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唐朝十八大学士和两大将军是谁2、什么是天上大将军 地下女将军
3、三国时期的大司马官职大还是大将军官职大?
4、汉朝的大将军有多大
5、唐朝十八学士及2大将军是谁
6、秦朝的历任大将军都有谁?
7、中国历史上的大将军有那些?
8、大司马 丞相 太尉 大将军哪个大?
9、左金吾卫大将军是 什么官职
1、唐朝十八大学士和两大将军是谁
十八大学士分别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两大将军是秦琼和尉迟恭。
一、十八大学士
1、杜如晦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阳尉。隋朝末年,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蔡国公,谥号“成”。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于凌烟阁,位列第三。
2、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后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等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负责综理朝政。
历任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3、于志宁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县)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
出身河南于氏,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晋阳起兵后,投奔唐朝,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迁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
唐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担任太子左庶子,迁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承乾。多次直言进谏,不为所动。
唐高宗即位,拜太傅兼侍中,迁尚书左仆射,加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唐高宗“废王立武”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得罪皇后武则天,贬为荣州刺史,终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
麟德二年(665年),病逝,时年七十八,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累赠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4、苏世长
苏世长,父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
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
太宗年间,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名,画像立于秦王府文学馆内,是唐太宗智囊团的“十八学士”之一。文学大家褚亮题赞道:“军咨谐噱,超然辩悟,正色于庭,匪躬之故。”
5、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
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6、薛收
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因父亲被隋炀帝缢死,遂不仕隋。
后被房玄龄荐入秦王府,授为主簿。武德四年(621年),随李世民讨王世充,力排众议,建议分兵围困洛阳,另外派兵狙击窦建德。
最终王世充与窦建德同时被擒。后以平刘黑闼之功封汾阴县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卒。贞观七年(633年),追赠定州刺史。高宗即位后,陪葬昭陵。
7、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
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
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8、陆德明
陆德明(约550-630年),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南陈太建中,陈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后,归于故里。
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欲以为子师,严词拒之。秦王李世民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补国学博士。
唐高祖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论,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人为屈。贞观初年,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
9、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 、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
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10、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世代居住郑州,唐太宗时期人物。
李玄道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家族居于郑州,世代为山东冠族,七代祖凉武昭王李暠。五代祖炖煌宣公李宝。曾祖李韶,后魏司空、姑臧文恭公。
祖李瑾,魏著作佐郎,赠齐州刺史。父李行之,官隋都水使者、下溠郡太守、固始县男。隋朝时,李玄道为齐王府属。李密据洛口,引为记室,后为王世充所执,镇定自若,被释放,为著作佐郎。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为秦王府主簿。唐太宗贞观初年,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出任幽州长史,辅佐都督王君廓,专门负责府中之事,与王君廓渐有嫌隙。
后王君廓谋反,受牵连流芳巂州。后又起复为蕲州刺史、荆王府长史兼荆府司马、常州刺史,甚有惠政。
贞观十四年(640年),年老致仕,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于郑州府邸,享年六十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著有《李玄道集》。
子李云将,官至尚书右丞、陇州刺史。
11、李守素
李守素(?—约628)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人称“肉谱”。
12、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13、蔡允恭
蔡允恭(约561—约628)隋末唐初官吏、文学家。字克让,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西梁左民尚书蔡大业之子,蔡大宝侄子,美姿容,有风采,善缀文,未及仕而梁为隋所灭,由于长安与虞世南相友善,邀为隋炀帝从官。
仕隋,历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炀帝曾派他去教宫人,他耻为之,数称疾不入内,乃遭疏远。
炀帝死后,相继被宇文化及、窦建德延揽。入唐,以虞世南荐引为秦王策府参军、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十八人荣称登瀛洲之选,秦王命阎立本图像馆中,楮亮为赞焉。
14、颜相时
颜相时(?-645年),字睿,琅琊临沂(山东临沂市)。中国唐朝儒家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名臣颜师古之弟,大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历任谏议大夫,官至礼部侍郎。贞观十九年,病逝。
15、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之后。
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八年(634年),任秘书省著作郎、监修国史,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
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岑文本死于行所,以为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武则天立后,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仍监修国史。
二年,进爵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次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退休。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16、薛元敬
薛元敬,字子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长於文学,与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其中薛收为长雏、薛德音为鹜鷟,薛元敬为鵷雏。
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军府书檄和朝廷诰令,深得唐太宗之赏识。
17、盖文达
盖文达(578—644),唐代大儒,“贞观十八学士”之一。字艺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师从刘焯。与族弟盖文懿皆名儒,人称“二盖”。
18、苏勖
苏勖,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
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二、两大将军
1、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尉迟恭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 (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十八学士
百度百科——秦琼
百度百科——尉迟恭
2、 什么是天上大将军 地下女将军
长丞 旧时韩国作为界标、路标和洞里守护神而立在道边、路口、村庄附近的人像叫“长丞”,或者叫“长桩”、“长生”,“长承”、“将丞”。长丞分松木制和花岗岩制两种,中部地区多为木制。男性长丞身上一般刻有“天下大将军”,女性长丞身上刻有“地上女将军”字样。
“长丞”作为村庄的“守护神”,人们供奉它期望消灾、避邪,同时还用来标志村落之间的里程。幡杆与长丞一起立在村前,是希望的象征其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解释为天地人合一的通路,以祈求村庄的安宁、修好以及丰收.
长丞起源很早,与古代民族信仰有关,朝鲜时代末期仍很盛行,现只个别地方保留这种风俗。
3、三国时期的大司马官职大还是大将军官职大?
三国时期的大司马官职最高,大将军次之,太尉末之。大司马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末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大将军是在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在三国时魏国曹丕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进封长平侯。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扩展资料: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但曹魏青龙元年司马懿曾由大将军转职为太尉,并非升迁。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孙吴有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并设。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将军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但位次不变。三国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惇、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也有给劳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将军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司马
4、汉朝的大将军有多大
西汉早期独韩信为大将军,为最高武官,韩信死后取消此官。
再次设置大将军是在汉武帝时,以卫青为大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为最高武官。和平时期处理政务,为中朝官领袖,权力大于丞相、中书令。霍光、王凤都以大将军身份秉政。汉成帝后期,本为加衔的大司马改成了本官,相当于太尉,将军之号随之去除。
东汉初期,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下。直到大将军窦宪权倾朝野,大将军位再次居于三公之上。此后大将军多由外戚担任,直到袁绍为止。
5、唐朝十八学士及2大将军是谁
18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 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2大将:尉迟恭、秦琼
6、秦朝的历任大将军都有谁?
首先来讲,“秦朝的历任大将军”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大将军官位是汉武帝授予他的小舅子卫青的,目的是为了分散丞相的权利。以后才作为常设官职存在。
在秦代,大将军是大规模战争发生时,君主授予大军最高指挥官的临时称号,不是常设的官位。按照秦国的军事体制,大将军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下设若干名将军,将军下面设置若干名裨将;一名裨将下面统帅若干“部”,每一部设一名校尉;每一部下面统领若干“曲”,“曲”的军官被成为军侯,(这就是古代把部曲当作军队代名词的原因)有点像现在的集团军下面设置,若干军,军下面设置若干师一样,都是为了统帅大规模军队设置的分级制度。
也就是说从大将军,将军、裨将、校尉、军侯,总共五级,在下面的是五百主,也就是统领五百人的军官,这是固定的编制,为了指挥方便,指挥体系不能太过扁平化,也就是说一个长官指挥的下属不能太多,就像近现代的军队编制,三三制,一般来说六人是一个极限,从当时的低级编制来说最大的倍数是5。这样就可推出多大的军队需要设置大将军这一职位,军侯统领若干五百队,兵力大概1/2千人,校尉3千至5千人,裨将一万人到3万人,将军就可统领十万人以上,完全可以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除非动员几十万人的大战役,一般不会有大将军这一职位。以秦从史料上来看统领过这么大规模军队的有白起,司马错,王龁,赵掺,蒙敖,王翦,蒙武,李信,蒙恬,王贲 ,章邯,王离。还有一些史书上没有名姓的。
7、中国历史上的大将军有那些?
10、曾国藩。不因其他,单就剿灭太平天国,你们去看看长毛鬼干的事吧:杀人如麻,不敬畏鬼神,连孔庙,关庙都要烧。曾国藩,堪称读书人的典范。
9、卫青。虽然太史公司马迁看不惯他,武帝时期,人才最旺。
8、李靖。李世民手下的将军,入选凌烟阁功臣之一,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7、关羽。我认为他是三国时期第一战将。也许他不是一个好的统帅,能立下大功;也许他单挑也打不过吕布,论智谋也不行。但这些统统不重要,因为他的义薄云天,令他的传唱度最广最好。到后来,他不是人了,而是神。再拜一下关二爷!
6、汉光武帝。其实我觉得他是中国最好的专制君主。娶妻当娶阴丽华。
5、赵云,三国蜀汉名将,刘备账下五虎上将,号常胜将军!
4、冉闵。我只能说冉闵是一位英雄,他对中国影响极大。
3、成吉思汗。不得不说他,他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恶梦,但他也是中国和蒙古国心目中传唱度最高的英雄。抗日战争的时候,是国共两党共同拜祭的战神。
2、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十面埋伏拖死霸王,杰出的军事家。人生悲哀在该反的时候没反,不该反的时候反了。
1、霍去病。大司马大将军冠军候霍去病生活在伟大的时代,用强大的国力做支撑,痛击匈奴,一路向北,打到贝加尔湖附近,扬大汉国威。他的名言激励着后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他死的时候好像只有23岁,我想他一定是战功最大,年纪最小的将军吧。
8、大司马 丞相 太尉 大将军哪个大?
大司马,丞相,太尉,大将军的官职比较需要具体看是哪个朝代,以下是各个朝代的官职比较:
1、 在秦朝,皇帝设置的官职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则是最高军事长官,两者都是三公之一, 丞相和大司马官位比太尉和大将军官职大。
2、 在汉朝,三公就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个,司马的地位就提升。考虑到三公的定义就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总称,而三公在每个时代基本都不一样。
3、在三国时期,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4、南北朝置废不常。陈用作赠官。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以为夏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扩展资料
1、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2、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3、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9、左金吾卫大将军是 什么官职
金吾卫(金吾卫) 1.掌管皇帝禁卫、扈从等事的亲军。 唐代官署名,唐十六卫的两卫。 北周夏官所属,有武环率下大夫、武候率下大夫等官。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炀帝改为左右候卫,所领军士称佽飞。唐初未改。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与其他各卫相同。以后又是增设上将军,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随从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宋有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大将军等官,无实职。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毡,以给病坊。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胄曹参军事,掌同左右卫。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卫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如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废。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合日,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2.左右金吾卫 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旧。及登极之初,未遑改作,随时署置,务从省 便。武德七年定令:……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 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 ………………………… 自高宗之后,官名品秩,屡有改易。今录永泰二年官品。其改易品秩者,注于官品 之下。若改官名及职员有加减者,则各附之于本职云。 ……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左、右卫府、左、右骁卫府、左、右 武卫府,并除“府”字。左、右屯卫府为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为左右戎卫,武 候为金吾卫,千牛为奉宸卫,屯营为羽林军。 咸亨元年十二月诏:“龙朔二年新改尚书省百司及仆射已下官名,并依旧。其东宫 十率府,有异上台诸卫,各宜依旧为率府。其左司议郎除“左”字。其左、右金吾、 左、右威卫,依新改”。 光宅元年九月,左、右骁卫为左右威卫,左、右武卫为左、右鹰扬卫,左、右威卫为 左右豹卫,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铃卫。左、右金吾卫依旧。 垂拱元年二月,诸卫铠曹改为胄曹。 正第三品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 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 自左右卫已下, 并为武职事官。 从第三品 诸卫羽林,入正三品。 正第四品下阶 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 正第五品上阶 亲勋翊卫羽林郎将 正第六品上阶 诸卫左右司阶,亲勋翊卫校卫、 卫官 从第六品上阶 诸卫羽林长史,亲勋翊卫旅帅、 卫官 正第七品下阶 诸卫左右中候 正第八品上阶 诸卫羽林龙武军录事参军事,翊卫 正第八品下阶 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事,《雍州》行参军,正八品上。诸卫左右司戈 正第九品上阶 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事,《武德令》,正八品下。 正第九品下阶 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 从第九品下阶 诸卫羽林长上 凡殿中省进马,取左右卫三卫及高廕,简仪容可 观者补充,简试同千牛例。仆寺进马,亦如之。五品已下、七品已上,五年,多至八年, 年满简送吏部。不第者,如初。无文,听以武选。凡左右卫亲卫、勋卫、翊卫,及左右 率府亲勋翊卫,及诸卫之翊卫,通谓之三卫。择其资廕高者,为亲卫,其次者,为勋卫 及率府之亲卫,又次者,为翊卫及率府之勋卫,又次者,为诸卫及率府之翊卫,又次者, 为亲王府之执仗乘。量远迩以定其番第。应补之人,周亲已上有犯刑戮者,配令兵部上 下。凡诸卫及率府三卫,贯京兆、河南、蒲、同、华、岐、陕、怀、汝、郑等州,皆令 番上。 凡兵士隶卫,各有其名。左、右卫曰骁骑,左、右骁卫曰豹骑,左、右武卫曰熊渠,左、 右威卫曰羽林,左、右领军卫曰射声,左、右金吾卫曰佽飞。东宫左、右卫率府曰超乘, 左、右司御率府曰旅贲,左、右清道率府曰直荡。总名曰卫士。皆取六品已下子孙,及白 丁无职役者点充。 凡左、右金吾卫,有角手,诸卫有驽手,左、右羽林军有飞骑及左右万骑、彍骑。 左右卫 周制:军万二千五百人。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 将皆命卿。至秦、汉,始置卫将军,后汉、魏因之。晋武帝始置左、右、中三卫将军。 至隋始置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左右领军、左右率府。各有大将军一人,谓十二 卫大将军也。国家因之。 左右金吾卫 秦曰中尉,掌徼巡,武帝改名执金吾,魏复为中尉。,南朝不置。隋 曰候卫。龙朔二年改为左、右金吾卫,采古名也。 大将军各一员, 正三品。 将军各二员。 从三品。 ——《旧唐书》 大将军各一人将军二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参军事二人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参军事二人府二人史五人骑曹参军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参军事一人府三人史三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司阶二人中候三人司戈五人执戟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 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一人右郎将一人录事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二人典二人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汉书百官表》:“中尉,秦官,掌徼巡京师。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有两丞、候、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又式道左、右、中候及京、辅都尉皆属焉。”又后汉掌宫外及京师盗贼、水火,考按疑事;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徼巡宫外,相为表里,所以戒不虞也。汉末,魏武执政,复为中尉。晋、宋、齐、梁、陈并不置。后魏虽有中尉之职,改御史中丞名之。至后周,置武环率、武候率,各下大夫二人。至隋,置左、右武候府,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掌车驾出入,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宜。巡狩师田,掌其营禁。大业三年,改为左、右候卫;四年,各增置察非掾二人,专纠弹之事。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左、右金吾卫。)将军各二人,从三品。(皇朝因隋置三人,贞观中减置二人。)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凡翊府及同轨等五十府皆属焉。凡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清游队建白泽旗、朱雀旗以先驱,又以玄武队建玄武旗以后殿,余依卤簿之法以从。若巡狩师田,则执其左、右营卫之禁。凡翊卫翊府、同轨。宾图等五十府?广骑、卫士应番上者,各配所职焉。(又置引驾三卫六十人,并于左、右卫取明闲队仗法用,兼能纠弹事者充,分为五番上下;仍于诸卫翊卫队正内取五人为主帅,番别配一人检校。又置引驾?飞六十六人,于当卫简取越骑射者充,分为六番上下,番别置主帅一人。)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隋左、右武候府有长史、录事。仓。兵。骑。铠等曹,皇朝因之。诸曹已具上说。)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史掌判诸曹、翊府及同轨、宝图等五十府之事,阅其仪仗、兵马;凡文簿典职,廪料请给,番第上下,皆审其事而总制之。录事参军事掌所受翊府、外府及诸卫百司之事,以发付勾检。仓曹掌翊府、外府文官职员。兵曹掌翊府、外府武官职员。骑曹掌外府兵马杂畜簿帐及牧养之事。凡诸卫马承直配于金吾巡检游奕者,每月四十有五匹,皆季请其料,随以给之。胄曹掌诸曹、翊府及外府军戎器械,及其公廨兴造,决罚之事。凡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六纛、?槊之类于卫尉,事毕,本而归之。余同左、右卫。 翊府中郎将各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上。中郎将掌领府属,以督京城内左、右六街昼夜巡警之事;左、右郎将贰焉。余如左、右卫。 ——《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