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梦入红楼》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3 15:20:50 浏览次数:173
关于《 梦入红楼 》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目录

1、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什么意思丰可徐
2、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3、红楼梦人物外貌摘抄(要很多)
4、《红楼梦》为何叫红楼梦?
5、红楼梦又名
6、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7、《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
8、红楼梦的十大金曲是哪十首
9、红楼梦里面所记录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吗?

 

1、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什么意思丰可徐


如果你看到的出处是:
  龚自珍的《秋心》
  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注:龚自珍的《秋心》组诗作于1826年(道光六年).这一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离世.因作诗悼亡,亦有怀才不遇,自伤沦落之意.
  结合上注,此句可意译为:
  槎通碧汉无多路——我这艘小船想开往银河却无路可通.
  在网上可搜到钱钟书版的出处“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我认为钱钟书所引用的意思是一样的,当然别人有不同解释,贴在下面仅你参考:
  百度了一下,说是钱钟书原作;并未找到其它句子,似乎只得这两句.
  这话按照字面解释很简单.说是船到了“碧汉”,也就是银河,就没有太多的航行路线了.因为我们知道,银河系中央有个巨大黑洞,强大引力作用,乱跑的话很危险.第二句承接上文,说是这古老的飞天梦想啊,究竟航行到了黑洞体系的什么层次呢?
  附带解释一下,按照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电效应理论,物质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的.而电子由于高度运动,出现了残影,一个电子的残影,在仪器设备的观察下,就是一片电子云.而不同的电子形成的电子云,按照能量依次分布在原子核周围:能量小的靠近原子核,能量大的远离原子核.总之有不同层次.所以说“第几层”.
  记得给采纳啊,亲!

2、 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这是一个老土早就想写的红学课题,却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红楼梦》展示的不是北京旗人文化,而是江南世族文化;江南世族文化与与其始祖“王谢二族”文化生活是分不开的,故《红楼梦》书中多引用“王谢二族”之文化典故。解析《红楼梦》书中使用的“王谢二族”文化典故,弄清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对正确理解《红楼梦》之文化品味,正确判断《红楼梦》创作的文化渊源,都是十分重要的。
红学网友姬健康先生,2013年发表了大作《谢安石·东林莲社·洪昉思》,拜读之后,大为感佩。文中从《红楼梦》所引用之“咏絮才”、“池塘曲”、“莲社雄才”、“东山雅会”等关于“谢家幽梦”之系列典故说起,通过对江南世族后裔洪升对这些典故使用的来龙去脉解析,雄辩地证明了只有洪升才有可能在书中“写这些”和“这么写”。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红学论文,内容上完全植根于文学研究之根坻,方法上也完全符合文化解析之精要。
老土非常赞赏姬健康先生的这篇论文,认为此文已基本解决了“谁遣谢家幽梦入红楼”的问题,故决定在此题目上不再置喙,并向红界同仁热情推荐这篇文章。相信只要是有点文化品位而不是陷入猜笨谜不能自拔的读者,通过阅读姬健康先生此文,并结合阅读洪升之文学作品《长生殿》、《四婵娟》、《啸月楼集》、《稗畦集》、《稗畦续集》等,一定会得出与姬健康先生相同的结论,并且对红楼文化的领会和鉴赏步入新的境界。
 

3、红楼梦人物外貌摘抄(要很多)


1、林黛玉

10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2、贾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3、薛宝钗

“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4、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极有计谋的凤姐形象,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扩展资料:

林黛玉之死(程高本)

林十五岁,薛家婆子送给她蜜饯荔枝。黛、宝梦魇,林黛玉咯血 。

林十六岁,十月,宝黛参禅,贾宝玉吐露心声,誓不变心 。十一月,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 。林黛玉一面暗自庆幸金玉姻缘或许可破,一面又担心贾宝玉吉凶,因而喜忧参半,辗转难寐。十二月十九日,元春薨逝 。

林十七岁,正月,王子腾在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被药死,贾府一个月内连失两大靠山。加之贾宝玉疯癫,贾政放了江西粮道,赴任在即,贾府不得不加紧筹办贾宝玉婚事。二月初二,贾母为了给贾宝玉冲喜,又想到金玉之说,遂与贾政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

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掉包计。初四,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最后一次参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十一日,林黛玉焚稿。

十二日,即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林黛玉泪尽而逝。当时守在身边的仅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贾宝玉婚后,精神恢复,听闻林黛玉去世,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

林黛玉逝世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薛宝钗生日,贾宝玉复往潇湘馆,对景悼颦儿。四月,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即太虚幻境变形),见到绛珠仙草和潇湘妃子的幻象 。

贾宝玉悬崖撒手

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令贾宝玉失望。和尚送来通灵宝玉,引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系太虚幻境变形),重阅金陵十二钗判册,领悟三世情缘。

宝钗借“赤子之心”之词含功名讽谏之意,贾宝玉醒悟“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于是用心攻书,如期赶考。进场前跪别王夫人,揖别李纨,话别宝钗。出场后失踪,外头喜报中第七名举人。常州毗陵驿,贾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贾政,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贾政回京启奏,圣上给贾宝玉赏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也”,尘缘已满,仍是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形质归一。

遗腹子贾桂,与李纨之子贾兰合为兰桂齐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黛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宝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宝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熙凤


 

4、《红楼梦》为何叫红楼梦?


第一,首先解释“红楼”的含义。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有一段脂批曰:“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第二,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而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从字面上理解,红楼即朱门,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作者借用到书中也未可知。

其三,红楼与青楼是反义词。“青楼”原来的意思是用青漆粉饰之楼,是一般比较华丽的屋宇,主指帝王之居,有时也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但由于华丽的屋宇与艳丽奢华的生活有关,不知不觉间,青楼的意思发生了偏指,开始与娼妓发生关联。

第四,影射封建王朝的命运。尽管作品中始终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从情节中我们可推断出,或者是写明末时期,或者是写清王朝时期,或者作者把明清时期混成一排来写,但绝对不会是写别的朝代。

然而,大家知道,明朝、清朝的都城都是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故宫总体上建筑的基调是红色的。也就是作者虽然明写红楼女子的命运,实际上,作者影射的是当时封建王朝的历史命运。

其实,作者通篇大量运用了隐语,就是为了避开时代的文字钳制。从题目角度看,作者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总之,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出了“红楼梦”这个概念,而最初没有用这个作为书名,完全是为了“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的缘故。但大浪淘金,作者的良苦用心终究被后人所理解,并最终通用了《红楼梦》这个作者想用而没用的题目,想作者如果地下有知,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扩展资料:

《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红楼梦

参考资料2:人民网:从《红楼梦》译名说起


 

5、红楼梦又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

扩展资料: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通灵宝玉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

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在六合产于灵岩山,所以,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曹雪芹写的这本书,从一开始说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后来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的一块顽石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6、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无生只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汝昌先生自然是红学耆老,如果按周先生的分析,以他偏爱湘云的程度,一定要把她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红迷”和专家们的认可

刘心武先生最近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非常多;可是坦率地说,他的很多分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列举的部分文献也有点捕风捉影;真正的“红迷”和专家们恐怕只是因为他提出了各种新鲜的猜测而礼貌地倾听,然后为了他曾如此辛苦地整理资料而评价他“这是一种看法”等等,仅此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红楼梦》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较有娱乐性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
 

7、《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


如下图:

第一代

两个对国家有功的兄弟贾演与贾源,被封为公爵,一个封宁国公,一个封荣国公,两支绵延下来,形成宁国府和荣国府两大家族。贾演与贾源是第一代,请注意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水”。

第二代

到了第二代就是贾代化和贾代善,他们是“代”字辈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代”字。因为爵位世袭,宁国公贾演去世后,公爵位置由儿子贾代化继承;荣国公去世后,公爵位置由儿子贾代善继承。不过,《红楼梦》故事开始的时候,贾代化与贾代善都去世了。

第三代

贾代化这一支,也就是宁国府这一支,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贾敷,一个是贾敬。贾敷很早死掉,小说跟他无关。贾敬非常重要,但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次很少。

贾代善这一支,也就是荣国府这一支,生有两男一女。两男一个是贾赦,妻子是邢夫人;一个是贾政,妻子是王夫人。一女是贾敏,丈夫是林如海。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第三代全都是文字辈,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第四代

宁国府贾敬有一个儿子叫贾珍,贾敬还有个女儿叫贾惜春。

荣国府贾赦的儿子叫贾琏,他的妻子便是王熙凤。贾赦还有一个庶出的女儿叫贾迎春。

荣国府贾政有四个孩子,第一个儿子贾珠,读书认真,娶了太太李纨,可惜结婚没多久就死掉了。另外一个儿子就是贾宝玉了。两个女儿,一个是贾元春,选到宫里做了贵妃;另一个是贾探春,她是庶出的,但很聪明能干。

至于贾敏,她嫁给了林如海,生了个女儿就是林黛玉。

第五代

宁国府贾珍的儿子叫贾蓉,他的妻子是秦可卿。

荣国府贾珠的儿子叫贾兰(兰)。

贾蓉、贾兰(兰),名字中都是带有草字头的。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介绍:

1、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2、贾宝玉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留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该石自经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可大可小。一僧一道见后,便在石上镌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几个字,投它入世,成为贾政与王夫人的次子—贾宝玉。他是封建叛逆者。

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讽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子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贾宝玉的种种叛逆思想,当然被封建正统人物视作“草莽”、“不肖”。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3、薛宝钗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

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8、红楼梦的十大金曲是哪十首


红楼梦中十大金曲

1、《枉凝眉》

《枉凝眉》是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第13集片尾曲,由曹雪芹作词,王立平作曲,演唱者是陈力(原唱)。

2、《引子》

红楼梦引子,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出现的,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十二仙子演奏的警幻仙子新制《红楼梦》十二支仙曲的引子。

3、《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4、《红豆曲》

《红豆曲》是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先后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宝玉与薛蟠等人聚饮之时。第二次是贾府被抄没落之后,第一次的男声原唱是叶茅,后来王洁实也唱过,但其实是翻唱。第二次的女声原唱是陈力。

5、《秋窗风雨夕》

《秋窗风雨夕》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古体诗,也是《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

6、《聪明累》

《聪明累》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也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

7、《题帕叁绝》

《题帕三绝》 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宝玉挨打,怕黛玉担心,故以让晴雯送两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也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

8、《分骨肉》

《分骨肉》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也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

9、《叹香菱》

《叹香菱》是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红楼梦》书中有著名的“香菱学诗”一节,并入选中学课本。

10、《晴雯曲》

《晴雯歌》是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插曲,歌曲唱的是贾宝玉的丫鬟晴雯,晴雯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词来自于原著,由曹雪芹所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枉凝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引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晴雯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叹香菱


 

9、红楼梦里面所记录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吗?


《红楼梦》虽然也写出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一些事情,但是终究它不是史书,也并非以史书为基础,所以它的真实度,只能从小说中,以及红学家们的研究中找答案了。
现在红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指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的故事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根据著名红学家刘心武的观点,《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少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少年时期就是乾隆年间,根据这个观点,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影子。当然红学界历来争论很大,其它观点也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刘心武的观点。
大观园究竟在南在北?

大观园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曾经争得有亦乐乎。大观园即随园之说虽然未有多少
人相信,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听凭大观园"迁"到北方去。于是,又有江宁织造府署西花
园说、摄政园说。大观园在江宁(今南京)的可能性似乎又比在苏州大一些。认为大观
园在南方、在南京的一派,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是《红楼梦》
里存在一些吴语,如面善(面熟)、老宅(老屋)、横竖(反正)、医生(大夫)、生
意(职业)、寒毛(汗毛)之类。其次是大观园里的自然景物,潇湘馆的竹子、路上的
青苔、红梅、桂花树,水里的菱、园中的芭蕉、餐桌上的鲜笋,都不像在北方。贾府中
有穿堂、花墙、花厅、竹桥,用的东西有手炉、脚炉、熟炭、火箱,饮食中的惠泉酒、
火腿炖肘子、酸笋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等等,都打上了江南风物的印记。
可是,十分遗憾,说明大观园在北京的证据更多。

在《红楼梦》里,到处都给人大观园在北京的感觉。《红楼梦》中的人提到南京、
苏州的时候,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苏州姑娘林黛玉进京,不像是进南京。后来林如海
病逝,贾琏送林黛玉回扬州奔丧,也不像是从南京回扬州去。如果从南京到扬州去奔丧
,凤姐和平儿就不会晚上"屈指计算行程该到何处"了。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
母闻信赶来,痛斥那将儿子往死里打的贾政,并扬言"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
回南京去!"如果大观园就在南京,"回南京去"又从何谈起?《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还提
到,宝钗问邢岫烟,把棉衣当在哪里了,邢岫烟回答:"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
。"

《红楼梦》中忽南忽北的描写,好像有意在要和红学家捉迷藏,一般读者是不费这
种心思的。只有学者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挨这种累。早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就在他的
《红楼梦辨》中设了专节来研究"《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俞先生研究的结果仍是无法
肯定,却是有了如下无奈的感慨:

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
梦》是在南或是在北?绕了

半天的弯,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
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
这种无奈,充分表现出红学界在曹雪芹的"烟云模糊"、"故弄狡狯"面前产生的迷茫和失
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鸣,以及"内查外调",大多数的红学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迷茫
失落之感,站稳了脚跟,决定把大观园放在北京。江南方言、景物、风俗被解释成曹雪
芹对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一切主张大观园在江南的论据遭到了有力的反驳。谁知
到了七十年代,有人重新提出《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提出曹雪芹是在石兄的《风月
宝鉴》的基础上改成了《红楼梦》一书。并认为石兄心目中的贾府在南京,而曹雪芹对
南方的生活不太熟悉,他不能不按北京生活来加以描写。如此一来,曹雪芹就把大观园
从南京"搬"到了北京。于是《红楼梦》中出现了时南时北的混乱。这种说法一出来,而
且又和《红楼梦》著作权的公案纠缠到了一起,于是,大观园的"园址"又成了问题。

曹雪芹假若泉下有知,对此极严肃、极认真的大观园"园址"之争,不知当作何感想
?对于《红楼梦》里的地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脂评: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
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
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曹雪芹的本意就是"不欲着迹于方向",
"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在语言上也是忽南忽北,如脂评所主说:想这一个姑娘非
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似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人说话语气及动用照饮食诸类,
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第三十九回)

《红楼梦》采用这种忽南忽北,"地北相兼而用"语言、景物、地点,可能有如下两
方面的原因:作者在江南、在北京都生活过,素材兼取南北,语言南北杂陈,此为原因
这一。作者不愿意使素材的来源太显豁,以避免某些"原型"的不满与反感,避免文字狱
的迫害,此为原因之二。

有专家注意到,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诗中提到曹雪芹的时候,不是说"秦淮风月忆
繁华",就是说"秦淮旧梦人犹在"。可见,敦敏知道,曹雪芹所回忆的繁华梦是在秦淮,
从未听说曹雪芹在北京有过什么繁华梦。后来,又有了大观园即随园说,虽然随园并非
大观园,但大观园在南方并未受到怀疑。

红学研究有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乾隆开始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大家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在猜测,都在问:《红楼梦》里面写得这样富丽堂皇,里面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所反映的自然风貌,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这里历来有争论,出现两派。一派是北京的京派,一派是南京的宁派。依照吴先生的观点,《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还有文化特征实际上体现的是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这个形象主要代表的是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她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子为衬托,潇湘馆周围是一片翠竹林,竹林在《红楼梦》里描写得很生动:“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竹代表的是南方文化。六朝时一本名著《世说新语》里专门写到竹子。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献之,是个大书法家,第二个儿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别的东西可以不要,欣赏竹子是一天都不能少的。所以林妹妹是从南方文化陶冶出来的。竹子又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气节,而且很高雅。竹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有在南方才能形成一片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长不好。前几年北京为了拍电视搞了个大观园,也搞了个潇湘馆,在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竹子种了几年也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当然是南方的竹子,这是南京的一种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白雪红梅,说那天宝玉一早起来,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栊翠庵去。栊翠庵正好长出十几株红梅来,梅花盛开,贾宝玉向妙玉讨了枝红梅。白雪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但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又忽然下起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气象。北京气温很低,还是冰天雪地,正月里梅花根本开不出来。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的典型的自然风光。另外第十七回里,元春元宵节省亲,到了大观园里。大观园里有山有水,还有船。元春还乘船到水上游玩,元宵节水上能开船也只能是南方。北京元宵节还冷得很,昆明湖、北海的冰有几尺厚,根本不可能乘船游玩。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上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面的还有很多地方点到南京。但曹雪芹很厉害,他写得真真假假,用的是“假语村言”。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厉害,如果弄得不好的话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他是故意不写具体,写得具体,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到京城里去,但他不说是北京,只说京中、神京,绝对不写北京。可是又说宁国府、荣国府的老家在南京,第二回里有一处写到,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这实际上写的是南京。

更典型的例子,《红楼梦》原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个铁证,用不着争论。曹雪芹是在南京长大的,以南京的生活为基础,后来被抄家到了北京。小说是在北京写出来的,但生活基础在南京,关于这点,是不用争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周汝昌是天津人,生活在北京。以他为代表,他一定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考证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把他的资料一看,原来周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恭王府是因为恭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而依照《红楼梦》的大观园建造的。曹雪芹在康熙、乾隆时期,而恭王府建于同治年间,所以说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艺创作来说,不必说一定在哪里,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一个概念来讲,如果说大观园的生活基础在哪里,那就可以探讨、考证。当时有一个有名的文学家袁枚。袁枚,字子才,曾作江宁县令,四十岁就辞官。他喜欢作诗,喜欢南京,看中了现在广州路到乌龙潭的园林,买下来。这个地方,原是曹雪芹家的,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园林就被袁枚买下来,取名为随园。随园的正门在珠江路的北门桥,西门一直到乌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在当时是随园的一个很大的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袁枚《随园诗话》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有的地方讲得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另外,“明义诗:随园旧址即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他的随园。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家在南京。曹雪芹祖籍辽阳。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时,他祖先成为汉军正白旗的军人,随多尔衮入关,立了军功,进了内务府。后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的夫人成为康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就重用曹家,任命曹玺担任江宁织造。曹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汉人,同时又是八旗子弟,而且是康熙皇帝的亲信。所以康熙皇帝派曹玺到江南做民族团结工作。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住在曹雪芹家里,他了解到明遗民以明孝陵为象征进行反清活动。康熙很有政治家的气派,写了“治隆唐宋”,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功勋超过唐宗宋祖。康熙写完后,交给江宁织造刻碑。这时已是曹寅任内。江宁织造原三年一任,但为了让曹家作民族团结工作,一直让他家做下去,曹玺做了曹寅做,然后是曹顒、曹頫一直作了五十八年,后因抄家而去北京。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了解这一层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红楼梦》写的是有史实为根据的。《红楼梦》里写的东西都是当时大臣们家里无法比拟的。无论衣食住行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宝玉住的怡红院里都是进口货:自鸣钟、弹簧门等等,晴雯补的裘也是俄罗斯进口来的。吃的东西更不用讲,吃茄子要用十几种配料,十分讲究。这是为了招待皇帝,用的是南京最好的厨师。《红楼梦》第十六回,王熙凤与曹嬷嬷闲聊时写到接驾四次,与曹家的接驾次数相符。曹家在江宁织造府,就是现在的大行宫。后来大行宫小学造房子,挖地基,挖出了曹家花园、假山等遗物,地下的挖掘证明了吴先生考证的正确性。曹家在南京的遗迹一共有十三个地方,最重要的是随园与大行宫,此外还有江宁织造局工厂、家庙、明孝陵等等

关键词: 红楼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