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藏心计的介绍2、他是特别普通家庭,人能吃苦,不会藏心计,觉得很淳朴就嫁给他想婚后不会有什么勾心斗角,和老公相识到结
3、青梅煮酒藏心计=求下联
4、汉初三杰 为什么下场如此不同
5、雍正王朝无官不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6、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
7、关于钱忠书《围城》的读书笔记3000字
8、在中国不同省份人的性格有差异吗?
9、陕西女人和东北男人交往会怎么样
1、藏心计的介绍
泰国7台爱情喜剧《藏心计》,由泰国当红女星Pancake和男星S Kantapong联袂出演。女主萍的妈妈是府内最大的高利贷女老板,大学毕业后为了妈妈回到高利贷公司帮忙,为人善良,明事理,但是因为孝心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初心,和男主由误会结识,在与男主的斗智斗勇中爱上男主。男主吉是府内德高望重的教师之子,拥有高学历却选择留在家乡,不满女主妈妈对村民们的各种迫害,为了村民的利益和立场不同的女主针锋相对,在相处中感受到了女主的善良,继而爱上女主。
2、 他是特别普通家庭,人能吃苦,不会藏心计,觉得很淳朴就嫁给他想婚后不会有什么勾心斗角,和老公相识到结
你得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人这一生很短,马上就过去了,不要被自己轻易的就耗完了。你现在开始给自己制定计划,给自己一个美的权力,你不能一味的围着一个人转,你得有自己的圈子,爱着别人的同时保持一下清醒的自我。要保持自己的神秘感,你的底他什么都知道,他还需要了解你么,已经不需要了,增加一下自己的内在。也许在不经意间,他会发现不曾发现的东西。一定要坚持住,守住自己的本心。
3、青梅煮酒藏心计=求下联
草庐品茗鼎三分
4、汉初三杰 为什么下场如此不同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
刘邦与张良
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开一次惊险的生死搏杀。刘邦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那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出乎刘邦意料,张良的回答不是谢恩,而是谢绝,他不要。
在张良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计的。究竟什么用意呢?
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以韩制张”的目的。
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不过,张良觉得回绝得过于简单了也不好,总得给刘邦留点面子。
他对刘邦说,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败,逃难时和你相识于留(“留”是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我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实在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于是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经过这场风波,张良毕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凉。他看到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
自己在刘邦心目中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刘邦天下已经到手,再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况且自己身体也一直不太好,这个“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
张良本来就生性淡泊,对名利看得不重,再加上刘邦为人阴险歹毒,因此他急流勇退,淡出政坛。
刘邦与韩信
韩信出身贫寒,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当众受胯下之辱,更是辛酸不堪回首。
韩信是在军事领域堪称大师,在政治领域却是个小学生。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
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恰恰韩信自己却不会运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蒯通竭力鼓动他,第一步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图下一步发展,后劲最大的是你韩信。并表示要死心塌地要投靠韩信。
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可是,韩信此人,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儿没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刘邦待我十分优厚,我怎么能背叛他!蒯通仰天长叹,无奈离去。
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刘邦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
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
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杀。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刘邦与萧何
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
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那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
照样有。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后回到京城,许多人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买田宅。萧何去宫里拜访刘邦,刘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这么多人告你状,你自己去平息民愤吧!”
萧何乘机向刘邦提了一条建议,说长安地方狭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猎苑内有不少空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老百姓进去耕种算了,也不要收他们官税了。
刘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们多少贿赂,竟来动我皇家猎苑的脑筋,拖下去打!”
过了几天,有位近身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这么厉害?刘邦道,我听说过去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好事都归秦始皇,有坏事都揽到他自己头上。萧何倒好,为了讨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猎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贿赂,我教训教训他。
侍卫说,皇上这几年领兵在外,萧相国留守关中,如果他对陛下不忠,只要在关中稍有动作,关西的地盘就不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样的大利不贪,怎会去贪一点小小贿赂呢?刘邦被侍卫说得无话可讲,知道错了,赦出萧何。
而萧何之所以强买田宅,无非是为了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让刘邦放心,自己没有收揽人心、图谋不轨的企图,萧何的做法真称得上是苟且偷生了。
看看刘邦与“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义的用人原则是什么玩意儿。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绝对的“忠君”,绝对的排斥异已,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凡是统治者觉得不放心的人,必然会将其杀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一着不慎,就会丢了身家性命。
5、雍正王朝无官不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却出现在了最繁荣的康乾盛世,这就是雍正的“杰作”。面对非议、怀疑、隐患的时候,雍正总是以超出常人想象的力度迎刃而上,一扫康熙皇帝时的“宽仁”政策,大刀阔斧地实行“严猛”政策。
谋权之策:冷眼旁观,韬光养晦
“蚌鹤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告诫世人,在激烈的斗争过程中,夺得胜利果实的往往不是那些斗得你死我活的人,而是那些站在旁边冷眼相看的人。
雍正是一个很会当渔翁的人,他的帝位就是通过冷眼相看、及时出击的手段夺取的。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康熙的第四子爱觉新罗·胤禛出生,他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康熙三十五个儿子中,胤禛排行第四,所以又叫皇四子。
因为子女众多,三十五个儿子中受册封的儿子就达二十人,所以,争夺皇位的斗争十分激烈。
皇位之争起源于康熙废掉太子允礽。为什么要废掉太子允礽?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康熙十三年,皇二子允礽出生。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允礽时难产死亡,康熙十分伤心,所以对失去母亲的允礽格外钟爱,第二年就册立他为皇太子。这一年康熙二十二岁,皇太子才两岁。
为了培养好皇太子允礽,康熙对他的教育竭尽了心力,生活上也特别关爱。康熙十七年(1678年),允礽出痘,此时正是平定三藩之乱的紧要时刻,但康熙为了护理太子,亲自守在床前,竟连续十二天没有批阅奏章。
皇上如此关爱太子,大臣们就更加看好太子的前途,随着太子年龄的增长,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对此,康熙很警觉。允礽生母的叔父索额图结党营私,趋奉皇太子,议论国政,密谋大事。康熙曾警告索额图说:“你们背后谋划的事,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背后说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摆在桌面儿上说,你心里很清楚。”
面对“太子党”越来越强大的势力,康熙深感自己的皇位和生命受到威胁,他曾私下对人说:“我说不定哪天就被群人鸩杀,或者被谋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宁。”
经过反复考虑,一向宽仁的康熙觉得不能再让“太子党”为所欲为了,下令将索额图处死,目的是警告“太子党”的人。处死索额图之后,康熙警告皇太子说:“从前索额图帮着你谋划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将索额图处死。”康熙的意思是要太子收敛起来,没想到皇太子不但不收敛,反而更加乖张。
康熙大怒,宣布废除皇太子。宣诏的时候,他一边宣读一边哭泣,宣完之后痛得倒在地上,六天六夜都涕泣不止。
康熙废皇太子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们,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团。
从此,皇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开始了争斗。康熙看到废除皇太子后,诸子争夺储位斗争愈演愈烈,于是复立允礽为皇太子。诸皇子都明白:既然皇太子第一次能被废掉,也可能第二次被废掉。于是,皇太子集团与皇八子集团之间的斗争更加激化。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并对其党羽恨之入骨,严厉惩罚,如将尚书齐世武用铁钉钉住他的五脏六腑,将他挂在墙上折磨死;将死于狱中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锉尸焚烧。
胤禛就在两个集团斗争的过程中浮出水面,他不动声色地在皇太子集团和皇八子集团之间建立起了皇四子集团。
皇四子集团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胤禛颇有心计,他对皇太子的废立,窥测风向,暗藏心机,细心观察,不露声色;他对皇八子的允禩集团,既不附从,也不作对。与皇太子与皇八子相反的是,胤禛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要等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坐收渔人之利。
胤禛的心腹戴铎知道他的心思是谋取皇位,为此,向他提出一个策略,他对胤禛说:“对皇父一定要诚孝,并适当展露才华。你不露才华,皇上瞧不上你;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同样会引起皇上疑忌;对兄弟要大度,和睦相待;对大臣要平和忍让,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
胤禛经过考虑,决定采纳他的意见,他按照戴铎的策略,一步一步前进。
胤禛的第一招是“诚孝”皇父。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后,大病一场。胤禛入内,奏请选择太医及皇子中稍知药性者允祉、允祺、允禩和自己检视方药,服侍皇父吃药治疗。康熙帝服药后,病体逐渐痊愈。于是,康熙帝命内侍梁九功等传谕:“当初拘禁允礽时,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只有四阿哥深知大义,多次在我面前为允礽保奏,像这样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
第二招是“友爱”兄弟。胤禛在继位之前,处理兄弟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不结党”“不结怨”。诸兄弟之间,结党必结怨。胤禛没有参加皇太子党,也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表现出既诚孝皇父,也友爱兄弟的态度,使他躲避开皇父与兄弟两方面的攻击,安然无恙。
第三招是礼待大臣。胤禛在继位之前,对待大臣很讲究礼节,不管是其官位大小,都谦虚谨慎,见了面也不谈国事,一味地打哈哈;或者只跟大臣们谈佛法,让大臣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只知道和稀泥的人。
第四招是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胤禛的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经批评过他并要他改过,胤禛心里很警醒,马上认真按父皇的意思办。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说:“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请您开恩将谕旨内‘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记载了吧。”康熙帝同意,特地下谕:“此语不必记载!”
胤禛就是通过这种貌似谦恭,实则暗藏心机的非常规手段,在储位之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与喜爱。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帝驾崩后,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皇帝。
固权之策:当变则变,肃清朝廷
权力场风云骤变,大凡权场高手皆善变之人,会根据权场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面孔。
雍正夺位之前友爱兄弟,礼待大臣,但是一上台就变了脸,用严酷的手段对待兄弟与大臣,毫不留情。对他上台后的所作所为,历史学家用了八个字概括:“生性好杀、弑兄屠弟”。
他之所以变脸,是为了帝位的稳固,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
雍正继位以后,开始对十五个已成年的兄弟进行打击,他屠杀兄弟的第一刀,就是跟他争夺过皇位的皇八子。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后,对他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然后再找机会杀他。
封王之后,许多大臣来祝贺允禩,允禩的福晋看出了背后的危机,对来祝贺的人说:“你们恭贺什么呢?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脑袋。”
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后,他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于是将她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然后削去允禩亲王的爵位,将他软禁起来,并把他的名字改为“阿其那”。“阿其那”是“猪”的意思。允禩幽禁后,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允禩死后,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是一个聪明人,心里明白雍正想要他死,为了救得自己的一条命,他私下里对雍正说:“我还是出家离世去吧。”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令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去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是“狗”的意思,不久给允禟定下二十八条罪状,送往保定的一所监狱,命直隶总督李绂负责看管。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将这两个眼中钉杀死后,雍正对看不顺眼的兄弟一个一个收拾。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雍正二年,死去。
三阿哥胤祉于雍正十年死去。
五弟胤祺,雍正十年死去。
七弟胤祐,雍正八年死。
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仅对骨肉同胞心狠手辣、刻薄寡恩,对近臣也毫不容情,该变脸时就变脸,杀年羹尧和隆科多就是突出的例子。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是一员大将。
年羹尧在雍正即位前是他的心腹。康熙四十八年,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并充任镶黄旗旗主。就在这一年,年羹尧的妹妹成为雍亲王的侧室福晋,这样,雍正与年羹尧不但有上下关系,还有亲戚关系。
雍正初年,年羹尧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被视作社稷重臣。
在用人和吏治方面,雍正给予年羹尧极大的权力。在川陕,“文官自督抚以至州县,武官自提镇以至千把”,其升迁降革均由年羹尧一人决定。对其他地方官员的使用,雍正也常听取年羹尧的建议。京口将军何天培的操守为人,朝中内外论说不一,雍正让年羹尧就其所知“据实奏来,朕以定去留”。年羹尧参奏巡抚赵之垣为官平庸,雍正马上将赵革职;江西南赣总兵缺出,朝廷拟用宋可进,年羹尧奏称他不能胜任,请以黄起宪补授,雍正便依从了年羹尧的建言。由此可见,雍正对年羹尧的倚重。
在生活上,雍正也很关心年羹尧,年羹尧有病或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并赐送药品。对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在京情况,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亲手写下信件,派人去告知驻守在西安的年羹尧。
赏赐美食珍宝玩物更是常事。有一次,雍正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了保持味道的鲜美,雍正令驿站六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简直可与唐朝向杨贵妃进献荔枝相比了。
但是年羹尧让雍正失望了,雍正一旦对一个人失望,取而代之的则是仇恨。
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肃是以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进京觐见为导火线的。在这次赴京途中,他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等跪道迎送。到京时,黄缰紫骝,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员跪接,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在京期间,年羹尧“传达旨意,书写上谕”,俨然成为总理事务大臣。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结束觐见回任后,年羹尧接到雍正的朱谕:“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这件朱谕一反过去嘉奖赞赏的词语,向年羹尧敲响了警钟,此后他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按理说年羹尧接手谕后应该清醒了,没想到他还是不警醒,忘乎所以,不守臣节,让雍正越来越不满,终于下决心惩治这个天下“第一负恩人”。
雍正三年二月,雍正以年羹尧《贺疏》中将“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而兴文字狱,将他的全部官职削去。“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是勤勉努力、只争朝夕的意思。雍正故意挑刺,认为年羹尧这么写,就是不想把“朝乾夕惕”的美名给自己。同年,定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其中有三十二条都够杀头。最后令其在狱中自裁,斩其子年富,其他的儿子年满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发配到边远山区去了。
雍正很会变脸,不仅在杀年羹尧的事情上,还表现在杀隆科多的事情上。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的父亲为一等公佟国维,其妹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死时,唯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正继位。治丧期间,隆科多提督九门、卫戍京师,雍正继位同他舅舅隆科多关系密切。
在参与夺位斗争中,隆科多看到了雍正的心机之深,在屠兄杀弟的事情中,他看到了雍正的无情,隆科多曾不无担心地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受雍正的指示,让他参与夺位的斗争),即死期将至之时。”
雍正即位后赐袭隆科多一等公、吏部尚书、加太保等,但这不过是缓兵之计,稳定他的人心,最后隆科多仍被定四十一款大罪,命在畅春园外建屋三间,永远禁锢。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从表面上看,雍正杀年羹尧、隆科多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罪,实际上不然,年羹尧、隆科多是他夺位的见证人,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他不想让世人知道,为了夺位他暗藏心计,行了许多不法之事。
固权之策:关门打狗,无路可逃
狗很善于寻找自己逃跑的道路,一有空子就钻进去了,关起门来就可以让它无空可钻,无路可逃。
雍正是一个“打狗高手”,他治理贪官的时候,采用关门打狗手段,先让贪官无路可退,然后再算账,最后让贪官陷入死亡之地。满清到了他的手中,有了一句响当当的口号“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雍正的父皇康熙,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这令雍正忧心如焚。
雍正很清楚,父亲缔造了一个盛世,国家不可能没有钱,银子都到贪官污吏身上去了。那么,怎么治理这些贪官污吏呢?
雍正有一个特点,他对官场上的流习和积弊都一清二楚。他知道官员搞贪污主要有三招:靠上司包庇、借钱粮充账、花小费报销。为此,他苦苦思索治理贪官污吏的对策,经过调研与反复思考,他终于想出了治理贪官的策略——先堵退路,后算账。
针对贪官的第一招,雍正的对策是派钦差大臣清理亏空。
雍正知道,如果不派钦差大臣,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靠贪污犯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此严重,贪官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是昏官,要么是庸官,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有派出钦差大臣才能彻底查清贪官污吏的情况。钦差大臣直属朝廷,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直接归皇帝领导,一定会尽心尽力,何况他们还想靠查除贪官污吏来邀功请赏呢。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雍正还想了一招令人叫绝的办法,他让这些钦差大臣带着一批候补官员去清查,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一招妙棋,也是一招狠棋。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弥补,衙门的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这一回不一样了,后来上任的人是来查账的,自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可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
针对借钱粮充账第二招,雍正下令所借钱粮全部充公。
贪官们应对检查的第二招是借钱粮来填补亏空。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检查的人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因为是官借,不但利息高,还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屡为贪官所用。
贪官们的这些伎俩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钦差大臣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下令,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就是官府的,为国家所有,所借钱粮别想收回去。这一来,谁都再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
针对第三招所花小费报销,雍正成立了“会考府”。
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从此,各地方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会考(稽查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
6、杜拉拉升职记观后感
经朋友推荐,最近我看了《杜拉拉升职记》这本书。个人觉得书写得不错,尽管只是一本小说,里面有些话,有些做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杜拉拉,一个“南方女子,姿色中上”。二十出头的杜拉拉初进公司,先是忠心耿耿地傻干,后来发现干了很多活儿,可上司就是不待见。小头儿藏着掖着,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受威胁,关键的业务丝毫不放,关键的知识一点不教;大头儿只想安全退休,不愿承担责任和风险,“该做决定时他思考,遇到困难时他授权”;新招聘的下属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一个能力虽强暗藏心计难以驾驭……在复杂的多重关系中,杜拉拉不断进行正面的自我调整,终于百炼成钢。
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挺沉重的,虽然参加工作有七、八年了,但工作起来总是不得要领。现在知道自己不懂的实在太多,该学习的也实在太多。杜拉拉的职业环境虽在外资企业,但她的执着、隐忍,对公司大局的把握,对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沟通等等,值得各行各业身在职场的人借鉴。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疏理,我整理出几个要点,希望与真正需要的人共勉。
一是,识别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帮助的人,识别他们的听、说、行、思等方面的特征,使自己能够快速适应他们的风格,并且在工作开展中需拟定明确的目标和关键事项,全力以赴的去达到目标,但中间所需注意工作的显性表现和发挥领导在其中的作用。思考是职业发展最有利的武器,不断的归纳和总结个人经历,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或者言语的理论水平——保持个人魅力。
二是,学会沟通,学会良好的说话方式,努力从实际经历中总结,对方说话的关键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个人角度出发、从公司角度出发、从逻辑角度出发,挖掘问题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到真正的需求点。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面对不同的人可以提前预期所要沟通的问题,需从什么角度来展开沟通,可方便寻求有效支撑。利于建立与领导的一致性,使其觉得你的领悟力符合他的预期。
三是,做事要有规矩,学会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该坚持。所谓“场”,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杜拉拉的职场生涯,就是摆平一个个麻烦、搞定一个个关系的过程。
四是,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把自己的思维拓宽,把握大局,激活个人潜质。
《杜拉拉升职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杜拉拉通过个人正当的努力在5年中由一名销售助理做到HR经理的故事,据说这本书被称为外企工具书,因为杜拉拉所处的DB公司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杜拉拉的职业经营之法也成为众多白领争相拜读和学习的对象。电影中呈现的外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贯穿于始终的杜拉拉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同样值得身为民企职员的我们学习。
一、责任心强、执行力高效。杜拉拉初进DB是在广州办事处做一名销售助理,工作两年后因为自己工作表现好、能力强而得到了晋升办事处主管。电影中玫瑰常挂在嘴边的“立刻、马上!”,也体现出了执行力是衡量员工能力的基本标准,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对上司下达任务快速反应且高质量完成,这是老板对员工最基本工作要求。
二、建立目标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杜拉拉从销售助理到行政主管的身份转变之后,便在行政人事工作领域中潜心耕耘,并迅速成长为HR经理。这也得益于她在工作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促使她在本职工作之外朝更高的目标修炼和做好充分准备,并在机会出现之际准确地把握。
三、擅长人际关系处理,重视团队协作。杜拉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妥善地处理与上级、下级、各级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确保了她能够顺利通过360度员工评价体系,达成几次职位的晋升。人际关系、团队精神亦是员工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处理好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才能发挥出最佳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资料:SHI
7、关于钱忠书《围城》的读书笔记3000字
钱忠书《围城》的读书笔记3000字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围城》的内容简介。《围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婚后,方鸿渐对一直喜欢苏文纨的挚友赵辛楣说:"若是你真娶了苏小姐,会觉得也不过尔尔。"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这以后和孙柔嘉又在婚姻的“围城”里,过着好像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为好像生活中只有他们自己,他们将婚姻当做了一座围城,想出来的和想进出的都很难。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而在这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是绝大多数人看了《围城》之后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围城。其实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是同学推荐的,那时候我才19岁,看完之后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节讲了些什么内容。现在再次翻阅此书,感觉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鸿渐一个留洋的“海归”博士生出身的他对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于苏的从中掺和,使得这段爱情宣布破产。后来在教书过程中遇见了孙柔嘉,并最后与她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很幸福。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发生在当代,也只能够说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经历很不美满和顺畅。但在我看来,方鸿渐是一个很被动的男人,首先他在对于唐晓芙的爱情上就显得很被动,如果说一个主动的人,如果说真心爱对方的话,就应该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语,但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别人是怎么看的。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单纯,但是也很美好,为什么我们会被那些恶意的话所中伤,为什么我们不活的快乐一些,忘记过去的烦恼。所以我们在婚姻爱情上应该主动出击,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过矜持,遇见喜欢的应该追到底为止。其次,我觉得婚姻是应该建立在两个人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我会觉得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包括婚姻的前奏-----爱情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唐小姐对于方鸿渐就应该信任,无论苏小姐说了些什么;方鸿渐和孙柔嘉也应该彼此信任,才不会对对方产生这么大的误会。另外,我觉得我们现在对于婚姻和爱情要求的过多了,其实爱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纯真的东西。在浪漫的法国,十几岁的孩子被问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说话了没”,“你交女朋友了没”,这好像在中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怎么这么样都是被动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规矩,如在学校里,特别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学生谈恋爱等等过激的行为。最近还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择偶的标准,如“宝马轿车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这些是物质上的要求,还有在相貌上的,学历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实这些都形成了我们现代社会中关于爱情和婚姻过“围墙”,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限制范围的存在,才导致现在未婚人群的骤增,这是我从《围城》这本书中体会到的一点点浅薄的内容,暂且当做读后感吧。
第二,《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这就让我想起了这几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假文凭现象,说真的,我对于这件事感触颇深,首先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当下的社会竞争实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都变得是一种“妄想”,巨大的压力在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们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文凭来蒙混过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归因于自身,一个人活着并不应该过于在注重那些虚浮的外在,而更应该注重自身内在的修养,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无论你在哪行哪业,都能够干得很精彩。这些内容扯得有些远了,但是正是我的感受。作为一名当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修正自身,而不总是将原因怪罪与外界。
第三.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又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我们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中也是如此评论人们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通过对此书的了解,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避免出现这些人性的弱点,就应该了解自己,正确的对待客观环境。《围城》出版于己于1947年,随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并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围城》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抗战背景下,来对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进行描绘的。小说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以留学归来的方鸿渐的经历为主线,描写抗战爆发以后从上海到湖南后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并从中央探讨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出路等问题。作品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写出了时代、社会的象征。“围城”既是实体的象征,即抗战环境下的中国就是一个大围城,同时又是一个虚体的象征,即对一类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这里的“某一部分社会”指旧中国混乱荒谬的病态社会。而“某一类人物”又是指在那个社会中迷惘、落寞、卑琐的病态知识分子,揭示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国难家愁中的动摇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说的主题以暴露否定病态社会为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结婚好比被围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作者在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时,也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小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所经历之处,无不是“围城”——上海滩各式知识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内地小镇和乡村的丑恶闭塞,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的灰色生活……都构成了一座座围城,不仅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样:方鸿渐父亲处处制约儿子的行动,方老太太经常疑心别人诱骗他的儿子;后来成为妻子的孙柔嘉柔顺之下的深藏心计……家庭社会的环境使方鸿渐感到处处有围城。方鸿渐的自身精神领域也妨碍和束缚了他冲出围城的信心和勇气。方鸿渐自身性格和顺,看出恶劣环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聪明而内心懦弱。
他与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有瓜葛,但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以至落入孙柔嘉的网里,又由合到分,他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作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困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日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这就是钱钟书写这书的基本主题。
作者在书中的讽刺艺术相当杰出,因此被称为“新《儒林外史》”。他对人物隐蔽心理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是相当突出的。加上作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学无术的褚慎明,走私发国难财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松年,说谎到底的韩学部委员愈……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尖刻讽刺的。作者又借助自己的深厚文学功底,编制出众多比喻和警句,对人物进行嘲弄淋漓尽致。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
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原文地址: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2000zi/113194.html
8、在中国不同省份人的性格有差异吗?
上海人是好公民坏邻居
上海人是好公民坏邻居。他们的敬业精神无人可及,公共意识也比较强,总是衣冠整洁,修饰得体。外地人在上海不免被一概视为乡下人,却也很少受到粗暴对待。但上海人的地理认同感很强,骨子里十分自傲,内心轻视外地人,尤为排斥苏北人。外来人士难以融人上海人的圈子。在私人交往中,上海人总是十分理智,与人保持着一定距离,善于权衡利弊,为小事斤斤计较。上海人邻居之间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也正因为如此,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和商人,却难产生一个诗人。上海女人举止得体雅致,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出现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往往有小男人的坏名声,但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也别有可爱之处。
四川人会享受似神仙
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物产丰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能吃喝玩乐,也喜欢谈玄探幽。川妹子既辣且媚,骂起人来“嘴巴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与人吵架的时候,往往“辣”劲十足,使对方只好落荒而逃。同时她们发起嗲来也无人能抵挡。四川人偏居一隅,见识不免狭窄,有夜郎自大的遗风,虽藏龙卧虎,但若不走出三峡,也只能成为一些歪才怪才。
重庆人“坨子”硬嗓门大
或许是多山的缘故,重庆人的性格狡黠而不乏豪放,像著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重庆人不但紧跟各种潮流,而且“坨子” (拳头)硬,比成都人更带一些火气,敢打敢骂。重庆也盛产美女,人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但重庆妹子辣劲十足,不好对付。
山东人最怕被误解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齐人鲁人有所不同。鲁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既出过孔子、孟子这样的彬彬君子,也出过黄巢这样的江湖豪侠。但鲁人身处内陆,观念保守,比较吝啬。齐人处东夷之地,文化积淀不如鲁人,却沐浴海风,爱赶时髦,喜欢在全国制造声势和影响,讲究人际关系,会走上层路线,故总是官运亨通。
“山东出响马”,山东男人有豪放的名声,但那可能只是。
《水浒》之类小说的误导。其实,山东人重等级、讲礼仪,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为怕官,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豪放,反而常常使人觉得拘谨。不过山东人既有豪放之名,也就愿意炫耀豪放+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粗鲁。例如,说起话来大声大气,嗓门粗,喜欢酗酒比酒量,然后动粗。山东女孩其实温柔多情,有教养,重仪表,尤其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美女也不少见。虽不像南方女孩那样妩媚多姿,却也不像南方人所认为的那样五大三粗,有一种健硕之美。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撤起娇来让人头皮发麻,故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山东女孩子发嗲”之说。山东人乡土意识重,自以为山东天下第一。中国有两个地方的人喜欢赞扬自己的家乡,山西人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山东人则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你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准跟你急。
湖南人蛮劲十足有爆发力
湖南人是实干家。虽然湖南开发比较晚,却人才辈出。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股湘民的“蛮”劲,所以才有谭嗣同之类的硬汉文人,有沈从文之类的“乡下人”,有丁玲之类的“武将军”。湖南人重事业,所以文人似乎喜欢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但从曾国藩到毛泽东,湘将多儒雅之风。湘妹子没有川妹子的辣劲,却精干而又聪慧,娶来做老婆绝对不错。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虽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所以常常铤而走险,历史上湘地盗匪残忍野蛮与此有关。湘民宗族意识很强,故常有集体械斗。湘人不善言谈,湖南话听起来瓮声瓮气,却蕴涵着一股爆发力。
河南人坐镇中原云游四方
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人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文人学士众多。省会郑州景色虽无可观,但这座建在风沙弥漫的黄河边上的城市能够绿树成阴,商业发达,成为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也显示了河南人的能干,况且附近的嵩山还有一座名闻中外的少林寺呢。开封、商丘等城市早已失去作为都城的气派,但洛阳牡丹仍然名贵一方,河南人当年的万种风情也算由此得以延续。
但是,今天的河南人名声在全国却有些糟糕,列车经过河南时,你总会不时听到对河南人的议论。河南人名声不好不是因为河南贫困,而是因为河南人的做派。河南紧邻山东,似乎没有鲁人的质朴爽快,却有鲁人的粗野;南接湖北,没有鄂人的精明能干,却有鄂人的滑头。当年,与安徽人一样,河南人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贫困常逼得他们四处流浪,但安徽灾民往往以演唱卖艺为生,凭本事吃饭,而河南灾民则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生活,将乞讨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这种流浪生活培养起来的习性对河南人名声的影响可谓深远。像母鸡那样为袒护自己的孩子而撒泼,在河南都,不少见。河南女人与山东女人相似,缺少女儿性而妻性母性重,做老婆可以,做朋友则不免乏味。
浙江人可算是中国的犹太人
浙江虽然为鱼米之乡,但人多地少,所以浙江人闯世界的很多。浙江人靠本事来养活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修钟表、补皮鞋、裁衣服,只要能够糊口的职业,几乎都可以见到浙江人,但你不大可能见到浙江人行乞,因为浙江人相信勤劳才会有饭吃。北方人宁愿下岗在家,也不愿意干他们所谓的“丢面子”的活,对吃苦耐劳的浙江人还颇为鄙视,动辄称“蛮子”。所以过去北方人遇荒年只好去要饭,或者做盗匪,否则只能饿死,浙江人却能绝处逢生。浙江的文人才子遍地,在中国可以与湖南、四川、江苏“四分”秋色。浙江商人、企业家头脑灵活,算是中国商界的能人。
浙江人的毛病在于过于忍辱负重,过于相信一人之力,没有团队精神。私人企业多,却单兵作战,而且相互制约。也有人常常为蝇头小利不惜铤而走险。因此,浙江也曾经是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在浙江,你很难交一个知心朋友。
陕西人自恋又自卑
在西北各省中,陕西是文化最为发达的省份,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济济。陕西人为人温厚而又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这些都反映了陕西人的某些特点。由于历史悠久,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你也有可能遇到能‘‘谝”善道的高人。陕西文人才情充沛,文坛上的“陕军”出手不凡,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人的作品虽非绝世佳作,却也颇为可观。传统是陕西人的财富,也是陕西人的负担,它使陕西人往往保守偏执,而现实中的落后与历史中的辉煌又给陕西人很大的失落感,于是自恋又自卑。陕西女子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刚烈,
炽热如火,往往以柔克刚将丈夫控制得服服帖帖。
东北人是北京人侃大山的惟一对手
东北三省人在关内人心目中,往往是一体的,他们的性格有诸多相似之处。东北天寒地冻,古时地广人稀,近代大批关,内移民进入,尤以山东人为多。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王法”往往鞭长莫及,因此他们也培植起一种好勇斗狠的豪气,人说“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道出了东北民风的强悍。但如果以为东北人都喜欢玩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你就错了。实际上,大多数东北人与山东、河北等地的人相比,都显得更加文质彬彬,能言善辩。北京的侃爷多耍贫嘴,东北的辩手则往往以严谨的逻辑取胜;北京人的幽默带着某种无奈,东北人的幽默则带着几分狡黠。在为人上,东北人表面豪爽,内里暗藏心计,处世相当细腻,玩起计谋来也花样百出。即使对人恨之入骨,·东北人也很少像南方人那样马上撕破脸皮,而是引而不发待机行事。
在哈尔滨,你随时都会碰到漂亮女孩,她们说的都是一口东北普通话,听起来比较舒服;大连女孩口音与胶东方言相类似,听起来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与她们洋气的外貌不太相称。
天津人的“青皮精神”独树一帜
天津人也以能说善道著称,人称“卫嘴子”,与“京油子” 相映成趣。但比起“京油子”来,“卫嘴子”更显得“贫”。
“京油子”的“油”是见多识广、满不在乎的“油”; “卫嘴子”的“贫”则带有码头“青皮”的“赖”,蛮横而且自鸣得竟。
天津原是北方最大的商埠,又是北方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但因为太接近政治权力中心,天津人的“青皮精神”没有发展成上海市民的那种独立的个性意识,反而沾染上几分“京官”常有的欺下媚上之气,从而变形为一种刁悍的性格。这一点·在天津的小市民中尤为突出,油腔滑调的天津话与这种性格相得益彰,让人难以恭维。尤其是女人说起来,更是没法听。天津虽然是沿海城市,但没有北京作为首都所拥有的那种强大的财力支撑,因此,在北京的映衬下不免黯然失色。
9、陕西女人和东北男人交往会怎么样
具体点说就是以下的资料: 中国各省的性格差异以下评论纯属收集各方资料所得: 上海女人:举止得体雅致,有女人味,但不可能出现那种为爱不顾一切的“烈女”。 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往往有小男人的坏名声,但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也别有可爱之处。 四川女人:川妹子既辣且媚,骂起人来“嘴巴狡”,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与人吵架的时候,往往“辣”劲十足,使对方只好落荒而逃。同时她们发起嗲来也无人能抵档。 四川男人:偏居一隅,见识不免狭窄,有夜郎自大的遗风,虽藏龙卧虎,但若不走出三峡,也只能成为一些歪才怪才。 重庆女人:重庆美女多,人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也是辣劲十足,不好对付。 重庆男人:“坨子”硬嗓门大,性格狡黠而不乏豪放,像著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 山东女人:女孩其实温柔多情,有教养,重仪表,尤其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美女也不少见。虽不像南方女孩那样妩媚多姿,却也不像南方人所认为的那样五大三粗,有一种健硕之美。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撒起娇来让人头皮发麻,故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山东女孩子发嗲”之说 山东男人:“山东出响马”山东男人有豪放的名声,但那可能只是《水浒》之类小说的误导。其实他们重等级、讲礼仪,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为怕官,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豪放,反而常常使人觉得拘谨。 湖南女人:湘妹子没有川妹子的辣劲,却精干而又聪慧,娶来做老婆绝对不错。 湖南男人:蛮劲十足有爆发力。湖南男人文人多,重事业,所以文人似乎喜欢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河南女人:河南女人与山东女人相似,缺少女儿性而妻性母性重,做老婆可以,做朋友则不免乏味。 河南男人:河南男人坐镇中原云游四方。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文人学士众多。但名声不好,河南紧邻山东,似乎没有鲁人的质朴爽快,却有鲁人的粗野;南接湖北,没有鄂人的精明能干,却有鄂人的滑头。 陕西女人:陕西女子表面温柔顺从,内心刚烈,炽热如火,往往以柔克刚将丈夫控制得服服帖帖。 陕西男人:为人温厚而又豪放,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如: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人。男人重传统但也是负担,往往保守偏执,而现实中的落后与历史中的辉煌又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失落感,于是自恋又自卑。 东北女人:东北女孩普便身材高大,但不粗俗。她们说的都是一口东北普通话,听起来比较舒服;大连女孩子口音与胶东方言相类似,听起来有一种海栗子味,与她们洋气的外貌不太相称。不过东北女孩细心,性格好,会照顾人。 东北男人:表面豪爽,内里暗藏心计,处世相当细腻,玩起计谋来也花样百出。即使对人恨之入骨,也很少像南方人那样马上撒破脸皮,而是引而不发待机行事。但东北男人大男子主意严重,好面子。 天津女人:表面性格开朗,习性不乏带一些京味,但油腔滑调的天津话与小气的性格相得益彰,让人难以恭维。善长控制男人。 天津男人:天津男人有“青皮精神”之说,没有发展成上海市民的那种独立的个性意识,反而沾染上几分“京官”常有的欺下媚上之气,从而变形为一种刁悍的性格。 简单点说 就是生理结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