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蒙梭公园,蒙梭利特早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3 13:41:10 浏览次数:407
<巴黎我爱你>中各部电影的名称
18区,蒙特,导演:BrunoPodalydès

蛮普通的开篇,但有一点很有趣。男人在后视镜里等待着看那个走过去的女人,等了半天却什么也没看到,而后他推开车,发现那女人昏倒在地上……


5区,塞纳河畔,导演:GurinderChadha

这个小故事我挺喜欢。一个法国小青年和一个伊斯兰教少女的邂逅。导演是拍《我爱贝克汉姆》的那位印度裔女导演,果然仍是跨种族的交流与沟通主题,并且着那种一脉相承的幽默感和温馨感。


4区,马海区,导演:格斯·范·桑特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怎么能没有同性元素?!而且他找了个我很关注的男演员——加斯帕德·尤里尔,当初是看他与艾曼纽尔·贝阿主演的《迷路的人》注意到了这个男孩,后来还演了《漫长的婚约》,最近则是有《少年汉尼拜尔》——我还没有看,评论似乎够烂。

我一直觉得这男孩是蛮容易引起YY想法的,这片子里他就演个gay,偶然遇见个男孩,就对人家滔滔不绝,一副缘定前生的架势,可另外那个男孩却一声不吭,搞得他好不郁闷。原来那个男孩根本不懂法语,经人点拨明白人家是给了他电话后,突然如梦初醒地追了出去……

不过我不太喜欢加斯帕德·尤里尔在这里头发乱糟糟的造型,的确已不是少年模样了。


1区,Tuileries公园,地站,导演:科恩兄弟

史蒂夫·布希密那张脸一露出来,你就可以猜出这段故事该是出自科恩兄弟了。之前几个片断都还是比较剧情+温情的,到了这段风格就夸张搞笑起来。科恩兄弟镜头下的可怜的小人物就是到了巴黎,也不会有什么好际遇,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嘲讽。


16区,导演:WalterSalles&DanielaThomas

拍《中央车站》、《摩托日记》沃尔特·塞勒斯和他的编剧搭档的作品。非常简单,一个年轻母亲给自己的宝宝唱歌哄他安静,而后她不停地转换地铁穿越城市,到另一个家里去做保姆,那里也有一个小宝宝,听她唱同样的歌。这是一个超短时间的“在路上”,歌声、心境都很动人。


13区,中国城,导演:杜可风

顶不喜欢的就是这个片断,我完全没看懂。怪里怪气的风格,莫名其妙的故事,马上又让我联想到“妖魔化”三个字。查了下这段的导演竟然是杜可风,无语,不过这倒解释了为什么最后响起了王菲的《天空》……


12区,巴士底广场,导演:IsabelCoixet

一直有画外音讲述整个故事。丈夫厌倦了妻子的一成不变,约在一家餐厅里要说分手,妻子赶来赴约,却拿出了一张绝症诊断书。一切瞬间改变,丈夫离开了情人,开始一直陪伴妻子,他总是想着这是最后一次了。在生命的尽头,爱情之花重新绽放。妻子一成不变的红衣,成了他永远的心伤。


2区,胜利广场,导演:诹访敦彦

朱丽叶·比诺什真的老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最憔悴的女人。


7区,埃菲尔铁塔,导演:SylvainChomet

又是一个另类的段落,一个背着很大很大书包的小孩讲述他的小丑父母的故事。《美丽城三重唱》导演的作品,于是很像一个由小丑演出的动画片。


17区,蒙梭公园,导演:阿方索·卡隆

一个长镜头,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一路走来,絮絮叨叨,不明白要表现什么。后来看别人介绍,原来是说两人看似情人,实为父女。我买的这张的翻译欠佳,至少是把很重要的“PApa”给翻成“亲爱的”了。


3区,红孩儿区,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张曼玉前任老公的作品,有我很欣赏的女演员玛吉·吉伦哈尔。不过这段我也看得感觉麻木,不明就里。


19区,节日广场,导演:OliverSchmitz

另一个短小却情节丰满的故事。垂死的黑人遇见了自己的梦中人,快速闪回两人的交集际遇。斯人已去,空余咖啡,不禁心生惘然。


9区,红磨坊附近的红灯区,导演:RichardLaGravenese

一对相伴多年的欢喜冤家,争风吃,打情骂俏。两个演员都很熟悉,却叫不出名字。


8区,玛德莲娜区,导演:VincenzoNatali

这段看起来就像现代装的弗罗多的一段诡异奇缘。真不知是故意还是巧合,很多镜头看上去都极像《指环王》,伊利亚·伍德照样瞪着那双大眼睛,一副紧张又焦虑的面孔。最后他也变成了吸血鬼,还和女吸血鬼两人互咬,看得我都不知是该笑还是该惊讶。


20区,拉雪兹神父公墓,导演:韦斯·克雷文

这段翻译也很差劲,那么关的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竟然一次也没翻出来!是翻译太无知了,不知王尔德是何许人也;还是王尔德太知名了,翻译以为人人都认得他的墓?!

他日若能寻访巴黎,此处是我必到之地。


10区,圣丹尼,导演:汤姆·提克威

我侄子在旁边等了半天,终于等到娜塔丽·波曼!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如既往的青春恬美。而且和她配戏的那个盲人男孩(我不知道演员是不是就是盲人),纤细敏感,让人印象深刻。这个片断如同《罗拉快跑》般的明快和充满速度感。


6区,拉丁区,导演:FredericAubertin&DeradDepardieu

好像是离异的老头老太的故事,大鼻子德帕迪约客串了一小把,剩下我就不记得什么了。


14区,蒙素立公园,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一个美国老女人的巴黎独游,一个人絮絮的念叨。有点孤独,也有点幸福。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比开篇更加舒服和感人的结尾。 评论

二十世纪世纪伟人的排名?


二十世纪的伟人有哪些

中国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

最后的孙中山

对于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的逝世,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而在世界华人范围内,孙中山的去世也掀起了一股追悼热潮,在将近30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大部分时间流亡在外,华侨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与精神支持。但是近代中国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梁启超却对北京的《晨报》说,孙中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因而“无从判断他的真正价值”。

当孙中山在1924年的最后一天乘坐火车到达北京时,他的病情已进一步恶化。尽管当时并未诊断为癌症。

前往北京的目的除了就医外,被革命弄得身心疲惫的孙中山真心希望与那位号称“基督教将军”的冯玉祥达成协议,后者刚刚控制了北京并将末代皇帝驱逐出紫禁城,并具有明显的亲苏倾向。

十多万民众拥挤在永定门火车站欢迎他的到来,在当日发表的《入京宣言》中,孙中山再次重申了他的救国论——“此次来京,曾有宣言,非争地位权力,乃为救国……”在过去的大半生中,他已经尝试过各种救国之道。他先是放弃“医民”而转向“医国”;他在28岁那年试图向李鸿章呈上长达8 000字的改良中国的建议,并坚称:“以中国之人力财力,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李鸿章的冷漠无疑加速了他走上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1894年11月24日,他成立了“兴中会”,而甲午海战几乎宣告了李鸿章的“洋务运动”的正式破产;尽管孙中山自幼就接受了西式教育,13岁就远赴檀香山,并笃信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他仍不自觉地从传统中国中寻找理论依据,他的著名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取自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连“兴中会”的宣言亦沾满骈文色彩。

1895年,与孙中山同乡却在当时更具影响的知识分子领袖康有为及其学生梁启超采取了“公车上书”的行动,就像16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一样,时年37岁的康有为通过刻意误读而赋予传统经典以新含义,并因此吸引了大批被旧空气窒息的新知识分子与官员。他在1889年写作的《孔子改制考》将儒家创始人孔子塑造成“变革的爱好者”,试图将西方科学引入儒家。《马关条约》的签署是“公车上书”的导火索,这份18000字的奏章征集了1 000多名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的签名,这或许是自东汉太学生集体干政以来最大的知识分子运动。

自29岁以来,孙中山鼓动了一次次惨烈的革命,或许他的潜意识与另一位革命者谭嗣同不无相似——通过流血来唤醒民众意识。他不相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梦想,深信推翻清王朝是实现复兴中国的前提条件。

对于1895年流产的广州起义,当时的英文报纸《环电讯报》这样报道:“他们计划以夺取广东的胜利为开端展开全国性的起义。为此,革命者从香港发出400只平底小渔船赴广东准备发动革命。但这个秘密计划很快被泄露,清帝国主义当局立即逮捕并处决了15名首要分子,余党则设法逃脱。”

在未来的30年中,孙中山一直在试图克服自己在这次夭折了的行动中表现出的弱点,却未获成功。他终身都未能建立起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兴中会、同盟会到国民党,他只是名义上的领导者,组织的行动也常常泄密,在面临背叛时,他束手无策,只能选择流亡他乡。在他逝世时,他仍只拥有广东这块根据地。他从未能理解“权力”的真正含义,尽管他被普遍视作“现代中国”的先行者,却没有能力将中国引上一条富强的道路——这需要更强有力的领导者。


第一个大总统

1911年春天,湖南长沙18岁的毛泽东在学校的墙上贴上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蓝图: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广东黄花岗72烈士的牺牲刺激了这个年轻人,他和朋友们用掉辫子与上街示威来抗议清政府。

到了10月10日,被无数毛泽东这样的青年敬仰的孙中山终于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领导者。这场革命充满着戏剧色彩,它由原本效忠于清政府的设在武昌的新军发起,并推举了勉强同意的保守派黎元洪为领袖,而孙中山此时正远在美国。尽管各省的独立行动有力地声援了湖北的革命,但习惯于王朝更替的中国人并不知晓这次“造反”有哪些新含义。像鲁迅所写的阿Q一样,青年以割掉辫子的行动象征与旧秩序的决裂,但谁也不清楚新秩序意味着什么。张国焘的父母禁止14岁的儿子外出参与革命行动,也禁止他立刻剪掉辫子,因为“他们一方面觉得大清帝国有点靠不住了”,但同样有大量的传闻显示“孙文不过是一个草药郎中”,他能够主宰新中国吗?

就像列宁通过瑞士的报纸才知道1917年3月俄国的起义,孙中山彼时正在科罗拉多丹佛市继续为革命做着募捐活动。美国舆论对他持有怀疑,10月10日的《纽约时报》社论称孙的募捐工作不会成功,而第二天又有一家报纸认定:只有袁世凯是惟一能将和平与秩序给予中国的人。

直到10月12日上午,孙中山在赶火车去堪萨斯城前用早餐时,才在一份当地报纸上知道这一事件。在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的描述中,孙中山意识到新政府的命运很可能由列强决定。他火速赶往华盛顿而非中国,在被当时的国务卿诺克斯回绝私下会见时,他又前往伦敦,但英国外交部只给出了“中立”的信号,接下来,他在法国总统克里蒙梭那里也毫无收获。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将孙视作“流亡分子”,在他们眼中,“孙大炮”的绰号暗示了他蕴涵的破坏性与不稳定性,而非中国人欢迎的革命精神。

在1917年4月8日的苏黎士车站上,列宁的朋友、后来的苏联教育部长Anatoli Lunacharsky记录下这位流亡领袖所说的话:“终于,终于,我将抵达我出生的地方,我一直在为它做准备,我准备整整一个政党,没有它,我们的生命将是不完整的。”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在结束16年的流亡生涯终于回到上海之时,他所受到的欢迎颇具象征色彩。当国内一些报纸纷纷揣测他从美英法带回了军舰与大批贷款之时,孙却对记者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7天后,孙中山得到了17联省的支持,尽管他“不名一文”,除了一个松散的革命组织并无军队,然而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他比旧朝廷的袁世凯与新革命的领袖黎元洪更值得担当新政权的大总统,即使它是临时的。

1912年1月1日场面隆重的就职典礼既是孙中山一生的巅峰时刻,也标志着转折的来临。未来的中外历史学家无一不承认孙是现代中国之父。尽管孙中山本人常被反各种势力的攻击所困扰,但他对于未来中国的方向却保持着一致的清晰——建立现代制度。他在1905年即已提出了将国人改造成现代公民的意愿,在辛亥革命后他也表示:“满清时代,权势利禄之争,我人必久厌薄。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至于政权,皆以服务视之为要领。”

无人能够预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时未来中国的局面。那一年蒋介石25岁,在辛亥革命时参与了杭州的起义,并成为临时组建的沪军第五团的团长,而他尚未见过国父的模样;18岁的毛泽东是一名常帮战友写信、每月挣7元钱的新兵,他被革命鼓舞着,他的政治蓝图至少已实现了1/3(孙成为总统),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邓小平当时7岁,他当时的名字是邓希圣,他的父亲希望他背熟“四书五经”,以追随传统圣贤。


不断革命

孙中山的总统任期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他不仅丧失了职位,还必须承认“袁世凯是当今惟一能够统一中国的人”。接着,他最得力的助手宋教仁被暗杀,依靠议会制而再造中国的努力失败。他发动了二次、三次革命,以对抗袁世凯的复辟企图,在紧接而来的流亡生涯中,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常遭挫折,少有成功。

1917年,孙中山仍未意识到一个严密的组织、一支可以支配的军队、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是保证革命成功的基础。在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帮助下,他在广东建立了政府,但天生的梦想气质不断催促孙中山统一中国,他的革命决心与陈在广东的统治利益发生了冲突,他被后者通缉,逃离,半年后,在临省军阀的帮助下才于1923年初回到广州。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俄国与中国的战争》一书中说,倘若不是过早逝世,孙可能成为一名共产党。他从美英学习议会制度与现代政府,却在民族主义情绪上与“反对帝国主义”的布尔什维克更近似,他在西方主要国家面临的外交挫折,也促使他接近俄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甚至孙中山与列宁对待革命的气质都有几分类似,“不断革命”是托洛茨基发明的著名词汇,它促使列宁在二月革命后,发动了十月革命。而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孙中山的一生。十月革命不仅使身在北京的李大钊、陈独秀备感振奋,它同样令52岁的孙中山在1918年致信48岁的列宁:“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有着同样的目的”,而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则让孙更想建立一个“同样新式和巩固的制度”。

但无可否认,现实利益在国民党与布尔什维克的关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推动力。因为,即使列宁与孙中山彼此间存在若干好感,但直到1923年春季,共产国际的代表鲍罗廷才飞赴广州。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将近两年。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4 11:22

还有蒋介石。

是什么迫使蒋介石最终丢失了中国?

在第五次“围剿”后,红军变得困难重重,经过那场史诗般的长征之后,他们在中国的西北维持着生命力。

蒋介石的军事努力似乎正显示初步的成效,自1928年,蒋介石就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他还从美国与意大利购买飞机。同时,蒋通过各种形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包括成立蓝衣社、CC派这样的特务组织来监控下属与潜在的对手。而1936年的6月与9月,蒋介石平定了两广的叛变,这意味着自1928年以来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告一段落。蒋的政府虽然腐败,也不够有效,却也勉强地运转着,他生性多疑,却对技术官僚仍抱有某种尊重,拒绝加入党派的精英人物王宠惠、熊式辉、吴鼎昌、翁文灏都构成了政府中的一部分。而尽管存在质疑,经济学家们还是普遍将1927~1937年视作中国资产阶级快速成长的年代,在1912~1937年,中国经济在乱世中保持了顽强的9.2%的增长。而1936年,中国农村则迎来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丰收,这暂时性地掩盖了严重的农村问题,“农村破产”是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毛泽东从农民的不满中看到革命的力量,而蒋则感到强烈的不稳定感。

1945年8月15日到1949年10月1日,蒋介石的溃败速度如他获得荣耀的程度一样令人费解。一种最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蒋领导的政权已完全腐烂,孙中山建立的国民党已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即使一些来自异域的旁观者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费正清在20世纪40年代初也在重庆,他形容这座陪都“就像一个个的破盒子堆成的垃圾堆”,他像当时尚未成为主流的一小群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一样将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埃德加·斯诺将外观比重庆更糟糕、由窑洞组成的延安描绘成一个富有革命朝气与令人尊敬的城市,当然他不知道为了达到这种昂然的革命精神,共产党进行了整风运动。在1943年8月的日记中,费正清写道:“我对现政权已不存在希望,因为从情感上,它已失去了广大人民的信任……这个政权已千疮百孔,腐朽不堪……”

当毛泽东与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再次相见时,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信心。这也是一次他们内心深处谁也不相信的会晤。

两位领导人在外观上的不和谐感正像中国面临的深刻分裂一样。多年以来,蒋介石就以整洁、严肃著称,他的制服笔挺合身,上面配满了勋章,冠冕堂皇的打扮似乎总怕别人忘记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而《大公报》则如是报道毛泽东来重庆时的外表:“灰色草帽,灰蓝色的中山服,蓄发,似乎与惯常见的肖像相似,衣服宽大得很。”

但是,很多当时的旁观者却认为在为期5周的会谈中,农民领袖毛泽东比大资产阶级代表“蒋委员长”更从容。

钟情孤独思考更甚于社交活动的毛泽东除了参与会谈,还穿梭于各种酒会与招待会之间,会见各界人士与外交官,他还发表了一首格局开阔、雄心勃勃的《沁园春·雪》,毛向更多的中国人呈现他知识分子而非革命领袖的一面。在最终达成、必将被破坏的和平协议上,毛泽东的签字一挥而就,而蒋的签名就像他的名字与姿态一样中规中矩,拘谨不已。即使有美国方面的保证,重庆和谈仍充满了鸿门宴的味道,项庄舞剑使刘邦虚惊一场,而毛泽东的一个助手则在一次意外中被打死。

历史的很多重要时刻,敌人的失败比自己的成功更重要。国民党军队的溃败速度超越了几乎所有共产党人的想像。虽然蒋介石也不失为具有独特能力的人物,但不幸的是,他遭遇了一位比他更为强大的对手。

并非偶然的失败

蒋的失败并非偶然,1945年和谈上的自信与一年后还都南京的盛大庆典都掩饰不住真实现状的脆弱。在1943年2月的笔记上,在成都旅行的费正清写道:“简直无法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而统治他们的阶层竟是那么少的一小撮。农民和乡绅都是旧中国的产物,新中国只不过是薄薄的一层,由极少数维持着现代社会运转的人组成。”费正清发现,中国现代化的一面相当脆弱,不但现代工业脆弱,更缺乏现代国家所必备的行政机构。他说四川省省长尽管地位显赫,却不比上美国艾奥瓦州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他没有像样的秘书处,也缺乏任何信息流通与监督机制,总之他的管理全部依靠个人的力量。

将近40年后,一生颠沛流离的黄仁宇呼应了费正清的观察。他用后半生来思考国民党为何失败。他不否认蒋介石与国民党面临的种种问题,但他把个人的失败归咎于更大的一股历史潮流。他承认蒋本人并非能力非凡,更非如国民党宣传机关所颂扬的“伟大名将”形象,他甚至缺乏基本的个人魅力。在1939年,年轻的黄仁宇第一次见到并聆听了委员长的演讲,结果却让19岁充满幻想的黄仁宇极其失望,被标榜为“敏捷坚定,爱冒险,有想像力”的蒋介石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像一个教练班长一样迷恋于细节,黄仁宇后来说:“在和他同地位的战时领袖中,没有人像他一样发表如此无趣的演讲……”在黄看来,蒋介石甚至不具备成为独裁者的能力,因为他从未完全掌控全局。

费正清说中华民国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而在黄仁宇眼中,国民党军队所拥有的现代装备连同蒋介石设立的现代政府一样,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是如此遥远,它们看起来“更像是外来干涉力量对抗中国社会”。不过,对于更广大的中国人来说,甚至对于当时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共产党,但对国民党政府的阴暗面却看得一清二楚。1947年,储安平在当时颇受欢迎的政论杂志《观察》上,提及了国民党政权正在丧失其原来的支持者:“现政权的支持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务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现在这批人,没有人对南京政权有好感。”

1936年那个给人以信心的国民政府到了1948年已令人唾弃。抗战胜利所授予的合法性持续不了多久,即使在1945年胜利的最初日子里,沦陷区的人民就发明了这样的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因为接收大员们似乎只关心“五子登科”——条子、车子、房子、日本女子和票子。8年的战争几乎拖垮了国民党政府,仅以经济为例,官方货币法币至少贬值了2 000倍。蒋介石根本没有把握住中国问题的核心所在,他以为只要拥有了足够的国际援助与武器装备,他就可能获得成功。

没人比陈布雷的个人结局更能映衬出南京政权的迅速衰变过程。自1927年以来,陈布雷开始追随蒋介石,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其最得力的首席秘书、幕僚长。报人出身的陈布雷为蒋起草了大部分讲演稿,与陶希圣并称为国民党最重要的文宣大将,有“文胆”之称。但59岁的陈布雷在1948年11月最终选择了自杀。在给蒋介石的遗书中,这位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士人风范的人士写道:“天保佑中国,必能转危为安,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同胞。”但谁都清楚,陈是在深切的绝望之中离去的。像他那一代渴望将中国推入现代化进程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无法面对他追随了多年的理想的毁灭,这既来自于国民党政权本身,战场上节节溃败和刚刚实行的金融改革的失败,更源于蒋介石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一意孤行,陈布雷最终发现他无法再与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他的意见失去了曾经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位老国民党还要面对这样尴尬的场面:他的一个女儿加入了共产党,而一个儿子也带有强烈的共产党倾向,并最终于1952年加入。现实与理想间的强烈反差将他引向深刻的自我怀疑,

像很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一样,在面临旧思想崩溃,而新思想尚未形成的转型期,蒋介石从被打倒的旧传统和外来思想中寻找精神资源。在黄仁宇的研究中,自1925年后,蒋介石开始阅读了《政治社会史》、《经济思想史》、《列宁丛书第五种》、《俄国革命史》与《革命心理》等。在其1926年的日记中,39岁的北伐军总司令写道:“政治生活全系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感情与神秘之势力在革命心理学中占重要地位,而宗教式信仰亦为革命之心理惟一之要素耳。顺应时势,迎合众心,为革命领袖惟一之条件。”但他最终未能把握住众心,4.5亿人需要土地,需要光明的未来,需要把帝国主义者从中国地盘上赶出去,孙中山这样想,蒋介石为之诱惑,但只有毛泽东知道怎样去实现它。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04 11:28

全世界一百伟人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 6.圣•保罗
• 7.蔡 伦
• 8.约翰•古腾堡
• 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1.卡尔•马克思
• 12.路易•巴斯德
• 13.伽俐留•伽俐略
• 14.亚里士多德
• 15.列 宁
• 16. 摩 西
• 17.查理•达尔文
• 18.秦始皇
• 19.奥古斯都•凯撒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22. 欧几里德
• 23.马丁•路德
• 24. 尼古拉•哥白尼
• 25. 詹姆斯•瓦特
• 26. 君士坦丁大帝
• 27.乔治•华盛顿
• 28.迈克尔•法拉第
• 29.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 30.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
• 31. 拉 瓦 泽
• 3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33. 亚历山大大帝
• 34.拿破仑•波拿巴
• 35. 阿道夫•希特勒
• 36.威廉•莎士比亚
• 37.亚当•斯密
• 38. 托马斯•爱迪生
• 39. 安东尼•万•雷汶胡克
• 40. 柏 拉 图
• 41.伽利尔摩•马可尼
• 42.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43. 沃纳•海森堡
• 44.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 45. 亚历山大•弗莱明
• 46.西蒙•玻利瓦尔
• 47.奥利弗•克伦威尔
• 48.约翰•洛克
• 49.米开朗基罗
• 50.乌尔班二世
• 51.欧 麦 尔
• 52.阿 育 王
• 53.圣•奥古斯丁
• 54.马克斯•普朗克
• 55.约翰•加尔文
• 56.威廉•T•G•莫顿
• 57.威廉•哈维
• 58. 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
• 59.格雷戈尔•孟德尔
• 60.约瑟夫•李斯特
• 61. 尼考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 62.路易•达盖尔
• 63.约瑟夫•斯大林”
• 64.勒内•笛卡尔
• 65.儒略•凯撒
• 66.弗朗西斯科•皮扎诺
• 67.荷南多•科尔特斯
• 68. 伊莎贝拉一世
• 69.威廉大帝
• 70.托马斯•杰佛逊
• 71.让•雅克•卢梭
• 72.爱德华•詹纳
• 73.威廉•康拉德•伦琴
• 7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75.老 子
• 76.恩利克•费米
• 77.托马斯•马尔萨斯
• 78.弗朗西斯•培根
• 79.伏尔泰
• 80.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 81.格雷戈里•平卡斯
• 82.隋 文 帝
• 83.摩 尼
• 84.瓦斯科•达•伽马
• 85.查理曼
• 86.塞鲁士大帝
• 87.伦哈特•欧拉
• 88.尼克罗•马基维利亚
• 89.琐罗亚斯德
• 90.米尼兹
• 91.彼得大帝
• 92.孟子
• 93.约翰•道尔顿
• 94.荷马
• 95.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 96.查士丁尼一世
• 97.约翰尼斯•开普勒
• 98. 帕伯罗•毕加索
• 99. 玛哈维拉
• 100.尼尔斯•玻尔 评论

360点睛实效平台








关键词: 公园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