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1881--1973)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
毕加索艺术活动年表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之父是一位相当学院派的素描教师。毕加索自小便显露绘画天分,父亲任其自由发展。他主要在巴塞罗那受教育。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东主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4/09/content_823239.htm
~~~~~~~~~~~~~~~~~~~~~~~~~~~~~~~~~~~~~~~~~~~~~~~~~~~~~~~
简练线条中的无穷变相
毕加索说,“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
本次展出的毕加索的161帧版画,均为名著的插画,由4部分组成:《大自然的故事》、《卡门》、《斗牛》、《塞莱斯蒂纳》,都是他在1942~1968年的创作。毕加索一生的版画创作数量丰富,已知的约为2000张,但实际上远远超出此数。收藏家乔治·布洛克认为:“他已发表的金属版画作品与淹没的作品比较,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他说:“在毕加索的作品中,版画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他艺术家无法与之相比。”
《大自然的故事》创作时间为1942年,当时巴黎沦陷在纳粹的铁蹄下,毕加索闭门谢客,他为布丰的著作《大自然的故事》一书作了插图。这31张作品被誉为他的“白色时期”创作,作品不着颜色,只是素描,象征极度痛苦。《卡门》系列,是1949年毕加索为西班牙著名作家梅里美的同名作品绘画的插图。他“以极为简练的线条摆弄出人类面孔的无穷变相”,共计38幅。《卡门》系列,显示了艺术家对祖国文化的依恋与热爱。1957年,毕加索创作了石版画《斗牛》系列,是为佩佩·伊洛的同名名著所创作的凹版蚀记得版画,从中可见他深受东方绘画艺术的影响,毕加索曾说过:“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会成为书法家”。《半牛》系列极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斗牛的场景充满激情,但画面大量留白,毕加索用细点腐蚀技法的反差,突显了斗牛场面的激情,充满西班牙风情。《塞莱斯蒂纳》系列是画家于1968年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暑期散文诗《塞莱斯蒂纳》作的插图,这一系列版画,手法多样,变化无穷,显示了画家晚年老而弥坚的旺盛创作力。
毕加索是一位对生命充满热爱与激情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但钟情于表现神话、现实、情欲,怀有西班牙情结,而且他还卷入了政治与社会运动之中,这些在他的版画创作中可以得见。1936年,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在德国纳粹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作为关心祖国命运的艺术家,他以笔为旗,创作了两套连环画式铜版画,每套9帧,全名《佛朗哥的梦想与谎言》,并配上自己撰写的热情的散文诗,向佛朗哥发出“尊严与耻辱的呐喊”。这两套版画中的佛朗哥,被描绘成一头奇形怪状的野兽,它举着旗帜,耀武扬威,人民在苦难中呻吟。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4/09/content_823218.htm
~~~~~~~~~~~~~~~~~~~~~~~~~~~~~~~~~~~~~~~~~~~~~~~~~~~~~~~
毕加索作品的风格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4/09/content_823224.htm
~~~~~~~~~~~~~~~~~~~~~~~~~~~~~~~~~~~~~~~~~~~~~~~~~~~~~~~
http://art.online.ha.cn/sutra/picasso.htm
毕加索的代表作油画《格尔尼卡》
(图片若太小可以下载后观看): 评论
找一篇关于油画方面的论文
抽象绘画艺术的发起者康定斯基说:“所有的艺术中,抽象画为最难。他要求画家有良好的素描技艺,对构图造型和色彩构成有超常敏感的把握,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最后这一点最关键。”
一.抽象绘画概念的理解
看抽象画展常常听到观众群中发出这样的议论:“这画,小孩子也能画得出来。”或者:“这般涂抹算什么艺术。”诸如此类散论不甚枚举,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小孩的确能涂抹出类似的抽象画,面当观众内心还没有对抽象艺术做好接受与理解的准备时,五颜六色的画面仿佛真的只是毫无意义的涂抹。具象绘画给人的快感或愉悦,是因为眼睛找到熟悉的形象,熟悉产生认同,好象内心找到某种亲切的感情一样。这般的熟悉给人带来了快乐,相反,陌生让人警觉生疑,甚至害怕。然而,小孩子的抽象画和一名成熟艺术家的抽象画,两者间的确存在着认识领域毫无可比性的质的区别。
让我们先来看看抽象绘画概念性的特征。抽象绘画诞生在 20世纪初的西欧。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无非是纯粹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画面无确定主题,不显解释述说意图,无特写情节、内、布景,无指定时代与历史风貌,对传统约定俗成的规范义无反顾地背弃,画家耽于主观感受的剖析和内心情愫的独白,推崇人个主观想象力的驰骋,抛开依据理论的的习惯,拒绝参照或师承,与自身对话,与陌生交流,追求跨越疆界的自由,而且,抽象画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面是蓄意的,有目的、有动机的创作,是画家进入传统、经历常规后的逃避,是有目的的选择这可绝不是孩子所能做到的。我们熟知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家,从《亚维侬的少女》到《格尔尼卡》再到他晚年的作品,皆为抽象作品,但无一不具创作意图,却又完全不似具象绘画,有明确主题,写照物质生活,反映具体现实,造型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场面,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古代或为了教化,在今天或为了交流。交流是人类最普遍的愿望,熟悉才能交流,所以一些绘画题材样式用了上千年经久不衰。如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交流形式单纯统一虽然便于情绪宣泄和疏导,但很难不流于单调狭隘,而且多少是想象力资源的一种浪费。特点具体的造型,有所指向,花草人物山石风景,如中国传统绘画;或有时间地点,或带示范意图,为观众提供参照、提供根据和现成的联想模式,类似传统戏剧舞台、文学作品插图或意识形态宣传画,如西方传统有明确主题和内容的绘画。不过,如果辩证地来看这一现象,艺术引导想象力的同时也是对想象力的限制,尽管如此,追求对限制的突破才意味着进步。
二.抽象绘画作为一种二维平面的协调概念
绘画是一块铺开的画布,是一个用油滑颜料的特性和用颜料质感厚度所限定的二维世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解释对这个世界。————库尔贝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把绘画理解成通过图像表述概念的一种手段,习惯在解释绘画时将绘画表现的内容当作绘画本身。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绘画在技术上虽然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骨子里沿袭了文艺复兴时的古典主义空间模式,以主题和三维幻觉空间,透视逍裉法为基础的一种深度空间表达,然而其使绘画的形式长期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中。绘画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纯粹的绘画语言。
对于传统的三维幻觉的绘画空间是一个用透视法构建起来的体系,它的实现通常无法避免地要以消弱绘画这个二维颊的“面”的意义为代价。对三维深度空间的质疑是绘画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对画面表面的关注使得绘画能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而被称为现代绘画之你的塞尚以他的超越的直觉和锐利的归纳把绘画中的有关形的实质进行剖析,他以结构的形态取代传统意义上图形概念的形态,这是绘画从图像概念向空间概念过渡的一个转折点。塞尚的概念为了解绘画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主义提供了非常明确的理论依据,而绘画的结构和空间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标志着三维幻觉图形为基础的文艺复兴写实传统的时代结束,同时,也预示着抽象绘画的到来。
三.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的认读
抽象绘画艺术的发起者康定斯基说“:所有的艺术中,抽象画为最难。它要求画家有良好的素描技巧,对构图造型和色彩构成有超常敏感的把握,而且还应该是个真正的诗人。最后这一种最关键。”这位抽象画大师要想传递给我们的是:抽象绘画重在诗意。
如何认读抽象艺术,这与认读传统艺术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新的创作动机的艺术家们自然要求观众有与时代同步的解读方式。传统上,观众习惯欣赏、崇拜艺术品,讲究审美,这是说从艺术品获得美感享受,由此获得的情感升华导致观众对艺术家的崇拜和景仰,这说明观众和艺术家在纵横两向都有距离,艺术家属于超人,受常人仰望、膜拜,他们的作品受人憧憬、赞美。一句话,他们在传统上属于精神贵族,理当引导观众,因而做优于观众,但同后者又保持友好的默契。抽象绘画早期的几位画家便受到观众膜拜景仰。
毕加索、蒙德里安的作品,在透视、构图、造型、用色等方面与西方传统绘画相比可说是面目全非,但画面气氛却保持了古典的从容和安详,特别是蒙式的几何色块构成,冷漠中墨守成规,面对时代的混乱,仿佛怀着无限的耐心和等待,似儒家从心所欲不逾矩,表现了反叛后对理性的维护,对整体存在的同情,悄然超然中捍卫着人作为个体要求自由的精神。庄重含蓄,理智而优雅。稍后的行动派画家波罗克,提着油彩桶,旁若无人满画布跑,倾心五彩斑斓淋漓画面,畅然洒脱,轻重疾徐间泼洒出一幅幅英雄风范的画面,抽象的浪漫,欢乐的礼赞,天机活泼,舞蹈出某种彻底撒手的宏愿。(悲壮徐渭,毕生的艺术操练,只是为了泼洒痛苦和积怨。艺术为艺术家忠心侣伴的典范。)如果说毕加索和蒙德里安仿佛以其作品款款道来,波罗克则以自己的画面豁然长啸呐喊。没有述说解释,没有观点阐述,绘画的纯天然状态,原始人类以色彩嬉戏、与艺术共存的场面。单纯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生活繁忙之余瞥一眼,可以使神经稍微舒缓,由于无主题内容,头脑不需要消化任何由画面而来的信息,任他是社会的、历史的或意识形态的。
创作抽象艺术,如康定斯基定义,也许的确不容易,但欣赏和解读抽象艺术却是非常容易,属于一种具有非常民主精神的艺术感受行为。如果说认读具象绘画像跟老师念唐诗,得一板一眼,在局限和规范中想象,那么,认读抽象绘画就好似老师给题目,学生自己造句作文一般,命题创作,见仁见志,见山见水,甚至洞察宇宙奥秘,想象力可以自由驰骋,或瀚漫苍穹,或井市街巷,或山川河流,或花草鱼虫。这里,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感受和因此面产生的主观思考。观赏抽象画,需要的是毫无偏见和成见的视觉和知解,放下先入为主的定见和观念。作为观众,面对一幅抽象作品,问自己的想象力愿意随它走多远,体察内在感受的生成和情愫的转移。作为艺术家,创作抽象作品,同样必须有意识地问这样一些问题,或只追求色彩和构图的形式美,或通过色彩和材料传达某种感情和想法,选择材料的理由,有无题目,是否以此宣泄自己的主张,寻求交流与否。当然,如康定斯基所言,如果艺术家是个诗人,更好。因为,诗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抽象艺术,尽管试图颠覆人的视觉和思维习惯,说到底,追求的仍然是诗的境界。
其实,具象画家看具象绘画作品,尤其在今天,不少人常常不经意地就忽略了主题,开始对作品作抽象评说,点出画面某一区域,大谈其纯绘画构成的种种特征,用色如何妙,构图如何好等等。这说明了画家对绘画本身的执著!间接瓜这样一个现实:绘画一直靠绘画以外的内容维持自己的存在。绘画本身无非色彩和点线面的构成。在原始之初,人类发现颜色,涂抹于身,舞之蹈之,欢娱无比;然而文明逐渐形成,人类开始思维,才开始随灵感以色彩抒发和说明内心感情。以绘画来说故事是语言所不能完全表述的结果,最明显的例子是西方中世纪的教堂壁画。今天语言普及,故事早就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家的事情,他们需要构思框架,需要舞台、背景来说具体的故事。事实上,具体造型虽然是一种限制,但熟悉的限制不仅给人安全感,还给人亲切感。而抽象绘画追求的是回到绘画本生,不再讲故事,换句话说,撤销绘画的可读性——具象绘画的重要特征,让色彩变成音符一般,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还艺术最原始的功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艺术,如音乐,无需知解。抽象艺术理论大师莱茵哈特说过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今天西方的抽象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其他一切就是其他一切。”这仿佛是绘画艺术长期不堪负重发自内心的呐喊,要求解脱解放出来——从宗教、政治、历史等等的利用下解脱出来,还原绘画艺术的本来面目。这是一项有足够勇气的举动。这些类似于梁山好汉似的画家无非是要向我们证明,绘画离开其它附庸的角色一样能够存在。莱恩哈特还说,“只有糟糕的艺术家才自以为有宏才大略,好的艺术家不以为自己需要什么。”他大致要想对我们说,艺术应当是独立的,而不应当靠借贷和乞讨(其他文化形式)过日子。
1864年,针对印象派绘画对传统绘画的冲击,法国批评家恩斯特?歇思诺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写道:“如果印象派倡导的艺术创作风格和精神成为潮流继续下去,绘画在不久的将来将仅仅是几笔刷出来的色彩。”这是对抽象绘画诞生最准确的预言,100多年后的今天,西方绘画中的抽象绘画与传统具象绘画分道扬镳,除了绘画材料的一致外,其他皆面目全非。“印象派”在诞生之初并不为观众理解和接受,被耻笑为“印象”印象者,非具体事物,自然无法得到严肃对待,观众看完展览,说看了些没有画完的作品尽管画面满满是古典传统弥留痕迹,标题说明,主题构图,具象造型,随形赋形,最大的突破就是跳出画室的局限,让自然光为绘画进行洗礼,唤醒那些已被尘封许久的绘画,使其本质复活。
四、发展抽象绘画的必然性
“世界越可怕,绘画越抽象。”康定斯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或可以理解为人们为逃避具体的现实世界,在绘画中寻求庇护,分散注意力。放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语意引申:世界却繁琐,艺术就越简约,而抽象是简约极致的表现。在今天的西方,抽象艺术早已经成为一种精神需要。早在 20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就提出这样的口号:还时代以艺术,还自由以艺术。艺术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但要体现真正的时代精神,艺术必须享有绝对的自由。任何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诞生和存在也是仰赖这一原则。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内心产生出一种渴望,一种随时代而生的精神需要,在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这些渴望和需要会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外化或物化为艺术品,因而有了艺术家应当介入社会现实的说法、所谓深入生活,深入众生,感受他们的内心和精神的状态和需要。“艺术家并不是幸运小孩,做什么就马到成功。活着,他没有权利不承担义务,而且,他的任务是艰巨且痛苦的,艺术是他肩上沉重的十字架。”这又是康定斯基代表艺术家的宣言,要求艺术家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时代和社会。创作真正的艺术,前提是自由,因为艺术不接受操纵,早总出来的艺术是逢场作戏,是虚伪的,由浓厚的附庸色彩。
艺术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抽象艺术成为西方 20世纪绘画艺术的主流有其历史原因。若问抽象绘画是否必要,大约等于问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的花朵是否都有必要。花朵是自然的产物,艺术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抽象艺术仅仅是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株新花,受历史和时代精神这些季节因素的限制。绘画艺术的延续仍然而且绝对离不开具象,据象绘画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有着广大的观众群,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是具象的世界。
人们对抽象艺术的渴望或对简约造型的需要,在目前看来,大约是具象世界过于沉重繁琐繁忙的生活必然反应。中世纪六个星期的信息量,今天只需要六个小时就已经塞满人的头脑。人类在经历物质文化几度膨胀的同时,对洪水般铺天盖地且迅猛无情而来的日常琐屑难免感官产生疲惫,对具象世界产生厌倦,对说教、诠释感到厌倦。艺术家,人类中的敏感族群,便因不适应而逃离和背弃文明主流,画家则躲进抽象艺术,远离熟悉的价值系统,寻找新的路径。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又是有意识的选择。西方绘画作为说教的工具已经太久太旧,而且所说的内容则永远是反复重叠的,面对新时期的现实无能为力,旧风格的解体和新风格的诞生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如走马灯,寻寻觅觅的结果是义无反顾的撒手、宗教、历史、风俗、政治曾受绘画无限衷心地侍奉,资本的崛起和战争的肆虐曾经激发艺术家发自良心的愤怒呐喊,也许世界的腐败终于导致他们对传统具象艺术彻底的幻灭,抽象艺术成了暂时的突破口,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主要参考书目
《现代艺术》 出版社:现代艺术杂志社
《艺术发展史》作者:贡布里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抽象画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抽象画造型起着决定性基础地位,只有了解了基础的造型变化、表现手法才能逐步发展抽象化的现代精神和理念,做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我国的抽象画事业。
致谢辞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步入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校期间,我不仅学会了很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我由衷地感谢院、系领导及任课老师们对我的栽培,谢谢你们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取长补短,争取以优异的成绩使得学院为我骄傲。各位领导、老师,您辛苦了!在此,谢谢您的栽培!
。。。。。。 追问:360点睛实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