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2、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3、形容茶文化的词语。
4、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茶道是怎样一种精神气韵?
5、什么是茶道?
6、泉州茶文化
7、茶文化 作文800
8、什么是茶文化产业?
9、有关茶文化的对联
1、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2、 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发明饮茶的方式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扩展资料
敬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礼、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仅开辟了一个别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类名茶、特色茶点也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小茶楼。普通百姓家虽然没有专用的茶室,也结合自身条件, 配备有茶具和茶叶。
绿茶、花茶、白茶、黄茶不需洗茶,否则将损失茶叶有效成分;而经发酵的如红茶、黑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都需要经过洗茶,保障茶汤的口感和品质。茶叶冲泡时,要轻而快,八分满即可。冲泡后,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用茶。”客人也应表示谢意,待3-4分钟后,即可品茶。
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柄,左手启杯盖;如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客人可以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降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茶文化
3、形容茶文化的词语。
清洌 醇厚 芬芳 浓酽 怡人 清香 沁著茶香 齿颊留香 芝兰之气 舌尖微甜 香如兰桂 味如甘霖 香气洋溢 馥郁芬芳 茶香四溢 清香可口 悠悠茶香
4、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茶道是怎样一种精神气韵?
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茶道概述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中庸、和谐与茶道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5、什么是茶道?
选用适合泡茶的水、茶具,取用适量茶叶,把握好水温、水量和冲泡次数,用水冲泡茶叶,浸泡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就是泡茶。泡茶、品茶为人们身心带来愉悦,历来被用以修身养性。
中国是茶的源产地和发祥地,茶从最早的药用、食用,慢慢转变为饮用延续至今。茶作为日常饮品,其煮泡方法随着茶的形态不同而变化。明代以来,散茶大兴,沏泡茶叶的方法沿用至今。因为不同的茶叶的特性不同,所以泡茶的方法也略有不同。学习泡茶一方面可尽享茶的香醇,另一方面可修养身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6、泉州茶文化
泉州茶文化简介
泉州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安溪产茶几乎与置县同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盛产的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安溪茶叶生产历史之久、产量之多、制作之巧、质量之高、茶艺之精、饮茶之盛堪称华夏一绝。随着茶业的发展,安溪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全国6大类74种旅游资源,安溪就拥有6大类41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浓郁茶乡特色的安溪文化(茶歌、茶舞、茶艺、茶餐、高甲戏等)和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茶文化旅游呼之欲出,成为安溪新的经济热点。安溪还被誉为“茶树良种的宝库”,茶农素有“茶师摇篮”之称。安溪县现有茶园25万亩,既是福建乌龙茶出口基地县,也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现年产茶叶1.5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福建省乌龙茶产量的1/3,是全国产茶大县。质量上,安溪“风山”牌特级铁观音连续18年保持国家金质奖荣誉,并成为“国茶”、“贡品茶”。
浅谈泉州安溪茶文化
到中国乌龙茶之乡——福建安溪乡间品茗,是一件很有味道的事。坐在农家庭院,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不时有田野的芳香阵阵飘来,多了几分自便和随意。乡间的茶文化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种乡间自然简约之美。
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盏茶的艺术。在黄金桂起源地虎邱镇罗岩村,我有幸欣赏了一位林氏老农的茶艺。他身着隧道土布蓝衫,茶具是乡间常用的粗壶,茶是本地产的优质绿茶,水是屋后的井水。整套茶艺融进了乡里人的纯朴观念和生活习俗:投茶直接用手,三指撮茶;分茶时,于壶中泡好茶后再进茶盅。据说,这种“茶娘式”的手法,还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亲密关系呢。
当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之说。可见这种茶俗深进人心。在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酷爱饮茶之风气源远流长。
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安溪的茶道精华,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例如,当地村民有什么纠纷或隔阂,只要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意蕴着风调雨顺的天和、青山绿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假如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具有一种社会功能,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106万人在安溪这片土地上长期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根植、流传其间的茶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祖国灿烂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7、茶文化 作文800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
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8、什么是茶文化产业?
茶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茶具、饮茶习俗、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茶文化体系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①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
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包括茶政、茶法、礼规、习俗等内容。
茶文化对个体的完善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有关茶文化的对联
(1)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里) (2)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 (4)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苏轼) (5)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 (6)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 (7)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 (8)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 (9)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 (10)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陆游) (11)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 (12)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范仲淹) (13)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14)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15)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16)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陆游) (17)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 (18)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 (19)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佚名) (10)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佚名) (21)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佚名) (22)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佚名) (23)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 (24)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25)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佚名) (26)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佚名) (27)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 (28)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佚名)
中国元代茶对联
(1)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黄镇成) (2)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韩奕) (3)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韩奕) (4)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耶律楚材) (5)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张可久) (6)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张可久) (7)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张可久) (8)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张可久)
中国明代茶对联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 (2)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 (3)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詹同) (4)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 (6)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 (7)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唐寅) (8)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文征明) (9)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浦瑾) (10)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11)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 (12)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佚名) (13)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蓝仁) (14)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 (15)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16)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 (17)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选自《金瓶梅》)
中国清代茶对联
(1)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 镇江焦山吸江楼) (2)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何绍基) (3)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 (4)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葛长庚)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郑板桥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5)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与大臣联) (6)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 (7)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8)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冼玉清) (9)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10)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 (11)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张延济) (12)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 (13)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14)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15)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16)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