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百科电视剧正文

《包法利夫人》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04 20:07:04 浏览次数:223
关于《包法利夫人》剧情简介,演员介绍,专题内容

目录

1、用人性的观点解读包法利夫人
2、《包法利夫人》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啊?急~~还有,那些名家曾对它做出过评价啊?
3、《包法利夫人》的社会背景
4、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5、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详细理解
6、《包法利夫人》感受
7、《包法利夫人》中,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悲剧?
8、包法利夫人作者简介
9、包法利夫人 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著

 

1、用人性的观点解读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爱情纠葛为线索,通过包法利夫人与丈夫包法利的婚姻关系,与莱昂,罗多夫的奸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画成淫荡,爱慕虚荣,不负责任的女人。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主要以包法利夫妇的生活圈为小说的舞台,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象。包法利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没主见,没能耐又不思进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摆布下。学医,并不是他自己决定的,或者他本来就有自己的理想。由于他的堕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时间才通过医生成绩考试。他娶了一个相貌丑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岁的寡妇做老婆,只因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错收入。他以为一结婚,生活条件就会变好,家里的钱,就可以随便花费。可没想到当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受老婆的限制。可见包法利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钱的交易。做男人做到如此无自尊,简直是男人们的悲哀。也正是他对婚姻没有正确的态度,导致艾玛的红杏出墙,这是后话。艾洛伊丝死后,包法利娶了艾玛,过上了有爱情的生活。但是这种爱情是畸形的。艾玛的数不清的琐事都让他不断地感到幸福,他终于有了夫以妻贵的感觉。但是,他只沉浸于他个人的幸福里,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样幸福。他反应和感觉都很迟钝,甚至在艾玛为他吟诵情诗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艾玛死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深爱的女人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圣洁美丽,她背着他先后与两个男人通奸!而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没有从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后知后觉,他的无动于衷,他的孤陋寡闻,他的不求上进都让艾玛感到孤独;他医学技术不过硬,却受他人怂恿,为伊利波特做矫正畸形足的手术,致使伊利波特失去了一条腿!这使艾玛觉得很丢脸,才会计划和她的情人罗多夫私奔。假如包法利有情趣,有主见,努力上进,不在看书的时候睡大觉,他应该是一个好丈夫,好医生,艾玛也不会因为孤独,厌恶而去偷情。爱情破裂,是双方面的责任。且不说艾玛不安分守己,从包法利上看,没有尽到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给她带来欢乐的责任,没有让艾玛感到幸福。在浪漫的法国当时的现实中,艾玛出去偷情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说,对于妻子出轨,包法利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艾玛死后,包法利没有对他的情敌产生怨恨,认为这是命,这是懦夫的表现。自己的妻子与人通奸,他竟然还沉得住气,简直没自尊,是个窝囊废!包法利还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沉溺于个人的幸福与悲痛中致死,留下了年幼的女儿贝尔特,终使她沦落为纺纱厂童工。他的死,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他对艾玛至死不渝的爱,反而让我感到他是在逃避责任。巨额的贷款谁来还?年幼的女儿谁抚养?即使一个人的天空黑暗了,也不能让他人的天空也布满乌云,同受牵连啊。她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与安分守己的包法利相比,艾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个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淫荡,同时也追求真爱的女人。艾玛不安于现状,她相信包法利的出现也许会带来刺激,足以使她得到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然而刚结婚她就后悔了:“上帝啊!我怎么要结婚呀?”她本可以遇见另外一个男人,想想她在毕业典礼上是多么受男宾们的欢迎啊,但现在,她的生活,烦闷得像一只正在她内心各个黑暗角落结网默默无言的蜘蛛,凄凉如同天窗朝北的北楼。“爱玛归理抽屉,不小心手指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原来是她的结婚花束上的铁丝。……她拿起花束扔进火里。……爱玛看着它烧。……纸花瓣慢慢卷曲,像一只只黑蝴蝶贴着炉膛壁飞舞,最后从烟囱里飞走了。”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慎重的,是一辈子的。但从艾玛对待礼花上的态度来看,她对这桩婚姻并不在乎。沃比萨的舞会使她的心一经富贵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她厌倦现在清贫的生活,羡慕上流社会的奢侈放浪的生活。她美丽,她举止优雅,她可以跳出火坑,追求浮华的生活。 乔迁荣镇,从遇到了与她有共同话题的莱昂起,她在思想上就已经背叛了婚姻。在频繁的交谈中,包法利夫人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年轻人,甚至也想过与莱昂一起私奔。她知道莱昂是爱她的,可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她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这场爱情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为此,包法利夫人大病一场。三年后的重遇,使他们旧情复燃,只是,那时的艾玛已不是当年还会顾忌礼教的艾玛了,经过与罗多夫的爱情,她已经淫荡成性。当然,三年来,莱昂常与轻浮子弟为伍,畏惧心理,早已消磨殆尽。艾玛为了她的情人,疯狂签票据,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莱昂走后,多情的情场老手罗多夫走进艾玛的生活。罗多尔夫的尽花言巧语令艾玛神魂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当包法利为伊利波特做矫正畸形足的手术失败后,爱玛无面目兼任了,她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于是顺水推舟,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但是罗多夫退缩了。为了一个有夫之妇,背井离乡,还要背上一个女儿的包袱,他觉得不值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她对曾经的每一段爱情都付出她的真心与热情,但是后来无情的现实告诉她:他们都只是玩弄她,贪图她的美貌而已。而她却总是天真的以为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幸福。她为了她的情人们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却没有谁肯出来帮她!在这一刻,危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艾玛的眼前展露无遗。她绝望了,走投无路了,只有选择死亡。 沉思良久,发现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现象。一、金钱交易的婚姻与爱情 有人说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什么都能买到,甚至是感情。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艾洛伊丝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不错收入,包法利的母亲极力撮合,使这个寡妇成了包法利第一任夫人。后因艾洛伊丝的公证人潜逃,她的公婆就欺负她。前后她的势力与地位发生强烈的变化。有钱时,这个家有她做主,一切她说了算,破产时,她像是撒谎了,被公婆欺负。同样艾玛跟她的两个情人的爱情也始终与金钱挂钩。包法利爱他的妻子,那又怎样?他的无能和怯懦已经让他的爱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有点烦人。而他的情人们却因有才华或财产备受她的青睐。她爱他们,不过,更确切点说,应该是爱他们的金钱交易得来的刺激和快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金钱婚姻打败爱情婚姻。金钱社会成就金钱婚姻,当两个人为了利益而在一起时,关系只是一种交易,没有真正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找一个有钱的老婆,她会看不起你,每天指使你做这个做那个,男人就会没了自尊,女人看到如此没有出息的男人会越来越不顺眼。这样的婚姻不会持久。  有钱男人会把女人当成玩偶,没有任何感情因素,玩完一个再去找新的女人。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现象。这个社会,只因有金钱的交易,人间才会缺乏真情。 二、道德的沦丧艾玛一次次的出轨,背叛她的家庭,一味地追求自以为是的爱情,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到死她都没有说过一生对不起。她将一个家庭,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家庭,破坏得支离破碎,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不道德的做法。她把自己的婚姻没有了爱情的一面表现出给人看,并把它作为出轨合法化的籍口,转成被同情的对象。每个人都应该有人性与道德观念。成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并非一时冲动,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他为什么要答应包法利的求婚呢?结婚了,就应该对家庭忠诚,如果对婚姻不满意,她完全可以离婚,去追求她所谓的幸福。但是,她背着她的善良的老公,不管包法利的颜面和声誉,不关心女儿的成长环境,多次抛弃道德的底线,与情夫媾和,是可耻的。婚姻是需要双方互相呵护和尊重的,艾玛那爱慕虚荣的心已经使她的道德沦丧了。她不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装成一个贤妻良母。虚伪的爱情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她分不清是非,找不到道德的底线。三、对宗教的猥亵小说中对奥默和神父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宗教文化,他们的一些话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现象。宗教本来是给人一种精神支持与精神寄托的,但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已经成为假模假式,装腔作势的借口。对当时的信徒来说,奥默是是一个固执的宗教反动派,但作者却把他刻画成真正虔诚的信徒,这样就使他和其他的所谓的宗教工作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披露了虚伪的人以基督教为幌子,做违心的事情。他按照自己的准则,把教士比作哪里有死亡气味,就往那里飞的乌鸦。他一看见教士,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的道袍使他联想到裹尸布,他憎恶前者,多少是因为他惧怕后者。奥默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宗教的真实看法。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不拘泥于教堂里的银盘、圣水,不被世面上教派、组织人为篡改过的经书所规范住。他坚信对上帝的信奉是藏在心里的,做礼拜也不是形式上的而应放在心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得到的。相比之下,神父,作为一名宗教事务的工作者,却总是拿出条条框框的经书条文来在人前炫耀,总是摆出一套套空洞的完全不实际的说教辞,他的信仰是死板的、盲目的,是利己的,带有功利性。福楼拜正是通过文学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腐败,批判了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

2、 《包法利夫人》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啊?急~~还有,那些名家曾对它做出过评价啊?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着眼点不在写她的爱情故事,而在写她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的诗情画意,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啊,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啊,这一套思想与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着幻影的欺骗,不知不觉犯下许多过失。她追求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生活,结果却但与物质与淫乐。她是个乡下人的妻子,却向往着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现实,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贵族的“风雅”是需要财富运作的。   小说有个副标题叫做《外省风俗》。除了包法利夫人的生活经历外,它还给人们提供了怎样的外省风俗画呢?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形形色色的外省资产群丑图。在这个外省乡镇,有头有脸的人物竟全是些蝇营狗苟之辈!一个乡镇如此,整个资产阶级,整个社会,不是可想而知了吗?这就是为什么《包法利夫人》虽然写的是外省乡镇,却具有震动整个统治阶级的力量。   因此种种,再加上作者尖刻的讽刺、有力的批判,使《包法利夫人》成为继《红与黑》和《人间喜剧》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又一部杰作。《包法利夫人》不仅思想内涵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效果,而且艺术风格上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取得了革新性的效果,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3、《包法利夫人》的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
《包法利夫人》从1851年开始写作,1857年问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
小说刻画了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抓住了时代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年代过去了,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风暴也已平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庸的时代。
目光深邃的思想家、叱诧风云的领袖人物、在生活中奋力拼搏的斗士,仿佛都一齐销声匿迹,而今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已成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
《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4、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却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是一个为社会所毁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而这其中的变化却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既是如此,就不能单纯地把前后两个形象分开来逐个分析,必须把它们串联起来从形象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形象分析,这样的形象才是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在修道院学习期间是她形象转变的开始,至少埋下了转变的火种。有刺激性的布道辞和风流故事,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已使她产生了向往城市生活,特别是巴黎生活的念头,幻想着浪漫的爱情奇遇。应该说这是所有少女的天性,或者说是人类的天性,任何文学作品对人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幻想,试想:人类缺少幻想,世界将会怎样。包法利夫人的少女情怀受文学作品感染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合乎情理之中。当然,平庸,呆板的丈夫无法满足她的幻想更是使得她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逐渐为资产阶级腐败社会风气所俘虏。从男性的角度看,我对包法利夫人背叛丈夫这种行为深表同情,哪个女人不想自己的丈夫出色,就是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在那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出色的丈夫却可能会抛弃她。但这又能怪她吗?堕落的环境已经腐蚀了她的心灵,不断地刺激她奢华的生活欲望。她没错,千错万错都是时代的错,如果时代也可以用对错来划分的话。然而妄想用曾经的轰轰烈烈来代替一生的平平淡淡这些事后才追悔莫及的例子实在也不少见。如果包法利夫人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也许她还不至于在绝望中死去,令人悲哀的是,这是她“少女时期的长梦”,在欣喜若狂中早已忘记了一切,以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同上流社会的接触中,她狂热地梦想着享受一下巴黎生活的乐趣,很快就成为了流氓,高利贷者,投机分子围猎的对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包法利夫人的欲望正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极容易被人利用,这岂非又是人性弱点之一。欲望的驱使终致其一步步堕落而不能自拔。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包法利夫人最大的不幸可能是没有人理解她,她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无疑她是孤独的,内心的孤独最容易令人堕落,她丈夫显然不能帮她解决这一问题,她的心也早已飞走了,是和她的欲望一起飞走的。所以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又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 更令人心酸的是,包法利夫人至死也没有明白罪恶的现实对她的毒害,临死前,只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5、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详细理解


16岁的爱玛是穷裁缝的女儿,从小在修道院长大,是一个略有文化的小女人。她父亲的医生娶了她,抵偿了她爹没钱看病的债务,包法利医生自己从小也不是什么幸福的孩子,过着忧郁的生活。但他非常爱他老婆。 然而,16岁的爱玛和野汉子偷情,被愤世嫉俗的丈夫发现后,赶出家门,剥夺了遗产,而她的情夫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还骗到了一大笔钱,当然也选择不要她。 最后,爱玛的余生就做了一个低贱的洗衣女工,满手茧子,肮脏的脸上充满皱纹,和她当公主的理想相去甚远。

爱玛是一个必定终身生活在农村的姑娘,却接受了修道院里贵族式的教育;嫁给了乡村医生,却满脑子贵族思想和习惯,向往着巴黎贵族的豪华生活。结婚前的艾玛是天真、富有激情的,温顺乖巧,从不和父亲顶嘴;缝垫子不小心扎破手指头,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两口,刻画出她那俏皮、可爱的性格特征;以查理的视角对爱玛的手部的描写,更是刻画出了爱玛纯净、清澈的美丽;她在修道院读书回来,会精心地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送给父亲;虽然她呆在乡下并不开心,但她依然会照顾好父亲的整个田庄;她很时尚,从衣着上的讲究到新式的发型,她都追逐城里人的潮流。“她总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级台阶。”她心里对爱情无限向往,但同时她又保持传统的矜持。婚前,她是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女子。
嫁给包法利后,艾玛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相对于丈夫那种满足现有生活的幸福,她极力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寻找她梦想中的理想生活,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参加维利侯爵家举办的舞会,成为艾玛思想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艾玛对候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入迷。她怀着羡慕的心情看着那些装扮入时的贵妇人,幻想着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回家后,对舞会的怀念以及对现有生活的埋怨让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是越来越厌烦,不久后她便害了心病。
经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绪化,加上她身体渐渐虚弱,包法利医生决定换个新环境,便搬到了永镇居住。在这里,爱玛开始了她的梦幻爱情。一开始,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莱昂正好符合爱玛心中对激情和风雅的向往,他们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赏。所以他们结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一起尽情享受玩游戏的快乐、享受护送礼物的温情。但是这个胆小怕事的男人经过感情的纠结后,始终没有胆敢表达他心中的爱情。而爱玛,她喜欢莱昂,但她对爱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爱情主动光临,这样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严谨的形象,这样才能使黯淡的现实因爱情而升华到理想的境界,正如书中所说的:“爱情,在她心目中一个是突如其来的,有如电闪雷鸣,有如天际掠过的狂飙骤雨”。她渴望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她强迫自己耐心地等待着。但是现实还是残酷的,莱昂最终离开了他逃到巴黎读书,留下可怜的爱玛。从此,对莱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烦恼的中心。
第一次偷情
爱玛的第一个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罗道尔夫,他是个情场老手,经常来往于大城市与永镇之间,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他看穿了爱玛渴望的是什么,乘虚而入。本来就爱幻想,爱浪漫的爱玛在罗道尔夫的撩拨之下,轻易就失足了,并且不可遏制地走向了堕落和毁灭之道。在这个过程中,爱玛的不切实际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
第二次偷情
爱玛被罗多尔夫抛弃后大病一场愈合不久就去看卢昂看歌剧,恰好碰上了工作后的莱昂,最终投入莱昂的怀抱。
服毒自杀:
爱玛得知自己破产后,她为之感到痛苦的不是金钱问题,而是她的爱情。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爱情没了,生活的动力也瓦解了。在她吞下砒霜之前,她的心就已经死了。她深知和罗道尔夫、莱昂之间的狂热不是理想爱情,但就是无法自拔,她迷恋肉体和感官的快感,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这样的生活表面上是激情的,实质上却是枯燥的。修道院“良好的教育”、浪漫主义文学充斥她的脑袋,她心中的那种对爱情的幻想已经超出了现实的承载,她认为金钱、奢华、纵欲就是无上的精致的贵族爱情生活,而忘了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平凡小镇医生的妻子。爱玛的随心所欲,丈夫和孩子全部搁置不管,她忘记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试图和自我的命运抗争,无奈总是一次比一次堕落更厉害,只有死亡的弥留之际才感受到“一切欺诈、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都和她不相干了。”

爱玛的整体形象:
爱玛是一个必定终身生活在农村的姑娘,却接受了修道院里贵族式的教育;嫁给了乡村医生,却满脑子贵族思想和习惯,向往着巴黎贵族的豪华生活。结婚前的艾玛是天真、富有激情的,婚后以及后来的遭遇中,艾玛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多愁善感、向往虚荣、渴望上流社会的庸俗女子形象。爱玛在现实中遍体鳞伤,只好寄托于幻想,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与空间,在头脑中幻想出太多完美的男人形象,却忘了“对于男人来说,恋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错把爱情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自己一直低到了尘埃里。受到了与身份不相符的教育并深受其害和结婚时的草率,导致了她寻求独立却找不到挣扎的出口,浪漫的爱情占据了头脑以致于在两个自以为深爱的男人中丧失了自我,最终心灰意冷服毒自杀。爱玛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就像“包法利夫人”电影中,爱玛死前写给查理的纸条上说的“不要怪罪任何人,没有人错,错的是命运。”
 

6、《包法利夫人》感受


最初听说《包法利夫人》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我们上历史课,老师讲到外国名著时曾特意提到了她,当然也就不会漏掉她的原创者法国著名作家格斯塔夫·福楼拜,在此我也就不对作者做过多的评价了。那时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捧起此书,只是时隔多年,在异地的图书馆,我偶然发现了她,便是爱不释手,本想是全部读完之后才写此读后感,可担心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不能储存,稍纵即逝啊。
一直都觉得法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而巴黎更是这样的一个城市。读过很多雨果的书,一本《巴黎圣母院》曾让我沉醉于浪漫文学,为敲钟人加西莫多的爱情而感动;而《悲惨世界》却让我陷入极度的恐惧中,却也让我明白每个国家都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或美好或可耻。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吧,生活毕竟不同于小说,小说中的情节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因素,然而小说毕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我想无论是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点上还是相通的吧,只是前者更加夸张化。
也许是读惯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刚开始读《包法利夫人》确实很纠结,一方面我是很佩服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艺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粮食,而另一方面我对她的爱慕虚荣却很是反感,她把文学作品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是书中的女主人公,拥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现实太过残酷,她的丈夫包法利并不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他只是一个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有德的医生,他也不够浪漫,不懂文学,不会诗歌,更不会弹钢琴,后来更是大腹便便,我想这和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是相去甚远的,因而当罗多尔夫不断示爱时,她便真以为自己遇上了久违的爱情,便抛家弃子,像凤凰涅槃般扑向爱情的火焰,然而最终只会导致灰飞烟灭……花心的罗多尔夫并没有和她私奔,而是独自坐上马车离开了,留下爱玛一人,寻死要活,而可怜的包法利还在为妻子忧心,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妻子开心起来,爱玛却只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视外界一切。我想她只能是一个悲剧吧。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曾讲过,他说:“平平凡凡才是真。”那时对这话还不甚理解,我想每个女孩都曾有过幻想,心中都会住着一个白马王子,都有过对爱情的期盼,可我们是人不是神,幻想是会破灭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生活中不乏包法利夫人,一句“我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多少折射出当今社会上爱慕虚荣之风,诚然,没有面包是不能跳舞,然而我想跳舞是一种奢侈品吧,既然是一种奢侈,那就可要可不要。
虽然我不知包法利夫人的最后结局,但我想这样的人即使有好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她太不会把现实和文学分开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她虽然阅读了很多书,可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她只是在照葫芦画瓢,因而这给她带来的只是深沉的灾难。一直都在想我们要从书本上学到的究竟是什么?是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学到表面的浮华?显然不是的,我们要学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体会领悟书本上更深一层的含义,书会教会我们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事情,这也就是“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在谈话”的真理。
包法利夫人的心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的,她向往更广阔的天空,她希望过上像伯爵夫人那样闲适的生活,时常上戏院的包厢看戏,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其实第二个条件她已经实现,可心就是漂浮着,不能沉下来,最后便只能腐败了。
我不得不说《包法利夫人》是我读过的书中最让我矛盾的了,一方面被包法利的情愫感动着,另一方面又对爱玛的行为感到悲哀,其次还有让我欲罢不能的是作为医生的包法利确医不好妻子的心病,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吧,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对方,又或许只是月老绑错了绳子
 

7、《包法利夫人》中,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悲剧?


《包法利夫人》中,是爱玛的缺乏现实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但爱慕虚荣、耽于幻想的她有着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在恶浊鄙俗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感情经不起别人的诱惑,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毁灭。

附:

爱玛的悲剧在于她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今生唯一的事业,而苦苦追求和经营,终身都在苦苦地寻找自己的终极情人,而‘最后的情人’只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可是上帝并不眷顾可怜的爱玛,在她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中,她等来的是太庸俗的夏尔,她觉得与夏尔的婚姻太平淡,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以前,爱情好像一只玫瑰红羽毛的大鸟,在充满诗意的天空的光彩里翱翔。现在,她不愿相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过去梦想的幸福。” 当她的理想爱情在和她所面对的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夏尔的爱情发生错位时,她第一次失望了,但这时她寻找幸福的激情、梦想、欲望却更强烈了,从而她就很想冲破犹如城堡的婚姻,去寻找理想的爱人,追求她幻想中的完美爱情、婚姻。最后,她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终于经不住诱惑,在最饥渴的时候昏头昏脑地冲了出来。

可是,人与命运的相遇相撞,从来不是命运的败退或让步,而一律是人的更大的灾难的降临。上帝还是没有在她身边驻足,再一次在她身上上演了一场错位的讽刺性戏剧,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情人——34岁的庄园主罗多尔夫,他“性情粗暴,和许多女人有过来往,对情场的一套十分熟悉。” 可谓一位寻花问柳的情场老手,他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爱玛的美貌所吸引,他觉得这个女人长得美,就如作品中所描述的“‘她太可爱了!’他自言自语的说,‘这个医生的妻子,她真是太可爱了!漂亮的牙齿,乌黑的眼睛,迷人的脚,身段像巴黎女人。’”[17]就在这样一场偶遇中,情场上得意的老手罗多尔夫已经开始了把爱玛“怎样弄到手”的策划,他一眼就看穿了爱玛的心思:“可怜的小女人!她渴望爱情,就像一条在厨房桌子上的鲤鱼渴望水一样。说上三四句献媚的话,她就会热烈地爱上你,我敢肯定她会这样!那将是多么温柔!多么迷人!……对,不过以后怎么摆脱呢?”[18]可见罗多尔夫勾引爱玛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快意,并没有一丝真挚的爱意,在他还没有得到之前已经想着弄到手之后怎样摆脱,这样的男人怎么配和“爱情”相称呢?但他凭着翩翩的风度,甜蜜的山盟海誓,终于赢得了天真的爱玛的芳心,在他处心积虑、欲擒故纵的勾引下,爱玛逐步陷入他的情网,越陷越深。此时的爱玛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她反复的说:‘我有一个情人了!一个情人了!’这个想法叫她非常快乐,仿佛她又恢复了青春一样。爱情的欢乐,炽热的幸福,她原来以为她永远也得不到了,现在她终于要享有它们。”[19]多么傻的想法,好似一个从没长大的孩童的想法,她觉得现在她实现了少女时期长久的梦想,爱玛陶醉于这份爱情之中,他们天天通信,寻找时机幽会。在爱玛对罗多尔夫的感情投入越来越多,甚至根本都离不开他时,反而罗多尔夫对她越来越冷淡,因为当对情欲和对漂亮女人的征服欲得到满足之后,这个逢场作戏的浪子对爱玛失去了兴趣。终于,在爱玛怂恿他带她一起私奔时,罗多尔夫趁机与她彻底做了了断。爱玛这次遭人遗弃,在心灵中着实受了重创,她把所有在包法利身上没有实现的狂热的激情,统统奉献给了罗多尔夫,可在罗多尔夫情欲得到满足之后,她却成了别人玩弄之后的遗弃者。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所面对的与罗多尔夫之间的爱情错位悲剧,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福楼拜通过对恋情的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描写,清楚地展现了爱玛的纯洁和罗多尔夫的龌龊,他们两个人从心里对爱情的认识本身就是错位的,在错位的认识中发展爱情,只能给爱玛的理想爱情留下沉重的毁灭。这次爱情的毁灭,彻底摧毁了她,可是爱玛并没有吸取教训,她连情感还没来得及整理,却很快地投入了下一个情人的怀抱。

莱昂粉墨登场。在巴黎学习三年之后归来的莱昂已丧尽了羞耻之心,他正想找一个情妇,而恰好爱玛被罗多尔夫所抛弃,承受着失恋的痛苦打击,也正需要新的爱情来抚慰,再加上两人曾有过一段共同美好回忆,很快,莱昂成为爱玛的新情夫。爱玛在经过了与罗多尔夫的偷情后,胆子变得更大了,也变得更主动了,放荡而无所顾忌。在与莱昂的交往中,爱玛的生活分裂为两个不能兼容的世界,一个是卢昂的爱情世界,一个是永镇的现实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在她的生活中又不得不出现,所以,她的生活也就成了用谎言编织起来的艺术品,她把她的爱情掩藏在面纱包装之下,说谎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嗜好,一种乐趣,这也是为了维护她得之不易的爱情的需要,这次,她使出浑身解数,千娇百媚,小心翼翼,可是她的爱情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不过是例行公事地写情书、赴约会。后来,莱昂对这种生活也厌烦了,迫于母亲的压力,再想到今后的前途和事业,他打算终止和爱玛的暧昧关系。可见,这次上帝光顾了她,让她与本身有过浪漫回忆的莱昂适时地重逢了,上帝却同时也和她开了个美好的玩笑,让她所有的付出还是化成了泡影,理想的爱情始终没有得到,却背负了一身的债。最后,她在精神彷徨、经济破产、却无人相助,世态炎凉的社会和一再理想爱情破灭的多重打击下,直接崩溃了,死亡成了她最好的选择。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纯粹以爱情为生活的爱玛在失去理想的爱情之后。如同抽去了她的神经,她无法再生活下去,她的心已经死了,所以“吞下砒霜”也成了她的必然选择。

爱玛追求爱情本来无可厚非,令人悲哀的是她把一切都想的太完美了,她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根本不可能实现,她为之付出的一切“爱情”不过是在玫瑰色外壳下的肉欲和物欲的膨胀,可她义无反顾,一直在把幻想当作真实来追求,一直把现实设为幻想来接受,尽管美丽与庸俗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可她一次次失落又一次次祈盼。她执着追求的姿态和注定失败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叹息。
 

8、包法利夫人作者简介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写的长篇小说。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期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居伊·德·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包含《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三故事》和《布瓦尔和佩库歇》等。他十分注重艺术和语言的完美。并且,他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
  作品:
  1.《包法利夫人》(1856)
  2. 《萨朗波》(1867)
  3.《情感教育》(1869)
  4.《圣·安东尼的诱惑》(1874)
  5.《三故事》(1877)
  6.《布瓦尔和佩库歇》(1880)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9、包法利夫人 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著


同学读过后,曾对我说,感觉包法利夫人好可怜;我读罢,却觉得包法利夫人好可恨。好的生活的改变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一点点改善的。总是心比天高,过不好眼下的每一天,终归也是枉然。我们都向往、渴望更好的生活,但这个支点只能在自己的手上,幻想通过爱情、通过男人,一夜从地上到天上,那也只能是幻想罢了。连个普通人的生活都不好,那也不会过好上流社会的生活。
这么说,不知道是否对包法利夫人不公平,毕竟那个时代、那个背景,女人究竟能做些什么,谁知道呢!
后来阅读了几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赏析评论,才明白,原来在那个时代,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人敢赤裸裸地写出对这些人的贬损,福楼拜开了先河,所以才引发了轰动。只是,当下这个社会,对包法利夫人这类人的批评和揭露早就见怪不怪了,所以读下来没有令人发聩之感。但之所以称为经典,不是因为它们经久不衰吗?如果必须得回到当下的环境才能理解它的精湛之处,岂不是有很多书都可以称为经典名著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