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柴静雾霾调查》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0 19:39:30 浏览次数:255
关于《柴静雾霾调查》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柴静的雾霾调查观后感600字
2、为什么说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不合法,而且禁播了?
3、柴静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 为什么看不了
4、读柴静雾霾调查后的感受200字
5、如何评价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6、求柴静的雾霾调查完整视频
7、单纯说说柴静调查雾霾的背后是什么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
8、柴静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为什么看不到了
9、柴静雾霾调查的五个部分和六要素

 

1、柴静的雾霾调查观后感600字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2、 为什么说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不合法,而且禁播了?


做为一名国人,要了解你所处的大环境。并不是因为你说句实话就行,有些时候,真不能说,不为别的,就为言论没有自由。
静静所说的事,涉及问题太深了。
1、她采访当地环保局局长,局长说:我们目前的状况就是全国几年后的状况,当时这话说的有点过、、、,可是,几年后全国真是那个样,谁来承担责任?是当地官员吗?他们为了发展经济,他们有错吗?怪他们他们肯定会冤;由当地百姓乱来吗?当地百姓为了生存,他们有错吗?怪他们他们给你一句话:换你来这地方生存试试、、、没法回答;由国家承担吗?承担个毛,直接把片给封杀了,谁也不承担。
2、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她只是众多中的很不起眼的一个,不要太在意她,或许明天后天又一个,前的白岩松,后有静静,再后面、、、等着吧,肯定有。
 

3、柴静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 为什么看不了


 雾霾的危害具体有多大?这在科学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柴静在片中引用了前卫生部长陈竺的研究,认为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早死的中国人约有50万(其实陈的原文是35-50万)。但是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由于缺乏更详细的研究数据,我们很难知道这样的结论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个科学界,对于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刚刚有所进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其实并没有发现大气细颗粒漂浮物对于肺癌有什么关系,2013年,当钟南山宣称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增加的时候,还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驳。直到2013年底,根据几个最新的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才首次把大气污染物列为一级致癌物。

  不过,这些调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国家做出的,而中国的PM2.5浓度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会导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这个算法,光是大气污染一项,就能导致中国的肺癌死亡率比欧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国的肺癌死亡率虽然略高,却远未达到如此夸张的程度。所以这些研究中发现的线性关系,能不能简单地拷贝到中国,还是比较有疑问。

  当然,很多人可能要说,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吗?至于它每年究竟导致10万人还是50万人死亡,有多大意义吗?

  但这恰恰是在公共决策层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不把雾霾当做私人恩怨,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为雾霾付出的具体成本大约是多少。因为社会的决策,它不是讲温馨讲情怀讲故事,任何一个社会选择的背后,往往都是冰冷的经济学核算。很少有东西是无本万利的,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们要讨论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静自己曾在博客里写过一篇关于DDT的故事:当年农药DDT被发明出来,用来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是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指出DDT致癌,并污染环境。《寂静的春天》后来几乎成了环保主义者的圣经,并最终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听上去棒极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后,又没有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虫,这使得非洲疟疾的发病率飙升,仅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就导致了至少10万人的死亡。因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呼吁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采纳建议,并迅速把疟疾死亡人数降到50%以下。后来,连世卫组织都开始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时,已经有大约2000多万人死于疟疾之下。后来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曾说,《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杀的人,大概比希特勒还多。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对环保党进行什么非议。把柴静自己曾讲过的这个故事拿出来,无非是想说明,当进行一项公共决策时,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诉诸感情。DDT污染环境好不好?当然不好。但是如果污染环境能够拯救2000万条生命呢?我们这里要问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骂一样东西“很坏”是不够的。我们至少应该追问三个问题:它“具体有多坏?”,“有没有更坏的?”,以及”没有它会不会更坏?”

  雾霾问题也是一样。但凡是个正常人的,恐怕没有谁会喜欢雾霾,谁都知道雾霾对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们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资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轻重缓急。比方说,如果要具体地应对空气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我会建议更多地关注吸烟问题。从科学角度来说,吸烟对于健康的影响要远比PM2.5来得明确,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约60-80%是由于吸烟所引起,而室外大气污染恐怕不到10%。实际上,吸烟也是产生PM2.5的过程,一支烟就能产生浓度相当于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国每年因吸烟而致死的人数,在120万以上。

  有人说,吸烟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能和空气污染相比。但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有88%的人在家里被动吸烟,60%的人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3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特别是在不吸烟的妇女当中,因为二手烟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还要高于大气污染。中国每年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光是这一点,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气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场合禁烟在中国难以彻底贯彻实施

  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当你开始担忧孩子的呼吸时,烟草是远比雾霾更严重,也更紧迫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PM2.5数值在过去的十年中,其实都是逐渐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闹得凶,只不过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烟人数却正好相反,它还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为甚。

  然而在媒体宣传上,雾霾却远比控烟要更受重视。从2012年开始,雾霾就是媒体最喜爱的话题之一,查查百度指数就知道,它受关注的程度远高于控烟。诚然,烟草也是政府垄断,且利益牵涉极广的行业,在现实中也很难一下子改变,但在媒体关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别,这不免会产生一些误导作用。这里并不是说不能关注雾霾,只是说当我们把健康问题和雾霾挂钩起来的时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观地进行相关的讨论。

  其次,真正关心公共问题的人应当能够理解,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无一害。就像DDT的问题上一样,我们要讨论的并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应该是DDT带来的好处是否能够抵消,甚至超过它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权衡。我们历来的讨论中太缺乏这种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伟大光荣正确,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恶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顶之下》能够更深入、更客观地来比较在雾霾问题上的各种利弊,但是它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雾霾的同时,北京也是全国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片中,我们反复看到对于环境问题单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静把她的女儿关在屋子里,面对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这个城市会伤害我吗?答案是:会。但问题是,它更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就PM2.5的浓度而言,云南是全国环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则是倒数第二。然而,北京和云南的人均寿命却恰好倒了个个:北京全国第二长寿,平均寿命80.18岁,云南则倒数第二,平均寿命只有69.54。这就是经济发展,医疗资源的增长带来的好处,它远远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危害。

  如果我能够选择,我情愿让孩子出生在雾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云南。这样,如果运气不是太坏的话,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过十个温馨的年头。

  而很显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们顶着雾霾,忍受着高房价,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向北京涌来,使得北京的总人口在十年内增加了一半。他们是不知道雾霾不好吗?当然知道,只不过他们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们认为相比于其他好处来说,忍受雾霾的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众进行比较认真的讨论,即从定量角度来看,雾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换取”?而不是永远单方面的发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发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环保。在经济学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无穷大的代价去换取的,我们的决策也应当是两种诉求的平衡。有人说,用健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但问题是,不发展经济,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来换的啊。

  正如上面说的,经济水平是决定人均寿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健康”的影响要远远超出了雾霾的污染值。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哪怕再“环保”,你的平均寿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国,东部省份平均每个人能比西部多活十几岁。事实上,如果做回归分析的话,各省的PM2.5浓度和人均寿命甚至是正相关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寿命反而可能越长。这并不是说PM2.5对健康有好处,而是说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经济也比较发达,它对你健康的“补偿”要大于污染带来的损害。

  关于中国各省经济和平均寿命的关系,有过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过线性模型,大约认为人均GDP每增长1000元,能换来当地0.3岁的寿命增长。而雾霾造成的健康损失呢?之前有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北方因为供暖烧煤导致平均损失5.5年的寿命,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可。最近又有人做了推算,认为PM2.5导致了我国74个城市中的居民平均“减寿”1.48岁。

  把这两个数联系起来,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如果我们能以不超过人均5000元GDP的代价消灭“雾霾”的话,那就是划算的(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4万5)。而如果我们为了消灭雾霾,导致GDP的损失超过了人均5000元,那从“健康”角度来看,反而得不偿失。因为大量的资源花在了环保上,或许会导致医疗卫生设施的不足,反而导致人均寿命降低。

  当然,这只是非常粗略的计算,其中的数字和逻辑显然是不严密的。这里只是想说,雾霾治理问题应当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收益-损失分析问题,而不是工业党和环保小清新们的整天对骂。这里的损失和收益不仅仅只是钱,谈钱也许太俗,我们来谈命。雾霾会导致人早死,这是命。但是,如果为了消除雾霾造成大面积失业,就不会闹出人命了吗?最近《柳叶刀》的精神病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失业率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3个国家的调查中,每年大约有4万5千人因为失业而自杀。我们愿意以多少命来换多少命?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决策的问题。

  再比如,雾霾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副产物之一,《穹顶之下》里对如今城镇化的规模进行了质疑,但是,中国真的已经过分城镇化了吗?显然是没有嘛。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才54.77%,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城镇化中涉及的也不仅仅是钱,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瞩目,而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中国妇女的自杀率快速下降,从每十万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万不到10人,光这一项,每年就挽救了约6500条生命。当我们抱怨城市化带来污染的时候,也把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还有吗?有的。如今中国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17:1,导致未来的“光棍”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但在这背后,每年多少女婴还未降生就离开了人世呢?假设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为“重男轻女”等观念而导致的“被杀女婴”大约有80万之多(“被杀”也包括提前流产等)。这些人的命应该怎么办?慢慢等待观念的改变和风俗的改变吗?也许正如柴静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该再等待,不应该再推诿。城镇化是最有效地解决男女歧视问题的方案,通过进一步的快速城镇化,我们可以挽救这每年80万无辜的女孩。如果这会进一步加深环境的污染,这值不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说了,《穹顶之下》正是在告诉我们,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经济进步不一定会产生雾霾啊。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柴静并没有能够说服我。因为这个口号太诱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经许诺过这样的乌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极为警惕的心态来接受,以极为小心的态度来看待她的论证。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当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影响国家决策时,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

  中国要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归纳出的,无非是这样几条提议:首先是明确执法主体,加强环保部职权,有法必依,对此我举双手双脚赞同。但这究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不构成论证关系。从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结论,无非是众多小钢铁厂如今利润极薄,再一加强环保就要纷纷倒闭了,所以干脆停止补贴,把这些落后产业淘汰,然后就能自动升级为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保持经济不倒退的高级产业了。至于新的产业是否能容纳相同的就业人口,能在多久之内完成,是不是符合经济需求,这只能靠自己想象。从欧美的转型历史来看,我对此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当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此不详细展开。

  其次,是能源转型,这条就把我彻底惊住了。作为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柴静居然建议中国放弃煤炭,而转向需要严重依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但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对此却只字未提。当然我承认,这样庞大的问题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纪录片里说清楚,但《穹顶之下》随后抛出的两个说法却有点匪夷所思。首先是认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垄断,石油产业就能自己进行创新,提高品质,减少成本。我在这里不去揣摩这是不是适应当下形势的又一盘“大棋”,我也不反对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但我强烈怀疑打破垄断之后,行业就能自动创新的说法。柴静似乎忘记了,她所反对的煤炭行业,正好是打破垄断,充分竞争的呀,为什么质量越来越差,反而不见创新呢?

  其次,是说打破垄断之后,我们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气储量,天然气产量很快就可以翻番。这番听上去颇有些大跃进气派的言论究竟有何根据,我无从得知。但《穹》片随后用了英国作为论据,说英国自从1952年伦敦污染事件之后,很快从煤炭转型到了石油,并从此实现了环境的改造。事实本身我不否认,但《穹》片没有提到的是,英国虽然在1956年通过了空气清洁法,但直到70年代发现了北海油田之后,石油占能源的总比例才飞速上升。而要把我国的未来能源寄托在发现一个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气田之上,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说服大家接受这一点,柴静恐怕还得再举出更多的证据才行。

  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用煤还是用石油,这并不对空气污染问题造成本质上的影响。我国的煤电厂,其环评标准本身是极为严苛的,只要能够彻底执行,并不对环境产生大的压力。事实上,今天在英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渐上升。所以实际地说,要想治理雾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煤炭。比较有效的办法反而是关停更多的小火电厂,留下少数易于监督管理的大电厂,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督。原则上,这仍然是一个成本的问题。至于《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虑之列。

  但这些仍然并没有解决我之前的疑问,也就是《穹》片中并没有提出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中国可以很快地迈入又发展经济,又不产生污染的阶段。因此,作为一种呼吁,我认同柴静的努力,她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这当然是极好的。但对于她的观点,我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作为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详细的关于雾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讨论,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来权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诉诸冲动,理所当然地把“雾霾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治理”作为默认前提。

  毕竟情感攻势之后,理性才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
 

4、读柴静雾霾调查后的感受200字


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治理雾霾必须全民参与
  “我们每个人都讨厌雾霾,但每个人同时又是雾霾的制造者。”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河南弘昌集团公司董事长陈世强说。
  “治理雾霾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儿,必须全民参与。”陈世强认为,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息息相关,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要养成节约的生活习惯,尽量购买节能家电,减少家用电器的使用;体现在企业生产上,要提升和改进生产技术,少耗能源,多用清洁能源;体现在交通上,就是要少开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等。
  严控小汽车增长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邸瑛琪说,统计显示,建筑扬尘、土壤尘及道路扬尘等占郑州市PM2.5的28%,机动车尾气排放占36%;源炭及生物质燃烧源、二次大气污染物约为21%;来自区域传输的约为15%。
  “由此可见,小汽车大规模的增长是造成雾霾天气加重的主因之一。 制定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启动的条件、程序和政府部门的责任分工。如建立空气质量污染预测预报模型,及时对公众发布污染现状;在雾霾天气期间,对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停产、限产措施。(温馨提示:雾霾天出行天/猫有美国进口普卫欣帮你忙)
 

5、如何评价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首先讲柴静作为一个新闻符号的作品:
1.柴静用了她最擅长的方式来传递她的价值——让人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性。这是她从新闻调查做节目以来一直的风格,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尽可能多的社会关注与反应。
长期以来,柴静遭遇诟病的也正是这种个人的、感性化的叙事风格,支持者认为是新闻的人性化拓展,反对者认为这是对新闻中立性和严谨性的偏离甚至误导。风格化其实是现代新闻传媒诞生以来的必然产物,而新闻本身作为传播事实的一种媒介,风格化带来报道的偏向与选择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新闻制作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因此对于柴静个人的这种风格,答主并不反对,但总是要在自己被感动被激动前提醒自己多看看其他信源,毕竟引导与误导、选择与偏向之间的界限太难界定。

2.单从这次的节目结构形式来看,有了比较大的创新。我们十年来习惯的,是作为调查记者而存在、发声的柴静。尽管她早已离开新闻调查,但印象中的她总是低头蒙面的暗访者和一对一的采访者。我们看到的,都是在一对一的采访中,她与难缠的采访对象捉对厮杀,常见的就是她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诘问和对弱者流露出的柔情。简而言之,是很标准的暗访+一对一采访形式。
而这部穹顶之下,走的是现在比较潮流的新路子——使用类似于TED的演讲形式,对于一个采访对象过多且无明显突出对象的纪录片来说是合适的,更是柴静轻车熟路的方式,只不过不再是一对一的对谈形式,当然更重要的是用主讲人的故事、技巧甚至是一些黑色幽默来串联这个纪录片的各部分碎片,从文章或者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讲,柴静用她个人作为一个母亲的抗争角度切入到雾霾问题的溯源纷争中去,自然成为整片叙事的引子乃至主线,所以用个人演讲的形式配合周边资料的多媒体播放,能够很好地撑起一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至于让观众看得云山雾绕。同时柴静也需要这样一个主讲的角色,用她最擅长的煽情也好、个人魅力也好、独特的讲述技巧也好,来灌输她的个人情感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3.就个人对这部片子的总体印象而言,这不是新闻调查时期那种暗访——采访——调查一体的新闻片,而是带有强烈引导指向和主线的片子,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宣传文案,而且是令人信服的好文案。在网络媒体上用户自发的病毒式传播,也说明了片子给观者带来强烈的共同感。

严谨的新闻素材+流畅的叙事结构+个性化的叙述+暗藏的强烈目的主旨=一篇传播得非常成功的文案
 

6、求柴静的雾霾调查完整视频


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网站上的都被删了。
《穹顶之下》说了什么
多数人已经看过这部纪录片了。只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关键问题。
1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这是开篇就讲的问题。癌症发病率增加,污染贡献度是很高的,官方态度不甚明朗。但医院只能说不明原因。这个问题必将困扰中国数十年,社会成本和司法成本都会很高。
2 产业结构问题。里面有很经典的一句话:世界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落后、污染产能仍然占不小比例。还有一句经典,一位官员说,河北钢铁已经是大而不倒了。
3 能源结构问题。柴静的逻辑性很强,从煤在能源占比讲起。但单纯煤多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煤脏。单纯煤脏也不一定会产生问题,关键是都不洗。于是问题就来了。
4 环保执法问题。暗访时有企业主说:环保部门?你有义务,没有权利。全国人大的在纪录片说了一句话,环保执法牙齿不够硬,所以我们“都不敢张嘴,怕别人看到嘴里没有牙齿”。雾霾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都有危害出门做好防护美国进口普卫欣 天 猫有效防雾霾的吸入。
5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问题。柴静直言信息公开是良药。直接推介了IPE的污染地图APP(据称片子播出之后,服务器已经超负荷)。另外也给12369热线电话做了个广告。
整个纪录片叙事逻辑和结构都很清楚,很多问题都说得深入脊髓,100分钟将雾霾问题分析如此透彻已经很牛很牛了。片子在数十分钟的质疑之后还不忘在最后十分钟给人留了点温暖。柴静打个12369就解决了门口饭馆的油烟问题,肉饼老板还笑脸相迎;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找包工头,包工头立马把土堆盖住。窃以为多少有点小概率的嫌疑。不过,留一点阳光,才好扫清雾霾吧。
 

7、单纯说说柴静调查雾霾的背后是什么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


柴静雾霾调查:新媒体助力

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知名调查记者柴静在沉寂许久后,带来了最新作品:雾霾调查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将攸关每个人生存的问题——空气污染推到公众眼前,引发了观众的同情和焦虑;但赞美之余,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柴静雾霾调查没有点到本质问题,引用的数据也偏向片面。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

这部被定义为“互联网时代公民调查”的纪录片一露面即引起轰动,2月28日上午10点推出后,截至晚间20:13,点击数优酷401万,评论9088条;腾讯2026万,评论32760条;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

在柴静雾霾调查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她还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抨击体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别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媒体及观众反应不一

柴静雾霾调查没有说孩子是因为雾霾患上肿瘤。视频开篇用亲生孩子故事起兴。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肿瘤要动手术,全麻。出院时候身为妈妈的柴静才感觉雾霾那么严重,想要用手帕挡着婴儿鼻子,但这会让宝宝哭泣。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但媒体还是捕捉到了她的母亲身份、她女儿的健康问题和雾霾间的新闻敏感点,果然不少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 初衷因女儿未出世患肿瘤》等类似标题的文章立刻就将两件事情锁定在一起,引发普通观众的同情和焦虑。此外早在视频一出现之际,腾讯大家、南都评论、人民网等就几乎同时推出了评论、访谈、回顾文章。

但就是因为这样的“误会”,很多观众、网友遂开始分析柴静作为高龄产妇对其女儿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也有人将焦点放到柴静“自费”拍摄记录片背后,体现其自身的财富等等;亦有人质疑柴静此番举动的背后实则是一次大型公关活动。

  新媒体助力下的成功营销

抗击雾霾、呼吁环保的宣传片、纪录片比比皆是,有媒体专家认为,之所以让《穹顶之下》成为《穹顶之下》,而不是成为众多被淹没的“xx调查”、“xx报告”,正是因为其抓到了新媒体传播学的几个要点:1.周末发布 2.情感煽动 3.柴静式的新闻符号。

除去上述三点,实则还有一点非常关键——柴静雾霾调查有效地运用了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获得了年轻人群的普遍支持,为下一步的行动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比起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僵化式宣传,比起那些电视上播放的剧情生硬的环保宣传片,柴静雾霾调查在各大视频网站的上线播出,更有效直击地击中当下中国的那些中坚力量——年轻一族。

再加上微博、微信这样的强大社交媒体推动,形成裂变式传播不在话下。无论是褒是贬,柴静在朋友圈、微博热词上注定还要呆几天。

 结语

尽管有人质疑柴静雾霾调查的科学性、宣传手段,但至少这则纪录片能当做一次普及性的环保宣传又有何不可?那些因为柴静自身有经济实力而提出各种恶意人生攻击、那些因质疑纪录片表述方式而过度关注柴静本身的人,是否在生活中抗击雾霾能做得更好呢?

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拿出资金来拍纪录片;即使质疑柴静的传播手段,至少这个雾霾这个议题在两会前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最大程度关注。比起柴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雾霾这个问题本身。





在全国两会前夕,柴静发布了她离开央视之后的视频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柴静作为一位女儿深受雾霾危害的母亲,与雾霾之间的一场“私人恩怨”。据统计,视频发布首日总点击量已超1亿次,除去该视频在其他方面的深远影响力不谈,单纯柴静调查雾霾背后,那份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就已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

  正如柴静在演讲最后讲到的“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可知,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在雾霾严重的时候,我们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那么在这场注定需要全民总动员的抗霾斗争中,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和所爱的人呢?

防霾工具必不可少——空气净化器,口罩

  对于雾霾天气,柴静选择将女儿关在家里以逃避雾霾危害的做法,相信是不少家庭都有过的经历。然而将孩子放在家里紧缩门窗并不能完全杜绝雾霾的危害,为了孕妇和孩子的健康家里最好安装空气净化器,而且一定要选购知名品牌的净化设备,因为劣质的净化器不但不能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还会产生更多有害气体,对家人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除此之外,私家车内的空气净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据了解,由于汽车内部不通风、车体装修等原因,车内空气质量通常较差,其中含有甲醛、二甲苯、苯等有毒物质。安装优质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将有助于全面过滤PM2.5、祛除异味、二手烟、甲醛等,同时释放的高浓度负氧离子还能维持车内空气清新,从而为家人和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类似产品像雪莱特的钛咔车载空气净化器等都比较受欢迎。

  对于必须外出的情况下,专家建议佩戴合格有效的口罩。现在市面上有各种规格各种材质的口罩,其中大部分都打着防雾霾的作用,但真正有效的并不多。经过权威测试发现,N95级以上的口罩防霾效果最有效,通常能阻挡95%以上的有害物质。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者12层以上纱布口罩,防霾效果非常一般,医用护理口罩则基本没有过滤效果。

绿色出行谨记心中——少开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

  从柴静纪录片里的这张图可以看出,北京的PM2.5最大的来源就是机动车,其实很多大城市都类似。也就是说每个开车上班的有车一族都是雾霾产生的直接“贡献者”。为此,柴静在纪录片中建议大家在五公里以内出行最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拼车,尽量减少私家车使用频率,从而成为防止雾霾的真正贡献者。

生活节能环保在细节——节能灯,油烟净化器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烧煤需求,一定要购买优质煤,可以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可以安装清洁炉灶以减少油烟排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都将对家人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专家提倡大家尽量使用节能灯,节能电器等节能环保家电。对家庭而言,节能电器可以直接减少电量消耗节约成本;对社会而言,每家节省一度电都将是一个庞大的电量数字。对此雪莱特光电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从雪莱特1992年成立到2006年,仅雪莱特卖出的节能灯,就为社会节约了两座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也就是说仅雪莱特一家公司的节能灯就为中国这样一个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节省了数以亿计吨的煤炭消耗量,从而为空气环保做出间接贡献。

  当然,再好的防范措施都不如一个明净的蓝天,清新的空气来的有意义。而最好的防范就是不需要防范。在这场人人深陷其中的防治雾霾战斗中,每个人都将从自身做起,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每个企业也应该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努力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企业能遵循环保理念,创新经营,共同为打造中国蓝天贡献一份力。


 

8、柴静雾霾调查 穹顶之下为什么看不到了


《穹顶之下》并没有官方正式文件被禁播,但是目前这部影片的视频资源基本上已经无法找到了。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费用全部来自2013年一月柴静的自传性作品《看见》一书的版税。柴静,女,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
该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该纪录片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观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穹顶之下》,在获得了约1.55亿点击的舆论轰动后,3月6日(周五)疑似被全网封杀。目前包括优酷、搜狐、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已看不到这个视频。
 

9、柴静雾霾调查的五个部分和六要素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离开央视休整一年的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带着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登陆优酷头条,重回公众视线。这部由柴静、优酷、人民网联合首发的节目有100多分钟,上线1天的点击量已破599万,被点赞6万多次。以下是关于柴静雾霾调查的文字实录,供参考阅读。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文字实录全文
  1、引子 • 动机
  2013年1月份的北京,一个月连续25天雾霾:
  我当时在北京,但当我这一年里反复想回忆当时有什么印象、什么感觉?却记不起来了。因为当时大家都说好像这场雾霾是偶然的气象原因导致的,就没当回事。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河南、陕西、江西、浙江,回头看镜头里的天,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我置身其中,浑然不觉,只有我的嗓子有印象,在西安那天晚上就咳的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
  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我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她应该是小女孩,因为我觉得她像个童花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
  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做麻醉之前,医生对我说,她这么小的年纪做全身麻醉是有可能醒不过来了,你要有个心理上的准备,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了。
  后来护士在我手里放了一只小熊,那是用来安慰小孩的,她用来安慰我。我再见女儿的时候,她还在昏迷,医生对我说手术很成功,但有一件事情你要原谅我,她说她太胖了,所以刚才麻醉的时候,我们扎了好多针眼才找着静脉。
  我把她满是针眼的小手放在我脸上,叫她的名字,一直到她睁开眼睛看我一眼。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但是回家的路上,我就已经开始感到害怕了,全是烟熏火燎的味,我就拿一个手绢捂在她鼻子上,这样做很蠢,因为她会挣扎,就会呼吸得更多。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2013年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它就是十年前我在山西时看到的天空:
  2004年我采访这个6岁的小女孩的时候,无论如何我都没想到,她所说的,就是我女儿可能会面临的一个世界。
  这个,2014年全年的北京,只有空气优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山西环保局长说,孝义是山西缩影,山西是中国缩影,现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话成为现实:
  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穹顶之下》,它说的是一个小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的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来。有一天我发现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现实里。早上起来有时候我会看到我女儿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着,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玩:
  她总有一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一年当中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2、雾霾是什么?
  那么雾霾是什么?
  有时候我在黑暗中会把灯关掉,我想端详一下PM2.5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看不见它,它们是一些空气中悬浮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所以它们会把大量的可见光都散射、折射跟吸收掉,留给我们一个能见度很低的世界,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我能肉眼看到的颗粒物最少也都是它的20倍,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
  但是有一个办法我能把它拽在眼前,就是PM2.5的采样仪。
  我可以把一个非常干净的采样膜放在采样仪里,我就背着这个仪器24小时,让它模拟我的呼吸。
  这是那个采样膜最初与24小时之后的样子。如果我不对自己跟孩子加以保护的话,所有的东西都会呼吸进去。
  它有多少呢?305.91微克每立方米。
  各国安全值是这样——美国日平均35微克每立方米,欧洲年平均25微克每立方米、中国是日平均75微克每立方米。
  我很想知道那个采样膜里面到底是什么物质,就请北大邱兴华博士给我做了一个测试,他分析出来结果是这样:其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强的致癌物之一苯并芘,它是国家标准值的14倍。
  我不太相信这个数字,因为我曾站在四五个焦化厂中间的时候,呼吸的苯并芘才超标9倍,现在我在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中心,举目四望我根本看不见工厂跟烟筒,我怎么可能超标14倍呢?
  邱博士自己也怀疑了,他说不太可能这么高吧,我再算一次。第二天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没错,就是14倍。大量的样本显示,有很多人比你更高,超标20倍。
  所有这样致癌物都附着在就你刚才看到的那个黑色的膜表面,这种叫做黑碳的物质上,它非常小,只有0.2微米,但是它是一个锁链的结构,所以如果它打开的话,两克黑碳能有整个篮球场那么大。
  所以它可以吸附很多的致癌物和重金属,在中国这样的黑碳有多少呢?2009年NASA做过一个测算。大气中黑碳含量最高、紫的发亮的地方就是中国,它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上空飘荡。
  我又去了找了北大,我知道它有一个实验室,我问,能不能当一个志愿者,你把我放在一个高浓度的实验舱里面,测试一下我的身体的反应,这样我可以告诉大家。
  他们犹豫了一下对我说,不好意思,这个实验没法做。你知道每一个实验都需要一个伦理安全值,这个安全值要保证受试者不能受到太大的伤害,但如果我设定这个值的话,外面大气比里面实验舱的空气(污染)浓度还要高。
  换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终生暴露的实验舱里。它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北大换了一种实验方式,他们就直接测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反应,长达一年。我自己也参与和体验这个实验。
  结果是:我自己有呼吸道炎症,是易感人群,细颗粒物会影响呼吸系统增加气道炎性反应还会增加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超细颗粒物升高跟心脏供血能力降低有关系。
  在科学家的帮助下,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动画:
  这是中科院做的一个测算,他们有一个简单的结论,pm2.5上升到200微克每立方米的时候,我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死亡率会增加14%到26%,如果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拗口的话,那么最起码中国的前卫生长陈竺做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测算:在中国每一年,因为大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有50万。
  在这场跟人类战争当中,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父母。这些小孩大都才两个多月大,还没有出过门,但是已经得了肺炎,他们在接受雾化治疗。
  他们的父母让我拍下他们,怀疑是重雾霾期间没有防护导致的,但医生跟他们说,我只能给你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因为我们还没有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数据是这样的:2013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我们整个国家有27个城市都出现了急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10%--150%)。
  有的时候我们小区的妈妈们会聊起这件事情,有一个妈妈就问我说,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不要把小孩尽快地送到雾霾天里面去,让他们锻炼锻炼,适应适应,是不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我就采访了曾经空气污染严重地区洛杉矶的一位预防学专家,让他来告诉我们,到底把小孩暴露在高浓度的空气里面,能不能产生适应性?
  “我不认为有任何证据表明,让孩子多暴露在污染空气中,能帮助他们产生“适应性”。如果让他们暴露在污染中的第一天,他们受到一部分功能损伤,他们暴露的第二天,损伤没有第一天多,不是因为他们产生了适应性,而是损害已经发生了。”
  前两天雾霾严重时候,AQI指数已经超过了500爆表,严重污染。可是,我楼下这个小学孩子们还在打球,跑步,玩耍,在运动的时候,人们的呼吸量会增加5到10倍。然后我看着他们,我意识到我不可能一直保护我的孩子,总有一天她要到社会当中去。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也没有办法逃避。你的每一口呼吸它都在,一个成年人像我们这样的人每天呼吸大概25000次,天长日久,日积月累,这些东西在我们的肺里面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采访了一位北京肿瘤医院的患者,她是一个早期的肺癌患者,一位50多岁的女性,在医院的财务室工作,她跟家人都没有吸烟史。但是她却不得不在此接受治疗。
  以下是我和医生、专家就此的对话:
  麻醉师:这个人抽烟吗?
  杨主任:这个人不抽烟。但是她是山西的,是你们(柴静)老家的。
  麻醉师:空气质量不太好。
  杨主任:对,不干净。所以这可能是大气里面的东西。
  杨主任:人体只有肺的淋巴结是黑的。就是因为人的肺吸了很多粉尘。淋巴系统是人的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就是防疫功能。
  记者:那我问您,当这个黑色的物质在上面沉积之后,影响它对癌细胞的阻挡吗?
  杨主任:所以是不是已经把它的免疫功能锻炼得疲劳了,所以你看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呢,已经把肺的慢性疾病划为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让我们非常安慰的是这场手术很成功,患者在肿瘤摘除之后基本可以康复,医生就把这个黑色的淋巴结摘下来之后拿给她的家人看。
  那家人问:您能告诉我我家人为什么会得肿瘤?
  他说:我只能根据我的临床的经验和推断告诉你,我怀疑是空气污染,世卫组织告诉我,颗粒物被列为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我听他说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如果是肺癌的话,应该有一个潜伏期,起码应该在十年左右吧?但是雾霾我们这两年才听说,怎么能这么快就导致肺癌呢?
  我就去找了我们国家奥运呼吸质量保障小组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给我看了一条曲线:
  2004年,11年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pm2.5的检测,但是我们有pm10,她说根据当时的估算,那个时候在污染期的话,pm2.5可以达到300到400,属于今天的严重污染。
  我问她,我说那我失明了吗?2004年我在北京。
  她说,你看看这张照片吧。
  那是什么?我说那应该是霾吧,那我怎么不知道呢?她说你再查一下当天新闻报道的标题——《首都机场因雾出现今年最严重的延误》,那个时候我们一直认为那是雾,我们一直把它叫做雾。
  看到这张照片,作为一个曾经的记者,我内心有些自责。那些年里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报道各类的污染事件。但是我一直感觉,好像听到矿山的炮响才叫污染,看到工厂的烟筒才叫污染,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生活在都市中心的人,每天看到的天空,就是污染。
  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再是记者了,我早就是当事人。
  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是那样的话,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烧煤油炉子,对吗?我们每天晚上都在呛人的味里睡着,再醒来。我怎么没有听到那时候有很多人得肺癌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认识了我们国家从事这个工作三十多年的何兴舟教授,他给了我一本资料——中国26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死亡情况调查(1976到1981):
  那个时候的大气污染,已经跟居民的肺癌死亡率分布一致,那时候的大气污染就是煤烟性污染,只不过这份材料在当年一直是内部资料。
  一个人,别说是一个人了, 一个活物,在我看来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有雨、有雾的时候,人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那种带着碎雨的那种凛冽的、清新的感觉。
  秋天的时候你会想跟你喜欢的人一起,就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懒洋洋的晒一会儿太阳,到了冬天你跟孩子一块出门,雪花飘下来,她伸着舌头去接的时候,你会教给他什么是自然和生命的美妙。
  但现在呢?
  这一年每天醒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一下手机上的空气质量指数,用它来安排我一天的生活。我就靠盼着一点西北风过日子,我每天戴着口罩上街,带着口罩见朋友。我用胶条把我们家的门窗每个缝都给它粘上,带着孩子出门打疫苗的时候,她冲我笑我都会感到害怕。
  我不是有多怕死,是不想这么活。我要知道它从哪来,我要弄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3、复合污染
  我把采样膜放在科学家的电子显微镜底下,我就看到它的样子,它不是我想象中的一颗一颗一模一样的小米,它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这个混合会增加它的毒性,还会让它迅速变得更多更大。它们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中科院告诉我它的来源是什么?燃煤、燃油、生物质燃烧、工业、养殖、化肥、扬尘,绝大部分都跟人类的活动有关系。如果你对它加以归纳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大部分从哪来。
  从燃煤和燃油当中来。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
  我们中国的燃烧的强度有多大呢?中国比欧洲高出3到4倍,我们烧了这么多化石能源。
  我采访了一些专家,他们如此回答道:
  王跃思:“我们燃煤的污染没解决,汽车污染叠加进来了”
  郝吉明:中国现在的这个污染,基本是两种污染的叠加。
  唐孝炎:多种多样的物质给你在大气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反应,
  王: 空气静稳条件(增加),这些污染物没扩散,它之间反应了,这就是二次粒子。
  郝:复合污染
  唐:吸附,粘连,碰撞,合并,全都混在一起了。
  王:我们不可能改变自然条件,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这个自己的办法就是源头减排。
  4、煤怎么了?
  全世界都要烧煤和油。我们的煤怎么了?
  你们知道中国烧了多少煤吗——2013年的时候已经36亿吨。
  你知道全世界其他国家烧了多少煤吗?——我们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烧的煤还要多,上一个达到过这样消费量的是1860年的英国,但在之后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以,1960年代,大烟雾事件发生后,其他的国家纷纷减少和控制自己的煤炭用量。
  然而,当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这个已经封闭了多年和落后了多年的国家,迫切的需要一种巨大的能量来让自己起飞。
  它的选择就是煤炭。跟随我们其后的是现在的印度,印度很快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煤炭消费的国家,而且印度的工业现在对重要的污染物的排放还没有规定的标准,印度也是世界上空气污染非常严重的一个国家。
  那中国这么多煤用在了哪呢?
  2013年的36亿吨——3亿8千万吨,烧在了京津冀,3亿8千万吨当中有3个亿烧在河北。
  河北。
  后来采访的时候,清华郝吉明院士告诉我说,你听没听过全世界钢铁产量排名?他说是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还补了一句说唐山瞒报产量第五。
  我想用煤多工业多不一定代表污染,别的国家也有钢。他说你去一趟唐山看看就知道了,所以去年的10月份我就跟环保部的华北督查中心一起带着无人机去唐山,想去巡航一次。
  我们确实采到了现场。但最让我意外的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这么多艰辛,我们也明明拍到这些排污的证据了,最终这个企业没有受任何处罚。我问大为为什么?他说你去问问我的领导吧。
  他的领导就是环保部科技司熊司长。他说,环保部门无法取缔关停,就业与银行贷款因素很关键。
  一个地方有大量的重工业布局集中,消耗大量的煤,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污染,同时还无法取缔和关停会是什么结果?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郝,也是我当年新闻调查的同事,十年前是他跟我一块去山西拍的污染,他知道我们家是临汾的,有时候会发张照片调侃我,说你们家现在是全球污染城市之首,我也无可奈何。
  然后十年之后我就把这一张写有“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照片发给了他。
  这是他们家河北的标语,很遗憾的是,这个城市三个月后又反弹回了第一名。但这种玩笑真的是让人心酸,而且对于一个居住在北京的人来讲,只要偏南风一吹,从河北来的污染会这样过来。空气是没有墙的,什么叫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
  我还有一个朋友叫老范,江苏人,以前我跟老郝两个人争论敝省还是贵省更污染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说哎呀我们南方人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污染。
  现在他们华东也沦陷了。但他很奇怪,他说不可能吧,我们华东至少跟煤应该没有关系,因为我从小到达都没有见到过煤,对,我给她看这张图:
  这是你们家的钢铁厂,这是你们家电厂,这是你们家附近的水泥厂,在你们江苏,每3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电厂。
  而被夹在中间的上海,烧的煤也不少,它是单位燃煤量最高的国际性大都市,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要烧掉10公斤煤炭。
  我们的煤越烧越多, 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好煤会烧得越来越少,对吗?
  劣质的煤炭就会越来越多,劣质到什么程度?
  这是我们常见的煤吗?我最初认为这肯定不是煤,这是木头吧,因为还看见纹路包括上面的化石,但是洗煤协会的人告诉我,这就是煤,是褐煤,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煤,年轻到了它的煤化程度特别低,一烧的时候将近有一半会变成黑灰全都飘在空中,那这样的褐煤我们用了多少呢?
  这是这些年来,我们生产它的曲线:
  它造成的后果是这样,2013年10月21日,第一天供暖的哈尔滨,它的雾霾爆表,pm2.5在1000以上,当天的哈尔滨人们是这样生活的。
  我问过哈尔滨环保局,我说听说你们那两天车开出去,公共汽车都开丢了,他苦笑了一声说,别说公共汽车了,连我们局长都丢了。说他那天到现场去检查工作,没一个人认出他,因为雾霾太大。
  当天的哈尔滨的雾霾就是因为他们烧了两千多万吨的褐煤,加上在2013年的时候全国几十万台这样的小锅炉,没有任何标准,也没有任何监管,就这么一烧,就这么一排,就这么一放,你在高空往下俯瞰的时候,1200万人,就像是被水泥砌在了底下。
  煤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脏,德国人也用褐煤,但是德国人会把它们清洁,把它们进行提质,煤炭可以弄干净的,英国是95%以上都给它洗干净。但在中国,我们才洗了不到一半的煤。剩下的另外一半当中基本有几亿吨是没有任何用而且又污染又浪费的叫灰分的东西,我们就这么把它拉着,用汽车拉,用火车拉,满世界的跑,再放到煤炉子把它烧出来,毫无作用,造成的结果却是这样。
  很多的煤是被我们普通的居民给烧掉了,在中国城市里面,我们现在都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在烧散煤。他们烧的量不算大,只有20%,但是这20%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跟所有的大电厂加起来一样多,就这么厉害。最要命是,它的毒性还非常大。
  在北京冬天的时候你一定要小心,因为Pm2.5的毒性远远大于夏天。光致癌物的含量就是夏天的25倍。
  它为什么会这么高?散烧煤炭是主要原因之一,它的致癌物的排放因子是非常高的。中国人几十年来早就在承受这种散烧煤炭带来的痛苦。
  云南的宣威,有个叫虎头镇的地方,散煤燃烧导致它是全世界肺癌最高发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肺癌晚期的病人,他在咳血,但是他已经没有力气去驱赶苍蝇了,所以他就请别人在他身上放了一张粘苍蝇的纸。这是这个老人和这些年他身边被肺癌剥夺走生命的人。而有的家庭已经空无一人。
  我们总是听到一种声音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跟我们谈环保太奢侈了。但往往受污染最严重的就是最穷的人,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他们最需要发出声音,他们最需要得到帮助。
  这些年来,中国消耗了这么大量的煤炭,我们的煤炭变得越来越劣质,我们缺少清洁,我们在排放的时候还缺少控制,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样:在中国,煤炭消耗量越多的地方,它的pm2.5的浓度几乎就越高。
  我们采访了发改委能源所负责人李俊峰,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院王跃思,他们说:
  李俊峰:我就说把煤最简单的办法,我们要降到20(亿)吨以下,我们的天一定是蓝的。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煤能不能集中去燃烧去,把散煤降下来去集中发电。我们即使再退一步这一步你也做不到,我们把散烧的煤洗干净行不行。
  记者:如果这个煤能够洗干净的话,现在排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有效防雾霾
  李俊峰:至少减少一半。我们的改变就两条,必须把煤降下来,或者把煤弄干净。
  王跃思:如果目前环保设施,100%按照国家的标准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应该低于35%。咱们中国的污染治理,第一得靠管理,第二还得靠管理,第三还得靠管理。习总说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

关键词: 剧情简介 演员 专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