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梅纽因世纪之琴,耶胡迪 梅纽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3 15:28:19 浏览次数:447
2014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是文化部推荐的比赛么?是不是奖金特别多呀?
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创立于1983年,其创始人耶胡迪-梅纽因爵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在小提琴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荣耀。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是世界上水平最高、最为著名的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之一,每一届比赛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优秀小提琴手前来参与。放眼当今活跃于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参加过梅纽因小提琴比赛并获得大奖,其中包括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宁峰、柴亮等。比赛成立至今已近30年,它超越了传统音乐比赛的界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和小提琴迷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音乐盛宴,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小提琴人才。

2014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针对22岁以下的年轻音乐家展开,无任何种族和国籍限制,参赛人群包括两个年龄组,即少年组(16岁以下)和青年组(16至21岁)。本次比赛项目种类丰富,不仅有高水平的小提琴比赛,而且还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大赛还包括音乐会、大师班、讲座和宣传活动以及世界一流的精彩表演,为期10天,为前来参加的选手和观众留下一次难忘的音乐盛宴。

为推动我国艺术教育面向世界,鼓励年轻的艺术学习者更多地参加国际艺术赛事,文化部在2012年3月颁布了《2012—2014年国际艺术比赛获奖选手奖励办法》,对2012年至2014年在国际艺术比赛中获奖的我国选手进行奖励。在推荐参加的赛事名单中,该项目被定为一类国际赛事,相应奖励请参见奖项设置。

梅纽因大赛是由梅纽因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信托,英国一家慈善机构管理与运营的。梅纽因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自1983年成立以来,它已在英国、法国、挪威、中国等地举行多个重大比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2年梅纽因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在北京隆重举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的小提琴演奏者前来参加,其高水平的赛事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的比赛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举行。

奥斯汀,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首府,也是著名的德州大学的所在地,由于该城有着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又濒临德州丘陵地形之起点,故有“丘”(Silicon Hill)之称,与美国西部传统的电子重镇“硅谷”相呼应。

在70年代,奥斯汀艺术家David Rodriguez 和Willie Nelson的成就不仅吸引了全美的关注,同时也吸引着大批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到奥斯汀,如今的奥斯汀已成为全美最著名的音乐城市之一。2014年梅纽因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期间,你将可以亲身感受奥斯汀这座音乐城市的浓郁艺术氛围,留下珍贵的异国记忆。

比赛时间: 2014年2月21日—2014年3月2日

比赛地点: 美国 德州 奥斯汀

报名日期: 2013年3月开始(具体时间请留意我们网站的信息更新)

参赛人群: 少年组(16岁以下); 青年组(16--21岁)

去年的比赛我从头到尾看的现场,非常精彩,奖金不清楚,最多一两千美元吧,但是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一年的免费使用权,是大赛基金会授予的荣誉。 评论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与鞋匠的故事主旨什么?
20世纪著名的小提家梅纽因去过美国的一个边陲小镇演出,当他得知一个小鞋匠倾全部积蓄来看他的演出时,穿过所有的达官贵人,将小提琴送给了小鞋匠。 几十年过去了,小鞋匠已经成了老鞋匠,在这其中有许多人要买他的琴,可是他再穷困还是留住了那把小提琴。 追问:

小提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 Jambe de Fer 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但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一说是起源于“乌龟壳琴”,有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忽然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他仔细一找,原来是踢到空龟壳,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他回家一琢磨,发明了一种类似空龟壳的乐器。这就是小提琴的开山鼻祖。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可“万变不离其宗”,小提琴的琴孔还是龟背壳演变的样子。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

高档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作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a)。而至今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应该是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制作的“弥赛亚”(Le Messie),也作“Salabue”,这把琴现藏于英国津的Ashmolean博物馆。   

现藏柏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小提琴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和陈刚合作的《梁祝》和陈刚所作的《苗岭的早晨》等。   

中档小提琴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评论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都有哪些

尼科罗·帕格尼尼 (最强悍的人)

内森·米尔斯坦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 – 1880)

  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 1845-1930)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

  乔治·埃内斯库(Georges Enescu,1881—1955)

  亚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

  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

  约舍夫?哈西德 (Josef Hassid,1923-1950)

  列奥尼德·柯岗(Leonid Kogan,1924—1982)

  米高·拉宾 (Michael Rabin,1936—1972)

  萨尔瓦托雷·阿卡多(Salvatore Accardo,1941—)

  约翰–杰克·康投侯福(Jean-Jacques KANTOROW,1945—)

  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

  平夏斯·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1948—)

  安娜-苏菲·穆特 (Anne Sophie Mutter, 1963—)

  枸丹·尼柯利奇 (Gordan Nikolitch , 1968—)

评论

制作小提琴的代表派?起源地、时间?何时传入中国?

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 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rodASAlo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玛基尼、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阿马蒂、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普尼亚尼与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小提琴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巴哈的《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ItzhakPerlman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Gesu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评论

男主角是拉小提琴的电影
是《金色弦琴》吧 评论

关键词: 世纪 胡迪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