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作为一名萨满》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3 17:09:52 浏览次数:175
关于《 作为一名萨满 》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目录

1、如何成为一个萨满?
2、蒙古族的萨满是什么意思
3、跳大神歌词
4、萨满教起源于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类的教?
5、谁来解释一下萨满教
6、满族的萨满文化是什么文化啊?可否详说一下?
7、萨满舞的萨满
8、巫师的萨满巫师
9、跳大神的萨满舞

 

1、如何成为一个萨满?


萨满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主要存在于我们东北这嘎达,包括跳大神的,出马的,还有些说不清的巫师,都可以说是萨满教,先萨满教多依附于佛教道教,没有自己的理论。
普通人是无法成为萨满的,因为没有因缘,那些跳大神的多数是祖传的,半路学如果没有缘分,那也就是学个艺术形式,现在跳大神唱神调的多数也就是搞艺术的一些人,自己并不相信这些,也没有这个能力,而出马的,多数都是祖辈或前世与山野精怪本有因果,再加上本身根性可以承载那个东西,所以才能出马,所以你这么问,回答很简单干脆的就是,不能!而且萨满也不是一个职业,因为萨满看病算命收钱其实都是象征性的,甚至不收钱,送烟就给办,因为“它们”帮人是为了积累功德,所以萨满不是职业,一个不可能以这个得到的收入足够养家的行业,怎么能叫职业?
============================
还有年轻人不要在这个上面动脑筋,老想着靠取巧,怪力来活命,那绝对是取死之道,现在这些闹人的事少了,在过去,做大神大仙之前往往是要遭大罪的,很多人就疯了傻了,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类似的回答再我过去的帖子里有,有一个帖子里还有关于我太奶奶的故事,就是有关顶仙造罪的事,你可以看看。

2、 蒙古族的萨满是什么意思


萨满文化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萨满舞

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大神"。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它是原始狩猎、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的产物,今日萨满所用的服饰、法器以及舞蹈动作中,仍有其原始文化的遗存。例如:鄂伦春、鄂温克族萨满的服饰上,都要缀以兽骨、兽牙;作为法器的抓鼓,其鼓面和鼓槌要蒙以兽皮;表演中多模拟熊、鹰及鹿的形象。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请家宅之神)或"烧旗香"(旗人请神,以区别于汉人。)。表演时,萨满腰系长腰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延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俗称"神附体")后,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各种神灵的表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神桌上的供品;请来"虎神",则蹿跳、扑抓,并和在场者交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表示已请来"金花火神"。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过去,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法裙,腰间系有9面铜镜,以显示其神威、法力;表演时,法器用单面鼓,以一名萨满为主,另有一二名萨满为之击鼓伴奏,舞蹈多模拟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态,最后多表演"耍鼓旋转";技艺高超者,手持多面鼓作各种姿态的连续旋转。现在,这些表演虽仍有遗存,但能作高技艺旋转者已很少。

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他是崇信萨满的,无论是战争还是遇到重大问题时,他都极重视萨满的意见;而且崇奉"白鹰",并把"白鹰"作为能使之取胜的战神。后来,人们就把鹰看作是胜利的象征,并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摔跤比赛时,选手们都是用拟鹰的跳跃动作入场的,以此增强胜利的信心。一些地区尚有称作"跳白鹰"的活动,为得了怪病的妇女医治,可见萨满教对蒙古族影响之深。

"跳白鹰",俗称"安代";所谓生了怪病,即过去有些妇女因恋爱婚姻不自由而得了抑郁之症,家里就要延请萨满为她举行"跳安代",同时邀请歌手和群众参加,附近的青年男女也都纷纷赶来。跳安代时无乐器伴奏,但有固定的曲调、唱词,又可即兴编舞,舞蹈动作洗练、规范。在萨满的主持下,群众围着歌手形成圆圈,并随着领唱者唱和起舞,慰籍病人。如:"把你的黑发散开啦,啊,安代!"、"你同辈的朋友到齐了,啊,安代!";"心里想看哪一个,说出来就会痛快啦"等。随着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欢舞起来,于是病人的情绪也振奋起来,病情得到好转。

游戏中的萨满

萨满是氏族与部落的精神领袖。他们和灵魂沟通,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并在黑暗的年代里指引他们的人民渡过难关。许多人将他们的智慧和平静误解为和平主义者的天性。事实上,当受到挑战的时候,萨满拥有强大的能力来对付扰乱自然秩序的家伙。

萨满是备用的治疗职业(相对于牧师),拥有许多有趣的法术和作战方法。萨满在团队成员中很受欢迎,因为他们具有治疗和许多增益的图腾。萨满有四种图腾:风,地,火,和水。玩萨满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一种图腾。

萨满和人类的圣骑士很相象,只是不能穿那么厚重的盔甲。

女萨满

在萨尔图[今大庆一带]附近,有一个叫做撒半屯的地方。传说,这里曾经住过一位心地善良、神通广大的女萨满[萨满教的祭神人]。女萨满摘下一片蔚蓝的天空做鼓,拔起高高的青山做鼓鞭,采来一串串会唱歌的星星做腰铃。她的神裙是用翠绿的山泉和雪白的云朵织成的。人们像崇敬天神一样崇敬她,她的神鼓保佑着女真人的吉祥和安宁。
天上有阿布凯恩都里执掌,地上有善良的女萨满保佑,女真人的日子过得太舒心了,引起了住在地下的黑魔王耶鲁里[萨满教用语,魔鬼]的嫉妒。他派出了瞌睡鬼做先锋,飞进了女萨满的鼻孔里。女萨满忽然觉得一阵晕眩,打了个哈欠睡着了 。

女萨满这一觉睡得太久了,等她醒来时,一看,哎呀,遍地都是女真人的死尸。原来,黑魔王耶鲁里乘她熟睡之机,撒出了十万鬼兵,把瘟疫带到了每一个女真部落里。 象大风吹倒了茅草,象山火烧着了荒林,可怕的瘟疫四处蔓延。牲畜一群群地倒下了,人们整部落整部落地死绝了,人骨和兽骨白花花地混在一起,天地间笼罩着一片凄云惨雾。

女萨满急忙寻找自己的神鼓,鼓皮已经被鬼兵们嗑烂了;她伸手去摇自己的腰铃,腰铃里的星星已经被鬼兵们咬成了碎末。黑魔王耶鲁里得意洋洋地化做一只老秃雕,“嘎嘎”怪笑着在女萨满的头上旋了三圈,恶狠狠地说:“用不了十天,女真人就会死绝了,到那时你就乖乖地把人间让给我吧!哈哈哈哈!”

黑魔王飞走了。女萨满又悔又恨,她点起了鞑子香,举起了青山鼓鞭,猛劲地敲着蓝天,呼唤天神阿布凯恩都里拯救女真人的灾难。青山做的鼓鞭都打折了,总算捶开了阿布凯恩都里的耳朵。一只银色的海东青神鹰自天而降。它从南到北地兜着圈子打旋儿,象一道银环闪闪发光。神鹰一面飞一面叫着:“苦胆,苦胆,费雅哈达,苦胆!”

神鹰飞回天上去了。女萨满点了点头,乘着鞑子香的青烟,就奔向了北边的费雅哈达山[冰山]。那时侯,费雅哈达还是一座高大的冰山,山崖象刀削的墙壁一样陡,象银制的镜子一样亮。山下是无边无际的冰海,冰海上挂着永远不落的太阳。

太阳的光,映在光滑的冰面上,刺得女萨满睁不开眼睛。到哪去找制服瘟疫的苦胆啊!忽然,冰海上空出现一道灿烂夺目的七彩神火。女萨满看见,冰面上遥遥晃晃地走过来三十六只银色的神熊。

苦胆!神熊的苦胆,是制服瘟疫的灵药。女萨满高兴地叩拜天空,感谢七彩神火为自己送来了神熊。她用腰刀杀死了神熊,取出了三十六只苦胆,急急忙忙往回赶。 女萨满一路走过三十五个部落,救活了三十五个女真人的生命。等她回到自己居住的部落时,只剩下一个苦胆了。她四下一撒目,部落里没有一个活人影,不由得一阵揪心地疼。女萨满一路救人,天天被鬼气熏着,自己也染上了瘟疫。她拿起最后一个苦胆,刚要吞到肚里时,忽然,远处传来了孩子的哭喊声。“还有人活着!”女萨满又惊又喜。

她忍着病痛,好容易才爬到那孩子身边。这是一个还不到三岁的小格格。小格格躺在她额娘的尸首旁,小脸儿煞白,小嘴儿一张一合,象烧焦的玫瑰花瓣一样。

这是部落里最后一条根了。黑魔王变的老秃雕又飞来了,它停在女萨满面前的一棵枯树上,幸灾乐祸地叫着:“两个人,一个苦胆!两个人,一个苦胆!两个人,一个苦胆!”女萨满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神熊的苦胆塞进了小格格的嘴里。小格格得救了,女萨满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山,再也活不过来了。

女萨满虽然死了,可她为女真人留下了三十六个生命,三十六条根。以后,女真人的这三十六个部落只好打破部落内婚的老规矩,互相结亲,很快又繁衍成一个强盛的部族。他们都尊奉女萨满,认为自己是神熊留下的后代。他们的后代,再也不怕黑魔王的瘟疫了。那个吃了最后一个苦胆的小格格,后来接替了女萨满的位置。女萨满住的地方,直到今天还叫“萨半屯”,也就是“萨满屯”的意思。

参考资料:百度


 

3、跳大神歌词


跳大神是一种活着的人和死着的人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 现在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叫:萨满舞。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在我国北方农村曾有“跳大神”的以封建迷信骗取钱财。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已不多见了。但在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中还有类似形势的娱乐表演。
 

4、萨满教起源于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类的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我国北方各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受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这种教在许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惟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
  满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条件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人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而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人当时还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联系,于是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满族的先人,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逐渐形成对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动。于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
  人们既然创造了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与福祸寄托在这些神的身上。于是逐渐形成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这便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
  萨满教信仰的“神”有几十种,其中属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还有来源于众多动物名目的神。所有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体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张熊皮为其偶体。有的削木为偶,有的以石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绘制在纸上或布上。
  这些偶像还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为象征而存在,要通过这些偶像与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萨满。可见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还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用以显示“神灵”的威严。
  萨满的宗教活动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称“消除灾祸,保佑人的安全”,为祭家消除灾祸。第二,声称“为病人祭神驱鬼”,这是萨满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表示“驱鬼”。如果认为是触犯某一种神致病时,便杀猪、杀牛或杀羊进行祭礼,由萨满主持献祭,“请求神的宽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认为其“灵魂”已经离开肉体,到了“阴间世界”,便在夜间祭祀,萨满的“神”到“阴间”把病人的“魂”带回来附还于肉体。据说不管你患了何种病,病情多么严重,萨满都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给你治好。第三,声称能“祈求生产丰收”。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同,祈求生产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形式也不同。狩猎的人长期捕获不着野兽时便供祭萨满的“神”。祭祀时先用柳条做成鹿、猪等模型,萨满披挂上阵,做拉弓射箭的模样,于是鹿、猪模型纷纷射倒,这时猎人便可以上山,据说马上便能获得大批猎物。如果遇到旱灾、虫灾或水灾。萨满当然也有办法,他们又披挂起来,去祭祀“河神”、“虫神”,于是便风调雨顺,害虫绝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有不同的祷词。祷词中有各种“神”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在虔诚的萨满教信仰者的心中,“神灵”是如此的可敬可畏,萨满的神通是如此的广大,他们的宗教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因而活在那个时代的满族先人都离不开各种“神”的庇佑和萨满的勾通。虽然许许多多的病人在萨满的“神鼓”声中死去,自然灾害也并未因为向“神”献祭祈求而丝毫减少,但人们对此只能认为是“神”的旨意,对萨满教仍然笃信不疑。列宁对这种现象做了总结,他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确是实践中的真理。
  萨满教做为原始宗教,虽然没有人为的欺骗,但它同样把人们引入虚幻的信念之中,磨灭了人们的斗志,不是引导人们向自然进行积极斗争,而是要人们祈求冥冥之中的“神灵”的宽恕和恩赐,去做大自然的奴隶。

参考资料: /printpage.asp?BoardID=20&ID=6814


 

5、谁来解释一下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生性宗教,不是创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萨满教的本质像其他宗教一样,是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因此不应该把它排除在宗教之外。萨满教在宗教意识之中确立了各种具体的信仰和崇拜对象,并建立了同这些对象之间或沟通、利用、祈求、崇拜,或防备、驱赶、争斗等宗教行为模式萨满服务其中的社会组织约束并规范了其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各种宗教行为,决定了萨满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作用,并利用它们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组织体制。因此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观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萨满和一般信众的习俗性的宗教体验,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萨满教-涵义 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狭义上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锡伯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没有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另外萨满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萨满教者多为女性。萨满教-历史由来萨满教是古代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最早是在中国史籍中出现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但是萨满一词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关于萨满教起源和分布区域的许多联想。有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Jdam man,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分为职业萨满和家庭萨满,前者为整个部落、村或屯之萨满教的首领,负责全族跳神活动;后者则是家庭中的女成员,主持家庭跳神活动。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由于萨满教曾流行于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所以各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不同,每个民族对萨满的称呼也不一不致,如:蒙古族把男萨满称作“勃额”,把女萨满称作“奥德根”;雅库特人称萨满为“奥云”;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塔塔尔族、哈萨克族等称萨满为“喀木”(KAM),也有称“奥云”或“巴克西”的。 在中国东北诸民族萨满的跳神仪式中,尽管不同民族的萨满有不同的程式,甚至不同的氏族之间亦不尽相同,但基本程序是完全相同的: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这样,请神(献牲)、降神(脱魂)、领神(凭灵)、送神便构成了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此外,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相同内容的祭祀仪式,譬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都有祭敖包的萨满仪节;鄂温克族的“奥米那楞”,鄂伦春族的“奥米南”,达斡尔族的“斡米南”,都是同一性质的萨满集会活动。显然这是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互相影响与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某些共同特征。萨满中的跳神,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其一,为人治病;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居住的“仙仁柱”中,人们围坐在周围,在跳神前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净化污浊空气,以便神灵能够到来。 届时,萨满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盘腿坐在西北角的“塔了兰”的专门位置上,病人坐在东南位置上。萨满在请神前,双眼半睁半闭,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音调极其深沉。萨满唱一句,“扎列”(二神)和参加跳神仪式的人们伴随着合唱。鼓声渐紧萨满下巴哆嗦,牙齿咬得格格作响,双目紧闭,周身摇晃,表现出神灵附体时的痛苦情状。这时有人拿出一团烧红的火炭,放在萨满脚前,为神引路。萨满鼓声突停,混身大抖,这是神已附体的表现。这时附体的是祖先神,借萨满之口询问:“你们请我来有什么事?”“扎列”及病人亲属代答:“因某人患病,惊动祖先来给看病。”这时萨满再击鼓吟唱,通过逐一恭请诸神,探寻病人冲犯哪位神。萨满提到一位神的名字,病人不由地颤抖起来,则认为是此神在作祟病人;有时作祟之神借萨满之口,自认是他所为,要求供祭某种牺牲,患者家属赶紧应允,答应病好后就还愿。有的萨满看病人的病情严重,就让病人裸体躺在床上,向其身喷开水,叫“阿尔沁达兰”。如果认为危重病人的灵魂被恶神掠去,萨满要借助祖先神的力量,于想象中远征沙场,与恶鬼搏斗,把患者的灵魂夺回来,病人方能得救。萨满跳神时间长短不一,视病人症状轻重,短则半小时,长则1~2个晚上。有的萨满斗不过凶神恶刹,嘱咐另请其他萨满来跳神。鼓是萨满获得灵感和力量并得以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萨满通过鼓语实现人与神的对话, 这种被常人视为虚拟的语境,不仅成为罩在萨满头上的神秘光环,而且为萨满信仰者创造了一个独特、神秘的话语系统,成为他们举行复杂萨满跳神仪式所必需并且能够使受众通晓的思维表达方式。在东北阿尔泰语族诸族中,使用抓持型萨满鼓的民族居多,有满族、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中也有使用这种形制萨满鼓的。萨满神鼓的基本构成:鼓面 以革蒙制。早期为兽皮,如狍皮等早期萨满常在鼓面上绘制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日、月、星 辰;彩虹,山和树,熊、鹿等兽和马、牛等家畜,还有蛇、蜥蜴、蛙、龟等动物”。 鼓圈 木制,圆形或椭圆形。鼓圈直径的大小与鼓边的宽窄不一,以能承受鼓面皮革的张力为宜。 鼓圈用料就地取材,常见的有柳、杉、桦木等。鼓绳 是连接抓环与鼓圈的纽带鼓绳的材料,一般用皮条制成;亦有用麻绳或线绳的。鼓绳的数量并无定数,最少的有4根,多者也有12根。 鼓环 一般镶嵌在鼓圈的木框上抓环 在鼓的背面中央设一圆环,金属( 或铜或铁)制,用手抓而执其鼓它还是拴结鼓绳的“中心”。鼓鞭 多为竹篾缠裹布条的鞭状击鼓工具。萨满教-服饰与面具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法有神衣、神帽、神鼓、神槌、偶像、神画等。萨满的神衣是由去毛的鹿皮或犴皮染成黄色,再制成无领对襟长袍。神衣的装饰,不仅有自然崇拜物与动物图腾崇拜物的造型,而且有各种花草图纹。神衣两肩有布或木制的布谷鸟。鄂伦春人把布谷鸟视为神鸟。它虽小,但鸣叫声清脆响亮,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而鄂伦春人严禁伤害布谷鸟。萨满服前胸有6个圆铜镜,后背外饰有5个圆铜镜。个子高的男萨满神衣胸饰有12个圆铜镜,后背饰有5个圆铜镜, 铜镜具有护身作用。神裙飘带有12条,代表 12个月,也有6个布条,大萨满的神裙是双层布条,说明他的神灵全。飘带上绣有各种花纹:野花、叶子、野鸡尾图案等,也可以门外汉、贴上各种花样;神帽上还有3个或6个飘带,飘带喻作天桥,还饿有一对小鹿角,寓意是神的落脚地,并从这里联附体。一对鹿角之间,有布或木制的布谷鸟,徒刑粗犷而质朴。面具曾被用于萨满跳神活动。信仰者相信面具具有神力,萨满跳神戴上面具,不仅可以避免妖魔的灵魂认出萨满的真面目,而且能借助面具的法力战胜妖魔。萨满面具后来逐渐被前缀皮或布质辫绳的神冠代替。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萨满教-萨满神话 《天宫大战》集注于解答万物起源的奥秘,这也是它生命力之所在。万物的生成自然离不开造物主的积极作用,人类、云雷、谷泉、日月七星等。都是大神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的创造。宇宙创生为神圣的善举,大神无所不能的力量是最完美的自由。神话里 神祗之间的鏊战和搏击,无不带有宇宙性,它展示了自然的生命化、人格化的过程。
在《天宫大战》中,由创世三女神为一方,以恶魔耶鲁里为另一方的数十位生机勃勃的形象组成了无所不包的同一世界。神话依据具体且定性的象征规则,对如此众多的形象进行合乎其宗教属性的动态刻画,故事形象生动活泼,情节气象万千。无所不能 的造物主阿布卡赫赫原来是宇宙第一物质---气---运化积聚而成的天地尊神。她的神性无以伦比,她的力量无以穷尽。她掌持天地,运用天地资源,化幻穹宇,育生万物。“她能气生万物,光生万物,身生万物”。与其同体的地神巴那姆赫赫是从她的下身裂生,因此阿布卡赫赫代表上升成天的清光,巴那姆赫赫则是下降成地的浊雾。升天的气与光的运动也不同步,气静光燥,气止光行,气不束光,阿布卡上身又裂生出卧拉多赫赫(光明神)。由于清浊不同的元气属性气光束离的运化差别,三女神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不同的性格和功能表现阿布卡赫赫,巴那姆赫赫和卧拉多赫赫虽然同根同身,同存同现,但禀性不同。阿布卡赫赫性慈,巴那姆性憨,卧拉多性烈。三神造就的物种由于与她们的差别,也表现出不同的种类和属性。阿布卡和卧拉多造的女人心慈性烈,巴那姆所造,不管禽、兽、虫,都白天喜睡,夜间活动,惧怕光亮,嗜好穴居,因此缺少阿布卡赫赫的慈性,它们相食相残。敖钦女神是阿布卡用身肉给她做的九个头,卧拉多用身肉给她做了八个臂。由于拥有两位大神的云气与烈火,她有了称霸苍穹之能量,她的九头八臂又使她的聪明和能力威逼天下。后来地神又使她拥有了自生自育的生殖器。把三女神的能力集于一身后,她终于变成恶魔耶鲁里,与创世主争雄天下。在《天宫大战》中,对立双方各据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耶鲁里吞噬万物,使浊雾弥天,禽兽丧亡。它用九头变作九个太阳笛般亮星,使卧拉多受骗,成了耶鲁里的俘虏。他又乔装成赶鹅的老太太,将越变越多的生鹅化作筋绳,抓住阿布卡结果天摇地动,日月晦暗。然而,纵使耶鲁里在阴险狡诈也敌不过阿布卡的智慧。阿布卡用七彩神火照穿耶鲁里的真面目;又以天地一般的仁慈,给万物以生命、温暖和光明。最终恶魔耶鲁里被三女神与禽兽合力将其一直将它打到再不能扰害天穹。耶鲁里的失败是众神通力合作的结果。神话歌颂了团结互助的美德。《天宫大战》代表着萨满教神话的辉煌成就。在波澜壮阔、情彩奇异的宇宙生命运化中,人们利用形象与意义的象征关系,将形象行为同宇宙现象结为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以富于哲理的方式解释万物来源和古老的氏族精神原则。萨满教-信仰神系中国东北阿尔泰与系诸族四大萨满信仰神系:天 神 系
敬天是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古老的传统。天神,满族、 锡伯族称“阿布卡恩都力”鄂伦春族称“恩都力”蒙古族称“腾格里”,达斡尔族称“腾格日”。在蒙古英雄史诗和萨满的神词中,具有各种职司的腾格里有上百个。山 神 系
山神,达斡尔、鄂温克语为“白那查”,鄂伦春语为“白那恰”认为凡高山峻岭、悬崖绝壁或奇异洞穴都是山神居住的地方,白那恰统辖着山林中的动植物。将一棵高大的老树距地面两米左右的部位砍去一块树皮,刮平后在上面画个人只老虎,一个山神爷,两侧站着两个小鬼,供奉在山岭上木制的小庙里。狩猎丰收需酬谢白那恰,久猎无获需祈求白那恰。畜牧神系
“吉雅其”,是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共同信仰的牲畜保护神。“吉雅其原是一位深知马的习性、勤劳而又热情的牧马人。” 死后成了护佑牲畜的神灵。通过祭祀吉雅其驱除瘟灾,使得人畜平安、牧业兴旺。生育神系
满族、锡伯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均有生育神信仰。满族称“鄂莫西妈妈”,锡伯族称“希林妈妈”其他民族一般沿用汉语称谓“娘娘神”。萨满教-主要崇拜 一、自然崇拜
萨满教是自然压迫的结果。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其生命的延续和“种的繁衍”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自然界是喜怒无常的,有时赐予,有时剥夺。先民们希求得更多、更大的赐予,避免或减少对自己的剥夺,唯一的办法,就是拜倒在自然的面前,将其神化,无可奈何、可怜巴巴地祈求自己所创造的自然神灵。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事物都成了他们祈求的对象——神灵。二、动物崇拜
对动物神中的鹰、熊、狼、鹿、兔、鼠、貂等崇拜;对鹰、天鹅、公牛、野猪等图腾的崇拜以及生殖崇拜等。熊在萨满教崇拜中占有相当地位,在熊和人之间有着一套繁琐的禁忌和交往习惯。我国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中发现的有关熊的萨满教传统习俗,同北欧、东北亚的许多土著民族中普遍流行的熊神话和熊节礼仪十分相似。三、祖神崇拜
祖先崇拜是指人们对自己先人—家长、族长、部落长等所有的一种宗教式的崇拜感情。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萨满教-相关内容 萨满教最高神明长生天
长生天,蒙古语称为“孟和腾格里”,是蒙古族萨满教的最高神明。萨满教认为,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故予以无限的崇拜和敬仰。蒙古族萨满教的长生天崇拜观念,在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阶级社会等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原本的自然崇拜属性逐渐演化成为集自然、宗教、阶级、政治、哲学意义为一体的复合观念。在蒙古民族的历史上,萨满教的长生天理念产生过重大影响。
萨满教的九道关
九道关,蒙古语称为“依孙达巴”,是蒙古族萨满教的考核仪式。萨满学徒期满后,必须参加隆重的仪式,接受严格的考核。在诸多的考核项目中,有所谓闯“九道关”的项目。其内容是:上刀梯、穿火池、踏犁铧、吞针包等。经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萨满巫师的称号。进行考核时,当地一些有名望的萨满巫师,应邀前来参加仪式,作为见证人。届时,众多萨满巫师及民众从四方八方赶来,自愿参加或观看这一神奇的仪式。
萨满教的三界说
蒙古族萨满教认为,宇宙存在“三界”,上界为天界,是各路天神居住的地方,上界又划分许多层次,诸如9天、33天乃至99天之类;中界为人界,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共同生息的地方;下界则为阴界,是各种妖魔鬼怪栖息的地方。下界也划分为许多层次。萨满巫师闯“九道关”,蹬刀梯、穿火池之类,就是象征上升九重天、下入阴间地狱。蒙古萨满教认为,东北方有一万丈沟壑,人死后灵魂归居之。原始萨满教的特点之一,便是“三界”不全。天东北角的豁口,幽深的长洞,都得以中界为中心。后来,从人间中界延伸出上界天国。在其他人为宗教影响下,再延伸出了下界地猝观念。
萨满教被废止
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蒙古地区的日益加深,蒙古族上层完全接受了佛教的理念。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正式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宣布蒙古萨满教为非法,收缴蒙古萨满教各类法器、翁贡,进行焚毁处理。至此,结束了萨满教在蒙古族政治生活中的的特殊地位,使之变成了一个非法的宗教组织。但是,在东部的蒙古地区,萨满教在与佛教进行的或明或暗的斗争中,逐渐转入民间,并以民间风俗的形式生存了较长时间。
萨满教关于鹰的传说
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对鹰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崇拜。他们把雄鹰当作自身的神物象征加以崇拜。所以,萨满教对鹰的解读是:“鹰是天的神鸟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间和部落头领结婚,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神鹰便传授她与天及众神通灵的神术,并用自己的羽毛给女孩编制成了一件神衣,头上插上羽毛做的神冠,让她遨游天界,把她培养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师)。”
 

6、满族的萨满文化是什么文化啊?可否详说一下?


萨满文化是与萨满教紧密联系的民间风俗文化的统称,当然也包括萨满教本身。

萨满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是在人类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的,其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论,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内容。萨满教没有同一的成文的经典,最多只有记录祭祀时口头诵词的文本,即“神歌”。萨满教也没有宗教组织和职业的神职人员,特定的寺庙也不多,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也很少。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体系。

萨满教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各大洲, 因民族、地区、以及不同氏族,其信仰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有一共同特征,即:相信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神与人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因此,萨满教相信神可以附着在选定的神职人员(萨满)的躯体内与众人沟通,同时萨满的灵魂也可以脱离躯体去与神沟通。

-----------------------------------------

满族萨满教是世界各萨满教中的一个分支,发展程度已经超过了旧有的氏族观念,逐渐与阶级社会模式结合,是世界各类萨满教中最独特的一种。它拥有以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兼有用英雄崇拜。

满族萨满教的自然神汉语称为‘大神’满语称‘恩都里’是主宰自然与世间规律的主神。主要有:阿弗喀妈妈(天神)、佛多妈妈(健康与生育之神)、越娄妈妈(地神)、乌喜哈妈妈(星神)、比亚(月神)、瞬(太阳神)、么德里妈妈(海神)、松阿里妈妈(松花江神)、萨哈连么迪里(黑龙江神)、穆丹格格(牡丹江神)、奥督妈妈(战争与平安之神)、阿克占(雷神)、阿尕里妈妈(雨神)、耶鲁里(灾害神).....等等。众神分职掌管大自然,但有一个共同的义务,即通过众神会议轮流担任长白山山主这个职位,所以满族对长白山格外看中,视之为众神聚会的圣地。这也是满族崇拜长白山习俗的根源。

----------------------------------------

下一类是动物神,即主宰动物界的神兽俗称‘野神’,比如:鹰神代敏妈妈、虎神塔思哈妈妈、熊神阔太黑阿古、狼神纽赫里阿古、水塔神海伦妈妈、飞虎神额思赫妈妈、蛇神梅合妈妈、龙神穆迪里玛法....等等。这是满族文化中敬重大自然的一种宗教表现。

另一类神称‘蛮倪’即英雄神。这一类神通常是现实社会中的战斗英雄或者有过突出贡献的人,死后按萨满教习惯魂归长白山,被封为神。比如:珠录蛮倪、安班蛮倪、察拉蛮倪、莽克秦蛮倪、歪利妈妈...等。

还有一类是祖先神,这类神是自己家的历代祖先与萨满,死后被自己家的子孙尊逢为神,统称‘玛法里’,自家的历代萨满祖先俗称‘太爷神’。这一类神是有严格的家族私有性的,每个满族家族都有自己家的祖先神,同时每家只能祭祀自己家的祖先神,绝不祭祀别人家的祖先神,这也是满族人非常崇敬祖先的风俗来源(祭祀民族英雄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除外,但绝对不可以下神附体)。

以上的动物神、蛮倪神、太爷神,统称‘窝车里’即,这三类神多数可以在萨满仪式时,通过下神附身的方式进入萨满身体内,暂时支配萨满躯体与信众们对话,帮助人们解答各种疑问,并祝福人们。所以传统满族民居中西墙上供奉的神板被称为“窝车库”。 满族人在婚丧嫁娶时或家有大事时都要向窝车库上香,祈祷顺利。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第一种自然大神恩都里则是完全不可以直接与人交流的,即不能下神附身。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下神附身’这一特殊仪式,萨满教祭祀时其主要神职人员分两类。一类是‘萨满’俗称‘大神’,这个职务男女均可,他们是专门为在仪式中为众神附身志愿充当的活体媒介。他们在成为萨满之前在幼年或少年时期往往饱受疾病折磨,且病情古怪久治不愈,只有在被迫向老一代萨满学习萨满技术之后病情才会有所缓解并逐渐消失。萨满在祭祀时的任务即是恭请神灵进入自己的身体,在附身成功之后他们会暂时丧失自我意识,转而以神的思维方式行事,并以神口吻说话,声音和语态都会发生变化,直到神离去。另一类神职人员称为‘载领’俗称‘二神’他们是整个祭祀的关键,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萨满神灵附身,当附身成功后他们负责与神灵直接对话,将众人的意图传达给神灵,同时要保护无意识状态下的萨满不至摔倒或碰伤。当与神灵的对话和娱乐结素之后,载领们要帮助萨满恢复神志把神灵送走,这个过程很关键,如果萨满不能及时苏醒后果将很可能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失常,重者甚至会诱发急性心肌梗塞或脑溢血,萨满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东北民间常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即源于此。(关于在下神过程中,萨满的无意识表现,这个在国际民俗学、宗教学以及心理学、生理学领域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还没形成有共识的解释,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萨满下神昏迷 是一种情绪形的自我催眠反映,进而形成在潜意识支配下生理与心理的协同工作。)另外,萨满与载领必须是本家族内选定的一般只为本家族成员提供宗教服务,他们虽然都是专职的神职人员,但都不存在职业性,平时他们与普通家族成员一样从事日常劳作,只有在祭祀、节日、家族内大事时才以神职人员身份出场进行宗教活动。

由萨满教延伸到满族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列如:狗是神赐之畜不可随意杀害,只能用作敬神却不能吃。满族在捉鹰训鹰时都要先向鹰神代敏祈祷。在挖人参时也要向长白山祈祷。祭祀仪式上萨满所常的神歌含纳了满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点。祭祀供奉的各种年糕、黄米糕、福肉也是满族食品典型代表。
 

7、萨满舞的萨满


研究萨满舞蹈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萨满舞蹈的表演者和传承人——萨满。
首先,对于“萨满”一词的来源和本义,学术界有广狭两种解释。其一,是归于通古斯语族、蒙古族以及突厥语系的说法。学术界认为,其他民族对萨满有不同的称呼,而只有通古斯语族的人一直称之为Saman,没有别的名称。在西伯利亚地区雅库特、布里亚特人中也用萨满一词,但还有孛额、巫都干等称呼。另外,从萨满教的起源来看,有关萨满教产生的各种传说和故事的共同母题最早者几乎都产生于西伯利亚和通古斯语系的民族中。经过多次的调查,大多数学者都从中找出了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宗教体系的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尼斡拉滋(著有《西伯利亚各民族之萨满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油印本)。R·费思也认为萨满教是北亚的精灵统御者。秋浦主编的《萨满教研究》一书也认为“萨满教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锡伯族,都称他们的巫师为萨满”。此外,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也持这种观点,认为“萨满”一词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贺·宝音巴图在他的《蒙古萨满教事略》一书中提出萨满一词来源于蒙古语的“Samarahu”一词的观点。而刘小萌、定宜庄合著《萨满教与东北民族》一书认为萨满一词是鄂温克语。据早期的记录,《三朝北盟会编》有“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的记载。
学术界另一种观点认为,萨满一词来自于巴厘语Samana或梵文中的Sramana,在中文里被翻译成“沙门”。梵语sramana意为“乞丐之僧”;巴厘语的samana是梵语sramana的转写。此说于1820年由雷缪塞提出;继之,克拉普罗特设想,西伯利亚从印度与佛教一起接收下萨满一词;希罗科戈罗夫(即史禄国)支持这种假设,认定它来源于sramana,由于吐鲁番和敦煌文物的发现,他认为这种假设似乎可以确信。佛教很可能不依靠外力而进入中亚细亚和中国,sramana是特别宗派的僧侣,而saman则是其中某一支派的成员。因此这两个词应具有共同的梵语词源。sramana可能通过中亚细亚到达满洲通古斯地区,演变成samana。这就等于是说,萨满一词越过整个蒙古地区而未留下丝毫痕迹。持这种主张的另一位代表人是语言学家鲍培教授。这种说法,首先在语音学上就难以解释得通。满洲通古斯诸语言在词首不接受复辅音和r辅音,即使与sramana有同源的可能,也只能变为sramana,而不会是samana或ramana。由于这种假设的立论不足,很早就为许多学者所否定。
在中国古文献中有关萨满教的资料比较丰富。一般认为关于萨满的最早记录见于南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在13世纪蒙古文献《蒙古秘史》中出现过两位叫豁儿赤(即豁尔赤)和帖卜腾格里(即通天巫阔阔出)的萨满。此外,《多桑蒙古史》中记载:“珊蛮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师也。兼幻人、解梦人、卜人、星者、医生于一身,此辈以各有其亲狎之神灵,告被以过去现在未来之秘密,击鼓诅咒,逐渐激昂,以至迷罔,及神灵之附身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吉凶,人生大事皆询此辈巫师,信之甚切。”有关13-14世纪蒙古萨满的记载还有波斯史学家拉施特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以及旅行家马可·波罗等人的记述。《元史》、《黑鞑事略》、《蒙鞑备录》等汉文史籍也有一些零星记载。
到了清代,有关萨满和萨满教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何秋涛《朔方备乘》有“降神之巫曰萨麻,帽如兜鍪,缘檐垂五色缯条,长蔽面,缯外悬二小镜”等记载。清代文献中关于萨满的记载以满族萨满为主。姚元之撰《竹叶亭杂记》载:“满洲跳神,有一等人专习跳舞、讽诵祝文者,名曰‘萨吗’,亦满洲人。跳神之家先期具简邀之。及至,摘帽向主家神座前叩首。主张设供,献黑豕毕,萨吗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即太平鼓,摇首摆腰,跳舞击鼓,铃声、鼓声一时间俱起。鼓每抑扬击之,三击为一节,其节似街上童儿之戏者。萨吗诵祝文,旋诵旋跳。其三位神座前,文之首名曰‘伊兰梭林端机’,译言三位听著也。五位前,文之首名曰‘孙扎梭林端机’,译言五位听著也。下文乃‘某某今择某某吉日’云云。其鼓别有手鼓、架鼓,俱系主家自击,紧缓一以萨吗鼓声为应。萨吗诵祝至紧处,则若颠若狂,若以为神立将来也。诵愈疾,跳愈甚,铃鼓愈急,众鼓轰然矣。少顷,祝将毕,萨吗复若昏若醉,若神之已至,凭其体也,却行作后仆状。《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载:“祭祀用萨莫读祝词降神献牲俎皆会祝。……祭祀供神后萨莫念神歌三次,众用琵琶三弦柏板以和之三次毕,然后将牲拉进神堂以献。”《清史稿》卷八五《礼四》载:“乾隆三十六年,定春秋骟马致祭,萨满叩头。萨满者,赞祀也。……跳神之举,清初盛行,其诵咒词曰萨吗。”《辽海丛书》卷二《挪边记略》载:“满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亦无病而跳神者。富贵家或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岁终,则无有弗跳者。未跳之先,树丈余细木于墙院南隅,斗其上,谓之曰竿。祭时置肉斗中,必有鸦来啄食之,谓为神享。跳神者或用女巫,或从冢妇,以铃击臂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板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而口致颂祷之词,词不可辨。祷毕跳跃旋转,有老虎回回诸名。”《龙沙纪略》也载:“降神之巫曰萨麻,……能舞鸟于室,飞镜驱祟。又能以镜治疾,遍体摩之,遇病则陷肉不可拔,一振荡之,骨节皆鸣,而病去矣。”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了叫“扎林”的助萨满:“伊彻满洲病,亦请萨玛跳神,而请扎林一人为之相。扎林,唱歌者也。”从这一段记述来看,扎林是一种助萨满,是帮主萨满敲鼓、唱词的。
清末徐珂所著《清稗类钞》对萨满名称的由来以及萨满教的特征作过较详细的解释和记录:
“萨满教不知所自始。西伯利亚及满洲嫩江之土人多信奉之。其教旨与佛氏与默宗相似。疑所谓萨满者,特沙门之音转耳。迷信于此者,以亚古德人索伦人达呼尔人鄂伦春人为甚。
或曰,萨满教为满洲旧教。其仪式以跳神为重。所供神牌,书法祖敬天等字。盖满洲夙重祭天之礼,尤重敬祖,以不忘本为教也。
或曰,萨满为女巫,非教名也。亦称珊蛮,则音转耳。然萨满术师,不如佛之禅师,耶之神甫,得人崇敬。但以巫医卜筮诸小术敛取财物而已。
萨满之言天神也,谓天有七层。其主神即上帝,统治无量数恒河沙世界,具无量数恒河沙如慧。不现形体,不著迹象,居于最高之天界。以下诸天,则百神以次居之。此与佛教所言袂利四王天相仿佛。善神曰亚伊,恶魔曰亚巴绥。人之灵魂,亦各因其善恶而别其阶级,或从诸神居天堂,或堕入无间地狱。此又与耶教相似也。
萨满教又立三界。上界曰巴尔兰由尔查,即天堂也。中界曰额尔土士伊都,即地面也。下界曰叶尔羌珠几牙几,即地狱也。上界为诸神如居。下界为恶魔所居。中界当为净地,今则人类繁殖于此。
魔鬼主罚罪人,其威覆人世。上帝恐其过虐,则遣诸神时时省察之,防止其恶行。故萨满之术者,为人祷于上帝,以求庇护。然术者又为魔鬼之奴隶,居于中界而通于上下界。其祖先在地狱中,以子孙为魔王之侍者。故凡操是术者,各有统系。不许外人搀入。以术者既侍魔王,故凡有建白,皆可与魔直接。人有疾病,萨满辄谓是人梦寐之际,神魂飞越,为魔王所捕得。若欠而不释,则其人必死无疑。萨满为之请于魔王,魔王释之,其病如愈。病愈后,术者则索取报酬,云以完献魔鬼之愿也。其人或死,则云其灵魂虽未为魔鬼所捕获,而迷失路径,至不能归。又云,人死之时,魔鬼捕其灵魂,巡徊于其生前经历之地,所至辄行罚焉。此巡徊须至魔鬼所建之十字架乃止。故信奉其术者,其眷属欲减其刑罚,为之造作木形十字架于屋边。或次。又自次归家。死魔往往蹑入之后。然死魔畏火,故炽火于门前,一一而过之。又取死人之衣,以火焚之,亦以驱逐死魔,使不敢隐伏其中也。”
在一些地方志中也有萨满教方面的零星记载。据《宁安县志》记载,满族一名乌答的女萨满“惟豫言及探失物求盗品时以依赖之,又能医精神病,这类职业萨满势力稍逊,位次在萨满之下。”[5]地方志所记载的有关萨满的内容不限于满族萨满教,它还记载了不少世界各地萨满教方面的内容。《桦川县志》载:“萨妈,一名萨满,莫详所自始,西伯利亚西北域有种族曰萨满,大中华地理志亦曰西伯利亚及满洲、蒙古之土人多信奉之,或即由种族以为名欤?北盟录云:金人称女巫为萨满,或曰珊蛮,今俗亦称跳神者为巫,又曰叉妈。今之巫,非古之巫也,而叉萨同韵,或即其音之误欤?满语亦称跳神为萨满山毕,其家祭礼多用之,确为一种无疑,乃各志又确定为通古斯之古教,未识何考?总之,不离以魔鬼吓人,神其事以索报酬者近是。”[6]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达呼尔病,必曰祖宗见怪,召萨玛跳神禳之。萨玛,巫觋也,其跳神法,萨玛击太平鼓作歌,病者亲族和之,歌词甚了了,尾声似曰‘耶格耶’,无分昼夜,声彻四邻。萨玛曰祖宗要马,则杀马以祭,要牛,则椎牛以祭,至于骊黄牝牡,一如其命。往往有杀无算,而病人死,家亦败者,然续有人病,无牛马,犹宰山羊以祭,萨玛之令终不敢违。伊彻满洲病,亦请萨玛跳神,而请扎林一人为之相。扎林,唱神歌者也。祭以羊、鲤用腥。萨玛降神亦击鼓,神来则萨玛无本色,如老虎神来狰狞,妈妈神来噢咻,姑娘神来腼腆,各因所凭而肖之。然后扎林跽阵,祈神救命意,萨玛则啜羊血、嚼鲤,执力松枪叉梃,即病者腹上指画而默诵之,病亦小愈,然不能必其不死。”
还有一些地方志着重记录了萨满教的巫仪、祭祀方式等内容。《呼兰府志》载:“满洲家祭,预诹吉日。是日黎明,恭迎祖宗匣于前,祭祀者之家,祭器有哈马刀、轰务、抬鼓、单环鼓、札板、腰铃、裙子、盅匙蝤碗碟、几架、槽盆诸类。是日,同族咸莅襄助祭礼祀,正室西房炕上,设几安架,恭悬先像。家萨满二人捧香碟,烧年期香讫,萨满系腰铃,持哈吗刀,族人击单环鼓,童男二人,击札板相与乐神,萨满歌乐三章。每章毕、主祭、助祭者,咸行叩首礼。礼毕,及宰蜿去皮,拆为十一件,熟而荐之。盛以槽盆,萨满手摇轰务,歌乐词三章。主祭助祭者,行礼如前,朝祭讫,食福胙,亲友毕至,方盘代几,实肉其中,盆下藉以油纸,不设几案,即夕,复祭。萨满击单环鼓,歌乐词二章。主祭助祭者礼如前,宰蜿拆荐蜿如前,萨满复歌乐词一章,乃息灯烛,族人击大鼓,男人敲札板,萨满手摇神铃,歌乐词六章。歌毕举灯烛,食福胙如前。次日黎明祭天地,俗曰还愿。院中照壁后置大案一具,上从木酒钟三枚,小米子一碟。宰蜿去皮拆为十一件,陈于照壁东偏。其西偏,安锅没灶,取肉少许熟之,切为多数小方,盛以磁盆二,又以木碗二实小米饭,同供之案。萨满单腿跪地,口念安祭,以铜匙举肉与饭南向分布。主祭者行九叩礼,录以蜿尾、小米纳置锁莫杆锡斗,以答天贶。礼毕,食祭于院中,名曰吃小肉饭,午后,煮肉燎批,会食于屋内,名曰吃大肉饭。是夕,祭星于东方烟筒前,祭时,息灯烛,一人白衣跪地,祈祷毕,左手持木刺蜿。祭毕,仍与亲友共食之。食毕,举灯烛。凡祭,用黑蜿,无杂色。祭肉余者瘗院中,不少留,蜿骨弃之河。祭期以两日为率,富者延至六七日。萨满或男或女,名数多寡,随家丰俭。”
“萨满”在《三朝北盟汇编》中称为“珊蛮”,《金史》中则称作“撒卯”或“撒牟”。如卷四《熙宗本纪》中所载“皇统九年(1149)十一月,杀皇后翡满氏召胙王妃撒卯入宫”;卷十二《章宗本纪》中所载“泰和六年(1206)春正月庚戌,宋人入撒牟谷”。这两条记载在《金史国语解》中皆注“撒卯”、“撒牟”为“萨满”,并称其为“巫”。再后,清代的史书中大量出现这个词。
乌拉熙春在1991年《满族文化》第十五期上撰文,认为史籍中所出现的珊蛮、撒卯、撒牟、萨满,显然都是萨满一词在不同时代的音读并由汉字记录下来的含有“巫”这一概念的词。即使在现代,关于萨满一词也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如黑龙江省的满语社区居民管萨满叫作S’ama或saman;在有关的论述中将萨满称作“察玛”。只有满洲书面语用满文字母所记的音最接近萨满一词,即saman,首见于《大清会典事例》。
萨满的职能结构和观念体系分成三大类,即(一)万物有灵论式的解释、观念;(二)超常方法和技术;(三)社会性的积极功能和使命。又把每个大类进一步分成若干小类。把(一)大类分为脱魂——灵魂的移动,幻视、幻觉,凭灵,灵性媒介,变性等五类。把(二)大类分为昏迷失神,梦,脱魂,瞑想等四小类;又把(三)大类划分为治疗师,仲介者,占卜师,供牲师,精灵保护者,驱逐灵魂者,招请灵魂者等若干类型。
“萨满式表演”是对萨满所唱所歌所讲的故事以及通过身体而进行的表演进行的一种形象描述。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故事的神圣综合艺术,其中有着很多与后现代艺术共通的东西。一般认为萨满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所以萨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以舞降神。可以说,没有丰富多彩的萨满舞蹈就没有萨满教仪式。由于萨满和舞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东北等地用“跳大神”来泛指萨满和大仙等民间巫者的跳神仪式。尽管“跳大神”和萨满仪式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在民间已经习惯于用这一术语。
中国少数民族的萨满教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8、巫师的萨满巫师


历史上第一位魔法师很可能是一个萨满巫师,或者是部落的术士,巫医。他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可以神游神灵世界。
我们对那些关于传统女巫的特征已经耳熟能详,无须赘述。药剂师或萨满教巫师们通常都手拿一只木杖或木棒,身穿由动物皮毛或是鸟类羽毛制成的长袍。萨满教起源于亚洲的北部、西伯利亚和爱斯基摩地区。作为一种神秘的巫术,北美的药剂师以及非洲的巫医都可以归入萨满教范畴内。那些远在北方、带有明显游牧民族色彩的部落巫师也通过祈求神灵来聚集动物,为了能够在部落捕措时助其一臂之力。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与法国或西班牙岩洞中壁画所描述的景象十分相似。
萨满教的教义中充斥着万物皆有灵的观点。他们认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我们周围一切“东西”,都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拥有生命,拥有灵魂,因而我们完全可以与它们沟通、交流。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拥有特殊能力的人才能做到。(这种特异能力在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部落称之为“玛纳”——超自然的能力;美洲印第安人中的苏族部落称之为“瓦坎灵力”——来白干大自然的灵力;北美洲土著居民中的易洛魁部落则称之为“奥兰德”。)
那些拥有这种神奇力量的人可以通过类似佛教中“入定”(一种通过冥想与周围的物质环境相分离的状态)的方式进入到神灵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可以与万物神明进行心灵相通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与神或上帝沟通。他可以从神灵那里得到一些信息,还可以借助神灵的力量去医治病人精神上亦或身体上的创伤。巫师所拥有的力量通常和衣着密切相关,他的衣服常常由自然界中的动物皮毛或羽毛制成,表示与自然界的同盟关系。在他的魔法之旅中的某个时刻,这种同盟可以助他一臂之力。在美国,巫师的斗篷都是由北美野牛皮制成的;在波利尼西亚,魔法师的披风则是由一种树皮布缝制而成,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塔西提岛和夏威夷巫师的斗篷比这些都华丽的多,它们都是用一种稀有鸟类的羽毛为原材料,精心缝制而成的。萨满教巫师、巫医和魔法药剂师都有一种可以和死者灵魂沟通的本领,即人们常说的“通灵”。巴西巫师的技能通常都是继承来的,父亲传给儿子——偶尔也有例外,如果部落中某人没有继承到这种非凡的能力,那么他也有资格去学习“通灵”的本领.让某个神灵(其中声望最高的神灵要属美洲虎的神灵)附入他体内,使其成为一名真正的巫师。


 

9、跳大神的萨满舞


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叫:萨满舞。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搬杆子”。



关键词: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