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4 13:01:00 浏览次数:192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主要讲了什么
影片根据毛泽东同志失去长子毛岸英的史实改变,用与其他描绘主席的作品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面临丧子之痛所做出的反映。同时,着重刻画了主席在这一沉重打击面前所体现出了博大胸襟和人格力量。影片力求呈现出一种记实片的感觉,在场景布置、人物服饰用具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历史真实,增强影片的历史感和可信度,加之演员的精彩表演,成功塑造出一个既是领袖又是父亲的主席形象。 追问: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或者北纬三十八度线,记录能够反应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外敌决心的经典台词三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评论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或者北纬三十八度线,记录能够反应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外敌决心的经典台词三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评论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或《北纬三十八度线》中记录能够反映当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外敌决心的经典台词
现在打总好过以后他们(指美帝)其在我们头上拉屎强! 追问:

毛泽东和他身边的女人们
一.罗氏: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旁边,有一个已平的坟丘,那里埋葬的就是毛泽东的第一位妻子罗氏。罗氏因是长女,亦可称为罗一姑。罗氏出嫁时年方十八,身材丰满,容貌秀丽,生性温顺善良。
  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堂姊妹,即毛泽东的姑祖母。毛顺生对这位表侄女甚为喜爱,因此特意向罗家提出结亲的要求。旧时,亲上加亲,视为美举。
  罗氏明媒正娶到毛家,帮婆婆料理家务,自是一个好帮手。与弟媳王淑兰(毛泽民原配)相处得很好,也很体贴丈夫,为丈夫送茶送饭,洗衣浆裳。公婆对她非常满意。
  为顾及父母亲友的面子,毛泽东默默接受了这桩婚姻。安下心来,一边劳动,一边读书。1910年的大年初二,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毛泽东那年17岁。罗氏在毛家度过了人生旅程上的短暂的最后三年,静静地躺在了苍松翠竹的山岗上。
  据《韶山毛氏族谱》推算,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4岁多。若干年后,乡亲们修撰族谱时,因罗氏无嗣,特地将杨开慧所生之子毛岸龙作为罗氏的孩子。
 
二. 王十姑: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毛泽东对罗氏这婚事之所以很不情愿,也许是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王十姑。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对此有所披露。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问在外交部担任礼宾和记录工作的王海容:“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王十姑是谁?海容不知道,自然无言以对。回家后便去问自己的奶——王季范先生的夫人肖老太太,毛泽东称她为九嫂。奶奶告诉海容:王十姑是她爷爷王季范的妹妹,没有名字,大家只叫她王十姑。王十姑和毛泽东是两姨表姐弟(毛的母亲是文七妹,王的母亲是文六妹),从小两人在外婆家一起玩,一起长大,青梅竹,直至谈婚论嫁。就在毛泽东和王十姑翘首以待好事成双时,算命先生得出结论,二人八字不合。那时候,表亲不能结婚,八字不合不能结婚。
  为此,王家给十姑订了亲,丈夫是本县的,姓赵。不久,王十姑结婚了。不幸的是,王十姑婚后不久就去世了,而且没有后人,只有墓上的衰草陪伴着她们。当王海容告诉毛泽东十姑已经去世后,他叹了一口气。
  在海容面前,毛泽东不止一次地提到王十姑。
  毛泽东动情地回忆道:“她是好人。人很白,性格很好,手很细——我们还拉过手哩!”这时,毛泽东似乎又回到了少年的幸福时光。
  在海容得知王十姑一事的来龙去脉后,王季范先生告诫她:“不要乱说!”王、毛两家的这段故事已深藏百年。如果不是王海容讲出来,又有谁知道呢?
 
三.杨开慧:毛泽东一生的最爱
  与王十姑和罗氏相比,杨开慧是幸福的。她与毛泽东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知识青年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恋爱的结果。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生于长沙县板仓。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合。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把已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着孩子回长沙郊外老家。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秘密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8月16日,他又在开慧的陪伴下潜入长沙,日夜进行暴动准备。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竟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永别。
 
四.贺子珍: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
  按《韶山毛氏族谱》所记,毛泽东的第三个妻子是贺子珍。贺子珍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和江西苏区时期的战友,也是毛泽东多次受排斥、落难时期患难与共的伴侣。
  贺子珍能文能武,为了革命宁可牺牲自己。有一次,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开会,贺子珍也在场。这时敌人来了,贺子珍英勇机智,骑上一只光马(没有马鞍),手上拿着两枝枪,东西各放一枪。人家讲她能打双枪,就是这样来的。她把敌人引开,敌人顺着打枪的方向拼命追,她转了一圈,把敌人甩掉就不见了。
  战火中,毛泽东和贺子珍同生共死,度过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十年。
  贺子珍以伤病之躯走过万里长征。长征中,在贵州盘县遭遇敌机轰炸,贺子珍为了掩护伤病员钟赤兵,浑身受伤17处,生命危在旦夕。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她要求毛泽民夫妇向领导反映,把她留在当地,并要求不要把她受伤的情况告诉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毛泽东,以免让他担心。
  当时正值红军抢渡赤水河,与“围剿”的国民党兵大规模迂回周旋的关时刻,毛泽东一刻都不能离开指挥位置,无法分身去看望贺子珍。得知她负伤后,毛泽东非常焦急和担忧,他在指挥所回电话说:“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里,一是无药可医,无法治疗;二是安全没有保证,就是死也要把她抬走。”他立即把医生傅连璋派到休养连,协助连队医生进行抢救。
  战事稍歇,他飞马去看望贺子珍。只见她的头部、脖子和身上,缠满了绷带。毛泽东快步走到担架前,弯下腰,细细察看她的伤势。贺子珍脸色苍白,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能工作,还让人抬着,心里很不安。我跟连里说了,不要抬我了,把我放在老乡家里,等伤养好了,我会找你们的。”毛泽东替她拉好被子,劝慰她说,不要想那么多了,会治好的……然而,贺子珍是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不愿意当家属,不满足于在毛泽东身边做秘书工作,她有自己的理想,希望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
  贺子珍于1938年10月到达莫斯科,并坚持留在了苏联。然而,不幸遭遇却是一桩连一桩,出生不久的幼子因染上急性肺炎夭折。毛泽东得知后,便送娇娇(李敏)到苏联陪她。女儿娇娇因重病,贺子珍为护理女儿之事和一苏联人争吵,为此受到迫害,被送进了疯人院。1947年。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去苏联,几经周折,见到了贺子珍。他们向毛泽东打了报告,毛泽东同意她回国。
  毛泽东永远忘不了贺子珍。他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曾谈到他和贺子珍的关系,说自己有责任,贺子珍也有责任。他还说,感情方面的事情,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也很复杂。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发生了,发生以后怎么对待?要理智一些,忍耐一些。
 
五.江青:一代伟人的政治包袱
  毛泽东与江青有近40年的婚姻,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为复杂。在战争年代,他们的关系是较为平静、和谐,但也小有波澜。建国后,毛泽东对江青有一种特殊的关注和期待。自江青登上政治舞台后,毛泽东对江青忽而器重,忽而冷淡,忽而关注,忽而批评。到最后,他们基本上是有名分而无实际。
  江青原名李云鹤,艺名蓝苹,1914年生,山东诸城人。1928年,江青入济南一戏班学戏。1929年春进山东实验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0年底在济南同一黄姓商人之子结婚,几个月后离婚。离婚后,江青又去青岛大学图书馆谋了一份工作。在青岛大学,她认识了进步青年俞启威(建国后任天津市市长、市委书记、机械工业部部长等职)。1931年,她同俞启威结婚,受他的影响,参加了左翼文化团体“海滨剧社”。1933年,俞启威被捕,两人婚姻关系随之结束。同年,江青到上海,继续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10月,江青被捕。出狱后,她跻身话剧和电影界,期间认识了评论家兼编剧唐纳,于1936年和他结婚。最终,二人分道扬镳。



 

评论

有关毛泽东革命影视作品的推荐稿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影片根据毛泽东同志失去长子毛岸英的史实改变,用与其他描绘主席的作品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面临丧子之痛所做出的反映。同时,着重刻画了主席在这一沉重打击面前所体现出了博大胸襟和人格力量。影片力求呈现出一种记实片的感觉,在场景布置、人物服饰用具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历史真实,增强影片的历史感和可信度,加之演员的精彩表演,成功塑造出一个既是领袖又是父亲的主席形象。 评论

关键词: 毛泽东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