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正德大帝》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8 15:59:31 浏览次数:262
关于《 正德大帝 》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目录

1、明朝正德大帝生前作为和死因
2、明朝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天昌帝朱炎旭这个皇帝
3、明朝正德宠臣江彬其人其事
4、明正德皇帝的评价
5、正德太子怎么死的
6、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丞相,宰相有哪些?
7、大明王朝经历了几代天子?
8、明朝所有皇帝的称号和名字
9、明正德皇帝

 

1、明朝正德大帝生前作为和死因


明朝正德皇帝,亦即明武宗朱厚照,弘治四年(1491)9月24日生,孝宗朱祐樘长子,母张皇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武宗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号正德,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 - 1521),号称明朝276年来最能闹的一位兄弟(《明朝那些事儿》是这么说的)。在清朝时期,如果皇子们读书不认真,就会被师傅训斥一声:   “你想学朱厚照吗?!”   朱厚照他是明孝宗朱祐樘嫡长子,生母孝康张皇后。化名朱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朱寿”。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四日生,五年(1492年)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即位,年号正德(1506--1521),在位时间16年。初期宠信太监刘瑾,使司礼监之权渐重于内阁。后宠信佞臣江彬等人,皆赐其朱姓;喜好声色,建豹房以享乐;狂放不羁,喜弄兵,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数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塞北、江南等地巡游,致民间怨声载道。在位期间,北直隶、江西、湖广、四川、陕西等地民变纷起,宗室相继反叛。因过度荒淫,无子嗣。后溺水得病而亡。死后葬于“康陵”, 庙号“武宗”,谥号“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可他又聪明勇敢,弹指之间应州大败小王子。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也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是明朝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的皇帝。

参考资料:百科



2、 明朝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天昌帝朱炎旭这个皇帝


没有,明朝十二世十六帝,没有朱炎旭此人,而且就连天昌这个年号都没有,泰昌年号倒是有个。泰昌: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一个月。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复辟接着当)、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3、明朝正德宠臣江彬其人其事


  江彬,宣府人。初为蔚州卫指挥佥事。正德六年,畿内贼起,京军不能制,调边兵。彬以大同游击隶总兵官张俊赴调。过蓟州,杀一家二十余人,诬为贼,得赏。后与贼战淮上,被三矢,其一著面,镞出于耳,拔之更战。武宗闻而壮之。七年,贼渐平,遣边兵还镇大同、宣府。军过京师,犒之,遂并宣府守将许泰皆留不遣。彬因钱宁得召见。帝见其矢痕,呼曰:“彬健能尔耶!”彬狡黠强很,貌魁硕有力,善骑射,谈兵帝前,帝大说,擢都指挥佥事,出入豹房,同卧起。尝与帝弈不逊,千户周骐叱之。彬陷骐搒死,左右皆畏彬。彬导帝微行,数至教坊司;进铺花毡幄百六十二间,制与离宫等,帝出行幸皆御之。
  宁见彬骤进,意不平。一日,帝捕虎,召宁,宁缩不前。虎迫帝,彬趋扑乃解。帝戏曰:“吾自足办,安用尔。”然心德彬而嗛宁。宁他日短彬,帝不应。彬知宁不相容,顾左右皆宁党,欲籍边兵自固,固盛称边军骁悍胜京军,请互调操练。言官交谏,大学士李东阳疏称十不便,皆不听。于是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入京师,号外四家,纵横都市。每团练大内,间以角牴戏。帝戎服临之,与彬联骑出,铠甲相错,几不可辨。
  八年命许泰领敢勇营,彬领神威营。改太平仓为镇国府,处边兵。建西官厅于奋武营。赐彬、泰国姓。越二年,迁都督佥事。彬荐万全都指挥李琮、陕西都指挥神周勇略,并召侍豹房,同赐姓为义儿。毁积庆、鸣玉二坊民居,造皇店酒肆,建义子府。四镇军,彬兼统之。帝自领群阉善射者为一营,号中军。晨夕驰逐,甲光照宫苑,呼噪声达九门。帝时临阅,名过锦。诸营悉衣黄罩甲,泰、琮、周等冠遮阳帽,帽植天鹅翎,贵者三翎,次二翎。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翎,自喜甚。
  彬既心忌宁,欲导帝巡幸远宁。因数言宣府乐工多美妇人,且可观边衅,瞬息驰千里,何郁郁居大内,为廷臣所制。帝然之。十二年八月,急装微服出幸昌平,至居庸关,为御史张钦所遮,乃还。数日,复夜出。先令太监谷大用代钦,止廷臣追谏者。因度居庸,幸宣府。彬为建镇国府第,悉辇豹房珍玩、女御实其中。彬从帝,数夜入人家,索妇女。帝大乐之,忘归,称曰家里。未几,幸阳和。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所驻跸称军门。中外事无大小,白彬乃奏,或壅格至二三岁。廷臣前后切谏,悉置不省。
  十三年正月还京,数念宣府。彬复导帝往,因幸大同。闻太皇太后崩,乃还京发丧。将葬,如昌平,祭告诸陵,遂幸黄花、密云。彬等掠良家女数十车,日载以随,有死者。永平知府毛思义忤彬,下狱谪官。典膳李恭疏请回銮,指斥彬罪。未及止,彬逮恭死诏狱。帝驻大喜峰口,欲令朵颜三卫花当、把儿孙等纳质宴劳,御史刘士元陈四不可,不报。帝既还,下诏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率六军,而命彬为威武副将军。录应州功,封彬平虏伯;子三人,锦衣卫指挥;泰,安边伯;琮、周,俱都督。升赏内外官九千五百五十余人,赏赐亿万计。
  彬又导帝由大同渡黄河,次榆林,至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纳其女。还,由西安历偏头关,抵太原,大徵女乐,纳晋府乐工杨腾妻刘氏以归。彬与诸近幸皆母事之,称曰刘娘娘。初,延绥总兵官马昂罢免,有女弟善歌,能骑射,解外国语,嫁指挥毕春,有娠矣。昂因彬夺归,进于帝,召入豹房,大宠。传升昂右都督,弟炅、昶并赐蟒衣,大珰皆呼为舅,赐第太平仓。给事、御史谏,不应。尝幸昂第,召其妾。昂不听,帝怒而起。昂复结太监张忠进其妾杜氏,遂传升炅都指挥,昶仪真守备。昂喜过望,又进美女四人谢恩。及是,纳钦女,皆彬所导也。
  十四年正月自太原还至宣府,命彬提督十二团营。帝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及还京,复欲南幸。刑部主事汪金疏陈九不可,且极言酣酒当戒,帝不省。廷臣百余人伏阙谏,彬故激帝怒,悉下狱,多杖死者。彬亦意沮,议得寝。
  会宁王宸濠反,彬复赞帝亲征,下令谏者处极刑。命彬提督赞画机密军务,并督东厂锦衣官校办事。是时,张锐治东厂,钱宁治锦衣,彬兼两人之任,权势莫与比,遂扈帝以行。寻止宁,令董皇店役,不得从。八月发京师。彬在途,矫旨辄缚长吏,通判胡琮惧,自缢死。十二月至扬州,即民居为都督府,遍刷处女、寡妇,导帝渔猎。以刘姬谏,稍止。至南京,又欲导帝幸苏州,下浙江,抵湖、湘。诸臣极谏,会其党亦劝沮,乃止。当是时,彬率边兵数万,跋扈甚。成国公朱辅为长跪,魏国公徐鹏举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惟参赞尚书乔宇、应天府丞寇天叙挺身与抗,彬气稍折。
  十五年六月幸牛首山。诸军夜惊,言彬欲为逆,久之乃定。时宸濠已就擒,系江上舟中,民间数讹传将为变。帝心疑,欲归。闰八月发南京。至清江浦,渔积水池,帝舟覆被溺,遂得疾。十月,帝至通州。彬尚欲劝帝幸宣府,矫旨召勋戚大臣议宸濠狱。又上言:“赖镇国公朱寿指授方略,擒宸濠逆党申宗远等十五人,乞明正其罪。”乃下诏褒赐镇国公,岁加彬禄米百石,廕一子锦衣千户。会帝体惫甚,左右力请乃还京。彬犹矫旨改团练营为威武团练营,自提督军马,令泰、周、琮等提督教场操练。
  及帝崩,大学士杨廷和用遗命,分遣边兵,罢威武团练营。彬内疑,称疾不出,阴布腹心,衷甲观变,令泰诣内阁探意。廷和以温语慰之,彬稍安,乃出成服。廷和密与司礼中官魏彬计,因中官温祥入白太后,请除彬。会坤宁宫安兽吻,即命彬与工部尚书李鐩入祭。彬礼服入,家人不得从。事竟将出,中官张永留彬、鐩饭,太后遽下诏收彬。彬觉,亟走西安门,门闭。寻走北安门,门者曰:“有旨留提督。”彬曰:“今日安所得旨?”排门者。门者执之,拔其须且尽。收者至,缚之。有顷,周、琮并缚至,骂彬曰:“奴早听我,岂为人擒!”世宗即位,磔彬于市,周、琮与彬子勋、杰、鳌、熙俱斩,绘处决图,榜示天下,幼子然及妻、女俱发功臣家为奴。时京师久旱,遂大雨。籍彬家,得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二百柜,他珍珤不可数计。

参考资料:明史 江彬传


 

4、明正德皇帝的评价


明武宗(1491~1521)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厚照。1505 ~1521 年在位。年号正德。

厚照爱玩。“玩”之一字贯穿了他短暂的生命始终。即位之初,他就显示了恶作剧的才能。到奉天殿辄以猴坐犬背,燃起爆竹,一时猴跳狗走,皇宫的庄严荡然无存。第二年,厚照迫不及待地搬进豹房,后来又到外地宣府玩闹,不再受宫廷内清规峻律的限制,整天与宦官、番僧、异域术士厮混在一起,玩得昏天黑地。象一切男孩子一样,厚照喜弄兵。角抵和技击已不足宣泄活力,他爱上了搏虎。这是一种独特而危险的体育运动,一次虎向前逼迫,卫士江彬奋勇救援,厚照叫道:“吾自足办,安用尔。”但江彬的忠勇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江彬的怂恿下,厚照亲自主持大肆练兵,并自任统领,急切地盼望着战斗的机会。厚照的好玩天才还表现在人际、国际的关系方面。在他周围,回回、蒙古、藏族,甚至朝鲜人,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他曾学鞑靼话,自称忽必烈;学回族饮食,自称沙吉敖兰;学喇嘛教,自称大宝法王。又常去使馆区玩闹,出游时在外国使节中各选二三人扈从,模仿他们的举止习惯,还曾亲自接见葡萄牙使者,学葡萄牙语,在街上遇见葡萄牙人,就说葡语取笑。当时的海上贸易政策灵活,往来也比以前频繁。

如果有人认为武宗在豹房宣府等地方大玩特玩的时候把权放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至于武宗是否批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说,武宗虽然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权力上一点也不糊涂,对权力抓得很牢。

武宗虽有着放荡不羁的本性,但他在内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够像太祖、成祖那样立下显赫的边功。他之所以听信江彬的鼓动游幸宣府,与这种想法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德十二年十月,正德年间铜手铳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叩关来袭,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5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就连清朝官方编辑的对明朝皇帝充满了诬蔑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

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武宗又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于艺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代自英宗正统朝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是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但他恣意妄为的行径却为后人所訾议。幽幽青山绿水间,康陵中静静地安息着武宗厚照。对于他奇特的一生,后人依旧会不断地评说下去。
 

5、正德太子怎么死的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6、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丞相,宰相有哪些?


这个题很开放,中国历史上的能臣贤相如若星辰,不胜枚举,柏杨先生认为中国有六大政治家,恰巧他们都做过类似国相,宰相及丞相等类似的职务,我认为能解说这道题,他们分别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我认为选上诸葛亮的话,就过度有文学色彩了。可将曹操换下诸葛亮,即为管仲,商鞅,曹操,王猛,王安石,张居正为佳。
 

7、大明王朝经历了几代天子?


大明王朝经历了12代天子,共16个皇帝。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2、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是朱元璋长子朱标次子。
  3、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 等。朱元璋四字。
  4、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与朱允炆同辈,因此,他们两个只能算一代。
  5、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6、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汉族,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
  7、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汉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1449—1457年)。
  8、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9、明孝宗朱祐樘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汉族,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10、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后世称为正德帝或明武宗。
  11、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12、明穆宗朱载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汉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
  13、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汉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庙号光宗。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
  15、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16、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8、明朝所有皇帝的称号和名字


明朝共16个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毅宗朱由检。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2、朱允炆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

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

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

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

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3、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

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4、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9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5月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

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5、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

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等等。

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6、朱祁镇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7、朱祁钰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8、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9、朱佑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10、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11、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12、朱载垕

朱载坖(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

13、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朱常洛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15、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16、朱由检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9、明正德皇帝


自明清以来,中国民间,尤其回民聚居区流传着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马皇后及扶助朱元璋开创明朝天下的文臣武将多为回民,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冯国用、冯胜、胡大海、蓝玉、汤和、邓愈、华云等,在起义前不但彼此相识,而且是拜把为兄弟的回民,故民间才有“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之说。但是,明正史并未提及朱元璋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而只记载他在起义前当过“和尚”,也未载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丁德兴、华云、沐英等武将的族属和宗教信仰,在《大明英烈传》中主要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

现代以来,穆斯林史学家从他们的出身、思想言论和行为以及从他们的后裔中考证出他们的族属和宗教信仰,确定他们是元代来自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其中多数为回回。因此,回族中世代相传是有一些根据的,而不全是凭空臆测。

19世纪,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勒卡普皇宫档案中发现了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于1516年(即回历9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文写的《中国纪行》一书。该书是作者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来华游历的见闻录,后奉献给奥斯曼帝国素丹赛利姆一世(1470—1520年)。全书共2l章,记述了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宫庭、礼仪、监狱、学校、医疗、农业、货币、节日、文化艺术、社会习俗、剧场以及外国使臣和侨民等丰富内容。作者从穆斯林的角度,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明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情况,特别记述了明代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及明朝皇帝对他们的重用。书中第二章《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附有《中国皇帝每年出宫的情况》,专门记述了明朝皇帝到清真寺礼拜
的情景。书中记述有关中国伊斯兰教,尤其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的资料极为珍贵,弥补了汉文史藉记载不足。阿里·阿克巴尔是根据亲自观察,耳闻目睹所记,正好与回族世代相传口碑资料相吻合。因此,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部著作被发现后,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与研究,先后被译成土耳其、英、德等文字。中国张至善、张铁伟、岳家明三人以英、德译本和新波斯文本为依据,编译成汉文本,并附有国际上对该书研究之论文13篇,照片和图表7幅,198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本著作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尤其是穆斯林史学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台湾马明道(1908—1991)先生参照该书及明正史、野史、史学家的评述、回民口碑传说,对明朝王室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于1973年写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书。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和调查材料,通过分析研究和推论,确认朱元璋、马皇后及其家族和亲戚均为回回。那么,明正史为什么没有记载这一史实呢?按回民传说,朱元璋称帝后,讳言自己为回回,没有公开宣布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言回民,不足以号召广大汉族民众也。”(薛文波《明代与回民之关系》)。而阿里·阿克巴尔在《中国纪行》中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决定的。”阿里·阿克巴尔的分析看法与回民的传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他说,中国皇帝“已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这一点与史实不符。明朝皇帝不是“转变成信奉伊斯兰教了”,而是他的家族原来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回。如果没有这个家族传统信仰的基因。在儒、佛、道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一个对伊斯兰教并无渊源,且十分陌生的汉族封建皇帝改信伊斯兰教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一、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族属考辨持朱元璋为汉族观点的学者和持朱元璋为回族观点的学者,都分别依据一定的资料和分析推论;然而,后者所依据的资料比较有说服力,较合乎情理。现把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资料分别综合、概括如下:

1.主张朱元璋为汉族说的学者依据明正史的正统观点,认为朱元璋是汉民族的英雄,其理由是:

①朱元璋在起义前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明史》卷一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朱元璋汉族观念极深,起义初,以种族革命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号召天下,目的是推翻元蒙,恢复汉族江山。因元代汉族备受压迫,握有权势者首为蒙古人,次为色目人。因此,明太祖疾恨蒙古人、色目人等外族,并采取种种压抑措施。

③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谕檄北中国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皇明通纪》卷二)。“明太祖的汉族观念从中可见一般。”

④明太祖压抑来华的西域穆斯林蒲寿庚后裔。蒲寿庚在宋时任泉州提举市舶,蒙古军南下时,蒲降元。明太祖对蒲寿庚的叛宋降元极为不满,对于蒲后裔颇为压抑。《闽书》载:“皇朝太祖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宋元通鉴》载:“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胜夫之子不得齿于士,盖治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禁夷之也。”《日知录》载:“明太祖有天下,治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

⑤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而迫使他们与中国人(汉人)通婚,是歧视、同化包括回回在内的外族。《明律》卷六载:“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

2.主张朱元璋为回回说的学者认为,朱元璋要在汉族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建立帝业,如不依靠汉族,就很难来维持当时的局面。

元末明初的回回与唐宋、元初有所不同。这时的回回,除保持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外,已吸收了汉族的不少传统文化,接受了汉语、汉姓;在服饰、生活习惯上与汉族略有不同,已开始中国化了,而且,朱元璋的主要革命目标是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因此,他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及“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的提法与他的身份并不矛盾,是符合情况的。

关于朱元璋在起义前入皇觉寺为僧,乃是在清真寺念经做“海里凡”(这个问题待后详叙。)

关于明太祖压抑蒲寿庚后裔,其因是蒲氏的叛宋降元,这是出于政治的分歧,并非因为蒲氏是穆斯林。历史上和现今,由于政治观点不同,同室操戈者大有人在。

关于明太祖禁止蒙古人、色目人自相嫁娶,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一事,马明道先生认为:从表面看,此禁令意在同化回族、蒙古族,实则回化汉族。明太祖是十分了解伊斯兰教法的,知道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除非改奉伊斯兰教,而蒙古人并无这种严格的规定。明太祖提倡回汉通婚,其深层用意在于扩大回族人数,发展伊斯兰教。

明王室为回回家族的依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证:

①从朱元璋的出身和出生地考证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国瑞,原名兴宗,生于安徽凤阳县,古称濠州,其周围各县,如定远、寿县、怀远、临淮等为历史上回回聚居区。父名朱世珍,母陈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长兄兴隆,次兄兴盛,三兄兴祖,全家务农,地仅数亩,颇贫寒。凤阳城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小城,西门直对东门,两门之间为一长街,将风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称南城与北城,北城居民几乎全部都是汉民;而南城居民全部为回民,其中绝大多数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于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于南城朱姓群内,按常理推,朱元璋应为回回。1935年,马明道先生随其兄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凤阳考察访问,当时所见所闻和当地回民父老所说与上述情况相符。

②从朱元璋葬亲仪式考证《明史》载:“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但《明史》并未说明是如何克葬的。史学家黎东方博士所著《细说明朝》记载:“他是贫农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岁的一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灾,蝗虫与瘟疫先后降临到他的家乡,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在几天内相继去世,家里的现款极少,买不起三口棺材,更买不起坟地,幸亏有邻居刘家心好,准他和二哥朱兴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尸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刘家坟地的一个角落。”

按汉族的传统习惯,富户人家所用棺材一般以杉木制成;中等家庭则使用普通木材制成;贫户人家庭则使用薄皮棺材;赤贫者则使用芦苇包卷,抬往旷野埋葬。朱氏一家如是汉族,为何一反汉族的传统习惯而改用白布呢?况且白布的价格比薄板、芦苇昂贵,朱氏一家属赤贫,为何舍弃廉价之物不买而去买昂贵的白布呢?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亡者须穿“克凡”(白布殓衣)后土葬。由此可以推断朱家并非穷得买不起最简单的棺材才用白布,而是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处理丧事。

⑧从朱元璋出家当“和尚”说起《明史》卷一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细说明朝》曰:“…就这样,从阴历四月挨到九月,九月里他进了皇觉寺,受戒当和尚。”

根据回民世代相传,所谓明太祖在起义前曾到皇觉寺出家为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皇觉寺原是一座清真寺,出家为僧乃是在清真寺里做“海里凡”(经堂学生,西北地区称“满拉”),皇觉寺这一名称则是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所赐的名称,意为皇帝在此寺中觉醒。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是一座坐西向东的寺院。根据中国传统,凡儒、佛、道教的寺庙、观均坐北向南,而中国的清真寺一律坐西朝东,因为中国穆斯林做礼拜时,须朝向位于中国西方的麦加天房,皇觉寺正好坐西朝东,且其建筑形式与我国清真寺建筑形式雷同,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皇觉寺的方向和建筑形式就是回民父老传说正确的佐证。

佛教自中世纪盛行于中国,故中国汉族知识阶级和史学家对佛教比较熟悉,或他们自己就是佛教徒,而对伊斯兰教比较陌生,他们有意无意地用佛教的术语描写伊斯兰教,如把清真寺写成“寺庙”,把宣礼塔写成“佛楼”,把阿訇、“满拉”写成“僧”、“和尚”等。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中国的汉族知识界又对基督教熟悉了,于是他们又开始用基督教的术语描写伊斯兰教了,如把清真寺写成“教堂”,把礼拜写成“祷告”,把阿訇、伊玛姆写成“神父”、“牧师”或神职人员,把朝觐写成“朝圣”等等。回族虽说汉语,但不重视学习汉语,汉文化水平远远不如汉族,知识分子稀有,所以用汉文阐述伊斯兰教的著作极少,史学家和用汉文介绍外国宗教或翻译外语著作的学者均为汉族,他们对伊斯兰教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是中国史藉和介绍宗教的著作中往往把伊斯兰教与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正德 大帝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