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修行大祸害》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2 15:32:46 浏览次数:188
关于《 修行大祸害 》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目录

1、修行人应该能感觉到苦是怎么发生的
2、为什么修行人和普通人格格不入
3、为什么好人命不长。祸害遗千年?
4、“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是什么意思
5、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是出自哪里?
6、请问道家修行高人,佛门是不杀生包括一切祸害,道家人对祸害众生的邪恶会替天行道开杀戒吗.
7、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因果报应是真的吗?
8、印光法师:如何分辨,对待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
9、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祸害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1、修行人应该能感觉到苦是怎么发生的


修行人应该能感觉到苦是怎么发生的--阿姜查关于无常、苦与修行的一些开示

末学认为南传佛教在无常与苦的基本功训练上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无常与苦的认识训练也被认为是大圆满等修行能获取成就的关键。

如果你见不到苦,就不能了解苦,如果不了解苦,就不能解除苦。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苦。即使你坐飞机逃避,它也会和你上飞机;假使你潜入水底,它也会跟你潜入水底,因为苦就在你里面。

在这世上的一切众生,除了被苦所折磨外,没有别的了,只有苦在干扰心。学习法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摧毁这个苦。如果苦生起,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认识它,不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意志力、财富和地位来控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假使我们不彻底了解苦和苦的起因,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试图以自己的行为、思想或世间的财富来和它交易,都是没有办法的。惟有透过清明的认知和觉醒,透过知道它的真相,苦才会消失。

你已经在书里学习、阅读了这个主题,尽管那里说得正确,实际发生时你却跟不上。好比你从树上落下: 一眨眼你已经从树顶摔到地面,却一点不知落下时经过了多少根树枝。心经历一个客体(arammana,对象,所缘),受它吸引,突然你感到心情好起来,却不知导致这个心情的原因与状态。当然,在某种层次上事情按照经典上描述的理论过程发生,但同时又超越了理论的局限。实际上,没有什么记号告诉你现在是无明、现在是行蕴、接下来是意识、现在是名色,等等。那样看问题的学者们,在这个过程发生时,是没有机会把那一系列名词读完的。尽管佛陀分析了意识的瞬间,描述了各个组成部分,以便于理解,但实际发生时,我看更象是从树上落下来。一切发生如此之快,你不会有时间计算落下多远,某个时刻身在何处。就知道自己 “砰”地一下砸到地上,而且很痛! 心里事件的发生也类似。一般来说,你经历苦时,看到的都是结果,也就是心里有苦痛、悲哀、绝望。你实际上并不知道它从哪里来,那个你从书里是找不到的。书里没有哪里会描述你那个苦的细节与因缘。尽管现实按照经论中描述的过程进行,但那些只读书、却从来没有超越书的人,是不能在事件实际发生时把握它的。

五蕴就象这样。一块烧得发红的热铁,哪里你可以碰一下不伤着吗? 哪里有清凉? 你去碰上面、下面、边上、任何地方,能有一小块清凉地吗? 显然不能,因为整块铁烧得又红又热。同样,五蕴中的每一蕴,好比热铁那样灼烫。执着于心的宁静状态,以为宁静的是你,以为有一个我在感受宁静,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以为宁静的是你,或者有人感受宁静,这只是强化了有一个固定个体、有一个自我(atta)的想法。但是自我感只是常规现实。要是你执取于“我感到宁静” 、“我感到焦躁” 、 “我好” 、“我坏”的想法,就说明你还会沦陷于更多的缘起重生。那会有更多的苦。乐消失了转成苦; 苦消失了转成乐。你就沦陷在苦与乐、天堂与地狱之间无穷无尽的轮回里,不得终止。

重要的是,当杂染真的在心中升起时,心是不是受它们的控制,呈现它们的特点? 比方说,你遭遇一个不喜欢的思维客体,会产生一种反应,导致心呈现某些特点。你是不是执着于那个反应? 你能不能放下那个反应? 你一旦意识到升起的反感,“觉知”是不是会把反感储存起来,还是见到后,“觉知”能立刻把它放下? 如果你经历不喜欢的事,仍然把反感储存在心里,你必须重头开始修。因为你还有错误; 修持不圆满。修持达到圆满的地步,心会自动把事放下。

不管发生什么,如果我能把心带到一个地步,在那里喜欢与不喜欢终止了,那就超越了苦。心已经达到无论经历什么都保持宁静的地步。没有执取、粘着……它止息了。这是你的修持该瞄准的目标。其他人要谈理论,那是他们的事。不过到头来,不管谈了多少,还得回到这一点开始修。

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为了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有也找不到。

惟有当你能够使你的心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

无论你多喜欢某件东西,你都应该反观它是不稳定的(无常的)。

你说:「别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够阻止会破碎的东西不破吗?如果它现在没有破,它未来也会破;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别人也许会;如果别人不打破它的话,也许鸡会啊!佛陀说,去接受这个事实,他洞澈了这些事物的真相,视这个杯子如已破碎了。不论你何时使用这个杯子,都应该反观它已经破碎了。你了解这点吗?佛陀所了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见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时间到了,就会破碎。增长这种的了解,利用这个杯子,好好照顾它,直到有一天它从你手中脱掉,碎了。没事。为什么没事呢?因为在它还没破碎之前,你已看到它碎了。

如果我们依真理来看,不故意美化它的话,我们会看到那身体内部,真是可悲和令人厌烦,于是厌离心就会生起。这种厌离的感觉,并不是说我们仇恨这个世间或任何事物,而是我们的心逐渐清明,逐渐放下。

有时候,当你托钵回来,会在食用前先做观想,可是你定不下心来,你的心像疯狗一样,口水一直流,实在饿的要命。有时你甚至都不观想,就狼吞虎咽起来,那便更是个祸害。如果心不静下来和耐心点的话,你就将钵给推开,不要吃。训练你自己,激励你自己,那就是修行。

你必须训练自己,不论你决定在什么时候起床,那么,时间一到就马上起床。有时你会做不到,在你一醒过来,就告诉自己:「起床!」而却一动不动。你必须向自己说:「一、二、三,假如数到三我仍起不来,就堕地狱!」你必须这样来训练你自己,当你数到三时,你一定会起来,因为你害怕堕地狱。

你会以为森林中的一棵小树和其他树的高度和直度不一样而苦恼吗?这是很愚痴的。不要评论他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须去背负期望他们都全部改变的负担。

2、 为什么修行人和普通人格格不入


没有这个说法 只是话题不同 修行好的人 极少闲聊 喜欢安静 守戒 安心 烦恼很少
 

3、为什么好人命不长。祸害遗千年?


好人坏人都是我们世间浅薄的看法.我们早上吃了顿饭,到晚上饿了,好象早上压根没吃过饭,连饭这种常见的事我们往往都不察觉,更何况行善做恶了!

有的人在世人看来老实巴交,也不欺负谁,可他天天捉鱼吃.虽然在世人眼里他是好人,但是在因果眼中,他天天犯杀生重罪,已经是罪恶滔天,罪不可赦了,你说他能有好报吗?所以别用世间的眼光评判人是好人坏人.同样有的人挺坏,总偷瓜摸枣,但却从来不杀生,或者少吃肉,在因果看来,偷没有杀罪重.他反而命运好些.

再一个从果报来看,灾是大福,福是大苦.为什么这么说?你说什么样的人命最好,一定是修行的出家人,他们离了脱生死最近,离成佛最近,但你说谁在世界上活的好好的人跑去出家,哪个不是在世间遭受无边的痛苦,才看破生死跑去出家,所以说,你说世间的痛苦到底是福还是祸呢?有些人活的很幸福,一辈子没有痛苦,在你看来是得好报了.但他却根本没有得悟生死的机会,去修行更不可能,来世没准就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去了,你说这样的生活是好是坏?

所以别用世间法去评判因果报应.否则就会迷矢双眼
 

4、“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是什么意思


“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意思是;

因为没有智慧的慈悲,经常会被人利用,反而引来祸患;没有底线的方便,最后就会使自己越来越退步。

佛教讲“慈悲为本,方面为门”,儒家讲仁道,要以德服人。慈悲心肠,是好事,但一定要在智慧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智慧,那就容易造成祸患了。


扩展资料:

“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教导人的是:

很多人把慈悲当成了懦弱的借口,对好人慈悲,无话可说;但对恶人也很慈悲,那就是因为惧怕,还认为自己很清高,有忍辱功夫,其实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没有智慧的表现。

假如看到有人在作恶,你还能跟他慈悲吗?还不能不闻不问吗?不能呀!这时候就要金刚怒目,见义勇为,抑恶扬善了。

一是防止更多的人受到伤害,二是阻止他造下更多的恶业,这才叫真慈悲。宽容和忍让是美德,但要有一定限度,不能一味的退让,那就是懦弱了。

再说这句“方便出下流”,这个“下流”不是平常我们讲的那个下流的意思,应该是退转、退步的意思。

大家经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佛家也讲“恒顺众生,方便为门”,但这个方便不是随便,不是什么都可以方便,那要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要建立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的。

别人做善事,你可以给他行方便;假如别人做恶事,做伤天害理的事,你还给他行方便,那就变成帮凶了。

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如果什么事都任意方便的话,那你的原则底线,慢慢也就守不住了,逐渐走向退步堕落。

比如你受了酒戒,朋友们劝你喝酒,你不喝,朋友就说只让你喝一小口,你禁不住大家劝,索性就恒顺众生一下吧,结果下次又劝你,既然喝了一小口了,就喝一杯吧!你又喝了,再下次别人就该让你喝一瓶了,慢慢的,你这个酒戒也就不存在了。

佛陀为了接引众生,经常使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但这只是方便法,不是究竟法,是为了接引你入门,你不能一辈子总学方便法,那就坏了。

比如佛说的三净肉,就是方便法,如果佛说学佛必须吃素,那对于爱吃肉的人来说,他就不敢学佛了。所以,就让他先吃三净肉,随着学佛的深入,慈悲心的增长,他自己慢慢就愿意吃素了,要循序渐进,这就是方便法。


 

5、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是出自哪里?


出之《封神演义》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虽然有点儿残酷,不过很多时候是对的,尤其是在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占据上风的社会。不过话又说回来,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有些人的死比另外一些人的生更加有价值,就看你怎么选择。而且现代文明发展到这个程度,你本性善良一点凶恶一点已经不是生存状态的决定因素了,要看你聪不聪明,懂不懂巧妙地适应这个社会。有些高人大隐隐于市,善于用巧妙甚至狡猾的手段维护自己做人的原则,可以兼得名利和善良。
活到今天的人各种各样都有,也没有哪种人完全绝种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果你有机会多见到一些人,就会发现大圣大贤和大奸大恶现在都还存在着。
个人认为这个是一个比喻。并不是单纯是好人坏人,而是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好的事情容易被人忘记,而不好的往往流传千年。供参考。
 

6、请问道家修行高人,佛门是不杀生包括一切祸害,道家人对祸害众生的邪恶会替天行道开杀戒吗.


道教就是对鬼怪施行封!能制一服,不制一死!
 

7、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因果报应是真的吗?


寿命长短,与前世所作所为有关。
《三世因果经》上讲,前世不杀生的人,今生长寿,前世杀生多的人,今生容易夭折。我们看到今生不长命的好人,很可能前世杀生很多。而今生长寿的坏人,很可能前世是持戒不杀生的人。这些前世因果,我们凡夫当然看不到。
前世今生的因果我们看不到,但现实中的因果,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但每年世界上被执行死刑的人至少有2万人左右,这难道还是“好人不长命”吗?这难道不是现世报的因果?如果再看全世界关进监狱的人,至少有一千万人以上,这也是现实的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因果报应是很真实的,只要细心体会,处处都是因果报应的例子。
 

8、印光法师:如何分辨,对待修行过程中出现的境界


4、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7页 复谛醒法师书)

5、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 复慧昭居士书)

6、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1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7、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 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8、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9、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81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10、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 复刘慧焯居士书)

11、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8页 复丁普瀞居士书)

12、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9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9、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祸害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不一定,想要有出息方法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去祸害别人

关键词: 祸害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