲戚的气氛。接着作者连设两个比喻,用春蚕和蜡炬,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表达自己对爱情坚贞不渝,因此这一句诗被后世传为名句。已经它超越了诗的本身意义,可以作为一个人对事业,人生奋斗目标的忠诚执着和无私奉献。后面一句描写非常形象,可以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一个是早上对镜时的苦恋,一个是夜晚阅读时的思念,当一个人安静、孤独的时候特别会想到心中的人,这是非常客观,此句写尽了二个人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是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了二个梦幻般神话故事,一个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岛,一个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即青鸟。作者以神话故事那样联想,希望超越那蓬莱仙山之隔,用青鸟去殷勤探望。说明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艰难,这结尾一句也照应了开头的诗句中的一个难字,难得和难舍。

  短短的八句诗,欣赏起来确实很完美,无论是内容,感情,写作技巧等都是无可挑剔得了。

评论

刘邦最后是如何打败项羽的?
刘项对峙 被项羽逼处巴蜀汉中一隅的刘邦,采纳萧何的策略,在汉中招揽人才,治理巴蜀作根据地。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前去攻打田荣。刘邦趁机出兵,1月内占领全部关中。 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窝彭城。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5年,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与此同时,派韩信北上收拾赵魏齐等地,开辟第二战场。与其他诸侯联合,拉拢彭越、英布等人,孤立项羽,终于逐渐转为优势。 最终决战 项羽在已无盟友的情况下,无奈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但刘邦听从属下建议,于公元前203年底,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鼓角齐鸣。项羽在四面楚歌中知道军心涣散,大势已去,只好与爱妾虞姬话别,连夜夺路突围。 天亮以后,刘邦闻讯,立即派5千骑兵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只剩100多人。 汉军追上,杀得项羽只剩28个残兵了。项羽跑到乌江边上,见前面茫茫乌江,后面滚滚追兵,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即皇帝位(即汉高祖)。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据说就是从这场争斗中演变而来的 。 评论

无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724.htm 评论

求射雕英雄传下载地址《中文加语音


[PS][SCPS-45510].Shachou.Eiyuuden.The.Eagle.Shooting.Heroes.(CH).(RPG).(SCEI).射雕英雄传.rar   352.72 MB

 

ed2k://|file|%5BPS%5D%5BSCPS-45510%5D.Shachou.Eiyuuden.The.Eagle.Shooting.Heroes.%28CH%29.%28RPG%29.%28SCEI%29.%E5%B0%84%E9%9B%95%E8%8B%B1%E9%9B%84%E4%BC%A0.rar|369848486|4f60932e25206ec7cc0ca802437c9b79|h=3l2u3y4j6nte44pjpv2jvv7ikgakv3oq|/

评论

哪位好心人帮我写一份关于<神雕侠侣 >的论文,谢谢啦!
《神雕侠侣》------一个绝妙的精神分析文本 对《神雕侠侣》这样一个通俗文学或者称之为大众文学的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好像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滑稽。但重点就是这里:在一个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或者后现代社会里,所谓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虽然在舆论中已经消失的时刻,但在我们的话语实践中,在某些固守着“文明与野蛮”的传统思想的人的脑袋中,它仍然根深蒂固。他们口中虽然声称后工业社会已经到来,但他们的行动依然证明着他们深深的对所谓的通俗文化嗤之以鼻。在他们的眼里,作为通俗文化的其中之一,金庸的小说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进入不了高雅文学的殿堂。虽然前些年,北师大的王一川教授对二十世纪的作家进行重新的排名,并把金庸列为居鲁迅、老舍、沈从文之后的第四位大家;北大的严家炎老教授开授了金庸小说研究;课程上海的陈思和编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时候也把金庸小说的某些篇章编选入内,但是对于众多的学界权威来说,金庸的小说仍然是不等大雅之堂哄人一笑的快餐文学而已。之所以这种偏见仍然存在,和现在的那些金庸小说研究者的研究不断的陷入了踯躅不前的两难之境有关。         我的意思是说,想要走出金庸小说的研究的困境必须转移从研究其与时代社会相互关系的目光。西方的“新批评”的理论认为,文学的文本一旦脱离了作者之手就成为了一个自足的文本,与时代无关。因此,这个单一的文本可以作为一个封闭的文本来研究。我们不对这个理论的对与错作出评价,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对目前存在的金庸小说的研究困境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好方式,也是让我们转移目光的好方式。我的“《神雕侠侣》是一个绝妙的精神分析文本”的论断不但是一个特例也是对这种观点的很好的证明。          之所以说“《神雕侠侣》是一个绝妙的精神分析文本”,来源于我无数次阅读《神雕侠侣》的一个灵感。可以说,众多的金庸小说中,杨过是一个令我最为惊叹天人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的那种个性的张扬和叛逆,甚至为人处事的偏激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借用中国的传统来说,他身上有着道家潇洒无为,任意为之的性格,有如行云流水。而借用西方的语言就是说他是一个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他的个人主义的为人作风最为我激赏。但是,经过不断的阅读,我才悲哀的发现,他的成长的过程竟然是他的这种自由主义者的作风的逐渐的丧失为代价。人到而立之年,不断的修炼竟然是道家的烙印逐渐的抹平,逍遥的因子不再,回归到了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身份,过渡到了世人的拯救者的身份。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十分的沮丧。从逍遥到拯救的巨大反差的出现,吸引我重新挖掘这个文本的潜在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离开-归来”的案例。说的是某一天的时候,弗洛伊德看着他的孙子在童车里玩耍,他注意到他的孙子喊了一声走了!然后把一个玩偶扔出童车,然后又叫了一声来了!再把它用线拉了回来,乐此不疲,好像从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弗洛伊德在他的《超越快乐原则》中把这一著名的“离开-归来”的游戏解释为幼儿对不在自己身边的母亲象征性的支配。但在另一位英国的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眼里,这种“离开-归来”模式是一种叙事的基本方式:一件事物失而复得。也就是说,就是很复杂的故事也可以作为这一模式的变体来读,用一种标准的叙事语言来说就是,原来的安排被打乱了而最终得到了回复。伊格尔顿认为,任何故事中必定有某种事物丧失或者不在了,这样叙述才能展开,如果每件东西都原封不动,那就根本没有任何故事要讲。这种丧失是很痛苦的,但是也是令人激动的,因为欲望本身就是被我们无法完全占有的事物刺激起来的,这也往往是故事能给人满足的原因之一。          对照《神雕侠侣》这个文本,杨过的不断成长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呢,他又不断的寻找着什么呢?也许答案已经在意料之中了:他在寻找“父亲”。父亲在精神分析中是一个意蕴很多的词汇,它可以是现实中的父亲,它 补充:

相见时难别赤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烛成灭泪胎干.晓镜但愁云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逢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请解答?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爱情的佳作——《无题》,全诗内容为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评论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