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概念是什么?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绘画种类之一 。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编辑本段]版画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 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 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 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 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评论
求美术实习报告三千到四千字的
今天的造型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绘画、摄影、多媒体、电影、建筑、雕塑、装置、服装、表演、行为艺术等使造型艺术世界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法定义。
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至19世纪中期,其艺术形式就不断地翻新。尤其是出现印象派之后,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直至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其多元的形式令我们目不暇接惊愕不解。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生活的环境及历史的原因,有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欢那样的一种存在,但是没有理由不去了解这种存在的原因。
艺术永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可否认西方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那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所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中国已进入了现代社会,虽然发展缓慢,人们的封建意识依然存有,但终究是回不到1840年以前了。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因为艺术具有其前瞻性,我们的艺术教育怎能脱离这样一个时代?素描教学的观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怎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现代社会趋于多元化的观念下形成的。过去的古典艺术,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域的风格样式基本接近,越成熟的艺术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如:古埃及、古印度以及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程序和固定的风格样式。其风格样式的兴衰变化大多是由政权的更迭、朝代的兴衰决定的。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那时的艺术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几代人为表达一种情感锤炼一种样式,虔诚得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艺术。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人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的不断认识,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科学并列,造型艺术和音乐、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当代西方艺术形式的丰富让长期饱受封建意识压抑的人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二. 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大都要先画素描草图进行构思,即使现代艺术家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
从这一点上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个“素描”是什么“样式”的素描有待商榷。
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由艺术形式决定的,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尤其是对比例、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的基础教学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则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的代表。而纯绘画艺术比较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西方油画与传统的中国画其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西方油画的素描注重对客观形象的分析与表现,尤其是古典油画除有理想审美标准之外,还要有透视、解剖知识的运用,视觉真实可信是首要的;对于传统的中国画,没有素描这一名词,按素描的广泛意义来理解,齐白石的虫、草、翎、毛画稿就是素描,《芥子园画传》就是素描手册。
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西方古典艺术家们为了“形似”却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的画家与抽象表现的画家其素描的表现如此不同,都是因为观念影响了他的表达方式。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音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文学与哲学是因为她们不是用文字语言去思考,而是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视觉的或听觉的图象和声音去思考。
素描是视觉的,是看法,也是技术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不必站在固定的一点对景写生,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三远法”;而西方的风景画一定是固定的视点、固定的光线,即使不是对景写生也要运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和具体的光线效果。最初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光影法传入我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人们的习惯看法被改变了。
素描不仅是思想,还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中国画讲笔墨技巧,近千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技术:勾、勒、皴、擦、染、点……,在国门被打开之前,人们觉得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后的观念变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是“科学”影响了我们的看法。这时的我们想画一张看上去“正确”的素描,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解剖与透视知识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等技术手段。
素描教学技术训练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选择工具材料是观念的问题,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素描训练在对“造形”的把握过程中,技术问题就摆到了前面。
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载体——材料与图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体的,有色或无色的纸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是铅笔、粉笔或墨水的痕迹等等,这些材料组合本身就有技术含量。想画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是必备的。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等。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需技术手段亦有所侧重,但在传达对形体的感觉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不能否认,有时对技术的探求也会带来观念的变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我们知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己任,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这才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三. 在实践中把握素描教学
1. 素描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首先说是该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是表现问题。但素描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造型问题。复杂了说:素描教学应解决在色彩之外文字语言等其他媒介无法表达或表达无力时所需的视觉图形语言。运用视觉图形语言去思考、去表现视觉感受以及引导视觉感受是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
(1).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是基础教学的出发点。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力是首位的;
(2).研究人的普遍视觉需求。人的视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研究具体社会阶层人群对图形的感知能力是素描教学的重要课题;
(3).在具体的素描作业中画面的组织结构是第一位的,我们所说的造型离不开特定的画面空间。画面的组织结构与构图经营位置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组织结构”更强调画面图式内在的有机联系,强调视觉形式具有生命的整体构成;
(4).形象感觉的表现与传达。包括形象特征、形体结构、质感与量感给每个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这里既有视、知觉的训练也有表现技巧的训练;
(5).工具材料的运用与发现,对材料工具的敏感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特征之一。素描的工具和材料是朴素的、相对简单的,正因为简单才留有发挥我们想象的空间;
(6).了解历史与传统。对中外历史与传统的了解与掌握是学习素描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今中外的素描大师是我们学习的参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2. 素描教学应有针对性
素描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这是由教学的阶段性不同、专业的性质不同、思想观念的不
同决定的。
(1). 针对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首先是了解学生的生理年龄及专业年龄特点,以避免重复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浪费有效时间;
(2).针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为将来的艺术实践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不是先入为主的风格样式的训练,而是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时能加以科学的引导;
(3). 针对特定课题的训练。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要求,将素描艺术的形式因素分解剥离开来,有针对性的分别训练,以强化对视觉形式要素的感受力;
(4).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感、知觉技能训练。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了解专业特点首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要让学生多了解不同的造型艺术特点,了解各种造型艺术语言的经典与素描的关系,以避免学习素描的盲目性。 3. 素描教学的技术训练
前面谈了作为基础的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精神的表达。将素描作为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就需要涉及到技术性问题,所以“技术性”是素描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常说的艺术教学是教技术还是教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是要有清醒的认识。
(1)看的方法。视觉艺术离不开“看”,“看”本身并不需要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觉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缘故,“看”就发生了变化。能够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觉重要组成部分,人接受信息的80来自视觉,基础教学就是要唤醒人的知觉。
有些人对“色”敏感,有些人对“形”敏感,有些人喜欢粗线条的大关系,不拘小节;而有些人则喜欢细节的罗列,不厌其繁。“整体的看”与“比较的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个技术性问题。
(2)工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尝试运用各类干、湿性材料,以便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为能充分表达自己做好物质的准备。教员就似个大师傅将各种菜谱摆出来,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当然大师傅还应该是个营养师。
(3)理论知识的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描教学就是最初的结合点。透视学、解剖学、人体工程学、视觉心理学等都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素描教学上的运用体现了极复杂的技术性,应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有重点的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
4. 素描教学的实验性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在教学中探讨素描表现的可能性是贯彻教学
实验精神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一方面是材料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视觉空间。素描作为基础教学是有其相对稳定性的,但是,作为艺术教学,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教学主要目的。没有实验精神就不会有所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术训练谈何创造?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需要开放的思想。实验性是向未知挑战,是面向未来。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应该体会的是思想、是创造精神。
追问:
一什么画
[编辑本段]版画艺术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绘画种类之一。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编辑本段]版画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编辑本段]版画的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编辑本段]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编辑本段]凸版版画
(德)丢勒《四骑士》凸版版画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版画。
[编辑本段]创作版画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水印木刻
(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编辑本段]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版同。
[编辑本段]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编辑本段]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版画。
[编辑本段]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这便是孔版。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版画上的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故称丝网。有3种制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留在网纱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
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网纱。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网纱。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编辑本段]丝网版画
(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刮板是用一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纺织品、玻璃器、皮革、陶瓷、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太细,网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现代的版画家为了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合版画。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现代创作版画的形式丰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它的发展。
[编辑本段]综合版版画
邓耀明《金色池塘系列》
综合版画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组合在-个版面上,图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后在版面上涂布-层漆膜,经过涂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来印画了,只要在其上涂上油墨并用软布将凸起处的油墨擦去,而凹陷处则留有油墨,然后将浸过水的纸放到版面上,用蚀刻印刷机印刷,印出来的作品就是综合版画作品.英文名称为:"Collagraph".
另-种方式是将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的不同技法综合运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称之为综合版.
数字版画
或称数码版画,电脑版画,计算机版画。这是一个新兴的而且比较有争议的版画画种。但许多国际版画展已经接受数字版画。而且数字技术与传统版种的结合给版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评论
版画是一种什么画?
[编辑本段]版画艺术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绘画种类之一。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编辑本段]版画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编辑本段]版画的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编辑本段]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编辑本段]凸版版画
(德)丢勒《四骑士》凸版版画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版画。
[编辑本段]创作版画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水印木刻
(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编辑本段]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版同。
[编辑本段]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编辑本段]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版画。
[编辑本段]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这便是孔版。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版画上的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故称丝网。有3种制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留在网纱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
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网纱。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网纱。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编辑本段]丝网版画
(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刮板是用一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纺织品、玻璃器、皮革、陶瓷、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太细,网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现代的版画家为了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合版画。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现代创作版画的形式丰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它的发展。
[编辑本段]综合版版画
邓耀明《金色池塘系列》
综合版画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组合在-个版面上,图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后在版面上涂布-层漆膜,经过涂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来印画了,只要在其上涂上油墨并用软布将凸起处的油墨擦去,而凹陷处则留有油墨,然后将浸过水的纸放到版面上,用蚀刻印刷机印刷,印出来的作品就是综合版画作品.英文名称为:"Collagraph".
另-种方式是将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的不同技法综合运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称之为综合版.
数字版画
或称数码版画,电脑版画,计算机版画。这是一个新兴的而且比较有争议的版画画种。但许多国际版画展已经接受数字版画。而且数字技术与传统版种的结合给版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评论
版画是一种什么画?
[编辑本段]版画艺术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绘画种类之一。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编辑本段]版画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编辑本段]版画的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瓷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
按颜色可分为:黑白版画、单色版画、套色版画等
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综合版等
[编辑本段]制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编辑本段]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编辑本段]凸版版画
(德)丢勒《四骑士》凸版版画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版画。
[编辑本段]创作版画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水印木刻
(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编辑本段]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版同。
[编辑本段]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编辑本段]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版画。
[编辑本段]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这便是孔版。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版画上的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故称丝网。有3种制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留在网纱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
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网纱。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网纱。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编辑本段]丝网版画
(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刮板是用一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纺织品、玻璃器、皮革、陶瓷、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太细,网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现代的版画家为了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合版画。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现代创作版画的形式丰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它的发展。
[编辑本段]综合版版画
邓耀明《金色池塘系列》
综合版画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组合在-个版面上,图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后在版面上涂布-层漆膜,经过涂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来印画了,只要在其上涂上油墨并用软布将凸起处的油墨擦去,而凹陷处则留有油墨,然后将浸过水的纸放到版面上,用蚀刻印刷机印刷,印出来的作品就是综合版画作品.英文名称为:"Collagraph".
另-种方式是将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的不同技法综合运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称之为综合版.
数字版画
或称数码版画,电脑版画,计算机版画。这是一个新兴的而且比较有争议的版画画种。但许多国际版画展已经接受数字版画。而且数字技术与传统版种的结合给版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评论
版画的制作前期,手稿表现有哪些技法,小图(手稿)有办法返成大图(实际作品)么,制作流程是怎样的?谢谢!!!
版画艺术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版画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刻书业密切相关,宋元时代的中心在福建的建安和浙江的杭州,在明代的时候则转移到南京和北京。但是真正使得版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徽派版画的兴起。自15世纪以来,徽派版画即以刻制闻名于时,高手如林,尤其以黄、汪两个家族最为突出。明清两代新安黄氏一族所刻书达200余部,能图者有100多人,成为一支阵容庞大的队伍。代表作品有《养正图解》、《古列女传》等。在徽派版画以典雅、精巧的风格畅行于世的时候,金陵(南京)、武林(杭州)、苏州等地的版画插图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版画不仅用作书籍插图,而且也用于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文人雅士的“笺纸”、制墨名家的“墨谱”,以及民间娱乐用的“酒牌”。画谱中的较早者是1603年杭州双桂堂所刊的《顾氏画谱》;墨谱的代表则为万历年间出版的丁云鹏参与绘制的《程氏墨苑》;热心酒牌版画创作的是著名画家陈洪绶,他和徽州黄氏高手合作的《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成为传世名作。古代套色版画的出现,已知最早的是明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但影响最大的却是刊刻于1633年的《十竹斋画谱》和刊刻于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它们的作者是明代的出版家、书画家胡正言。
清代版画除了徽派以外,北京的殿版也很有名。代表作品有1696年北京刻手朱圭所刊焦秉贞的《耕织图》、1717年所刻冷枚画的《万寿盛典图》等。而1679年运用分色水印木刻法所印制的《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由金陵画家根据李流芳的稿本缯辑而成的,其后又出版了二、三、四集,广为流传,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部绘画教科书。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郑振铎先生曾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评价。
制作方法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在西方,版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架上油画和壁画等大幅绘画以外的一切绘画,如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素描、速写、插图、宣传画、连环画等;狭义专指经过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图画。中国通用的版画一词多属狭义。
沿革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这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而制作,画者、刻者、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称作复制版画。后来版画在艺术上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者、刻者、印者都由版画家一人自任,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作创作版画。
中国复制木刻版画约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可能发生于隋唐之际。现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木刻卷首画,说明在9世纪中叶,中国的木刻复制版画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创作版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在西方也早就存在。在欧洲,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刻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的伦勃朗,铜版画已从镂刻发展到腐蚀,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则由19世纪的比维克创造以白线为主的阴刻法,而摆脱了复制的羁绊,进入创作版画的领域。中国的创作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种类与技法从类型上分,版画有4种: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从材料上分,凸版版画中有木刻、麻胶刻、石刻、砖刻、纸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画中有金属(主要是铜和锌)版画、赛璐珞版画、纸版画等。在平版版画中有石版画、独幅版画等。在孔版版画中有丝网版画、纸孔版画等。由于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和方法也各异,遂产生各种类型版画的特色;更由于各个版画家发挥其创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技巧,版画艺术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
凸版版画
(德)丢勒《四骑士》凸版版画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画稿的空白部分,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故称凸版。凸版版画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称凸版版画。可作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麻胶(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异,一般以软硬适度,纹理细致者为宜。中国古今的木刻版画都刻木材的纵切面,称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得精细,则用质坚木材的横断面,称作木口木刻。麻胶版原是铺地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版画家较少采用麻胶版画。
创作版画
(中国)谭权书《蒙根其其格》刻凸版版画时所用的刻刀有各种大组的三角刀、圆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圆口刀和平口刀则称凿,凿是在刀柄后加力敲击用的工具。至于刻木口木刻,则要用一种特制的实心钢条,造成各种不同形的刀锋。刻木口木刻多须借助放大镜进行。创作木刻以刀代笔,不似复制木刻那样照刻笔画的画稿,所以要讲究刀法,恰如书画讲究笔法一样。刻画和画画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版画家应掌握这个特点来产生与笔画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套色木刻亦然。
传统的中国水印套色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末胡正言发明□版,是传统水印套色法的开端。现代创作木刻的水印套色法与传统不同,不再用□版,而将各种色版刻在几个同样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个相同的套色标记,然后对标记逐版套印。这种作法可使版画家心中有掌握全局(整个画面),布置色版和创造套印最后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画家设计套版时需要考虑到套印的一切条件,而不能分别只看到一块块的版。印刷时须选用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纸。先将纸用水潮湿,这要由版画家靠自己的经验去掌握,水分过多与过干都不好。纸潮湿至何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印出的效果。颜色可用透明的与不透明的,又可由于用色的厚薄而加减其透明度。至于一色可在一个版上印成浓淡的变化,又可两色叠印产生第3种色,变化十分丰富。
水印木刻
(中国)罗剑钊《山巅风云》采用其他材料作版来刻成凸版版画,其基本方法与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砖时,多用凿作辅助工具,而除木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画
凹版与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画:(德)珂勒惠支《母爱》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⑤浮雕法,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飞尘法,飞尘腐蚀用来造成各种深浅的灰色表面。先须造好一个飞尘箱,箱内装有一把手摇风扇,然后将磨光的铜版放在箱内。箱内贮有大量松香粉,当关闭箱口摇动风扇时,松香粉便在箱内飞扬,并慢慢均匀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认为适当的时候,将洒满松香粉的铜版取出,放在电炉上烤。经热,松香粉溶化,聚结成无数小点,冷却而凝结成一层薄膜。将此带有松香薄膜的铜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蚀后,印出便是一片由斑点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浅,看松香粉的粗细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蚀时间的长短。作者便按其艺术构思处理飞尘法而获得所需的效果。
⑦软地法,把用沥青、松香、蜂蜡制成的防腐剂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层硬质的薄膜,在防腐剂内加入适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软化。在版面滚上软地子后,上面覆上一张纸,用铅笔在纸背画画,画毕,揭开纸,有笔道的地方吸上软地子,版上便露出铜面来,其线条的性质完全与铅笔画的一样。亦可用一些实物如纺织物、网纹、叶子、纸团、线等压印在软地子上面,经腐蚀便可将实物的形象转印到纸上。
⑧照相法,先将感光液溶入防腐剂内,涂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胶卷正片,紧贴在版面上,然后让它在强光灯下曝光,之后在特制的溶液中冲洗。这时地子上被胶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渐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却被加固而描在版画上,然后即可进行正常的腐蚀。硝酸溶液只能腐蚀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浅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蚀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显现出来。
⑨套色法,在几块大小相同的铜版上面,用飞尘腐蚀法制成几块分色版。版画家按计划选定先印那块色版,后印那块色版。把版放在机上压印时,先将一张厚纸垫在铜版下面,并把这纸粘在机台上,印好后,小心取出铜版,垫纸仍留在机台上不动。这时在垫纸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压印时留下的痕迹,然后小心地将上好色的第2块版,嵌放在这个痕迹当中。这时第1次印上画的纸的边缘仍压在印刷机的上滚筒下面,只能揭开其离开滚筒的部分。然后将印上第1版的纸小心放下,覆在第2块版上,摇动滚筒,便能准确地套印上第2版。其余各版同。
平版版画
主要是石版画。石印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那时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书之用。石版画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所用的石版是一种质纯而细的石灰石,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印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镜,称镜面版。一种加入金刚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图画纸,称粗面版。由于作者的要求不同,可以选用粗细不同的金刚砂磨出粗细不同的版面应用。一般通用的320号金刚砂是最细的,80号的是最粗的。制版法有3种:
①药墨棒画法,药墨棒适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画,亦可用在玻璃、金属、陶瓷上画纸的特种铝笔来代替药墨棒。用时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②毛笔画法,将药墨棒改变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毛笔蘸着在镜面版上作画,也完全和在纸上画画一样。
③复写法,准备一种特制的复写纸,用药墨棒或毛笔蘸药墨汁在上面作画,然后反贴在石版面上,用水溶化复写纸上的粘膜,使画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画的各种制做法,在画完后都要经过稀硝酸的腐蚀和涂胶封版,使药墨固着在版面上。印时先抹湿版面,再滚上油墨,然后覆上纸,通过石印机印出。套色石版画在版面上作好标记逐版分别套印。
独幅版画
亦属平版版画。制作方法简单。在玻璃(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画,未干时即覆上纸,用手掌在纸背压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张,故称独幅版画。
孔版版画
在纸版或铁皮上将一个号码刻透,压在货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颜色,号码即能被印上去。这便是孔版。现在通用的誊写版印刷机也是孔版。版画上的孔版主要是丝网版画。丝网版画的材料主要是尼龙网纱。最初采用丝绢,故称丝网。有3种制作法:
①切刻法,先以纸或塑料作载体,然后在上面涂虫胶,反复涂4~5层,干后用力照画稿切刻这层胶膜,完成后,紧贴在网纱的承印面上,用电熨斗垫布在网纱的刮印面上烙烫一下,使胶膜软化而粘附在网纱上,揭开作好载体的纸或塑料,一个孔版便留在网纱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细,但有剪纸及木刻的味道,亦常得版画家所用。
②描画法,用阿拉伯胶液在网纱将刮印面上作画,待干,涂上虫胶,然后用温水洗网纱。阿拉伯胶被溶化,那里的网纱便透明。亦可用石印药墨棒代替阿拉伯胶液作画,涂上虫胶后,用汽油洗网纱。
③感光法,把感光液涂在网纱上,在暗房中干透后,把画好的画稿紧贴于网纱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后经过冲洗即成。
丝网版画
(中)赵瑞春《梳妆女》
丝网版画的印刷法是将制好孔版的网纱承印面(即网纱朝下的面)与纸贴近,然后在其刮印面(即网纱向上的面)上倾倒液态颜料,再用刮板将颜料刮过去,颜料透过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纸上成画。刮板是用一条方平橡胶镶上木把手。印丝网版画的颜料有专制的油质与水性两类,看印在什么物质上而选用。丝网技术在轻工业部门应用甚广,纺织品、玻璃器、皮革、陶瓷、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纹,许多都是用丝网印的。用于印丝网版画的颜料,为了方便,油质的可用松节油调稀油画颜料即可。水性的用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均可。印完的尼龙网可用苛性钠将上面的胶膜洗净再用。版画家用的尼龙网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为宜。太细,网目易被堵塞;太粗,图像不够精致。现代的版画家为了探索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时在一幅版画内,按内容需要,同时混用各种类型的版画方法,这种版画称作综合版画。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铜版画印,套色部分用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丝网版印等。现代创作版画的形式丰富多彩,不能用原有的分类作为框框来限制它的发展。
综合版版画
邓耀明《金色池塘系列》
综合版画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各种天然或人工的材料组合在-个版面上,图型上要有凹凸,有凸凹就有造型.然后在版面上涂布-层漆膜,经过涂布漆膜的版面就可以用来印画了,只要在其上涂上油墨并用软布将凸起处的油墨擦去,而凹陷处则留有油墨,然后将浸过水的纸放到版面上,用蚀刻印刷机印刷,印出来的作品就是综合版画作品.英文名称为:"Collagraph".
另-种方式是将铜版.木版.石版.丝网版的不同技法综合运用在一件作品上,也称之为综合版.
评论
伦勃朗画传,伦勃朗作品
发布日期:2020-08-05 13:28:47
浏览次数:281
上一篇:伦敦动物园的狮子,伦
下一篇:掠木行动,掠木行动未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最新资讯
-
Ar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