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大全正文

墨子,墨子出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02 10:07:09 浏览次数:251
墨子的介绍、出生
墨子出生何地,故里安在,中国学界历有宋国人、鲁国人、鲁阳人和外国人诸说不一,两千多年无有定论。 1982年,刘蔚华教授于《中州学刊》第四期发表《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为墨翟故里“鲁阳说”提供了新的依据,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为了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早日“落下户”来,笔者也开始翻阅资料,发现清嘉庆《鲁山县志》载:墨翟鲁山人也。同时还发现墨子在鲁山的一些传说、遗迹,众云鲁山县城西二郎庙乡有“墨翟故里”碑石一方,就是其一。从查考结果看墨翟确属河南鲁山人无疑。 为了论述方便,首先将外国人说和宋国人说作以简要说明。 一、 关于外国人说 1929年,胡怀琛发表《墨子为印度人辩》,认为墨翟是印度之 佛徒。他的结论是:“墨翟者,‘墨狄’也。因面黑或衣黑而称‘墨’。因外国人而称‘狄’。”因而“墨翟印度人也。”他还认为“‘兼爱’‘节用’佛学也。‘天志’‘明鬼’佛教也。”“摩顶放踵,秃头赤足之僧装也”。 1935年,卫聚贤在《古史研究》第二集曰:“墨子旧以姓墨名翟,鲁人或宋人,均非。……宋鲁谓其居住地,非其产生地,产生地究为印度或亚(阿)拉伯亦不易定”。他的根据是墨子“色黑”、“鼻高”、“秃头而发不黑”,相貌如外国人。 另有金祖同、陈盛良二君,认为墨翟是阿拉伯回教徒,其根据是墨子著作中,不少句法不是中国人的句法,“有与中国边地民族及外国之句法相近,尤其是回文”(陈盛良《墨子文法的研究》)。因而认定墨子为阿拉伯回教徒。 外国人之说,当时已被方授楚先生驳得理屈词穷。因为那些说法毫无根据,墨子著作和其它典籍中既无反映,墨子一生活动中又找不到与外国人的任何联系。在那时,一个外国人,能身居异国“苦而为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却又有如此深刻、如此丰富的思想,这些思想又与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以及民情、世俗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都是不可能的。 二、 关于宋国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有“墨翟,宋之大夫。”《隋书•经籍志》载:“《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汉书•艺文志》载:“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等。其实《史记》、《隋书》、《汉书》都说的是“宋大夫”,范文澜也只把“宋人”当其一说。再则,墨子于宋的活动较多,误以为宋国人者,不足为怪。但墨子公输篇载,墨子到楚国说服楚王不要功宋之后曰:“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纳也。”既然墨子是宋国人,为什么墨子从楚国回来不说是回宋或返宋,而要说过宋。难怪梁启超不但不认为墨翟是宋国人,而连在宋国当大夫也不承认。他说:“查本书中,绝无经仕宋的痕迹。……墨子曾说:‘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贵义》篇)。当时的宋国,就会行其道听其义吗?墨子是言行一致的人,如何肯立宋之朝?所以我想:墨子始终是个平民,没有做过官的。”笔者为探究墨子宋人说的依据,曾专程到古宋国遗地,今河南商丘一,寻找墨子的遗迹。但民间不曾有任何流传,也未见地方志书有任何记载,可见宋人之说是没有依据的。 现在讨论鲁国说和鲁阳说。 研究这两说,是考清墨翟故里的关。因为鲁国与鲁阳,同是一 个“鲁”字。尤其是鲁国说,影响甚大。因而首先靠清鲁国说,就成了关键的关键了。 閒 持鲁国说者,孙诒让是其代表,在他颇有影响的《墨子闲(注:闲——字里一个月字,念闲,智能abc打不出来)诂》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以本书考之,似当以鲁国人为是。《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鲁问》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为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亦云,‘自鲁国趋而往,十日十夜至于郢’,并墨子为鲁国人之确证。”他还说:“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 孙诒让说的鲁国人,即是鲁国人,他说的毕武即毕沅和武亿是也,因为毕沅和武亿为鲁阳说者。毕沅据《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的记载,在其《墨子注•序》中认为:“鲁人则是楚鲁阳,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武亿篡清嘉庆《鲁山县志》云:“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路史•国名记》:“鲁,汝之鲁山县,非兖(奄)地。”看来毕武不但考察了诸说中的“鲁”,而且考察了鲁与四境的关系位置以及鲁为何属,是较为细密的,而孙氏却完全抛开鲁阳(西鲁)之鲁,而仅就鲁国之鲁(东鲁)自圆其说,实为牵强。 关于东鲁与西鲁的关系,刘蔚华论述的很清楚,本文再就河南鲁山县的名称演变作些说明。 河南鲁山早于夏朝就称为鲁县,尧之裔孙刘累迁鲁县后,就把原鲁山故城邱公城(现鲁山县城西三十里之邱公城遗址)改称鲁阳。经周初、春秋、战国至秦一直称鲁阳,汉以后称鲁阳县。《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载:“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春秋分纪》云:“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此。” 在山东曲阜一带称奄,周成王“践奄”再封伯禽为鲁公才称鲁。《书经•蔡中之命》:“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据刘蔚华考证:“周武王克商后,曾进行过一次不大的分封,伯禽代周公首先就封于鲁山地区,称鲁侯。武王死后,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徐戎淮夷也起而**,经过周公东征,成王践奄,才平定了叛乱。“……固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嗥之墟。”(《左传》定公四年)这时称为鲁公。刘文还引《诗•鲁颂• 闭宫》:“俾侯于鲁,……乃命鲁公,……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句,说明了伯禽两次受封。从原河南鲁阳迁于山东曲阜的过程。刘蔚华认为:“周公东征后,把商奄改为鲁,实是初封于鲁山在名称上的沿用。”此话说的甚当。 又据今台湾学者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载:“鲁国,共三十七君,三十七侯,立国八百六十四年。建都:河南鲁山,山东曲阜。疆域: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忘于楚。”东鲁与西鲁的关系也很明白。 搞清了东鲁与西鲁的关系,即鲁国与鲁阳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孙诒让所举“墨子自鲁即齐”,“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自鲁见荆王曰”,“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 ,”“所提到的‘鲁’”,就不一定均指鲁国,很大的可能是指鲁阳。笔者查遍墨子著作,从不见言鲁国者,看来孙氏的论断是缺少依据的。 下面就依据以上之说和其它鲁国说者之论点,考辩于后。 一、 关于“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修务训》载:“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 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荆王。” 鲁国距当时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图之直线距离,也有两三千里之遥。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况又是步行。因而刘蔚华认为:如果理解从鲁阳出发,出鲁阳关,经方城或南阳,路程仅及鲁国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鲁都认为是鲁国,是有点武断了。 二、 关于“南游于楚” 方授楚在考证墨子故里时,也曾驳斥毕武之说,他说:“按楚人之说,(鲁阳当时属楚)毕沅、武亿均由误解‘吕览’高注(即《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谓鲁人即是楚之鲁阳,而非鲁卫之鲁。考《贵义》篇称:‘墨子南游于楚,’若自楚之鲁阳往,当云游郢,不当云游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认定,墨子不是鲁阳人。笔者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是鲁阳地区的隶属沿革。武亿篡清嘉庆《鲁山县志》载:“鲁阳于周,为东都近畿地,春秋时属郑又属楚。”这就是说,鲁阳原为东周的直属地域,后又属郑,在其后又属楚。原来并非楚地。而且鲁阳又是鲁阳文君的封地,是一个独立王国,对楚来说有它很大的独立性。其次,这时的墨子已不仅是个鲁阳人了,而是一个“以天下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巨子。经常来往于宋国、鲁国、齐国、卫国、楚国等许多地方。”鲁阳虽为故里,但早已是个外乡人了。说他“南游于楚”,不言南游与“郢”,也无不可。 三、 关于“北方贤圣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孙诒让还根据《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和《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认为墨子“则非楚人明矣。”(孙诒让《墨子传略》) 他认为墨子既是鲁阳人,自然是楚国人,既然他是楚国人,说他是“北方贤圣人”,而不说楚国贤圣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国人。 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北方”,同“南游于楚”的含义一样,因为墨子已名显齐、鲁、宋、卫诸国,不仅仅是鲁阳的贤圣人了。又齐、鲁、宋、卫等均国均居楚之北方,说他是“北方贤圣人”,才能显示出墨子的声望、地位和影响。而且北方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鲁阳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鲁阳文君向楚王介绍墨子是“北方贤圣人是十分确当的。如果说墨子不是楚国鲁阳人,鲁阳文君反而不能说“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们介绍晏婴说:“晏婴齐之善辞者也”,齐在楚之东北方,他为何不言“晏婴是东北方善辞者”呢?正因为晏子非楚国人。 关于“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语,过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为墨子自贱的谦词,实际不然。古人把内地称国,边地称鄙,这句话正是说墨子是楚国北方边陲的人。当时鲁阳正处于楚国北方边境,此语也是十分确当的。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云:“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和《墨子•鲁问》:“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皆即此意。 补充:

墨子都出了几本书
这老东西 他没告诉我-。-! 评论

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词目 墨守成规
发音 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出处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示例 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加鞭
解:给快跑的马再抽几鞭,使它跑得更快。用来形容:快上加快,疾弛飞奔,或用以比喻不断努力,继续前进。

述源:《墨子·耕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则。'"
词目 墨突不黔
发音 mò tū bù qián
释义 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后代习惯上尊称为墨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至388年间。
 墨翟的生平事迹,史无记载他自称“贱人”(《墨子?贵义》),属于社会下层的士。他有较丰富的手工业生产经验,曾亲手制做过木鸢和守御工具。墨翟生活的时代,小生产者阶层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和王公贵族的残酷压榨,生活仍然非常痛苦。墨翟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社会下层的利益和愿望。为了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一生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
 墨翟最初曾学儒家,后弃儒而自创学派。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极其盛行,与儒学同为世之显学,墨翟死后,墨家学派分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仍十分流行。墨家学说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该书非墨翟一人所作,大都为其弟子记述墨翟之言论陆续荟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71篇,现仅存53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篇,直接反映了墨翟的思想。而《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般认为系后期墨家所作。
 墨翟思想的出发点,在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他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七种祸患。针对这些祸患,他提出了为小生产者免除压榨和痛苦,以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主张。
 兼爱、交利观 墨翟的兼爱、交利观是统一的,也是他最根本的善恶观和道德标准。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攻伐,互相残杀,劳动人民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而相恶,不相利而相害,因此,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来取代它。墨翟的兼爱,要求上自国君,下至众民,都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样,才有可能出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的太平盛世。所谓交利,即首先要考虑他人之利,而不是谋求自己的私利,坚决反对损人利己。为了维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墨翟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反对那种“入人园圃,窃其李”的“亏人自利”(《非攻上》)行为。墨翟竭力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尚贤下》),认为那种有余力不去帮助他人,有余财不去分给穷苦人的作法,是会造成天下大乱的。
 劳动与生产思想 墨翟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他指出:“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非儒下》)。他认为农作物的丰歉,决定着社会财富的多寡和人民生活的苦乐,对国计民生起着重大的作用。如果人们不积极从事生产劳动,粮食得不到增产,仓库里没有足够的储备,就可能出现国破家亡的局面。他指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不劳动,就能从自身和自然界得到充足的“衣食”资源,而人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劳动是生产的能动因素,是人类谋生的手段,如果不从事生产劳动,就很难生存下去。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墨翟十分重视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反对兼并战争和奢侈享乐对劳动力所造成的浪费,他指出:“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辞过》)。从发展生产出发,墨翟提出了提高劳动强度的主张。他认为,无论君子与贱人,都必须“强从事”,指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非命下》)。同时,他还提出了重视人口增长,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众人之道”。他认为,应通过提倡早婚、节制蓄私、短丧薄葬、兼爱非攻、轻徭薄赋等办法,来保证人口的成倍增加,并在此前提下,使人人都能从事劳动,去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
 分工论 墨翟认为,各行各业,都必须“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即:农民种好田,妇女织好布,王公大人从事国家的管理,士君子贡献其聪明才智。他的分工思想比较全面,既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技能上的分工。在职业分工上,他认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在劳动过程分工上,他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耕柱》)。
 节制消费的思想 墨翟主张“去无用之费”(《节用上》),反对奢侈浪费。他的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他强烈指责当时王公贵族在衣、食、住、行、用、葬、乐等方面的穷奢极侈的行为,指出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的必然性,并对统治阶级和普通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墨翟的节制消费主张,是联系到是否有利于生产来考虑的,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墨翟不仅呼吁节俭,还身体力行,以自苦为极,并作为一个学派的主张大力提倡,这在当时的各学派中,是绝无仅有的。
 商品流通概念 《墨子》书中的墨经四篇,对商品、货币、价格等经济范畴,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买无贵,说在(反)其贾(价)”,是指物价无所谓贵贱,主要是反过来看货币购买力的大小,如果币值贱了,则说明物价并不是贵了。它体现了在交换过程中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表现其价格。货币的购买力低时,表面上看来是商品贵了,但这是“反其价”,商品并没有贵;反过来,情况也是如此。又如:“贾(价)宜(适当)则(售),说在尽”(《经下》)。即在交换中,价格合适,物品就能卖出去;价格是否适当,主要看物品能否售出。就是说,商品交换,必须有适当的价格,价格合适,商品就可以全部售出;反之,商品就卖不出去。它说明后期墨翟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商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是一致的。但是,这些概念,《墨子》都未能给予更明确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秦统一后,墨学逐渐衰微,直到清代中叶,墨家学说被认为是具有实用之学,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

评论

墨子.鲁问(节选)翻译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 “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鲁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为必然也。”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马、、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举兵将要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是! 评论

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 闻之见之 ” 、“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 后期墨家的传承情况不详,有分为两派或三派之说。它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 ”、 “类”、“私”等3类概念 ,对判断 、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的主要思想汇集在《墨子》一书中,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又称《墨辩》,一般认为是后期墨家所作。 评论

墨子兼爱中 翻译
既已明白了这害是什么,那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因为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道:“因为不相爱产生的.现在我们的君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因此不怕发动自己的国家来篡夺别人的国家.现在人们只知道爱自己,不爱别人,因此不怕自身伤害别人.因为这样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这个内战,君主不相爱就必定互相争夺权位,人与人不相爱就必定互相伤害,君臣不相爱就不施恩和效忠,父子不相爱就不慈爱孝顺,兄弟不相爱就不相和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一定会控制弱小的,人多者必定强迫人少者,富有的必定欺侮贫穷的,富贵的必定傲视卑贱的.所有天下祸端怨恨,它们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产生,所以仁慈的人否定它. 评论

关键词: 墨子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