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初夏冬至》剧情介绍,资料百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13 14:10:51 浏览次数:340
关于《 初夏冬至 》剧情介绍,为您解答更多的 初夏冬至 知识百科,详情查看目录相关内容。

目录

1、
2、中春、初夏、初秋各指几月?
3、盛夏、早春、初夏、寒冬、深秋怎么排列
4、初夏在什么时候?
5、深秋,早春,盛夏,初冬,晚春,初夏,寒冬 请问如何排序
6、冬至/夏至是日落最早/最晚的一天吗?
7、冬至,小雪,'立夏,,芒种,,白露,清明节,请问顺序怎么排,。早春,盛夏,寒冬,初冬,晚春,初夏,
8、盛夏 初冬 深秋 早春 初夏 春末 按顺序排列
9、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首

 

1、




2、 中春、初夏、初秋各指几月?


中春指农历二月十五日或指春季的第二个月。

初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夏。农历四月,进入夏季,气温回暖, 四月有孟夏、阴月、梅月的别称。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初秋,指秋季的一段时间,即农历的七月。

扩展资料: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昼长都向平均值(12小时)接近,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方向逐渐接近正东,降落方向接近于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较复杂,所占篇幅较多,我们没有充分地说明,读者自行总结出规律来也是不难做到的。

在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从春分到太阳直射该地算做一个阶段,再到夏至为第二个阶段,夏至以后到再次太阳直射为第三个阶段,以后可以把到冬至作为下一个阶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后一个阶段,太阳完成了一次回归运动。每个阶段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太阳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天顶以北,冬至时则在天顶以南),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春

百度百科-初夏

百度百科-初秋


 

3、盛夏、早春、初夏、寒冬、深秋怎么排列


早春 初夏 盛夏 深秋 寒冬
 

4、初夏在什么时候?


在我国,一般是在公历6月到8月为夏季,所以初夏即夏至后.我国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在我国出版的日历上,公元纪年的日期旁边,还标着一种农历,这种历法也叫夏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历”。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在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气象上,通常以阳历的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匀,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具体地说,它以二十四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 春季:立春为起点,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 夏季:立夏为起点,夏至为中点,立秋为终点; 秋季:立秋为起点,秋分为中点,立冬为终点; 冬季:立冬为起点,冬至为中点,立春为终点。 这样的四季,具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是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是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5、深秋,早春,盛夏,初冬,晚春,初夏,寒冬 请问如何排序


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排序为:早春 晚春 初夏 剩下 深秋 初冬 寒冬

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同,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其中每个季节包含6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季节也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内部排序,例如春天可以分为初春、仲春、暮春(晚春)。


 

6、冬至/夏至是日落最早/最晚的一天吗?


冬至/夏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长/最短的一天吗?是的。

冬至/夏至是日落最早/最晚的一天吗?不是。

看起来很矛盾吧?没错,是挺矛盾的。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正午十二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倘若按照平日生活的要求,这一结论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要深究起来,其中的误差可还真不小。

“天”这一概念我们再熟悉不过,可是否想过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天”到底是到底是怎么来的?或许会答,看太阳不就成了么?没错,古人就是如此,不过我们的祖先在至迟战国时代,就发现太阳两次上中天(位于正南方)的时间差,其实并不是固定的。

这可不是在说笑话,我们所使用的时间叫做“平太阳时”,也就是假定一个在天赤道匀速运行、和太阳同时过春分和秋分点的“平太阳”,按照平太阳的时角来确定时间的一种计量方法?为什么这么麻烦,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真实太阳所确定的时间——真太阳时,每天长度是不一定的。而我上面红字圈出的部分,也正是正太阳时长短不定的原因——黄赤交角轨道偏心

具体的作用机理我就不展开介绍了,至少需要费几百字的笔墨,而且还会挺抽象的,发一张图片给楼主一个直观的感受吧:

这是摄影师在每天固定时间拍摄太阳的位置,随后叠加起来得到的一张照片(多说一句,摄影师是有心之人,中间偏左“毛边”的太阳时日全食)。除了南北方向的摆动(黄赤交角),还能看到东西方向的摆动,天文爱好者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太阳八字舞”。

这也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地方时正午12点”并不是“太阳上中天(位于正南方)”的充分条件。同样也是楼主“为什么春秋分日出日落时间会完全不同”的答案。


决定某地日出日落时间的因素又是什么?
四个因素:

1.观测点经度(不解释了)

2.观测点纬度(和太阳赤纬共同作用)

3.太阳赤纬(和观测点纬度决定白昼时长)

4.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差异


谁能给出一个精确得出日出日落时间的算法?

给出精确解是非常非常麻烦的,我说一下大致的计算思路:

1.查表(也不是不能计算,只不过极其麻烦,黄赤交角还容易处理些,轨道偏心一定要用到为微积分,才能算出某一时刻太阳黄经)找出当日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差异,确定太阳中天时的地方时。

2.利用球面三角公式,推算出太阳天顶距、时角、赤纬和观测度纬度的关系式(我能从工具书里找到,不过背不出,才疏学浅,见谅……)

3.如果只是考虑太阳天顶距为90°时的情况,公式还是比较简单的。可是在实际情况下,必须考虑蒙气差和太阳视角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41′时就已经可以看到太阳冉冉升起了。然后计算天体升落的时角。

4.通过天体视角和中天时的地方时,得到太阳升落时的地方时。最后再通过经度修正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的差距。

大致是以上四步吧……可以想象,要推导出具体公式,一定是一大堆三角函数的排列组合,还要在套上一个反三角函数。如果没有特殊的需求(特殊需求是指天文系大学生专业课的习题),还是利用专门的软件或者模拟得到一个结果吧。


 

7、冬至,小雪,'立夏,,芒种,,白露,清明节,请问顺序怎么排,。早春,盛夏,寒冬,初冬,晚春,初夏,


清明节,'立夏,,芒种,,白露,小雪,冬至,
早春,晚春,初夏,盛夏,深秋,初冬,寒冬,
 

8、盛夏 初冬 深秋 早春 初夏 春末 按顺序排列


早春 春末 初夏 盛夏 深秋 初冬
 

9、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
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
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
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情,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冬尽今宵促,
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
2.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3.秋月扬明恽,
冬岭秀寒松。
(陶渊明:《四时》)
4.南邻更可念,
布破冬未赎。
(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5.鸣笙起秋风,
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
百花即已绝。
(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
据岸愚儒却子珍。
(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春】: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夏】: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
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秋】: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萚:飘落的枯叶。女:同“汝”,你;此处指飘落的枯叶。漂:同“飘”,吹。
落叶啊落叶啊,秋风吹你……落叶啊落叶啊,秋风飘你
《诗经·郑风·萚兮》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
《诗经·小雅·四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槐南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雨雪:下雪。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惨栗:非常寒冷。
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参考资料:/question/45555791.html?si=1



关键词: 百科 资料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