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飞向太空的手抄报资料2、飞向太空港 读后感
3、飞向太空港摘抄好句好词
4、飞向太空港内容梗概
5、有一首歌它里面的歌词是我有个梦想飞向太空我有个梦想请问这什么歌
6、看图写话飞向太空50字
7、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
8、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什么里程碑事件?
9、我的世界怎样飞向太空
1、飞向太空的手抄报资料
人类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大地这个球体该放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呢?开始人们把它放在了宇宙的中心。后来,有个叫帕拉多喜的人发现天上的星星有一些在动——人们叫它们行星,与之相应,不动的星星便叫恒星。于是人们就说,天上的月亮、太阳、行星及所有恒星都绕着地球做圆周轨道运动。托勒密第一个用数学方法确定了地球与行星的关系,给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宇宙图景做出了定量的描绘。这个图景后来成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直至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才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移开。在哥白尼的体系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与其他行星一样沿正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
17世纪之前,人们—直都是凭借肉眼来观察大象,并借助一些简单的度量仪器来研究天体,主要是太阳、月球和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五大行星。中国人用他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腊、古罗马人用他们熟悉的神来给这些行星起了名字。1610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新的宇宙图景。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天文学大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大行星、地球和彗星运动理论,发现了一些新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和小行星,并且把观察的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了银河系的其他恒星系。19世纪下半叶,天文学家将当时物理学中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天体研究中,创立了天体物理学,从此开始了现代天文学阶段。
进入20世纪之后,无论是天体物理理论,还是天体观测方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传统的光学天文学领域,随着反射天文望远镜的出现,一改19世纪折射天文望远镜的局限,天文望远镜的口径不断增大。1908年出现了1.5米镜、1918年出现了2.5米镜、1948年出现了5米镜、1976年出现了6米镜,1993年口径10米的巨型天文望远镜问世,使人们的视野进入到更为遥远的宇宙空间。
2、 飞向太空港 读后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题记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后记
3、飞向太空港摘抄好句好词
1. 在原始与现代、文明与愚昧、东方与西方美好而残酷的碰撞中,一个红扑扑的如同朝阳般的希望正在悄然跃起。
2. 寻找我的青春曾经留下的脚印,寻找我的日子曾经苦恋过的梦想,寻找我的热情曾经燃烧过的希冀,寻找我的生命曾经拥有过的月亮和太阳!
3. 他们用青春和爱情,热血与生命,筑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历程。
4. 尽管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但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的却是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4、飞向太空港内容梗概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部传奇。《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山沟里携手合作的秘密与友情,也有中西方两种文明在发射场上的碰撞与冲突。作品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充分展露了作者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
5、有一首歌它里面的歌词是我有个梦想飞向太空我有个梦想请问这什么歌
曹芙嘉&皓天 - 我快乐我歌唱
词曲:云崖
当心在歌唱
唱出每一个梦想
世界在这舞台绽放绚丽的模样
当灯光闪耀
照亮每一个的地方
相信我会用歌声永远陪在你身旁
当我们唱让每颗心发光
飞向天空让翅膀更坚强
当我们唱让快乐永远环绕在身旁
这舞台有无限的宽广
当心在歌唱
唱出每一个梦想
世界在这舞台绽放绚丽的模样
当灯光闪耀
照亮每一个的地方
相信我会用歌声永远陪在你身旁
当我们唱让每颗心发光
飞向天空让翅膀更坚强
当我们唱让快乐永远环绕在身旁
这舞台有无限的宽广
说唱部分:
从前有个老头叫老子
嘴里念的都是一元论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后来有个老头叫爱、爱因斯坦
他跟人家说的都是相对论
E=MC平方
我要扔掉每秒30万公里
一个心念 一个刹那
一手 一手抄到猎户腰带
仙后 仙后 仙后也要为我加冕
我要 我要 要和群星一起闪耀
当我们唱让每颗心发光
飞向天空让翅膀更坚强
当我们唱让快乐永远环绕在身旁
这舞台有无限的宽广
这舞台有无限的宽广
音乐链接:http://music.baidu.com/song/s/26065914850854dc8d5c
6、看图写话飞向太空50字
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小明梦见他和他的小伙伴小红飞向太空。小明看见了圆圆的大大的地球,高兴的张开双臂抱住了地球。还有他的小狗丁丁也飞向太空,兴奋的“汪汪”叫个不停。
小明睁开眼睛,原来是在做梦啊!“这梦太美丽了!”小明说。
7、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宇航员
杨利伟:中国飞天第一人!
国际在线消息:人类将目光锁定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9时,当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遨游太空时,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位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他是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按计划,他将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38岁的他将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绥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母都是建国初期毕业 的大学生,父亲先当教师,后改做行政工作;母亲在县里中学任语文老师,直到退休。杨利伟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幸福童年"娃娃头"脑子灵
熟悉杨利伟的人都知道,他小时候非常顽皮,但脑子灵,反应快,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就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还拿过奖。杨利伟的父母对孩子管教很严,除要求他学好文化课外,还要求他学画画,学音乐,经常教育孩子要老老实实做人。有时对孩子又管理很松,他们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走出港湾的,泯灭了孩子顽皮的天性,也就泯灭了个性。
杨利伟的老家是一个依山傍海秀美的小村庄,每当暑假、寒假,他便来到叔叔或姑姑家,组织起小伙伴"操练"起来,一同端起"土枪洋炮"冲上山岗,占领阵地。在这里,小利伟有新的发现,新的乐趣。为试试水井的深浅,他搬起石头往水里扔;为试叔叔做的竹片刀是否锋利,硬是用刀把姑姑家种的一片葵麻给削平。
考入空军飞行尖子名扬全师
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入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开始空军飞行员的艰苦历程。在四年的学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单飞。1987年毕业后,他成为了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又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
1992年夏季,他同战友们来到新疆执行训练任务。一次,当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时,突然听见一声巨响,霎时机身前方一亮,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飞行训练中的"空中停车"。在这紧急关头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他冷静地握住操纵杆,使飞机倒滑,慢慢地往上爬了500多米,越过天山山脉的干沟,向着机场飞去。刚接近跑道时,发动机又不工作了,起落架放不了,他果断采取液压紧急放架,终于使战机在跑道上紧急降落了。当他从机舱出来时,衣服已经全部湿透,副师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他记三等功一次。
在空军部队的10年时间里,杨利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强击机飞行员,而且又是一名优秀的改机型的歼击机飞行员。他从华北到西北,从西北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航天员选拔 千名申请者中最优秀
中国航天员选拔要"过五关斩六将",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几个月下来,一千多名申请者已所剩无几。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评为优秀,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信服,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1998年1月,这批中国空军最优秀的天之骄子带着梦想与追求,来到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聆听了专家的授课,杨利伟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一种神秘感和崇敬感慢慢地扩充而来,他慢慢地懂得,在当年加加林和今天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奉献,正是这千军万马才托起了中国的神舟!
首飞选拔 5门考试总分498分
航天员的职业是崇高的也是艰苦的,在这上天的阶梯上,一个个难关总是横竖在面前。杨利伟懂得,对人类来说,太空总是神奇而美妙的,正如他在《中国航天员之歌》中唱到的那样:"璀璨的银河在我脚下,无数的星球为我导航,飘逸的星雨为我起舞,浩瀚的太空为我歌唱。"
杨利伟是个很认真的人,每次训练,他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严肃认真的精神、熟练的技术赢得了队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多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发现,进行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等问题,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以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的排序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航天员。
妻子眼中的丈夫:他是福将更是猛将
妻子张玉梅说杨利伟是员福将,无论在哪个部队,他在的时候就没有出现过事故。杨利伟在工作中又是员猛将,很少能顾及家庭。张玉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也没耽误过丈夫的工作。在温柔贤惠的张玉梅眼里,连杨利伟不挑剔她干家务的质量也成为丈夫的优点之一。其实杨利伟何尝不知道妻子的辛苦,只要回到家,不管再辛苦再疲倦,他也要将最多的快乐带给家人,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母亲眼中的儿子:他有实力我放心
这是昨天中午,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后,杨利伟的母亲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一大早,杨妈妈、杨爸爸和杨利伟的妻子、儿子,就赶到航天城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观看火箭发射。
5年前,当杨利伟告诉家里说,自己被选上了航天员,杨妈妈的第一感觉是高兴,"从那么多人中选出12个人,我很替儿子感到高兴。说真的,我觉得儿子挺棒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这次远行圆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太空梦呢。当儿子告诉自己选上航天员头三名,当火箭带着飞船升入太空,杨妈妈说,担心是难免的。但儿子自信和镇定的表现,让妈妈放心了许多。
孩子眼中的父亲:他是我的自豪
昨天下午课间时分,中关村一小校园广播播出一条喜讯:"今天上午9点,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向太空,中关村一小全体师生感到欢欣鼓舞。同时,我们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第一位成功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是我校三年级一名学生家长。"三年级(4)班教室里欢呼雷动,宇航员杨利伟的儿子杨宁康、宇航员翟志刚的儿子翟天雄同在这个班就读。
昨天下午,杨宁康没有感受到同学们获喜讯后的兴奋之情,他上午请假收看父亲飞向太空的实况直播去了。
杨利伟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是什么样?记者昨天没有采访到杨宁康,但在今年5月出版的《作文导报》上,记者发现了一篇杨宁康写的文章《爸爸的雄姿》。"一想起爸爸,我就有一种亲切感,我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爸爸经常驾驶着战鹰在蓝天翱翔,保卫祖国的领空。爸爸的工作太忙了,一个星期也很难见他一面。好在我手头有爸爸这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参考资料:http://gb1.chinabroadcast.cn/3821/2004/06/28/146@212360_2.htm
8、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什么里程碑事件?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案等美丽的传说。西方航天学界认为,中国明朝人万户为人类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并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表纪念。
19世纪中叶,法国人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几乎启发了所有的现代航天先驱们,但人类对太空无限的遐想一直都停留在小说层面。进入20世纪,人们观念中关于宇宙空间的科学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各国活跃着一大批航天先驱。
1921年12月,“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但是,戈达德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缺少科研经费,挑剔的舆论界讥笑他连高中物理常识都不懂,还嘲笑他整天幻想作“月亮人”。但戈达德没有为这些困难所动摇,经过20年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1941年1月,新发动机火箭可达到2000多米的高度,载重447千克,呈现现代火箭的雏形。
载人航天最初成功率仅50%
二战结束后,美苏在航天领域开始展开了激烈竞争。1957年10月4日晚,一枚火箭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l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时代的真正到来。
但是,当时的载人航天非常危险,安全指数只有50%———在苏联首次载人太空之旅的前一年里,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一次因为定位系统出故障未能返回地球;一次是发射时发生爆炸;另一次则是完成飞行任务返回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导致飞船失火。
正是这些不成功的事例,苏联首次太空之旅迟迟未能定下日期。最初,被确定为苏联第一位首航太空的宇航员是邦达连科。不幸的是,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紧张训练中,舱内燃起大火,他因严重烧伤而死亡,成为航天史上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将开始。当时,谁也没有把握这次能成功。苏联曾有人建议让尚未生儿育女的宇航员戈尔德·季托夫来执行这次任务。当时负责载人航天研究工作的苏联宇航专家谢尔盖·科罗列夫却坚持选用经验更为老道的尤里·加加林,尽管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临飞前,科罗列夫安慰加加林说:“尤拉,你不要紧张。
不论你着陆到哪个角落,我们都能找到你。”
这话丝毫没能减少加加林108分钟太空之旅的险情:飞船气密传感器发生故障,发射前数分钟内不得不重新拧紧舱盖上的32个螺栓;通信线路一度中断,跳出个表示飞船失事的数字“3”;第三级火箭脱离后飞船急剧旋转;返回时,飞船胡乱翻滚……然而,加加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完成人类首次太空之旅。
近千万人参与了登月计划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第一名航天使者送入太空的成就,使美国受到强烈刺激。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表示美国将在十年之内将人送上月球。
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技术上诸多困难,美国几乎动用它的所有资源。超过2万家来自美国与其它80个国家的公司、200多所大学参与了“阿波罗计划”。有人估计,将近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登月计划。
然而,即使投入如此巨大,载人登月飞行的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通讯导航系统比现在的手机还迟钝,在紧急时候,宇航员根本无法与地面联系,只能自己来解决;人们只能吃“牙膏饭”;飞船防震系统和防辐射系统也不够完善,宇航员极有可能在太空中遭遇各种射线的毒害;微重力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宇航员极有可能肌肉萎缩、骨骼硬化,等等。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12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终于在月球上印下人类第一个脚印,迈出了“人类巨大的一步”。至此,人类探索太空的旅程翻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决定这必然是一项充满着风险与挑战的事业。从邦达连科算起,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决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迎接探索者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9、我的世界怎样飞向太空
嗯,楼上的那位纯属瞎扯,首先,你要下载太空mod,然后自行度娘搜索。我只能帮你到这了。回头我也查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