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乾隆下江南有什么目的?2、乾隆下江南几次?
3、康熙乾隆下江南目的
4、乾隆下江南都去了那些城市?
5、乾隆下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6、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费了多少银子
7、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诗句
8、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9、乾隆下江南最著名的诗
1、乾隆下江南有什么目的?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政治的需要,不是去玩。吃喝玩乐当然是少不了的,但不是主要意图。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乾隆不会这么眼光短浅。更不是小说家演义的寻找生母之类的无稽之谈。
1.视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视察黄河大坝,这关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视察浙江海宁县的鱼鳞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丰收,维持京城供给、保障战争所需的粮食。乾隆自己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2.考察京杭大运河
考察当时的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这是京城皇家贵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同时,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了当时国家大部分的份额,据明代资料显示,从运河沿线征收的税金占全国税收的九成以上。满清鼎盛时期,有所减少,也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条大运河就是政府的钱串子。全国九大钞关,有七个是在运河沿线。沿着大运河南巡,以考察大运河本身的管理、维修,沿线税赋的征收、管理,粮仓的储备和管理。
3.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
江南文化发达,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满清公布剃发令,次年即发生扬州十日(本博有介绍)、嘉定三屠。反抗虽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许多著名学者,拒绝为清庭服务,例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他们还四处讲学,影响很大。身在朝廷的国子监博士孔尚任还写了桃花扇,褒扬反清思想,因此被罢官。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把知识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稳了。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安抚知识分子,笼络和利用他们,江南出才子嘛。还可以发现人才,为其所用。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4.检查江南吏治
江南经济发达,国家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这里的官员都是选拔能人,这些岗位也都是肥缺,容易造成贪污舞弊。乾隆下江南,检查地方官员,是否营私舞弊,侵吞国库,动摇政权的根本。
5.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
京城的供给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机会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保障供给,巩固统治,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6.探访民情
最后,效仿其皇祖父康熙,探访民情。古代没有现在的通信手段,信息产业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像乾隆这样成熟的政治家,非常懂得这一点。
2、 乾隆下江南几次?
一、乾隆六次下江南。
二、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三、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四、六下江南的根本原因是:江浙两省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在全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省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赋银总数的20.8%和赋粮总数的 30%,盐课银占全国盐课银总数的68%,关税占全国税额总数的一半。江浙人文茂盛,是全国文化最发达地区,才子学者之多,数倍数十倍于其他省份。仅以关系到政局和学术文化界的科举而言,从顺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里,共举行了61科,其中,江浙两省出了51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87%;出了38 位榜眼,占榜眼总数62%;出了47位探花,占探花总数77%。再就大学士九卿督抚来看,江浙两省出了很多大学士和尚书总督巡抚,像状元出身的吕宫、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学士。另一方面,江苏、浙江又是明末遗民活动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没有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巨大的财政收入和绅衿支持,清朝的统治是很难巩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发展其“盛世“。
3、康熙乾隆下江南目的
清代下江南的皇帝主要是康熙和乾隆,因为清朝是满族人的天下,而且江南又是故明之地,汉人墨客之蔽,也是反清的根据地,所以皇帝下江南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还是为了维稳。
主要是这6点:
1.视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视察黄河大坝,这关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视察浙江海宁县的鱼鳞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丰收,维持京城供给、保障战争所需的粮食。乾隆自己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2.考察京杭大运河
考察当时的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这是京城皇家贵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给的命脉。同时,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赋税,占了当时国家大部分的份额,据明代资料显示,从运河沿线征收的税金占全国税收的九成以上。满清鼎盛时期,有所减少,也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一条大运河就是政府的钱串子。全国九大钞关,有七个是在运河沿线。沿着大运河南巡,以考察大运河本身的管理、维修,沿线税赋的征收、管理,粮仓的储备和管理。
3.安抚民心笼络知识分子
江南文化发达,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满清公布剃发令,次年即发生扬州十日(本博有介绍)、嘉定三屠。反抗虽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许多著名学者,拒绝为清庭服务,例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他们还四处讲学,影响很大。身在朝廷的国子监博士孔尚任还写了桃花扇,褒扬反清思想,因此被罢官。说明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把知识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稳了。乾隆南巡就是为了安抚知识分子,笼络和利用他们,江南出才子嘛。还可以发现人才,为其所用。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4.检查江南吏治
江南经济发达,国家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这里的官员都是选拔能人,这些岗位也都是肥缺,容易造成贪污舞弊。乾隆下江南,检查地方官员,是否营私舞弊,侵吞国库,动摇政权的根本。
5.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
京城的供给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机会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鼓励他们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保障供给,巩固统治,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6.探访民情
4、乾隆下江南都去了那些城市?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乾隆帝把南巡作为他生平最重要事功之一。他六下江南,开支浩繁,成为乾隆中叶国势渐衰的原因之一。有论者以为,乾隆帝“艳羡江南,乘兴南游”,故游玩享乐是其主要动机。乾隆帝乃太平之君,骄奢靡费,习以为常。当时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人口稠密,物产丰盈,经济繁华,且名胜颇多,景色迷人,他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而六下江南。
另有传说,雍正帝胤禛曾以女儿与海宁陈氏儿子相换,此男儿即后来之乾隆帝,故乾隆帝实为海宁陈氏之子。他即位后对自己的身世发生怀疑,所以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去浙江海宁陈家访察,搞清自己出身真相。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陈家,升堂详问家世,临走时还令把中门封闭,并说: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开启,从此这门一直关闭着。不过,此说可信度较低。
还有学者认为,乾隆帝南巡目的决不会如此简单。他六下江南的活动,除游名胜、寻享乐外,还着眼于社会政治、经济之大端。东南地区号称财赋甲于天下,是清政府财政命脉所系,维持这一地区的安定很重要。但明末清初,江浙一带反清斗争相当激烈,以后还发生不少文字狱,而且黄淮水患频仍,浙江海塘告警,南方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局面,乾隆帝相信自己的“天*圣明”、“乾纲独断”,希望通过南巡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于是,他五次阅视黄淮治理工程,四次亲勘浙江海塘,指示清理杭州西湖,多次到曲阜祭孔,到文庙行礼,到书院临视,奖励文学,优礼高年,眷顾旧属,慰赐各级官员,致祭历代先贤勋臣忠烈祠墓,奖饰豪富商人,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检阅军队等等,以达到督促水利,笼络各级官员,维系民心,整饬武备的目的,从而稳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5、乾隆下江南指的是哪些地方
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要到浙江的海宁。
六下江南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
乾隆帝在六下江南期间,多次下谕,蠲免江、浙、皖上千万两银子。第一次南巡时,谕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苏积欠赋银228万两、安徽积欠 30万余两,及浙江本年应征银30万两。二次南巡,谕免江、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20余万两。三次南巡,谕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积欠钱粮,又免浙江漕银等项27万余两。四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钱粮143万余两及浙江13万余两。五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银130余万两。六次南巡,谕免江苏、安徽欠银130余万两。总计六次南巡免银在1000万两以上。
6、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花费了多少银子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累计花费了2000余万两银子。
作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每次江南之行,必定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第一次下江南,身边人数最少,也有2000余人。其后5次下江南,每次随行人员都保持在3000人以上的规模。
这还只是随从人员。乾隆皇帝所到之处,要动用数千民夫,为他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因此,乾隆皇帝的随行人员总数达到1万人以上,加上船只和马匹,看上去犹如一条长龙,遮天蔽日。
扩展资料:
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激起了江南地区的奋起抵抗。对于江南民众的抵抗,清军采取了血腥弹压。著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都发生在江南地区。可以说,清军所到之处,均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100多年来,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依然十分浓厚,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断,哪怕清廷施行严酷的“文字狱”,也没办法彻底灭绝。
乾隆皇帝来到江南,通过登绍兴会稽山祭禹陵、减免江南地区税赋、视察河工海防等方式,安抚江南民众,笼络文人士大夫,巩固清朝统治。
江南一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经济发达,民众富庶,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清廷前期最繁华的江宁府、苏州府、扬州府、还有杭州府,都处于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光是浙江和江苏两省,每年上交的赋银赋粮分别达到全国总数的20.8%和30%左右,为了稳定江南的经济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专家:乾隆下江南所花银子每次远不止100万两
7、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诗句
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他是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
乾隆皇帝下江南写下了《入山东境》、《过德州》、《老黄河》、《平原行》、《过济南杂诗》、《望岱庙》、《蒙山》、《过沂州》、《郯城道中》等诗。
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诗句:
(一)
乾隆下江南诗一首(转载于网上)
( 爱新觉罗——弘历)
金山珠影几千秋,云索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望江南三千里,近观湖北十路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二)
乾隆游江南诗有赏
红球日出映朝辉,翠竹格高都算威。
山水清奇居华首,长江吹笛世间微。
庐山自有千情托,瀑布能无百种祈。
陶醉佳诗常记脑,又当提笔雨纷飞。
(三)
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顷南沏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8、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来到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休息。庙里的和尚端上当地的名茶。乾隆精于茶道,一见那茶,不由叫绝,只见洁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犹如雀舌,色泽墨绿,碧液中透出阵阵幽香。
他品尝了一口,只觉得两颊生香,有说不出的受用。于是,乾隆召见和尚,问道:“此茶何名?产于何地?”和尚回答说:“启禀皇上,这是小庙所产的龙井茶。”
乾隆一时兴发,走出庙门,只见胡公庙前碧绿如染,十八棵茶树嫩芽初发,青翠欲低,周围群山起伏,宛若狮形。此时乾隆龙心大悦。茶名龙井,山名狮峰,都似乎预兆着他彪炳千秋的功业,况且十八又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而那茶有实在赏心悦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当场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名声远扬。
9、乾隆下江南最著名的诗
乾隆游江南诗有赏
红球日出映朝辉,翠竹格高都算威。
山水清奇居华首,长江吹笛世间微。
庐山自有千情托,瀑布能无百种祈。
陶醉佳诗常记脑,又当提笔雨纷飞。
另一首
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顷南沏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清朝乾隆皇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间也曾六次巡视江南。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日、十七日,乾隆帝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