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理智与情感》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1 13:47:57 浏览次数:256
关于《理智与情感》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陈柏宇《 理智与情感》歌词
2、理智与情感人物介绍
3、《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对比着写一篇英语影评
4、理智与情感的内容梗概
5、理智与情感 英文简介
6、理智与情感的结局是什么?急~~~在线等~~~
7、理智与情感 章节概括
8、理智与情感的作品分析
9、理智与情感你怎么抉择?

 

1、陈柏宇《 理智与情感》歌词


理智与情感(歌词)

作词:林夕 作曲:Abe
演唱:杨丞琳&陈柏宇

遗憾到无助到难受到
残酷到到早上很怕张开眼睛
连望见墙上扑灰一片
都想到那张脸便逃命和怨命

这麽感性难怪无法撇清
已逝去感情早已没生命
这种反应完全是任性
告别唯有当擦亮眼睛

多少失恋者仍然健在
证实要放弃过去至找到未来

曾被爱同样有权分开
拒绝悔改
会死於爱海

一生本应该活在现在
挂念会美化了错爱永远受害
愁在理论像哲学精彩
说易行难无可奈

谁没有盲目过然后再
麻木过要恭贺得到比失去多
沉淀过明白过只不过
花开过最想念仍然是无花果

话虽不错人有时爱痛楚
太自觉可怜偏却没帮助
大千色相谁人凭甚麽
会令谁永世困在最初

多少失恋者仍然健在
证实要放弃过去至找到未来

曾被爱同样有权分开
拒绝悔改
会死於爱海

一生本应该活在现在
挂念会美化了错爱永远受害
愁在理论像哲学精彩
说易行难无可奈

如可这麽理智的话
那段爱可能是假
就与他哭到快乐吧
也许开心过总有代价 ha~~

多少失恋者仍然健在
证实要放弃过去至找到未来

曾被爱同样有权分开
拒绝悔改
会给感性所害

一生本应该活在现在
谁每日能开心喝采
最可惜理论如何精彩
那寂寞如何忍耐
~~end~~

2、 理智与情感人物介绍


前日在去伦敦的火车上,随身带了《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我已看至第一卷的最后一章,情节发展大概如下:书中的女主角之一Elinor Dashwood(“理智”的代表)与远亲Edward Ferrars订婚。Edward虽倾情于她,与她交往却显得不冷不热,且精神常常萎靡不振。Elinor的家人虽对Edward颇有微词,尤其Elinor的亲妹妹Marriane(“情感”的代表)更认为Edward是个了无生趣的人,但Elinor依然以理智保持着对Edward极大的尊重和对婚约极大的忠诚。当然,她也是爱Edward的。正在此时,她和她的家人偶然通过熟人结识了一对姓Steeles的姐妹。这对姐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品位不高,但对Elinor等尊敬有加,其中的妹妹Lucy更是经常找机会与Elinor粘在一起。一次,Lucy与Elinor外出散步,突然向她打听Edward母亲的情况。这使Elinor大为吃惊,因为她压根就想不到Lucy与Edward一家会有什么联系。Lucy吞吞吐吐了很久,才告诉Elinor她自己和Edward私订终身早已四年。Elinor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

What felt Elinor at that moment? Astonishment, that would have been as painful as it was strong, had not an immediate disbelief of the assertion attended it. She turned towards Lucy in silent amazement, unable to divine the reason or object of such a declaration, and though her complexion varied, she stood firm in incredulity and felt in no danger of an hysterical fit, or a swoon.

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一紧,连连感叹Jane Austen刻画人物心理的入木三分。此情此景与我曾几何时的经历是多么相似!在那一瞬间,整个人都似乎被霹雳一般的意外击中。但是在那个时候,理智仍然忠诚地支撑着面容和身躯的宁静……

随后,当Elinor慢慢地反应过来之后,她仍然怀着一丝的希望,再三向Lucy确认是不是她指错了人。然而,Lucy破灭了她的希望。她不仅向Elinor言之凿凿地确定他就是那个她爱的Edward,并且还向Elinor展示了藏在自己衣袋里的Edward肖像和Edward亲笔写给她的情书。随着这些无可辩驳的证据被依次搬出,痛苦也在一点一点地咬噬Elinor的内心。然而在这个时候,Lucy却在求她帮忙。她告诉Elinor,Edward的母亲是不同意这门亲事的,因此她要Elinor为她保守秘密——

“I certainly did not seek your confidence,” said Elinor; “but you do me no more than justice in imagining that I may be depended on. Your secret is safe with me.”

可怜的Elinor!可敬的Elinor!在这个时候,她本来完全可以借着这个要害,把此事闹得满城风雨,这样Edward就不会是Lucy的了,她就可以趁此把他抢过来。然而她成全了情敌。她依然忠诚地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把爱的希望留给情敌……

在Elinor的包容下,Lucy的话匣子打开了。她喋喋不休地向Elinor倾诉这四年来她和Edward是在忍受着怎样的相思之苦。她说她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她出策解忧,包括她自己的姐姐。因为她姐姐是个没有头脑的人,除了添乱什么都不会。而Elinor的理智和品格则让她觉得可以信任——

“I was afraid you would think I was taking a great liberty with you,” said she, “in telling you all this. I have not known you long to be sure, personally at least, but I have known you and all your family by description a great while; and as soon as I saw you, I felt almost as if you was an old acquaintance.”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因为类似——不,就是几乎相同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我像Elinor一样,本能地为她提供了建议和帮助,甚至不假思索就这样做了,连给自己回味痛苦的时间都没留下……

Fortunately for her, they had now reached the cottage, and the conversation could be continued no farther. After sitting with them a few minutes, the Miss Steeles returned to the Park, and Elinor was then at liberty to think and be wretched.

那个晚上,我就是这样度过的。

好在,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一切已成往事。

而Elinor的故事呢?我还要到书中去寻找。

我希望她幸福。我知道她会幸福。
可能我的回答达不到你要求,不过我好列出关系表
 

3、《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对比着写一篇英语影评


在观看过《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电影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两个故事 十分的相似,讲述的都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又都是发生在清一色女孩家庭的故事,她们非 贫非富,被上流社会顶层的有钱人看不起,处在上流社会的尴尬境地,又通过某种场合认识 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富家子弟, 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有热心的人为其搭桥牵线, 几番波折之后最 终得到了美满婚姻的爱情喜剧。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 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 社会等 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当时的婚姻 不仅仅是作为爱 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丽诺她们都出自 家中没有男子来继承父辈遗产的中产阶级家庭, 而她们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 唯 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 像伊丽莎白或是埃莉诺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遇到一个不 错的金龟婿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奥斯汀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遇见“金龟婿”时候的态度却 是不同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她十八九岁时候完成的著作, 故事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在遇到爱德华得时候表现出的是冷静, 含蓄, 且他的家人也并未因为 爱德华的社会地位而去巴结他, 爱德华深受埃莉诺一家人的喜欢纯粹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彬彬 有礼。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家人对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看起来就不 那么单纯了, 尤其是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宾利和达西的大献殷勤, 就显得她们十分 的功利。 两部作品虽极为相似, 但这样细微的对人物刻画的差别也许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 使得她笔下的人物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人物性格来说,两个故事中的长女埃莉诺和简都是是温柔贤淑,含蓄,沉着冷静的女 孩子。 当埃莉诺从露西小姐口中得知爱德华与露西早已订婚时她并未表现出她的难过, 虽然 十分伤心,但她却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没有做出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直隐忍在心, 直到安慰因失恋而伤透心的妹妹玛丽安时才说出了真相。 对于简来说, 宾利先生的不告而别 对她和她的家人就像是晴天霹雳,但是为了家庭的颜面,简只能把伤心抛在脑后,一个人逃 去伦敦的亲戚家中躲避邻里的闲言碎语。 作为家中的长女, 她们在面对感情的时都为了家人 的幸福和荣誉作出了让步。但是她们的妹妹就没有那么理智。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表白时, 她不计后果的直截了当的拒

绝了柯林斯的求婚。 玛丽安对爱情的认识过于感性, 喜欢感情用 事,相信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童话。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玛丽安比较注重外表,当忠厚 的布兰登上校向她表示好感的时候, 她却以貌取人, 觉得布兰登年老貌丑, 不是她的意中人。 她一味的爱上了花花公子韦德比先生, 完全不管不顾更加爱护他的布兰登上校。 两部作品的 长女和次女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长女的性格显现了当时英国社会所要 求的妇女应有的道德和贞操观,而次女聪明、机灵、大胆、富有思想和见解的性格却突显了 新时代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平等,自由。 金钱在两个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钱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牵引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原本富裕的达什伍德太太一家却因丈夫的去世家产被继子及其刻薄的妻子占 有,生活变得拮据,正因如此埃莉诺才有机会认识了温柔寡言的爱德华。同样面临家产被表 亲继承的班纳特太太一家为了保住家产, 永远过着富裕的日子不惜以女儿们的终身幸福为筹 码尽其可能的巴结有权有势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还特别的写 出了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与柯林斯结婚这一幕, 在他们的婚姻中, 就明显的存在着一种 靠金钱和财富维持的感情。夏洛蒂和柯林斯之间,彼此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过 着枯燥且平淡的生活。 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 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的四位男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于表达 内心的情感。 但他们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原因又是不尽相同的。 达西的不善于表达感情是源自 于他严谨、矜持和挑剔考究;宾利则是善良,开朗却缺乏主见,他难以判断简是否真的爱他 宾利从未问过简对他的感觉, 单方面的听从了达西的意见便不辞而别; 爱德华的不善于表达 则是因为他自己心中知道他与露西小姐还有婚约, 而他对埃莉诺的满腹爱意使得他在两个女 人之间摇摆不定, 布兰登上校感情则是因为成熟而内敛, 他对玛丽安的感情是给她足够的自 由。 从写作手法来说, 《理智与情感》中作者使用对比与反讽的方法。姐姐埃莉诺的理智与 妹妹玛丽安的感性用事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 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她非常有见识,顾全大局,遇事冷 静。而妹妹玛丽安,她则是“情感”的代言人。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 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 有些任性。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 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经过几次接触, 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 《傲慢与偏见》 在 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在丽迪雅与韦克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 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让班纳特太太轮番的受折磨。故事中那些在感情 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 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 毫 不妥协的态度、 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 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 善、美, 鞭挞假、丑、恶。 两个故事都得到了完美地结局, 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美好的 故事总有个与之相称的结尾,爱情从来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在婚姻中,金钱和物质是婚姻幸 福的保障,真挚的感情、相互之间的尊重、个人人格的独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我想,这 才是简·奥斯汀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4、理智与情感的内容梗概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姐妹,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5、理智与情感 英文简介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a novel by Jane Austen tha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11. It was the first of Austen's novels to be published, under the pseudonym "A Lady." The novel has been adapte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a number of times, most notably in Ang Lee's 1995 version.

  Plot introduction
  The story concerns two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 Dashwood (Elinor representing "sense" and Marianne "sensibility"). Along with their mother and younger sister Margaret, they are left impoverished after the death of their father, and the family is forced to move to a country cottage, offered to them by a generous relative.

  Elinor forms an attachment to the gentle and courteous Edward Ferrars, unaware that he is already secretly engaged. After their move, Marianne meets Willoughby, a dashing young man who leads her into undisciplined behaviour, so that she ignores the attentions of the faithful (but older) Colonel Brandon.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sisters' characters is eventually resolved as both find love and lasting happiness.

  Publisher Comments:
  A timeless tale of romantic manners and mores in which two vastly different sisters experience love and loss under the rigid view of British society.

  The life and work of Jane Austen
  Jane Austen was born at Steventon on December 16, 1775, the youngest of seven children. She received her education—scanty enough, by modern standards—at home. Besides the usual elementary subjects, she learned French and some Italian, sang a little, and became an expert needle-woman. Her reading extended little beyo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ithin that period she seems to have cared most for the novels of Richardson and Miss Burney, and the poems of Cowper and Crabbe. Dr. Johnson, too, she admired, and later was delighted with both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Scott.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of her life she spent at Steventon; in 1801 she moved with her family to Bath, then a great center of fashion; after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in 1805, she lived with her mother and sister, first at Southampton and then at Chawton; finally she took lodgings at Winchester to be near a doctor, and there she died on July 18, 1817, and was buried in the cathedral. Apart from a few visits to friends in London and elsewhere, and the vague report of a love affair with a gentleman who died suddenly, there is little else to chronicle in this quiet and uneventful life.

  But quiet and uneventful though her life was, it yet supplied her with material for half a dozen novels as perfect of their kind as any in the language. While still a young girl she had experimented with various styles of writing, and when she completed "Pride and Prejudice" at the age of twenty-two, it was clear that she had found her appropriate form. This novel, which in many respects she never surpassed, was followed a year later by "Northanger Abbey," a satire on the "Gothic" romances then in vogue; and in 1809 she finished "Sense and Sensibility," begun a dozen years before. So far she had not succeeded in having any of her works printed; but in 1811 "Sense and Sensibility" appeared in London and won enough recognition to make easy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thers. Success gave stimulus, and between 1811 and 1816, she completed "Mansfield Park," "Emma," and "Persuasion." The last of these and "Northanger Abbey"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

  The most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Jane Austen as a novelist is her recognition of the limits of her knowledge of life and her determination never to go beyond these limits in her books. She describes her own class, in the part of the country with which she was acquainted; and both the types of character and the events are such as she knew from first-hand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But to the portrayal of these she brought an extraordinary power of delicate and subtle delineation, a gift of lively dialogue, and a peculiar detachment. She abounds in humor, but it is always quiet and controlled; and though one feels that she sees through the affectations and petty hypocrisies of her circle, she seldom becomes openly satirical. The fineness of her workmanship, unexcelled in the English novel, makes possible the discrimination of characters who have outwardly little or nothing to distinguish th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es of mind and feeling of ordinary people is done so faithfully and vividly a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passion and adventure. She herself speaks of the "little bit (two inches wide) of ivory on which I work," and, in contrast with the broad canvases of Fielding or Scott, her stories have the exquisiteness of a fine miniature.

参考资料:http://www.artsdome.com/pride-and-prejudice/austen-reviews-1.htm


 

6、理智与情感的结局是什么?急~~~在线等~~~


姐姐和爱德华在一起了,因为爱德华的未婚妻后来因为爱德华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而嫁给了别人,妹妹最后嫁给了布兰登上校,因为在她看清威勒比的面目后发高烧时是布兰登上校守护在她身边,她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真心,总之结局比较团圆.
 

7、理智与情感 章节概括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
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
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姐妹,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
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
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
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
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来自ACG吐槽社团队~求最佳
 

8、理智与情感的作品分析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小姐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小姐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小姐,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小姐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小姐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小姐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小姐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小姐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9、理智与情感你怎么抉择?


最近欣赏了《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剧中展示了不同性格两姐妹处事态度及性格,给她们带来的不同人生与爱情。剧中的姐姐美丽知性、性格沉稳冷静富于理智,对待生活乃至爱情都充满清晰果断分析及认识。妹妹性格张扬、冲动、敢说敢做,富有诗书才华且充满感性。

一次偶然机会姐姐埃诺莉与哥哥妻子芬妮的弟弟爱德华相识,爱德华待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有着不凡的谈吐,与姐姐相同的价值观使两颗年轻的心拉近,互生爱慕,就在双方相见恨晚之时,无情冷酷且势力的芬妮看出端倪以弟弟需要找门当户对的富家女为由让姐姐知难而退,至此相爱的两人不得不依依惜别。虽然姐姐内心强烈的爱着爱德华,期待着爱德华能来看她,即使内心汹涌澎湃,但她表现出极力地冷静克制:诺大的地位悬殊使两人并不能如愿走到一起,除非爱德华能抛弃家族财产继承,然而对于爱德华对自己感情深度的不确定性,促使姐姐冷静看待事情发展。终于有一天,姐姐发现爱德华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向自己表达爱恋,是因为品行高尚的爱德华顾念着与有着四年恋情露丝的承诺,虽然他们之间已没有了爱意。最终与露丝曾经的交往被家族发现后,爱德华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势力的露丝转而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没有了束缚的爱德华大胆地向姐姐表达爱意,希望姐姐能接受自己的求婚,就在求婚的一霎那,一直冷静理性的姐姐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原本自己深爱的爱德华同样深爱着自己,但两人因为顾及他人感受以及同样冷静理性的头脑禁锢着原本深爱对方强烈情感,相爱的俩人最终相拥在一起。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

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

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理性与感性一直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总听人们抱怨自己为人处世不够理智,太感性了!

对此,在“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之一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关于情感与理智,作者朱光潜给出了不同于常规的独到论述,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情与理节选

1生命并不受理智支配

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所谓有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

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所。比方母鸡孵卵,其目的在产小鸡,而这个目的却不必预存于母鸡的意识中。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与姐姐迥异性格的妹妹玛丽安遇到了成熟但年纪稍长的布兰顿上校,布兰顿上校对才华横溢的妹妹一见钟情并展开追求,但妹妹认为觉得他固然人品可贵,但年长自己很多,认为自己应该找个年龄相仿的年轻男士。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威勒比,年轻且有着美丽蓝眼睛的威勒比帅气、待人温暖,与她同样充满着激情,这一切都吸引着感性的妹妹,她对威勒比一见钟情,随后两个年轻人展示了无所顾及的张扬的爱恋,以至让大家以为他们很快就会订婚,然而品行低劣的威勒比最后却无情地抛弃妹妹,与一位富家女结为夫妇,不堪打击的妹妹病倒了,在病中逐渐康复的她冷静地思索着自己的爱情,发现自己冲动的过往着实伤害了身边的人以及自己,认为爱情或婚姻即便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用充分的理智去驾驭它,随后在与布兰顿的逐步交往中,相同的爱好最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剧中虽然描写的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但实际上作者是想以这两个主人公为载体,来体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具有理智与情感这两种气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现实严峻的生活让自己过于理性,忽略或封闭美好情感,以使自己不会遭受可能的外界伤害;另一种人为了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有着显而易见的伤害,也飞蛾扑火,追求畅快淋漓的情感,所谓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具有这两种气质极端的人,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完整的交待,因为他们并没有如此而生活得如意,前者只会让自己唯唯诺诺,释放不了自己的真性情,后者可能会遭受到伤害。所以只有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平衡,在理性驾驭空间中恰当释放自己的真性情,才会让自己生活得自由与理性,也才会使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

在心理学方面,理智主义的反动尤其剧烈。这种反动有两个大的倾向。享乐派心理学者以为一切行为都不外寻求快感与避免痛感。快感与痛感就是行为的动机。吾人心中预存何者发生快感、何者发生痛感的计算,而后才有寻求与避免的行为。

这种学说在十八、十九两世纪颇盛行,到了现代因为受麦独孤心理学者的攻击,已成体无完肤。依麦独孤派学者看,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

在动作未发生之前,吾人心中实未曾运用理智去预期快感如何寻求,痛感如何避免。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这个道理麦独孤在他的《社会心理学》里说得很警辟。

心理学上第二个反理智的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隐意识心理学。依这派学者看来,心好比大海,意识好比海面浮着的冰山,其余的统统是隐意识。意识在心理中所占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识中所占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极微末的。

通常所谓理智,大半是理性化的结果。理智之来,常不在行为未发生之前,而在行为已发生之后。行为之发生,大半由隐意识中的情意综主持。吾人于事后须得解释辩护,于是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这便是理性化。

2理智的生活是狭隘冷酷的

总观以上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事实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更进一步,我们姑且丢开理智是否确能支配情感的问题,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确比情感的生活价值来得高。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

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在《学灯》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人生只不过是吃饭与交婿。他的题目我一时记不起,仿佛是“悲”“哀”一类的字。

专从理智着想,他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另是一个人生,决不是吃饭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有时候不是理智,而是觉得不值得。还是鲜肉时偶尔酒吧被搭讪,以及最近不注意回学校代课也有类似的(没有明说,但宣称有女票后依然几次约去泡吧,无奈拉黑)……让自己觉得不值得,也就是把对方拉到理性残酷的水平线审视是不是在一个“层次“的,都是对方的态度——你来也行,不来也行,接受也行,不接受也行;严肃也行,放纵也行;沉醉也行,清醒也行。坦白说,我是你刚认识不到几分钟的过客,却要为此付出感情和生活价值观的彻底颠覆,这明显不合算啊。

第二,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

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比方我天天看见很可怜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贩济困穷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怜悯的情感触动时,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3爱是以心感心,以情动请

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这个道理胡适之先生在《答汪长禄书》里说得很透辟。

他说:“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

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了……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了祸根。……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过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了”

有时人总会有负能量太重的杂念浮现在眼前,这个时候人就会烦恼:我怎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想法。实际上,这可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而只是一个人恰好看到了不好的东西。人只是错把从无意识中浮现的东西看成自己的想法,把阴间冒过来的东西当成阳间的创造,就像看电影时错把电影的内容当成了自己的历险,这是一种心理倒错(代入感实际上是一种倒错)。在发生这种事情时,要记得孔夫子的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就够了。孔夫子的这个教导,不仅用在生活里,也用在自我的私人空间里。比如,我听到用汤水烫跑到我膝盖上的猫咪吧这么一个声音,这就是应该非礼勿听,我不会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个声音,而是告诉它,我不听,因为不符合礼法。又如我看到酷刑的画面从脑袋里浮现,我不看,我让它过去,不因此烦恼,所以也不会去再查看这个画面。

因此,胡先生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胡先生所以得此结论,是假定孝只是一种报酬,只是一种问理的道德。把孝当作这样解释,我也不赞成把它“列为一种信条”。

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4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

这就是孝的起源,也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道德。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不是一种义务,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

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夕了”。

近人非孝,也是从理智着眼,把孝看作一种债息。其实与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问理的孝可非而问心的孝是不可非的。孝不过是许多事例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

我认为关键在于感受,毕竟很难说动物有理性,情感的划分。个人认为,理性是对人类天生的一些逻辑推理能力进行锻炼的结果,受教育影响多一些。情感更类似于对于外界环境一种本能上的反应,受生活环境影响多一些。再回来看文明起到的作用,有文明才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文明的生活环境使我们养成了不同于动物的情感。所谓,“理智战胜了情感?”我的回答是:它们都是人类的天性,在我们的基因中埋下萌芽,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开花结果,没有敌对的,大多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两者没有对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活中的事物还得自己去感受。关键是在该理性的时候要理性,不要为了情感抛弃了理性。关注我主页,可查看我收集的大量关于情感泡妞追女生相关干货文章及问答!如果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赞哦,做文章不容易,花了我不少时间,有撩妹相关的问题,可以评论里留言哦。互相交流切磋o()o

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我说了这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我们先思考相反命题:不受理智约束的情感是真情吗?比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溺爱、控制、道德绑架。…………你会认可这是真情吗?我认为脱离理智约束的情感,不是真情,是情感绑架、自私的表现。

在我看来,真情的认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智地考察双方互动的实际过程,即动机、过程和结果。动机,即在情感表达前,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过程,即表达的方式、方法合理,进退有度。结果,即圆满、和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情表达。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