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大明王朝》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16 07:08:10 浏览次数:273
关于《大明王朝》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大明王朝1449和1566有什么区别
2、大明王朝1566 说的是什么故事
3、大明王朝。是那个朝代
4、大明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5、求对大明王朝的评价
6、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
7、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好看
8、《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
9、《大明王朝》讲的什么?

 

1、大明王朝1449和1566有什么区别


剧集的时代背景不同:

《大明王朝1449》截取了1449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事件,讲述了明朝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两代帝王阴谋与情仇,功高盖主的救时宰相于谦残酷被害的千古悬疑。

《大明王朝1566》演绎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朱厚熜所在位时发生的历史时间,朱厚熜在位时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朝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扩展资料:

《大明王朝1499》影评:

这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但可能是剧本不好,还或者其它原因,让人觉得有点遗憾。

开篇于谦平叛,引出桃源王说的“民为重”的话题,到英宗听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最后被也先生擒。从此,于谦就像独木撑天一样为大明王朝解危渡难。

其实,我是觉得很奇怪的,难道堂堂一个国家只有于谦一个人能干?还有就是郕王,真那么胆小如鼠?个人觉得,导演肯定没有仔细研读这一块历史。中间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才把这部剧看完

其中太后倒是挺深明大义的,关于景泰帝,觉得对于他的帝王心思拍的不错,但对于治国理政,仿佛除了听于谦的就没有别的了

至于英宗皇帝土木堡一战,伤亡情况应该是一半,但拍出来就像全军覆没一样。要知道,秦将白起一战灭亡赵国40万的历史是不多见的,更何况是50万没有投降的大明军队。而且还是在大明境内。感觉有点玩笑。

大明反击瓦剌,北京九门出兵,这个场景拍的还是不错的,画面以及整体效果都挺好。中篇讲于谦改革,重振大明。其中很多施政方针触及权贵利益,这也为下文于谦生死抉择中很多大臣写的杀字埋下伏笔。从土地纳税,边境制度,纳税。以及于谦一贫如洗生活境态。民为重三个字渗透到这个明朝官员的生命之中

结局处,在政变的关键时刻,面对瘟疫灾害与关乎个人生死的宫廷斗争,他选择了百姓。面对成千上万的瘟疫百姓,他用真诚,与民同生死再次印证了自己的信仰“民为重”。

其实,无论“救时宰相”还是“于青天”他都当之无愧,他是用行动与信仰活着的人。虽与岳飞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其实无论古今,一个优秀的官员虽不能成为百姓或者社会追求或者寄托希望。但再完美的社会或政治制度都要靠人去执行。故优秀的施政人员并不比良好的制度重要性低。毕竟,民为重!(2015年12月22日 辰武评)

参考资料:豆瓣-贯穿始终的“民为重”



2、 大明王朝1566 说的是什么故事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该剧于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首播,2017年2月13日于优酷视频网络独播。

扩展资料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明朝嘉靖45年间为历史背景,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刻画了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

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新锐而独到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时代精神,向观众朋友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灵魂和情感的冲击。

尤为可贵的是,学界权威们对于《大明王朝·1566》给予了一致高度的评价。思想理论界、文化理论界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明王朝·1566》用当代先进的科学历史观,并运用了当代艺术审美手段,对历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动的解读。

该剧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并不仅仅满足于表现那些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在这些故事里面展示了命运的逻辑。将我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


 

3、大明王朝。是那个朝代


明朝(1368-166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二十帝,享国294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 ,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 ,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 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 ,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 ,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王朝。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
 

4、大明王朝是怎样灭亡的


中国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从公元1386年建立到1644年被灭亡前后经历将近300年。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也算的上是存在时间较长的王朝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皇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他的儿子朱棣和亡国的皇帝朱由检。在这上要说上一句的是明朝的亡国皇帝在历史上算比较有名的了。其一,距离现在比较近我们知道他的事情较多。其二,他很有争议性的,争议在他到底是昏君还是明主。是否因为他的无能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这里我不谈朱由检的能为主要谈一下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关于大明王朝的覆灭也是存在很多的争议的,有说是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所推翻的,还有说是被大清的八旗子弟所推翻了。还有说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所至,总而言之说法不少。其实大明王朝的覆灭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是综合原因所制。内因和外因都站了相当中的分量。先说说内因,大家都是知道明朝末年宦官专政,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宠信大量的谗害有才华的大臣和正直的大臣,只要不是趋炎附势于他的,不和他站在一起的全部要铲除。结果弄的满朝上下都害怕他,都依附与他。还有期间特务机构东西二厂的横行,这搞的动摇了国本。这样是因为到处都是特务都是探听消息的人,使的下面的官员还怕自己出事,说什么做什么都十分的小心。把注意力没有放在为百姓和社稷上而是防在了防范上。对于百姓都害怕自己说错了话被听到成了官员的替罪羊和特务们邀功的砝码。弄的人心向背不论是官员和百姓都对朝廷产生了不满情绪。这可以说是明王朝开始灭亡的序曲吧。皇帝不理朝政,百姓被官员践踏压榨贪官污吏盛行,弄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到后来虽然是铲除了魏忠贤但是已经有些晚了,因为国之根本已经让他弄的动摇了,一些正直和有才能的大臣已经被陷害的所剩无几出现了人才层次上的断层。其实应该说在明朝的嘉清年间明朝就已经走向衰败,只是没有闹的那么厉害而已。百姓中流传的一句话“嘉清嘉清家家干净”。在后来的皇帝中也是没作为的中庸之辈,没有能力给明王朝带来中兴。可以说皇帝的昏庸无能是最大的内因之一。 还有就是用人不当,文官是治国的而武官是定国的,明末文官里面皇帝重用的人里没有一个有大能力治理国家的。在看看武将里面,有大作为的没有大的兵权,镇守要地辽东边关也是无用之辈好容易出现一个有才的还的受庸才的制约。例如:闯王李自成虽然是带兵杀进北京的紫禁城但是这个时候明朝还有驻守山海关的大军在,还有南方的一些军队武装在。可是在还不算完全被灭亡的关键时刻。吴三桂反了,这个是大大出呼最高统治者意外的,自己信任的手握重兵的大将居然又投靠了第三势力清八旗。本来抽调些军队来援助北京是可以的。如果皇帝当时用人得当也不至于出现这个问题,这个事件直接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还有在这之前明朝出动大军准备灭清也是大败而回,揪其原因还是用人不当。领兵的统帅在没有左右驰援的情况下贪功贸然进军,在被清军包围后又指挥不当全军覆灭。一个人的使用不当导致满盘皆输。剩余部队也是在没有真正的统兵大将带领下被消灭的。如果伐清使用能征惯战的统帅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那次兵败后果还使的明朝和清朝的军队数量出现了失衡,明朝已经处于了下风。 在就是军队武备的松懈,在后期该用兵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士兵根本无法和闯王的起义军及清八旗相抗衡。没有好的训练哪有战斗力可谈了呢,在边关太平了二百多年了早已忘了军队的重要。在有没有把八旗兵放在眼力也是灭亡的直接所在。没有在乎东北的少数民族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势力。在意识到危险出兵征讨时又损兵折将,真正想加强军备的时候已经晚了。时间是不等人的,人家是准备好了才和你动手的所以你已经没有在准备的时间了。大家都知道在明王朝的时候火器开始广泛的使用了,可是在明末年间出现了倒退没有发展。清八旗兵的骑兵非常厉害,明朝的军队在骑兵上是不行的本可以借助火器上的优势来弥补骑兵上的弱势,可是没有新的发展火器又年久不用射程上太近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接着在说外因,明王朝是同时受到农民起义军的围剿和在自己东北面清八旗的进攻。在中原和关外处处失败,有限的兵力被两个势力同时攻击也让明王朝显的力不从心。 在关外和清八旗的战场上,辽东边关驻军是不少,可是在关内的驻军是相对的少了许多,相反的是要驻守的城池很多。清八旗子弟训练有素,各个勇猛善战。清当时已经基本平定了关外的各个部落实现了部落的统一,而且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又深得民心,在几次大的攻城战中又使的明军败北,最后明军退守在几个大的城市中不敢出来进攻只能防守。最后明军被逐个击破,数量在不断的减少,援军又迟迟不到。结果导致在关外被完全消灭。清八旗利用明朝没有兵力在进攻的时候,清在这段时间没漫漫地消化了所在攻占城池,统一了关外全境。整顿军务休养生息力图发动对明朝的入关之战。 在中原战场,起义军的部队北上进攻北京城。路上虽然遇到抵抗可是也没有阻止住他们进攻的步伐,明军大范围的溃败。起义军在途中建立了顺政权。使的起义军更是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接着一直杀到了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并且一举拿下了北京。逼的皇帝上吊自杀,明朝被表面意义上的灭亡了。这个是民心所向的原因,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压迫的越狠反抗的就越激烈。如果不是明王朝不得民心也不会接连失手了那么多的城池。军队的不作为也占了一方面但是很大的一方面还是老百姓的不拥护。随后清军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奠定了清王朝的基业,可是到这个时候明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灭亡,皇帝虽然死了但是还有皇族在,还有拥护他们的大臣在,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后他所建立的政权灰飞湮灭,给了残明建立南方小朝廷的机会。他们跑到南方收集残余军队又建立的一个在历史上叫南明的小朝廷。但是清军没给他们多少时间,他们也没有那个实力恢复大明王朝的天下,换句话说他们逃出去的贵族王爷也是些废物。在不得民心和清八旗的践踏下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内因和外因都是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其中内因是首当其冲如果不是皇帝们的无能,如果不是用人的不当,如果不是自信实力没拿清八旗当回事,可能,可能,兴许不会灭亡,假如出现一个英主也兴许会有转机。外因也是决定性的,在明末八旗政权已经建立,他们的强兵利马对付腐朽的明朝也是占了上风的,恰巧农民起义军又在明王朝的腹地爆发。哎~!心关键是民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统治者的暴政加上酷吏使的老百姓不站在明王朝的一边。总上所述明王朝的灭亡不是单单一个或两个原因是导致的,而是集合和多方面的因数最终致使大明王朝大厦的倒塌。
 

5、求对大明王朝的评价


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能看的好看的电视剧之一。在中国拍的电视剧中,能看的好看的到目前为止不超过10部。大明王朝是其中的一部。

这部戏的剧情基本上尊重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没有胡编乱造。

人员刻画的非常逼真,非常喜欢里面的:海瑞和嘉靖!

服装道具无可挑剔,至少让人看上去那确实是大明朝。不象现在绝大多数的古装电视剧的服装造型,千奇百怪,花里胡哨,完全是现代人弄的现代服装说的现代台词去演一个古代的人与事。看起来不伦不类,恶心之极。剧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海瑞进六必居买酱菜,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给海瑞包的酱菜,一个阉萝卜,一个雪里红,还有包酱菜的荷叶,捆绑酱菜用的细绳,绝对给观众一种重回大明朝的感觉。剧中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的精细,在中国的电视剧里也算是不多见了。

人物对白提炼的精致,既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与味道又能让观众听懂看懂,对话简洁流畅,可以看出这部戏的编剧写的很严谨与小心。

至于缺点,这部戏确实有些剧情脱节的地方,尤其是严嵩倒台,似乎太快太突兀了,尽管尊重历史,个人认为前期的铺垫还是有些不足,剧情不够紧凑
 

6、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


从历史角度来讲,电视剧肯定是与当时的史实有很大出入的,因为导演和编剧不是来还原历史的,观众也不是来看《明实录》和《明史》的。观众要是实在想纠结一下真实的历史,那么他们大可不必跟电视剧过不去,先人留下了这么多史籍就是特意为这些人考虑的,光是《明实录》就有十三部,共两千九百零九卷。
另外,我觉得导演和编剧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程度肯定是要高于绝大多数观众的,而且整部电视剧的历史味道也相当浓厚。

从服装来讲,虽然我没有研究过明朝的服饰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认为剧中的服装穿在演员身上没有一种“道具”的味道,好像明朝的官员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子。相对来说,《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的服装就被他们穿出了一种道具的味道。

其次是台词的设计。虽然《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不如《三国演义》那样全像文言文的样子,但是我觉得还是颇具古风的,编剧应该是下了不少功夫。剧中台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一句台词都为一个专属人物打造,台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严嵩的老奸巨猾、严世蕃的专横跋扈、徐阶的沉稳和变通、高拱的激愤和刚正都通过台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剧中每个人都有相当鲜明的个人特点,即使是处于同一阵营的徐高张都大不相同。观众甚至可以做到不看画面、不听声音,单看台词就能分辨一句台词是谁说的。
还有就是台词经得起揣摩,特别是嘉靖的台词。剧中的大臣们都在殚精竭虑地揣测圣上的真实想法,谁猜对了谁就赢了。观众也在猜,同时还为剧中人物提心吊胆,这真是一流导演、编剧和演员才能给予观众的一流观看体验啊。

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精彩的。陈宝国把嘉靖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他演员据说都是演艺界的老戏骨,扎实的演技真不是盖的。幸亏导演没有找什么当红小生,我是真心不看好《兰陵王》冯绍锋等人的演技。

再次是场景的布置,单是嘉靖皇帝所处的那个宫殿中的光影变化,还有宫殿里各种声响,还有各色人物在这里辩论、下跪、认罪,还有那诡异的太极都有一种无法演说的美感。我不是影视专业的,说不出专业的见解,但是,每次看到宫殿内的场景,还有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与明争暗斗,我都觉得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还有就是剧情的进展。我可以说《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是可以和一些美剧、英剧相媲美的。剧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可以说是一环扣一环,更为难得的是情节的双线发展。剧中的两个中心人物是嘉靖与海瑞,这两个人也代表着两条线的情节发展方向,一个代表着中央,一个代表着地方。而严世蕃、胡宗宪、张居正、杨金水等人就是这两条线的连接与过渡人物。
剧情能够在两条线的剧情来回切换,过渡自然,虽然看似分离,但其实是两线丝丝入扣,互相推进。到后来海瑞进京,两线合为一线,剧情也迎来了真正的高潮。可以说海瑞进京之后的几集是全剧的精华之所在。

这部剧真正难得的是导演居然在打擦边球的情况下让这部剧播出了(虽然最后还是不让这部剧在卫视上播了)。我看了这部剧之后第一个感受就是“这部剧居然没有被禁”。
剧中对于现实的影射是显而易见的,就算导演没有这个意思,我想大多数观众还是在这部剧中看到了现实的影子。
同样的内忧外患,同样的贪污横行,同样的移交权柄,同样的党同伐异,同样的鱼肉百姓,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同样的海瑞。
 

7、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好看


按观众和网友的比较来说,二剧应是不相上下,因为欣赏倾向和水平不尽相同。但这并没回答你的问题。简单的说,如果你想看史实多些,那就走向共和,如果你有些艺术追求,那大明更有价值。 武断点说,走向共和可能是最好的历史剧,因为可能时间点比较近,在可追溯性、真实性和还原性上,会略高于东周、贞观或雍正等高分历史剧,更因题材敏感,拍摄大胆而广受关注和好评。但大明王朝却有可能是最好的电视剧,超出历史剧范畴,可以拿到整个电视剧范畴来评价,如果只强调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刻程度和艺术高度,此范畴并不介意纳入英美日韩剧相比较,当然,这么说过于武断。所以,如果都想看的话,顺序一定要把走向共和放到前边,否则,领略过了大明王朝的细腻和精致,再看走向共和,挑剔的眼光很有可能让你看不下去,以致错失。 当然,前边说了,这是基于你对电视剧的艺术性有更高的要求。
走剧的厚度,体现在历史上,大明的厚度,体现在思想和内涵上。所以,个人更倾向于大明,始终觉得走剧趋向于纪录片,而大明趋向于艺术片,我喜欢看纪录片,但更向往艺术片。个人觉得大明这部剧,除了具备顶级电视剧的特质外,带给人的思考与智慧,会让人细细研磨体会,其艺术高度,非它剧可比,比高标准,还要高一个标准。
演员方面,走剧看的是一部分演员的努力加另外一部分演员的功力,而大明,看的是一部分演员的功力加另外一部分演员的天份(当然,女性角色和武行除外)。因为,我们可以说李鸿章、袁世凯和慈禧演的好,但对于嘉靖、严嵩和杨金水等一干角色来说,一句演得好,就明显不足以概之,包括如果仔细留意冯保、陈洪或牢头这种非主要角色,他们伴随着剧情发展所使用的表情和眼神,是一个普通演员再努力也未必能够表达出来的戏剧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演技的基石之上,更闪耀着天份。
尤其是细节上,已经精制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当然这里指的是镜头、配乐、人物表现和具体情节以及美术等关键细节,并不是指动作场面和烟火道具之类的,那种烧钱烧出来的细节,都不值钱。虽然只与走剧时隔三年,但张黎的艺术敏感性和美学功力在大明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演员、台词和无处不在的细节设置来说,如果光指望着在拍摄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和修改,是锤炼不出来一部神剧的,只有天份的组合才能做到。而这些细节点能否有效并且受力,也取决于观众能够细到什么程度。当然走剧也够细,但只是细在情节,并没有那么多精致走心的立体细节加以烘托,还没有做到一板一眼都是戏的程度,所以这方面没什么看头。
先抛开优秀的编剧和剧本不说,张黎为走剧打造了一个庄严叙事的体系,为大明打造了一个艺术和思想的舞台。
最后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说主角是海瑞,这视角就未免偏颇了点,没看清主线。 对于有厚度的剧来说,正义只是正义,却不是主题。整部剧想表达的思想,通过海瑞的批判,最终还是体现在嘉靖身上。即便是海瑞把君重民轻的错误扣在嘉靖头上,那本剧矛盾的根源也是嘉靖的错,而非海瑞的对,海瑞也只是一个矛盾的挖掘者而已,所以,关键的本末关系,在朦胧中透着清晰。
是否完美的社会制度和治国理念,都会永远客观的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对于政治观和历史观的判断和纠正,并不是戏剧的功能和责任。本剧始终想表达的并不是对与错或成与败,而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凝视那些在历史滚滚车轮下,互相纠错着的平衡与智慧、因果与无奈,以及留给每个人透过这段历史故事,依据个人的水平和理解,所能够产生的,照进现实的斟酌与思考。
可惜的是,当今人心蒙尘,浅薄浮躁,本剧曲高和寡,续集胎死腹中,令人惋惜。
 

8、《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


谢邀。
细思恐极却有颇有受益的地方应该有两处,一处是贵公子高翰文被四个无赖太监脱光了衣服拦着不肯走,要留下与芸娘有不轨的证据;一处是吕芳终于回乡养老,去看望冯保,对冯保说即便他得了势,自己也回不来了。

一 破碎的高翰文 美好的贵公子
高翰文是个雅人,诗文好,通音律,理学上也有研究,世家子弟,颇有翩翩浊世公子的味道,因为他的文艺,所以他总会去相信一些美好的事情终会发生。这样的人,是最不适合混官场的。

他拥有政治理想,想着致君尧舜,否则他也不会提出“以改兼赈 两难自解”,那时候的浙江,明眼人都能看出实际是严党和清流的战场,这种烂摊子,胡宗宪想跑都来不及,他却想着去以学识本领为朝分忧,简直幼稚,他身在官场,身居翰林,搞的是理论研究,想着理论应用于实际,但却不明白为官的道理,这一点上,他倒是可以跟赵贞吉好好学学。

所以高翰文一到浙江,就被沈一石拿住栽了个大跟头。沈一石之所以能拿住高翰文,不过是沈一石的骨子里,也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太了解这种人的性格弱点。“雅人会因为清高而不合污,却不会因为清高而拒雅致”,所以沈一石给高翰文安排的,是当时文艺青年(也是自己)的终极梦想,绝版广陵散、抚琴的清雅女子,她同样热爱音律,并且颇有造诣,而且,曲高和寡,大龄(实际也不算大,二十岁)未嫁。

与音结缘,因艺生情,斯文元气,于斯两全,沈一石的文艺气质先让高翰文不再那么提防,芸娘的出现又让高翰文一时情迷,最终四个太监推门而入,告诉他芸娘是杨金水杨公公的对食,这简直是一场梦碎,甚至那些太监们自己把自己脱光拦着高翰文不让走,一个雅人,一瞬之间,从高雅梦一下子跌入了阴沉黑暗的现实。就在高翰文被拿住的当口,他气愤之下说的都是,“以后不要再弹广陵散,嵇公在天之灵,会雷殛了你们!”

这个情节实在也让我这个文艺青年忍不住要跺脚哀叹,为什么刘和平老师要对我们文艺青年这么狠心!我们相信美好,错了吗!但是更深的感触却是,果然如果真文艺,就不要入官场。官场,并不是一个仅仅靠学识、专业技能和好品味就能舒服生活的地方。

但高翰文的这一次堕入黑暗,以及他后来的表现,令我也深深的喜欢上了他。首先,他陷入了沈一石下的套儿,却没有被绊住,他最后超越了与芸娘的那一点黄泥掉在裤裆里的事儿,并没有担心自己的声名,这充分说明,他不是一个那么在意浮名的人,他心地纯正;其次,最后的他看出了芸娘妓女身份背后的善良,冒着“纳妓为妻”的风险,给了芸娘妻子的名分,为此,他的家人将他逐出家门,他也丢了官,但那一点明媒娶妻的坚持,展示了一个男子对爱人应有的担当。

但高翰文的故事也是一个恐怖故事,一个爱文艺的人,要面临的世道,是多么险恶,那些美好的背后,竟然都是肮脏的阴谋。

二 位极人臣的最好归宿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是一位最理想的朝臣,忠心,能隐忍,还会主动为主分忧,更难得的是,体恤下属,为人宽厚。他是个太监,却待芸娘与高翰文十分宽厚。他对芸娘说,“我们这样的人,有时候真希望别人般配。”

这得是多宽厚的性格与善良、大度,才能说得出这样的话。真因为如此,吕芳才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胸有波澜而面若平湖。

但伴君如伴虎,即便如此,吕芳也几次被嘉靖下放,监修吉壤,提前告老,这背后的考量,吕芳以一颗忠心,在慢慢靠近皇帝的想法,而他最终的进退,也是每一步步都在苦心孤诣,并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被告老还乡,嘉靖送他一张护命符,他拿来解救冯保。他对冯保来说,一直都是仕业恩师。冯保说,等我上位那一天,我接您老回来。他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真是听者心凉。是啊,到了那个时候,冯保得了势,即便是自己的老师,他又怎么可能让他在自己之外,另组势力,到时候即便老师不想,但一旦入了官场,有些事,又怎么可能由得了自己?再况且,新王即位,难免对前朝有一些改革,这位前朝旧人,在这其间,又如何让别人顾虑周全?

一个人,把官场看得这么清楚,却还保有一颗善心,实在难得。而细想下来,这身居高位,一不小心就是登高跌重,怎么可能不细思极恐?他把嘉靖给的护命符给冯保,也不过是保一个隆庆登基后自己的周全。

所以,当他们驶出京城,他让装疯的杨金水去把身子洗一洗,那杨金水挂着满脸溪水的恸哭,多么令人悲悯。当官,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今朝得势,你哪知明朝的性命还有的没的。在官场,真的是一件多么压抑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学,这生命,怎么可能愿意去接受这样的阉割与摧残。

但我还是会对官场中的那些心存改变思想的人由衷敬重,这些付出,如果不是因为那崇高的理想,又是因为什么?
 

9、《大明王朝》讲的什么?



《大明王朝》讲的是朱元璋把大元王朝的主力赶到了北京以外,不足百年的励精图治,天下太平,边疆一统,至明英宗登基期间大明朝进入鼎盛时期。赵锐勇和王彪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遍寻英烈足迹,八易其稿,创作出70多万字的文学剧本。


该剧将于谦一生"刚正清廉"和"再造大明"的两大人生目标及大明王朝由于腐败奢靡而逐渐由盛到衰的历史深刻地展示出来。王庆祥继续走一身正气的戏路,将于谦演绎得悲壮动人。该剧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让观众看到了当时的《大明王朝》是怎样的舞台,皇族之间的斗争是多么的无情,大臣们也各怀鬼胎,为利益挤破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