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小说正文

《敬畏之心》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4 08:42:24 浏览次数:213

关于《敬畏之心》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的知识您了解多少?下面为您介绍更多关于的问题


1、敬畏-什么是敬畏之心为什么说敬畏之心是人心灵的最高境界
2、敬畏-什么是敬畏之心为什么说敬畏之心是人心灵的最高境界
3、儒家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和敬畏之心
4、“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理解
5、一个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可以托付终身吗

关于《敬畏之心》资料大全 问答知识小说内容知识介绍:

 

1、敬畏-什么是敬畏之心为什么说敬畏之心是人心灵的最高境界


  人们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上进,惧怕并不是懦弱的表现, 而无所畏惧是更不是强势的表现。 诚然,这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是“无神论者”。我们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即使如此,人们在说如此的观念时,也曾戏谑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丢炸弹”。
   从事物不断发展的观点来看,科学要发展,历史要进步,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常规,摒弃落后的技术。但必须尊重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必须是通过可以检验的实验或符合逻辑的严密的论证。当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是经过慎密的数学证明的。即使如此,在当时,爱因斯坦也不能随意就可以说,他的理论就是真理。
  他也只能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牛顿定理不成立,而不是彻底否定牛顿的定律。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致使自然和气候背离原有的规律。
  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
 

2、敬畏-什么是敬畏之心为什么说敬畏之心是人心灵的最高境界


  人们因为“敬”而效仿,因为“畏”而上进,惧怕并不是懦弱的表现, 而无所畏惧是更不是强势的表现。 诚然,这两者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是“无神论者”。我们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即使如此,人们在说如此的观念时,也曾戏谑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飞机丢炸弹”。
   从事物不断发展的观点来看,科学要发展,历史要进步,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常规,摒弃落后的技术。但必须尊重基本的原则和规律。必须是通过可以检验的实验或符合逻辑的严密的论证。当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是经过慎密的数学证明的。即使如此,在当时,爱因斯坦也不能随意就可以说,他的理论就是真理。
  他也只能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牛顿定理不成立,而不是彻底否定牛顿的定律。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致使自然和气候背离原有的规律。
  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
 

3、儒家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和敬畏之心


  孔子说,他一生敬畏三个东西: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这里的“畏”不是恐惧,更不是害怕,而是敬畏,因敬而生畏,因诚而生畏。这里的“畏”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忧患意识。朱熹在这一节的注中说:“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理也。知其畏者,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
  而付舁之重,可以不失矣。”牟宗三也曾说道:“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的意识。……他(君子)所忧的不是财货权势的未足,而是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圣人焉得无忧患之心?他所抱憾所担忧的,不是万物的不能生育,而是万物生育之不得其所。”这里牟宗三与朱熹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基于神圣使命感的忧患。
  由此引出“畏”的第二层含义:诚敬。程颢说:“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正是深重的忧患,才发生了庄重的敬畏,这种敬畏之感渗透于儒家的整个学术和人生品格,成就为对待任何事物、行为和动作时所恒有的诚敬态度,即以崇髙的神圣感去承接人生的使命,完全没有不负责任、旁观者的冷嘲以及颓废的戏谑。
  而这也正是孔子眼中教育的目的。
 

4、“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理解


  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一命题仍有待心理学的证实。可是,如果将这句话修正一下,改为“恻隐之心,人应有之”,则能够找到充足的理由。   所谓恻隐之心,亦即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与关怀。而是否同情、怜悯、关怀弱者,直接关系到人的尊严的捍卫,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简言之,关系到以人为本道德信念的贯彻落实。   人常常以人是万物之灵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看来,动物的生存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法则所支配。因此,人没有理由抱怨猎豹捕食se马怎能那样“心安理得”,也没有理由谴责狼对羊的残忍无情,这一切都不过是动物生存法则编导的剧情而已。
  而人则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摆脱了动物生存法则的约制,达到更高的境界。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
  在《悲惨世界》中,当身为市长的冉阿让默默地扛起压在车夫身上的马车的一瞬间;在面临失事危险的飞机上,周恩来总理把救生衣脱下穿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那一刻;当伟大诗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子为秋风所破,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千古佳句的时候,无不生动地诠释着上述观念。
  试想,倘使生活的世界到处充斥着恃强凌弱的惨象,恻隐之心被冷漠之心乃至冷酷之心所取代,人的尊严又从何谈起?   关心人,关心人的幸福,乃是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道德情怀。而对弱者的关怀,显然有助于增进人的福祉。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弱者摆脱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赢得他们同样有权赢得的幸福和快乐。
  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又背起了上学的书包,眸子里重新闪烁出文明的火花;被拖欠工资的打工者在劳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讨回了自己的工资,并和家人过上了团圆年;生活陷于窘困状态已久的下岗职工在社区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燃起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身处寒冷之中的人们更需要温暖,孤苦无助的人更需要人们的救援。
  而人们对弱者的冷漠乃至欺凌,只能使他们的痛苦和不幸雪上加霜。人道主义历来对弱者蒙受的痛苦给予格外的关切,并把弱者痛苦解除的程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数。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同情关怀弱者,自觉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不仅如此,关怀弱者也是关怀我们自己。
  人类乃是一个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休戚与共。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对弱者给予应有的关怀,反而漠视弱者的诉求,损害弱者的利益,势必引起诸多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与震荡。而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任何人的福利都会受到危害。
  由是观之,关怀弱者就不仅是一种道义的要求,而且是明智的表现了。   是否具有恻隐之心,还关系到人格的提升与完善。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乃是仁德的萌芽,他甚至更直接地把恻隐之心视为仁德本身。“恻隐之心,仁也。”而仁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据。
  据此孟子说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就不奇怪了。也许我们不能完全赞成孟子的唯道德主义的主张,但恻隐之心在人的道性修养中的位置,对人格完善所起的作用则是不能忽视的。   经验表明: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不至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因而恻隐之心的缺失对道德人格造成的戕害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幸的是,现今确实存在恻隐之心缺失的事实。许多人在极端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将生活中的一切都浸泡在功利打算的冰水之中,恻隐之心只能在这一冰冷的打算中销蚀殆尽。也有人在剧烈的生存竞争中信奉弱肉强食的人生哲学,从而将弱者的不幸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而他们只能具有铁石心肠了。
  更有一些极端利己主义者,为了牟取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哪怕在弱者的伤口上撒盐他们也无动于衷,比如春节期间专门在火车上偷窃农民工钱财的小偷们。这一切无不提醒人们培植人的恻隐之心,克服恻隐之心缺失给道德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 。


5、一个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可以托付终身吗


一个不懂敬畏的人,一般不会把自己当回事,也很难把他人当回事的,这样的人最好远离一些


关键词: 问答 知识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