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第四片甲骨的重要角色演员2、洋光 都拍过什么电影或是电视剧
3、传奇大掌柜历耀祖扮演者
4、谢宏的个人经历
5、求副导演李真奇详细资料
6、甲骨文成语第四字是‘舞’汉字对照表
7、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成就怎么样
8、急需关于甲骨文字体的图片和资料
9、甲骨文的发掘地点
1、第四片甲骨的重要角色演员
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第四片甲骨》在安阳拍摄的消息,自剧组筹建以来热度不断升温,为了更好地凸显古都安阳厚重、悠久的历史,剧组推出 “本地人演绎本地历史”的活动,这在广大热爱影视的群众中反响热烈。日前剧组传来消息,经过多个环节的选拔,将有六位本地演员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电视剧《第四片甲骨》是一部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已确定刘晓虎饰演剧中男一号古枫,李芯逸饰演剧中女一号三小姐,其他重要配角演员有王刚,吴毅将,张耀扬等。7月21日开始,著名导演曹荣先生专程从香港赶到安阳,亲自挑选本土演员,其中六位本土演员凭着对角色的感觉,优秀的表现,从参选八十多位选手当中脱颖而出,他们将与以上著名演员搭戏,出演戏份比较重要的几个角色。
另外,本剧其他一些角色也将会陆续从参加培训的选手中选出,剧组也会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一个更大的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2、 洋光 都拍过什么电影或是电视剧
《倾世皇妃》、《第四片甲骨》饰演:刘培生、《第四片甲骨》饰演反一号 刘培生
《我要一个家》饰演:王大成、《铁梨花》饰演:三当家、《三国》饰演: 曹仁、《广府太极传奇》 饰 武同义、《神雕侠侣》(06张纪中版) 饰 潇湘子、《倚天屠龙记》(苏有朋版)饰演:王保保、《南越王》 饰演:银雷洞主 翁鉴、《铁梨花》饰演 老虎山三当家的、《狄仁杰—古墓惊雷》饰演 :毒狼、《水浒传》 饰演:混江龙李俊、《萍踪侠影》饰演:山君、《我爷爷我爸爸》饰演:土匪大当家徐汉、《漕运码头》饰演:八大魔头杨八、《天堂隔壁》(又名《生死危情》)饰演:土著勇士、《新少林寺》饰演:蒋超凡、新版《三国》饰演 曹仁、《屈原》饰演:义军领袖庄矫、《鲁班大师》饰演:公孙德、《本家兄弟》饰演:根儿、《少年宝亲王》饰演:黄土、《长风镖局》饰演:锦衣卫统领丁焰山、《美丽的南方》饰演:何大牛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94207.htm
3、传奇大掌柜历耀祖扮演者
萧浩冉,1985年9月7日出生于山东烟台,中国内地男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4级。
2007年参演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008年主演都市情感剧《一颗颗眼泪都是爱》。2009年主演励志剧《国球》。2010年参演考古悬疑剧《第四片甲骨》。2011年参演近代都市剧《小洋楼》。2012年3月参演历史传奇剧《大唐文宗》;7月参演航空励志剧《天使艾美丽》。2013年8月参演古装宫廷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12月参演都市爱情剧《恋爱的那点事儿》。2014年参演年代剧《乞丐大掌柜》。2015年参演年代剧《大染坊续》。
望采纳!
4、谢宏的个人经历
谢宏 1979年出生于河南安阳,在他的童年时代的一次观影经历使得他萌发了自己的电影梦想 。1996年从新疆军区退伍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深造。1998年调入河南安阳电视台,从事电视行业15年,先后担任摄影、编导,导演,制片人。制作的纪录片《甲骨百年》《马家春秋》等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为自己的影视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独自创业来到北京,创立了紫岚德纳影视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先后拍摄了32集电视剧《第四片甲骨》、35集电视剧《大唐文宗》,被誉为行业内最年轻的金牌影视制作人、发行人。2012年策划投资拍摄以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的典型事迹为原型的电影《门把将军》。整部影片都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西藏高原地区进行实地摄制。为了更好展现西藏的自然风光,制作团队提前半年去西藏取景、采风。走过了巍峨雄壮的雪域高原,经过了神圣庄严的纳木错湖,克服了高原缺氧等种种艰辛,把西藏淳朴的民风和雪域高原原始又奇美的冬季景致,收入镜头。谈到为何会制作这部影片时,制片人谢宏说:“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好的剧本,剧本里呈现了西藏的壮美,呈现了李素芝将军的大爱。壮美有形,大爱无疆,两者巧妙的结合,撞击了我们的心灵触动了我们的灵魂,我自己也是深深被剧中人物和故事所打动所以才决心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幕希望可以将李素芝将军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正能量在整个社会发散开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影片于2013年十月一日全国各大院线同步上映,并赢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2013年公司发展壮大分别成立了“紫岚德纳传媒上海分公司”“紫岚德纳传媒经纪有限公司”公司旗下签约艺人:王超,陆彭,马岩,付滃,许媛媛,林玉佳。2014年“紫岚德纳传媒”正筹备新作,新的影视作品将很快与观众见面。
5、求副导演李真奇详细资料
著名副导演李真奇个人详细资料
李真奇生活照
出生日期: 1978年7月 籍 贯: 吉林
身 高: 183cm 体 重:82kg
学 校:北京电影学院
参与制作的影视作品:
2004年前
18集电视剧《青春在线》 外联制片 大连电视台
电视剧《离婚女子驿站》 外联制片 大连电视台
电视剧《漂》 外联制片 大连电视台
电视剧《素女的故事》 演员 广东省增城市政府
电视剧《完美爱情》 演员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 演员
电视剧《中华之剑》 演员
电视剧《三揭皇榜》 演员、现场副导助理 南京电视台
电视剧《明末风云》 演员
李真奇油菜花开的季节的剧照
2005年
电视剧《重症病房》 场记 南京电视台
电视剧《夏天里的蓝眼睛》 演员 马来西亚
20集现代电视剧《一言为定》 演员副导 演员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电视剧《武当 2》 演员 湖北电视台
2006年
20集现代电视剧《监察局在行动》 演员副导 演员 上海德森影视公司
2007年
30集年代电视剧《大唐儒将--开漳圣王》演员副导演 演员 湖北中部影视 中国文联
20集现代电视剧《雪琉璃》 筹备期演员副导 南京电视台
2008年
26集现代电视剧《情之缘》 演员副导 演员 上海电视台
电视剧《寻人启示》 演员副导 演员 南京电视台 江苏省台
李真奇在《三揭皇榜》中饰吏部尚书张万谦
2009年
30集古装电视剧《战神韩信》 演员副导 演员 广州星烁文化公司
30集年代电视剧《秋霜》 演员副导 浙江横店影视制作公司
2010年
电 影《王进喜的光辉岁月》 演员副导 长春电影制片厂
30集年代电视剧《第四片甲骨》 演员副导 河南安阳电视台
2011年
电 影《油菜花开的季节》 演员副导 演员 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
电 影《香格里拉的假期》 演员副导 上海银娱文化传播
2012年
电视剧《下班抓紧谈恋爱》拍摄中 演员副导演
本文来源于:中国模特连线
6、甲骨文成语第四字是‘舞’汉字对照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1-2]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3]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2]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7、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成就怎么样
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 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一)早期革命生涯
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由“五四”时期的诗人,北伐时期的军人,在被迫流亡日本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古文字学家、史学家,一名享誉学术界的大师。
(二)流亡中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正是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于1928年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而且因为没有职业,生活极端困难,全靠朋友接济。自己只能搞点文学创作、搞点翻译,来挣些微薄的稿费糊口,有时甚至连一只毛笔都买不起,要向朋友求助。但就是在生活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天从住处跑到东京,
把藏书颇为丰富的东洋文库所藏的一切甲骨文、金文著作,全部读了一遍。他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读书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发高烧,也没有停止研究和写作。正是以这种精神,他先后编辑了《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书,对甲骨文的搜集和传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卜辞通纂》是郭沫若在1933年编辑出版的,此书反映了郭沫若搜集甲骨的功绩。
该书的“别录”,将他在日本“所得公私家藏品之拓墨或照片,均选优择异而录之”①。《卜辞通纂》中除“别录”选录甲骨一百二十九片外,正编共“选辑传世卜辞之菁粹者”八百片,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等八项加以排比并考释,每一项后又做有小结。这样既可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每一类甲骨文的内容,还可以从每项卜辞的内容里了解殷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郭沫若另一部重要的甲骨文著作是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这部书与《卜辞通
纂》选辑传世各家“卜辞之菁粹者”略有不同,而是仅从上海大收藏家刘体智所藏的二万八千多片甲骨中,选出一千九百五十五片精品编纂而成。《粹编》一书在内容的分类上,大致与《卜辞通纂》相同,也对书中每一片甲骨做了考释。
《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所收的甲骨,主要是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前各家所藏
的珍品,而且不少是以前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未见的或遗漏下来的,在甲骨文字收集上足以矜傲于世。且郭沫若对各片的考释又多有创见,所以二书出版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
界的极大重视。直到今天,在甲骨文和商史研究中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搜集了大量甲骨文的基础上,郭沫若对甲骨文本身的一些规律,诸如文字的考释、
分期断代、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多超过前人的创见。他在甲骨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才华,横溢在《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 、《古
代铭刻汇考》和《续编》、《殷契粹编》、《文史论集》等专著和甲骨文论文的字里行间。
(一)在文字考释方面,郭沫若屡创新说。
1、他考释出臣民都是古代的奴隶,“以前顶大的官,是谓宰相。??说文上说是‘罪
人在屋下执事者’,也就是家内奴隶的意思。”②
2、他考释出“卜辞已有犁字,而且已引申为黎黑之黎,可见牛耕的使用已久。”③从
而证明了直到汉武帝末年赵国才开始使用牛耕的错误。
3、在研究了古代计数后,他作出了数字产生于手指的象形,古文一、二、三作一、
二、三,是手指之象形的判断,并认为“表数之文字自三、四以上将不免发生变例”。我国“数字系统大抵以四为界,由四之异体以至于九,则别为一系”,而“十之倍数,古文则合书”,“百与千之倍数亦合书”,“不足十百千之数,于文每加‘又’”,发现了从二十至八十的十倍数“合文”,并指出“九十之例迄今未见,其于殷文意必亦十上而九下,将来终必有出现之一日。”④
郭沫若还对十二支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把它解释为起源自巴比伦的十二宫”⑤
此外还考证了岁钺古为一字,殷代已知岁星,“以钺为之符征以表示其灵威”,“岁星之
⑥岁始孳乳为年岁字”等。
特别是《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两书中,郭沫若在文字考释方面有许多新见。第①
② 转引自.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8. 郭沫若.论古代社会[A].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7.
③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
④ 转引自.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2.
⑤ 同上.
⑥ 同上.
一,他解决了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所没能解决的问题,对殷代先王世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第二,他打破了罗振玉“王宾”为名词“称所祭之祖曰王宾”的旧说,考定宾为动词。第三,论定“衣”为殷城。“殷人自己自始至终都称为商而不自称殷的。??起先是用‘衣’
①字,后来才定为殷。??周人称商为衣、为殷,大约是出于敌忾。”第四,论证了凤为
帝史、云霓卜雨、殷王车驾之制、帝乙迁沫之说等,以及论定了殷先公上甲之后,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第五、从甲骨文中考察出商代在日出日落时均有祭祀,从而证明了《尧典》中“寅宾出日”及“寅饯入日”的记载的确为殷礼等等。
(二)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方面,郭沫若开创先河
虽然郭沫若没有亲身参加殷墟的发掘,但旅居日本的他,与董作宾不谋而合地发现了二百七十三年的甲骨文应有时代早晚之别。在他编纂《卜辞通纂》一书时,“初有意于书后附以‘卜辞断代表’,凡编中所列,就其世代可知者一一表出之”。但他在与董作宾的通信中,得知其《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正在撰写甲骨分期断代的十项标准,“文虽尚未见,
②知必大有可观,故兹亦不复论列。”《卜辞通纂》付印后,董作宾将《甲骨文断代研究
例》的三校稿本寄给了郭沫若,他还为之补充了第二期的贞人尹,并对董文中的羌甲、虎甲有所辩难。所以郭沫若和董作宾一样,是最早进行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学者。
(三)在甲骨文的断片缀合和残辞互补方面,郭沫若也发凡启例
可以说,郭沫若是较早地发现将甲骨的断片缀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1933年他在《卜辞通纂》一书中就缀合了三十片甲骨,有合四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596)、有合三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259)、有合二片残片为一整简的(如《通》730)。由于他的精心缀合,不少分离各书的甲骨文得以重新合为一家,为甲骨文和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殷契粹编》一书,也将断片尽量拼合,特别是《粹》112和《粹》113这两个拼合版,是殷代先公上甲后世次为报乙、报丙、报丁的铁证,为王国维《先王考》及《续考》增加了筹码,证明了《史记》的谬误是无需怀疑的。此外,他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卜辞纪卜或纪卜的应验辞,每一事都书刻在多片甲骨上,因此当甲骨片有残损的时候,不同片的残辞可以互相补足,重整为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后来的《甲骨文合集》 一书的编纂中,也是根据郭沫若的启示,尽量将残碎甲骨缀合并将同文卜辞按卜序集中一起处理的。
(四)在甲骨文的卜法、文例等方面的研究,郭沫若一枝独秀
他正确指出了“卜辞契例,凡于长骨分契成段者,左行右行率一律。然亦有参错互行者”。并以《殷契佚存》第二片的四段刻辞为例,指出 “一、二左行,三、四右行。左
③行者辞次由下而上,右行者辞次由上而下。两者所卜之时期不同” 。他较早地发现了甲
骨文“百又七旬又九日”(《通》788)的“验词”和“记用刻辞”,说“‘兹御’卜辞恒语,盖犹它辞言‘兹用’也。”④他也较早地注意到卜兆序数,认为这是纪卜的数字。至于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一书中所提出的“卜用三骨”的著名论断,已为安阳殷墟和藁城的考古发掘和其他资料所证实。此外,郭沫若还对“骨臼刻辞”做了研究,从其所刻的位置来观察,发现其性质就如同现今社会的书头或标签,并经过考证,指出“骨臼刻辞”只在武丁时期出现,其前其后都未发现,应该是这一时期的习尚是这样的。这一系列的发现,对于我们在甲骨文的释读、认知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虽取得如此成就,但郭沫若对科学研究从未有过一丝懈怠。直到年近八旬的高龄,他还对甲骨文的起源、用途、事类、程式、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从象牙工艺的工序,悟到古代整治甲骨和刻写文字时要用某种酸性溶液浸泡。为后来的学者指点了迷津。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3.
③ 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4.
④ 同上. ①②
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大胆创新,除了他学识渊博,批判并继承了汉学传统,精通古代典籍和各种古文字外,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因此他才能高屋建瓴,不少地方超过前人。
三、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进行商史研究
郭沫若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目的,是“要从古物中去观察古代的真实情况,以破除后人的虚伪粉饰—阶级的粉饰。??我现在即就诸家所拓印之卜辞,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古代”①从而对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他以甲骨文为重要资料,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下,在商史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著名学者张坚所说的,郭沫若对于甲骨文研究的主要贡献,不是甲骨文的搜集、整理、研究,而是在于他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他是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学者。
(一)早期对于商代社会性质的估计
1928年,郭沫若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利用所搜集和整理的甲骨文,开始进行商代社会历史的探讨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⑴中国的古物属于有史时期的只出到商代,是石器、骨器、铜器、青铜器,在商代的末年可以说还是金石并用的时期。⑵商代已有文字,但那文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象形图画,而且写法不一定,于字的构成上或倒书或横书,或左或右,或正或反,或数字合书,或一字析书。而文的构成上亦或横行或直行,横行亦或左读或右读,简直是五花八门。可以知道那时的文字还在形成的途中。⑶商代的末年还是以牧畜为主要的生产,卜辞中用牲之数每每多至三百四百以上,即其证据。农业虽已发明,但所有的耕器还显然在用蜃器或石器,所以农业在当时尚未十分发达”②根据这三个结论,他断言:“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起头”“在商代都还只是牧畜盛行的时代,那么商代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原始共社制的氏族社会,至少应该是这种社会的末期”③得出了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社会的结论。
基于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这一估计,郭沫若对商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考察了商代的渔猎、畜牧、农业、工艺、贸易等各方面的情形,指出商代的“产业状况已经超过了渔猎时期,而进展到牧畜业的最盛时期”“农业已经出现,但尚未十分发达”“在产业界的一隅已经有商行行为的存在,然其事尚在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之
④推移中”所以,当时还是考古学上所说的金石并用时代。
商代社会经济基础的这一特点,反映在上层建筑方面必然也呈现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郭沫若指出,甲骨文中许多有关“多母”、“多父”的记载,如“祖乙之配曰妣己,又曰妣庚”“贞又于父庚,贞又于父辛”等,是商代末年犹有亚血缘群婚制的反映。正因为如此,甲骨文里有不少以母权为中心的痕迹。这就是“殷之先妣皆特祭”,“帝王称‘毓’”和“兄终弟及”制度。而甲骨文里“今王称为王,仅先王称‘毓’,则女酋长之事似以退下中国政治舞台,而相距则当亦不远。”⑤反映了女酋长曾一度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事实。
(二)对商代社会性质研究的突破
随着文献材料、青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考古发掘工作有了一定突破,郭沫若早年对于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本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问题,否定了自己最初关于商代社会性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5.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19.
③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
④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7.
⑤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8.
虽然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商代的畜牧业还相当发达,但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甲骨文里田畴农籍等有关农业的字经常见到,例如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田的图形,“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得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字。”①殷人祭祀时经常使用酒等农产品的再制品,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事项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也反映了殷代农业的高度发展。
殷代农业的发展,是与大规模使用农业奴隶劳动分不开的。虽然殷代耕具还是使用蚌制和石制的原始工具,但甲骨文里耕田的人称之为“众”或“大众”,众字写成“日下三人行”,象多数的人在太阳底下从事工作,这种耕种的规模就原样的气势上看来也是相当宏大的。这些众或众人,在周穆王以后还是奴隶,在殷代的情形便可以从这儿逆推了。商代奴隶主利用超经济强制的手段,迫使大批奴隶在使用极其简单原始工具的条件下,产生了巨大的合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甲骨文中犁牛的犁字,反映了商代可能在使用耕牛,这也说明商代的农业生产力有了提高。
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历法,也取得不小的进步。甲骨文有关各种工艺品的记载和大量遗物的出土,反映了殷代手工业和桑蚕业已很发达,而手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特别是郭沫若在《读了〈记殷周殉人之史实〉》、《申述以下关于殷代殉人的问题》、《奴隶制时代》等著名论文,对商代是奴隶社会的看法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他对大量的甲骨文资料和新发现的考古材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说:“殷人的王家奴隶是很多的,私家奴隶也不在少数。‘当作牲畜来买卖’的例子虽然还找不到,但‘当作牲畜来屠杀’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了。主要生产的是农业,而从事农耕的众人是‘畜民’中的最下等”。如此等等,进一步证明了“殷代是奴隶社会是不成问题的”②。
郭沫若的早年著作,不仅对于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和文字考释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于中国古代许多史迹的发现,直到今天仍有科学价值;也正是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判,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带动学术研究的精神,使他敢于否定自己早年关于商代社会性质的不成熟看法,才为他后期深入进行商代奴隶社会史的研究和对古史分期等问题作出全面而系统地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继往开来,培养接班人队伍
(一)继承研究成果,开创新的贡献
郭沫若虽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非常重视并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1948年德国人亚多尔夫·米海里斯的 《美术考古一世纪》 再次出版时,他在序中写到:“我的关于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这部书把方法告诉了我”。“作者不惜辞句的教人要注意历史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地作科学的考察,要精细地分析考证而且留心着全体。”“假如没有译这本书,我一定没有本领把殷墟卜辞和殷周青铜器整理出一个头绪来,因而我的古代社会研究也就会成为沙上楼台的。”③
对于甲骨文研究的同行前辈,郭沫若也是很尊重的。他对于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都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即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结合 《史记》 、《山海经》、《 竹书纪年》、《楚辞》等书,有力地证明了《殷本纪》所载殷王朝的世系是可信的,并订正了先公先王的位次。郭沫若评价说:“为中国之旧学自甲骨出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
③ 转引自.王戎笙.开辟古史研究新天地的郭沫若[J].历史教学,1999.4. ①②
而另辟一新纪元,自有罗、王二氏考释甲骨之业而另辟一新纪元,绝非过论”①郭沫若也正是在这些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方法,运用先进的理论武器,将甲骨文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即使在建国后,郭沫若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关心着老一辈的学者。多次与他们欢聚一堂,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与他们共同探讨,他自己的文章在发表前也常常听取他们的意见,虚心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传承文明,培养新青年
在继承国内外前辈、同行的研究成就,在积极与其他学者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促进甲骨文研究的同时,郭沫若还非常注重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他热情关怀青年,特别是初学甲骨文 、金文和古代史的青年,很多都得到过郭老的亲切指导,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研究学者,打开了建国后研究甲骨文的繁荣局面。
我国第一部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就包含了郭沫若与新一代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郭沫若建国后对甲骨文搜集、研究和流传做出的新的贡献。在主编《甲骨文合集》的过程中,郭老热情鼓励新一代工作者,并亲切的接见了编辑工作组的几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并且一再叮嘱老一辈甲骨学家要注意接班人的培养工作。正是在郭沫若的工作热情和亲切教诲下,《甲骨文合集》陆续出版,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资料,而且锻炼了一大批新一代甲骨文研究人员,这是甲骨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事件。为近几十年甲骨学研究的日益成熟、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完善了甲骨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
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以及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进步文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虽然在学术界中,有人批评他是御用文人;有人认为他把理论放的位置太高,以理论领导学术,从而丧失了研究的学术性;更有人以其私生活对他大加贬斥。但是客观来说,郭沫若在甲骨文、史学等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抹杀的,而且他勇于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坚持实事求是,“错误是人所难免的,要紧的是不要掩饰错误,并勇敢地改正错误。”②他敢于在前人的肩膀上指正前人的错误并大胆创新。他面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关心下一代学者和初学青年,努力培养后继人才和社会的学习风尚??这一切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发扬的。
①
②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4.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
参考文献
[1]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68-174.
[2]王戎笙.开辟古史研究新天地的郭沫若[J].历史教学,1999.5,1-5.
[3]王宇信.试论郭沫若的甲骨文和商史研究[J].人文杂志,1980.8,21-29.
[4]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25.
[5]郭沫若.论古代社会[A].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7.
[6]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周扬.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⑴[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4-217.
(来源:《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8、急需关于甲骨文字体的图片和资料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题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主题关键词: 金石拓片
图片
Image
Image
原文
原文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 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参考资料: http://www.9610.com/zidian/index.asp?key=%BE%EA
9、甲骨文的发掘地点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姬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 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中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2013年07月11日,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发现,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比甲骨文还要早。
殷墟甲骨刻辞的发现亦为研究商代历法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数十年来在这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1945年在四川石印出版的《殷历谱》是董作宾以12年时间利用甲骨文等资料撰写的研究殷代历法与周祭祀谱的巨著。在本书第一卷中提出商人采用干支纪日,一直连续至今日而未间断;商人之月为太阴月,有大小月之制(小月29日,大月30日),过14或16月后连置两大月;他认为当时采用阴阳合历之年,故有置闰月之法,19年而7闰,并依其新旧派之分的见解,指出旧派(如武丁)年终置闰(设13月),新派(如祖甲)则为年中置闰。在第三卷他还讨论了卜辞所见日、月食,企图证明当时已有古四分术与正月建丑之制。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进一步肯定了董氏的一些说法,同时作了修正,认为年终或年中置闰在一个时期(祖庚、祖甲)内曾并行。但陈氏批评董氏所提出的殷代历法为古四分术及正月建丑之说,认为“是完全错误的”。1981年出版的由天文史学家撰写的《中国天文学史》肯定了董、陈氏对阴阳合历与大小月的看法及董氏提出的干支纪日从殷代至今未间断的看法,并肯定了年终置闰,但否定了殷代有年中置闰的可能性。
殷代以太阴纪月,治甲骨文的学者如董作宾过去多认为是朔日为首。上举《中国天文学史》与1984年张培瑜等发表的论文均认为应是以新月出现为首。同样的看法,日本学者薮内清在1957年即已提出。但1990年冯时发表《殷历月首研究》一文仍认为殷人是以朔日为月首,因为相对疏阔的朔还是可以通过观测取得。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有关商代地理的知识对于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文献中有关的记载寥寥可数,因此殷墟卜辞中出现的地名便格外引起学者的注意。开殷墟卜辞地理研究之先河者为王国维,他在1914(或1915)年撰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从当时已能见到的200余地名中选了8个距今安阳较近而又见载于文献的地名,考释了其地望。此时还谈不上地名间系联。真正为卜辞地理研究创立了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的学者是郭沫若。他在1933年出版的《卜辞通纂》(日本文求堂)中以商王田猎卜辞为研究对象(此种卜辞多附记当日占卜地名,即田猎驻地),通过同版几条卜辞干支之日差计算地点间的距离,而后又通过异版同名联系其他地名,从而结合文献记载建立起地理区域构架。此后,虽有不少学者继续开拓商代地理研究领域,但采用的方法皆本自于郭氏的干支系联法。至80年代末,治商代地理成绩突出的有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岛邦男、松丸道雄与钟柏生。董氏的成绩在于将黄组卜辞的征人方卜辞中经过地点系统地收集起来,按干支系联,借以考释其地望,并绘出路线图。陈氏则较全面地讨论了商晚期诸种地理结构,如大邑商所在之王畿地区与沁阳田猎区,勾画了卜辞地名网,并在伐人方路线上修正了董氏之说。李氏的专著将沁阳田猎区作了更细致的区域分划,更正了郭沫若将“衣逐”之“衣”释为地名的错误,指出“衣”当读为“殷”,训“同”或“合”。松丸道雄的著作则从理论上讨论了田猎地之间距离的推定方法,这是他超出其他诸家之处。钟柏生的论文集将卜辞地名作了分类,分为田游地理、农业地理、部族方国地理等。他详细评析了以前诸家研究的成绩与方法、观点上存在的问题,在田猎地名研究上虽仍主要采用干支系联法,但对辞例的条件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有关殷墟卜辞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是1994年出版的郑杰祥的《商代地理概论》,其特点首先是对地名作详细的文字考证,以求字识准确;其次是卜辞资料更为齐全,不仅利用了《甲骨文合集》,而且有《小屯南地甲骨》等新资料,是他书所未采用的;三是书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田野考古资料。
商代地理的研究虽然有较多成果,但由于卜辞资料本身的限制,对卜辞中出现的地名之地望的看法分歧仍比较大。其中最明显的如商王田猎卜辞中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田猎区究竟在哪里,如今即有河南沁阳、山东泰山、河南濮阳(及新乡以东、山东以西)三个地区三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