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黄页网站正文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 宜昌市一中网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24 14:11:23 浏览次数:386
宜昌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宜昌市第一中学是湖北省最早的省级示范学校之一。宜昌市第一中学先后受到教育部、中国科协、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政务总局、湖北省政府的表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中国最美校园书店”、“全国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事业单位示范单位;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单位、全国中小学党建科学研究先进单位、全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省园林学校;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模范教师之家、湖北省最美校园图书馆、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百强学校、市五一劳动奖状;市立名校等。学校有1000多年的历史,100年来第一中学。学校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宜陵县长陈轩为纪念金代作家郭璞,修建了“墨池馆”。据说“墨池”的名字是郭璞和后来在这里洗砚的苏轼黄庭坚获得的。厂址位于夷陵市东部(今宜昌市西陵区人民路莫池巷)。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欧阳修贬官夷陵,夷陵知府李一棣修建了“六一书院”,并将“墨库”并入其中。后来,这两个家庭被分开合并了。清康熙年间,夷陵县知州宗认为“学府立校”,“府”与“书院”最终合二为一,称之为“墨池书院”;。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设立师范学校。清朝总督戚耀山根据张之洞的规定,将“墨子书院”改为宜昌府初级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有52名学生。1909年,师范学校停止招生。第二年,宣统二年(1910年)春,“师范”正式改为“宜昌公办中学”。自此,宜昌市第一所公立中学成立。于是,延续了几百年的“书院”正式完成了向新学堂的转型。之后,学校改名15次,地址也改了8次。1956年更名为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01年,学校仍沿用宜昌市第一中学的校名。2017年9月,滇军区泗盛路17号新校区投入使用,2018年8月完成整体搬迁。至此,宜昌最古老的书院、最早的公办中学、最早的省级重点中学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办学规模:宜昌市第一中学江南新校区于2017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324亩,共有教学班60个,包括“内洛奖班”、“潘元创新班”、“欧阳修人文班”、“阳光班”,师生3600余人。学生成长学校贯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追求。学校坚持“自我教育、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情感和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目标,百年来,学校培养和输送了文圣昌等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南方剧院副政委岳世鑫少将、陆志洲少将、张晓澄和将等三位将军,分别是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原总裁兼CEO谭群钊、深圳市艺华电脑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彤,学校培养出25名市级顶尖学者,165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近5年来,31名学生获得全国一、二、奥运会数学、科学、化学、生物、信息三等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湖北省名师2名,岗位特级教师4名,省级特岗专家1名,中学教师6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宜昌市教师工作室主持人3名,宜昌市名师1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2人,高中教师152人。5年来,有16名教师在全国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5名教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竞赛一等奖;近3年来,36名教师获得部级精品课程。现任校长傅昕,教育博士,中职教师,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校长”,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办单位,湖北省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第一位“荆楚名教育家”,湖北省第一届中学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宜昌市政府优秀专家,宜昌市优秀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教学与思考之旅》、《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文化管理:建设生态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等三部学术专著;在省部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30余万字,其中人大转载报刊仅收录3篇。2014年获湖北省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全面发展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办学追求上,努力拓宽落实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平台。学校设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宿舍文化节、中华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服务教育文化节。我们成立了乾茂文学社、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还有星社等20多个学生社团。他们坚持开展“迎朝霞、送夕阳”、“阳光训练百里行”等一系列阳光体育活动。德育为先,学校始终把“德育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先。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目标,以家庭、国家情感和自我发展为教育目标。重视班主任的培养和管理,实施全员育人战略,坚持全员参与的“阳光行动”,每名教师担任10名左右学生成长的指导教师,实行“四个引导”;活动包括精神领导(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职业指导(兴趣发现和专业认知)、学习指导(学习方法、非智力因素培养)、生活指导(生活态度和习惯)。课程建设坚持开设国家级课程,开设“宜昌龙”等4门地方课程,开发“哲学哲学”校本课程200余门。重视课堂教学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先后以“场景与公牛”、“探究与公牛”、“五环”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五环”高效课堂,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和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宜昌市 湖北省 网站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