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司礼监》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4 13:32:29 浏览次数:177
关于《 司礼监 》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目录

1、明朝司礼监的职权
2、司礼监的读音
3、明朝内阁,司礼监,朝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4、明朝的司礼监是什么官
5、明朝内阁,司礼监,朝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6、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对于现代什么级别
7、司礼监是几品?太监分品吗?谢了
8、对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评价?
9、“司礼监批红”,司礼监凭什么“批红”

 

1、明朝司礼监的职权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12监之首,24衙门之一。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年间,最初不过是为皇帝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系统的一个管理机构,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洪武十七年还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并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然而,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并内书堂亦属之。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嘉靖十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2、 司礼监的读音


sī lǐ jiān 司第一声,礼第三声,监第四声。

是明朝内廷“十二监”中掌管皇城内一切礼仪的机构。

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的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宦官识字读书之制从此废除。内书堂直属司礼监,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太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
 

3、明朝内阁,司礼监,朝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内阁制度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是明代君主根据专制主义皇权独裁统治的实际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新型中枢权力机构。

内阁这一新型中枢权力机构是明统治者的一个创造,其与以往的丞相府、“三省”或中书省不同,内阁大学士只对皇帝负责,只同皇帝发生工作关系,而不能与六部、都察院等其它行政权力机关直接沟通和联络,更不能指挥它们如何工作,因此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政大臣。

明朝的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年间,最初不过是为皇帝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系统的一个管理机构。明中叶以后,司礼监因负责“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而与内阁形成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皇帝、内阁、司礼监组成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皇帝高踞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边的两端,孰长孰短,孰强孰弱,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内阁主要通过“票拟”加强皇权的统治效能,而司礼监则主要通过代皇帝“批红”来监督和制约内阁的权力。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明朝人往往认为宦官势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权。“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因而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内阁作为皇权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力中介,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这一缺陷,而司礼监又发挥了稳定和巩固皇帝独裁统治的重要作用。我们说皇权强大的两个主要表现是稳定与效能,司礼监和内阁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予明代皇权以补充,从而使明统治者建立起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专制主义皇权权力体系。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的组织形式及权力运作机制都明显不同于此前各个朝代。首先,明朝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权力机构——内阁或司礼监——都不是国家最高一级行政实体,而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办事机构。司礼监太监是宦官首领,皇帝的家奴。内阁大学士亦具有中朝官特点。在这种权力结构内,任何一个权力机构都无法逸出皇权控制的轨道,发展成为皇权的异己力量,也不可能形成真正危及皇权的“权相”或者“权阉”。
 

4、明朝的司礼监是什么官


您好。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建置,居内务府12监之首,24衙门之一。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年间,最初不过是为皇帝生活起居服务的宦官系统的一个管理机构,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朱元璋曾说:“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还说:“此曹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之道,在使之畏法,不可使有功。畏法则检束,有功则骄恣。”并规定内侍毋许识字。
 

5、明朝内阁,司礼监,朝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内阁的职能就相当于秘书处,比如某地发生洪水天灾,朝廷大臣就将此事上报给皇帝,皇帝就将这件事下放给内阁商议解决办法然后内阁再将处理办法写在纸条上贴在奏章背面,这被称为“票拟”而皇帝则根据内阁呈上的票拟在奏章上写上解决办法,这被称为批红,而司礼监就像是皇帝身边的杂役帮皇帝拿笔,执印,和写字后来到明中期之后皇帝开始惰政也就是不想干活了,所以就将批红权给了司礼监也就是说司礼监将内阁的处理办法直接抄写在奏章之上,这事实就是代理行使了皇权。
 

6、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对于现代什么级别


司礼监掌印太监相对于现代的级别并不高,
因为太监本身并不算品级,
到顶了也就是相当于某部某司的管事儿的,
说白了就相当于XX司司长,有管理章印和负责盖章的权力。
PS:明朝司礼监等权力资料:司礼监就是专门掌管内外章奏的,御马监是管理御用兵符的。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是最为显赫的太监部门,宫中宦官无不尽心竭力,想进入这两个部门。而直殿监和都知监,只管理一件事----清洁卫生,是吃力不讨好的部门。
 

7、司礼监是几品?太监分品吗?谢了


太监等级分为:
总管太监 四品 14人
副统管太监 六品 8人
首领太监 八品使监 43人
笔贴式太监 八品侍监 只有敬事房才有
太监 没有品级 人数不定
 

8、对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评价?


冯保在太监里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张冯二人的政治结盟,可以从双方各自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首先,从张居正的角度来看,隆庆末年的政治局势对他来说是不容乐观的。其时高拱担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任次辅。高拱其人,气量狭窄,“性强直自遂,颇快恩怨”[30],他骄傲独断,不把张居正等其他阁臣放在眼里,“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既渐得志,则婴视百僚,朝登暮削,唯意之师,亡敢有抗者。”[31]。胸怀大志的张居正耻居人下,想要施展抱负,摆在他前面的却是高拱这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一方面隆庆皇帝对高信任有加,在他的心目中,高拱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可靠首辅,他称赞高为“振今豪杰之才,稽古圣贤之学。养气极其刚大,为众人所不能为。”[32],临死之时,“凭几执拱手,顾皇后曰:‘以天下累先生。’”[33],这样看来,高拱的地位是极其牢固的,不采取非常手段势难撼动其首辅地位;另一方面,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已经恶化,二人相互猜忌而互为戒备。高拱一直以副手视张居正,他只容许张居正以副手的身份在内阁驯顺办理,此焉能为以管仲、诸葛亮自比,自负为经国干济之才的张氏所乐于接受?于是从隆庆六年二三月间开始,二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双方以言官为前哨的对垒攻击便开始了。高拱的得意门生、吏科给事中宋之韩首先发难,倡率另外两个给事中贾待问、匡铎连续上疏,攻击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曾为居正会试座主的礼部尚书潘晟徇私失职,迫其致仕,“搏击取胜,时论不与”[34],与此同时,对高拱的旁敲侧击和正式弹劾也已展开,以户部给事中曹大野的“论大学士高拱大不忠十事”疏为甚,而后隆庆帝立即将曹大野谪外,还对高拱诚挚慰留,高度肯定他的人品和政绩。形势是不言而喻的:在正常的程序和手段下,此时以张居正的实力还无法挑战高拱,不仅升任内阁首辅遥遥无期,因与高氏的矛盾激化,甚至连固守原位也几乎成了奢望。在自身难保的危急形势下,阳谋不能达到目的,张居正只好采取阴谋手段。事实上不管他愿不愿意与一个宦竖勾结,和当时李贵妃母子身边的红人——冯保结盟都将是他必然的选择:隆庆旦夕将亡,朱翊钧即位后,李贵妃势必母以子贵,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无疑将是冯保的。而在明代,内阁负责替皇帝拟旨,司礼监代皇帝“批红”。如能将内阁与司礼监联成一气,事情自然会好办得多。对这一点,久居内阁的张居正当然看得很清楚。何况此前冯保与高拱的矛盾也已激化,在张居正看来,与冯保结盟不仅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可行性。这样一来,张居正选择与冯保结盟,合力构陷高拱并将其驱逐,便成了势在必行之举了。

其次,从冯保的角度来看,隆庆末年他的日子也不好过。高拱不愿意司礼监分内阁之权,一心想将“批红”之权也收归内阁。而冯保在政治上具有野心,他因长期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而一再受高拱的扼制,几次三番未能升任为掌印太监,由此深恨高拱:“初,司礼监之首珰缺,时冯保以次当进,而偶有不得意于上,拱亦素畏之,乃缘上意,荐陈洪。洪,故长御用者也,例不当司礼而得之,保恨洪因并恨拱。洪因而力为拱内主,然其人不甚识书,久之,以忤旨罢出外。而孟冲,长尚膳者也,与司礼远,而以割烹当上意,拱复荐之,而保居次如故,其恨拱次骨,拱亦觉之。”[35],冯保自知势难见容于高拱。在万历登极的第一天,高拱即上疏吁求皇帝及时视朝,亲览章奏,自主裁决政务,对一切重要政事俱直接批交内阁,而非转由司礼监处理,言下之意就是要将司礼监之权归于内阁,矛头直接对准当时已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冯保,可见二人矛盾由来已久。而冯保长期见宠于李贵妃,与万历和陈太后的距离也比高拱要近得多,他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选择张居正作为政治同盟也成了势所必然:张居正久屈高拱之下,也有驱逐高拱的强烈愿望;斗倒高拱后,张居正以次辅升任内阁首辅自是情理之中,到时候内外一气,朝廷上下将无人能与他二人为敌。而冯保长期在太后皇帝身边服侍,深受信任,要利用皇室“主少国疑”的敏感心理对高拱进行构陷几乎是易如反掌。于是在张居正与冯保紧锣密鼓的阴谋策划中,壬申政变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张居正与冯保的政治结盟实际上是被高拱逼成的。高拱同时与张冯两人都酿成了水火不容的矛盾,迫使二人合力对付他,这不能不说是高拱的失策之处,抑或是他自信狂傲的性格所致。张冯的政治结盟彻底改变了万历一朝前十年的政治形态,二人几成只手遮天之势。由是张居正得以放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推行新的政治理念,“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36];而冯保得以巩固了自己宫内第一权宦的地位,也便利了借机敛财中饱私囊。张居正与冯保均知二人的联盟是危急之时的必然选择,二人唇亡齿寒,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种认识客观上巩固了两人的关系,所以在外人企图离间张冯的时候,虽然“数用计使两人相疑”,但二人却“旋复相好”[37]。这并不是因为二人志趣相投、相交深挚,实在是形势所逼。只要二人稍生罅隙,便易为人所乘,重蹈高拱的覆辙。张居正作为一个从传统儒家教育走出来的官员,和一般士人所耻与为伍的宦官相交,与其共划阴谋,他对此需要作出道德操守上的牺牲;而冯保为了保持与张的融洽,也不得不约束党羽、稍事收敛。但这些所谓牺牲毕竟都是次要的,共同的利益才是动力的来源。所以张居正与冯保的政治结盟,本质上讲是一种共同利益的结合体。

张居正通过与冯保的政治结盟,走上了权势的顶峰。十年秉政,荣宠至极。身死之后,俄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一全过程对整个文官集团的心理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自嘉靖以来,内阁握有实权的官员相互倾轧、内讧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权力更替的方式。张璁、桂萼之与杨廷和、蒋冕、毛纪,严嵩之与夏言,徐阶之与严嵩,高拱之与徐阶,高拱、张居正之与李春芳、赵贞吉,张居正之与高拱,这些内阁官员的纷争,无一例外是以斗倒了前任首辅作为上台方式的。历届首辅虽显赫一时,身败名裂却也在顷刻之间,极少有人能幸免。这种当权与失势之时的落差在张居正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方其秉政之时,皇帝亦尊其“元辅张先生”,还指天誓日地说:“先生精忠大勋,朕言不能述,官不能酬,惟我祖宗列圣必垂鉴之,阴佑先生子孙,世世与国咸休也。”[38];然而居正身死之后,万历又是如何“阴佑先生子孙”的呢?万历十二年,皇帝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江陵府地方官闻风封了张宅,等到负责查抄的京官到来,张家已经饿死十余口。因对查抄出来的财产数量不满意,问官们对张家人重刑拷问。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苦不堪刑,自缢身亡,次子张懋修自杀未遂,侥幸保存一条性命,这就是张居正十年辛劳于国家所得到的酬报。
 

9、“司礼监批红”,司礼监凭什么“批红”


最早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明中叶以后,皇帝深居后宫,不理国政,所以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由此可见明代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红”,与其说是要太监代为处理国政,还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至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

关键词: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