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清朝时我国的官方国名叫大清帝国还是中国?2、清朝经过了多少年
3、历史上大清帝国有多强大
4、为什么日本人扶植溥仪建的国只能叫"满洲帝国"而不准叫“大清帝国 ”呢?
5、到底是什么导致大清帝国毁灭?
6、清朝是如何灭亡成为中国的
7、慈禧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8、清朝皇帝排列顺序
9、清朝有几代皇帝?
1、清朝时我国的官方国名叫大清帝国还是中国?
清朝时我国的官方国名叫大清帝国。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出身明朝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是清朝的前身。
明末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明廷忙于对付内地流贼,疏忽了对努尔哈赤部的防范。前后两次在朝鲜的抗倭援朝,国力消耗巨大,从而给了努尔哈赤在东北做大的机会。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崇政殿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自此,大金国号停止使用。
扩展资料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朝 (中国历史朝代)
百度百科-后金
百度百科-中国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 清朝经过了多少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扩展资料: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发源与扩张
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努尔哈赤在与明朝决裂前,已领有建州之地,自称“收管我建州国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边疆”。经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时期的发展后领有今东北地区、外东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1644年多尔衮偕同顺治帝率军入关,随后指挥清军占领全明朝领地,统一中原,领有内地十八省。
3、历史上大清帝国有多强大
崛起时期凭三四百万人口,十几万军队,灭了大顺、大西和南明,鼎盛时期灭了准格尔汗国,疆域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附属国十九个,本部版图加上附属国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工农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三分之一,衰落时期仍能平灭太平天国,捻军起义,镇压西北回乱、收复新疆、西藏,通过外交手段保住东北,在西方列强吊打全世界的时候免于被瓜分殖民,至灭亡,还剩下1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版图,4亿人口,并通过洋务运动和立宪,为中国近代化工业、法律、教育奠定了基础。
4、为什么日本人扶植溥仪建的国只能叫"满洲帝国"而不准叫“大清帝国 ”呢?
日本人想要的是东北殖民地化,因此,他不可能让溥仪用清朝的名号,因为这牵涉到这个政府的政治地位。所以只能叫伪“满洲国”。
因为一者,伪“满洲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区别中国,等于是从中国先分裂出来。
二者,这个伪“满洲国”,“推选”溥仪为执政,然后再由执政改称皇帝(《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记载当时的板恒和溥仪对话),这样,会让溥仪的政治地位降低,更便于控制溥仪。
三者,清朝这个名号,经过历次复辟,已经臭了名号了,用来也没有多少作用。
5、到底是什么导致大清帝国毁灭?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一.近年来的“民国热”中,英国商人麦边浮出历史水面,成为灭亡大清帝国的重要嫌疑人。
乔治·麦边,男,家世不明,青年时期在英国本土混不下去,千里迢迢去了香港,在一家英国银行打工。后来他辞职单干,成立了以航运及烟草为主业的麦边洋行,迅速暴富。1903年,麦边把他的邮船和码头,以250万日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了日本邮船会社,从此麦边洋行转入金融界,成立了以经营橡胶园为主业的兰格志拓植公司。
麦边这厮,端的有眼力。19世纪是工业革命时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引爆了轮胎产业。橡胶是生产轮胎的重要资源,在股市上高开高走,一家公司发行的橡胶股,发行时每股10镑,迅速地涨到了每股180镑。资本无边界,上海租界洋商股票交易所中,麦边洋行的兰格志股票开始领跑,股价从100荷盾(1荷盾约合6钱银子),涨到了每股1500?1600两左右,吸收了大量本土钱庄和西商洋行资金。
本土钱庄中,正元钱庄老板陈逸卿表现最为疯狂,倾出自己的全部家当,还挪用钱庄的大量资金,向外国银行借贷,所有的钱都用来套购橡胶股票。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汪潮之中,普通职员甚至平民,也将发财之路赌在橡胶上,职员卖掉西装、小姐卖掉钻戒、太太卖掉皮鞋,把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橡胶股。
美国就在这时候果断出手——巴西橡胶园主产区铁路临近竣工,于是美国宣布限制南洋橡胶进口。伦敦股票交易所中,南洋橡胶股霎时间大跳水,上海的兰格志股票也应声狂跌。本土钱庄一家接一家迅速倒闭,形成连锁效应。正元、谦余、兆康三家首当其冲。而后倒闭名单越来越长,演变成一场空前大灾难。上海官方迅速地控制了倒闭钱庄的账本和当事人,开始查账却不曾想,这一查,却把个大清帝国,活生生给查死了。
二.股灾中第一批倒下的三家钱庄:正元、兆康和谦余,它们背后都有同一个人的身影——川汉铁路总收支施典章。他把川汉铁路集资款,放到钱庄里炒股,不料却在股市崩盘时亏损350万。那么,应该怎么处理施典章呢?专案组的态度是,板子重重地举起来,再轻轻地挠一挠——施典章被勒令退赔亏挪各款,收缴非法所得,罚金一万,交由地方官监管,一俟罚金缴清,即可释放。这不叫处罚,说奖励还差不多。专案组为何如此轻描淡写?施典章其人究竟有何后台?他什么后台也没有,就是川汉铁路这个摊子太烂,不知有多少人想对这个烂摊子下刀子割腐肉,可稍有不慎,后果堪虞啊!
三.川汉铁路摊子之烂,俨然已经成为清帝国的一枚不定时炸弹,愁得满朝文武,欲哭无泪。四川虽说是天府之国,但以当时的财力,独立修建铁路还是太不现实了。但有人知道修路是肥差,就大打“爱国悲情牌”,不停地反对列强干涉,要求自行集资兴建。
筹办者盯着的是四川百姓。百姓虽穷,尚可刮肉,于是在各地设立租股局,对农民强行征股。比如,南充等地以50两银子为大股,但农民断无可能缴得起大股的,那就再把大股切割为5两一股的小股,农民缴了5两银子,只能拿到张白条——官府承诺,等凑足了50两银子,就可以享受真正的股权了。集资方很清楚,对绝大多数贫苦农民来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凑足50两银子,集资方要的就是这个——如此一来,大量的散股就滞留在租股局的手中,无论是吃利息还是放贷,都是极肥的鲜肉。
干部们看到了希望,也就有了信心,就先对农民以“铁路捐”的名义收缴租股,然后再征缴税粮。缴不起租股的农民,就会被扣上“抗粮”的罪名,鞭笞棰楚,监禁锁押,因此卖妻鬻子、倾家破产者不知凡几。农民沦为川汉铁路的牺牲品,反而催生了“二级市场”的繁荣——大股东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农民手里的白条。可怜的农民不知道这是一个险恶的圈套,只想把手里的白条好歹兑现——但租股局紧接着又会催缴新股,大股东拥有的股本越来越大,农民反倒背上更为沉重的债务。
早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朝廷就对川汉铁路查过账。让朝廷绝望的是,四川这些大股东真是太狠了,在募集的800多万两银子的资金,有150万花在了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上,另有200万投资失败,损失殆尽——这就意味着,铁路寸土未动,募集来的钱已经有一半被大股东们祸害没了。
对川汉铁路这个烂摊子,认识最清醒的,是朝中的内阁侍读学士甘大璋。据他计算:川汉铁路预算在9000万两左右,如果依靠盘剥当地农民募股,每年最多不过募集800万两,全部股本募足超过十年。就算川汉铁路硬着头皮开工,也只能一年修一小段,等明年募到新股,再修后面的一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段。可最多不过几年,后面募来的新股,还不够偿还前面募股的利息。而且新路未修,旧路已坏。所谓修路不过是一个无底洞,不具丝毫可行性。
但川汉铁路的大股东们,表现得极为淡定。他们认为,朝廷有必要替他们埋单,接下这个烂摊子。“橡胶股灾”事件,再次打开了川汉铁路这只恐怖的魔盒,股东们争斗激烈,不断有人入京告状。朝廷认瘪服输,咬牙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可没想到的是,这又中了大股东们的妙计。
四.铁路从“商办”收为“国有”的政令下达之后,湖南和广东一起鼓噪起来,而四川却表现得极为温和,庆幸总算是摆脱了这个烂摊子。可等到朝廷下令四川停止租股,不许再强迫农民认购股权时,大股东们不乐意了,他们明确拒绝这道命令,要求朝廷把此前的亏空承担起来。如果朝廷还有一点儿理性,像对待施典章那样厚待大股东们,朝廷也未必非死不可。可是朝廷实在受不了这群贪官污吏的嘴脸了,耐性到了尽头,竟然下旨斥责曰:所收路款侵蚀已多,有不可告人之处,一经宣布,此中底蕴,恐不能始终掩饰。
此语一出,股东震怒,四川保路同志会宣告成立。股东大会的副会长发表讲话,大意如下:我们为爱国而来,如今爱国必先破约以保路,因而能帮我们破约保路的就是爱国者,即使是仇人,我们也亲近他??被盘剥得骨头透血的乡民们顿时群情激愤,署名入保路同志会者超过10万人,连和尚、老道都加入了进来。
四川总督赵尔丰吓坏了,拼老命地给朝廷打电报,央求朝廷认瘪服输,不要惹大股东,股东凶猛??没用,时在1911年9月7日,数万保路同志会会员包围了赵尔丰的衙署,枪击事件发生,历史从此注定四川乱起,朝廷急命武昌新军奔赴弹压,行至途中,武昌城中一声枪响,辛亥革命应时爆发。
四川总督赵尔丰,就这样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据史学家雪珥研究,保路同志会之所以逼迫赵尔丰,是因为此前他发现租股利息被股东鲸吞,愤怒之下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结果开罪大股东,播下了日后被以革命名义残酷处决的种子。
五.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要复杂。
中国最后一个皇权王朝的灭亡,就是从英国人麦边的兰格志股票开始,揭开了四川铁路的盖子。而朝廷对施典章的处理,又引发了四川股东的内乱,最终由“铁路国有”而导致大股东发飙,掀起保路运动,成功将大清帝国掐死。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自此,邦分崩离析!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6、清朝是如何灭亡成为中国的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
之后又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服装变迁:
在清朝(1644年~1911年),受剃发易服影响,中国男子都是被迫强制,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聘德国教官训练,军服也参用德式,夏用黄卡叽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裤帽。
1895年,袁世凯采用德操编练新军,官弁军衣靴鞋均仿德式,颜色一律纯用黑色,“在营军衣均须窄小,尤须大众一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记载: "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无别"。仿效西洋式样的新军军官军服,全国推行新式陆军训练军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项。
清末新军出现了一些改变,1905年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军服制度和军衔制度。鉴于清新军改换日本军服后,长辫无法塞入军帽中,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练兵处建议准予军士剪辫。《大公报》趁此时机,再次发起剪辫易服的讨论。清政府为了不给舆论以剪辫易服的口实,竟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而当时孙中山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孙中山先生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
扩展资料: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王朝的覆灭
7、慈禧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慈禧,全名为叶赫那拉-杏儿,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女强人,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天下的女人。
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四十多年的她,后半生可以说与清朝晚期的国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企及的巅峰。那么这个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她苦心维持的清王朝摧毁的呢?(图一慈禧)
她出身于满洲中底层官宦家庭,在17岁时被纳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妾。咸丰帝本人约有18位嫔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慈禧只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妃子。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恋,她竟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这便注定了她接下来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丰也是个悲情皇帝,即位时承继的便是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到了他这个时候,落第举人洪秀全在广西聚众起义,以至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国内纷乱不已,洋人们偏偏也要凑热闹。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由海路自广东一路北上京津,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首都北京也沦陷敌手。咸丰帝携慈禧等人仓皇逃往热河,心力交瘁的咸丰在承德抑郁而终。(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临死前命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辅政,慈禧作为继任的同治皇帝的生母,正式进入历史的权利舞台中央。慈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由于不甘心肃顺等人把持朝政,便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权力,史称“辛酉政变”。
这场政变并不是国家未来前途之争,因为政变双方均是王朝的维护者;这也不是理念之争,慈禧虽是稳健的保守派,顾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恭亲王奕?虽是明了形势的开明派,肃顺此人亦是一个开明的满洲亲贵。这场政变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倾轧,以我生敌死的方式来确定谁做帝国未来的“当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灿烂的26岁便早早守了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件极为不幸的事。这一现实导致她不得不把自己过剩的生命热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权力千百年来本身就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兴奋剂,这又反过来弥补了她生活的失落。此时,政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义。(图三)
当然,她还有自己由衷疼爱的儿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所作所为无不是为自己儿子的将来作铺垫。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时,她的政治欲望还是有所克制的,毕竟儿子才是她寄托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命运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彻底失去了亲情上的依靠。
由于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帝位悬空,接班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头等大事。同治死后仅两个小时,满洲亲贵便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会议中,军机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年富力强的宗室,这无疑最为符合帝国的当前形势。决意紧握权力的慈禧断然拒绝,为了保证手中权力的长久保持,最终竟立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幼儿,这就是光绪帝。(图四)
光绪帝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也就是说,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有心作为的光绪帝曾主持过对日甲午战争,也曾无惧重重阻力奋力变法,但也由于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于瀛台,成为事实上的囚徒。
慈禧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她也有强国雪耻的意图,对洋务派也进行一定的扶持。面对列强,她也有强硬对抗之心。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战,所有的西方列强都被当做敌国。冲突很快引发战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这已是帝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后也发布了预备立宪,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绪帝死后仅一天,慈禧也与世长辞。在临死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再次重复了三十四年前的选择,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完全无视帝国危机已多么严疴。其死后仅仅三年,清帝国便轰然倒塌。
平心而论,清朝灭亡的根本责任不在慈禧,这是时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个人的责任,但她既然处在这一位置,得与失是相应的,其必然要承担国势颓倾的责任。纵观慈禧一生,有人评价她“毫不作为”,这可以说是对她极大的误会。事实上,她是那个时代最为“作为”的人,为了清帝国的千秋万代而殚精竭虑。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凝聚在她这一强势“核心”周围,支持洋务派,进行军事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但如果我们因为看到她的作为而对她产生肯定之心,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她尽管维持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她的“作为”也导致后来清王朝的毁灭。(图五)
清朝专制帝权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将灭亡却不是必定的。诸如亚洲日本、泰国,乃至欧洲的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虽然丧失,但王室却长久传承。辛亥革命成功后,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当的优待。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度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但慈禧却错失了这一机会。她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固执的追求绝对帝制,顺应时势主动恳切地施行立宪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也许皇室还能长久保存,但她却拒绝如此。
慈禧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则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上。当时形势已如此危急,帝国急需一位年富力强、聪明睿智、开明进取的优秀君主,而慈禧为了守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帝死后却立了一位幼儿,这使得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光绪帝年长成人后,出于自己的权力私欲,她再次严厉打压积极进取的光绪,进而失去了第二次机会。光绪死后,又立了一位更为年幼的溥仪,所有的机会都被其抛弃,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图六)
细酌历史,慈禧可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但谁又不是呢?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历代君王,林则徐、奕?、肃顺、李鸿章、洪秀全,乃至之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哪一个人生中没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剧的大时代环境里,所有人都将受到时代环境的责咎。
8、清朝皇帝排列顺序
按照时间来排列,清朝十二位后金大汗与大清皇帝的顺序如下:
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
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
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
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
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
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
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
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
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
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
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
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
扩展资料: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入关后共传十帝,国祚276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中国历史朝代)
9、清朝有几代皇帝?
清朝十二位皇帝是指(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
第一个皇帝是努尔哈赤,第二个皇帝是皇太极。
扩展资料: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后金,但都被击败。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正式开始了灭明的战争。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远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以为明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随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号康熙,是为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发展最快的一段时期。康熙之后,继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明主。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发展时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统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国力更加昌盛;加强了同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联系,稳定了清朝对各族的统治。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