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黄页学校正文

那曲地区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1 12:06:45 浏览次数:139
单位名称:那曲地区介绍
单位地址:那曲县那曲镇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境内。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市,南接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境域面积450537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截至2010年,全地区总人口462382人。行政公署驻那曲县那曲镇。

那曲地区除东部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外(耕地面积约8万亩),基本上是一个纯牧区,拥有草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8亿亩。

“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

那曲历史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就在藏北高原发现许多打制石器,其形状和制造工艺,普遍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基本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大约1-5万年。那曲地区明确见于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称之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将这一地区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当惹琼宗”,就在那曲地区西南隅的当惹雍错湖畔一带。象雄势力衰微后,地域西缩。在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松赞干布时期,将吐蕃分为四台和61个东岱(相当于千户),原苏毗部落故地设“孙波如”,共辖11个东岱,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宋朝(960-1279)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戈县一带)被称作北方四部落。

1269年,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派出官员在自青海到萨斯加的主要驿道设置驿站,其中在前藏设置驿站7所,驿道穿越今那曲的巴青、索县、比如、那曲及当雄一带,并派蒙古军士屯驻藏北,以后形成霍尔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势力。

17世纪至18世纪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并在腾格里湖(纳木错)驻扎蒙古骑兵震慑全藏。

1725年,清政府设青海办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尔王”赤加吉钦总管三十九族,直属理藩院夷情衙门。

1728年,清廷在拉萨设驻藏大臣办事衙门。

1731年,勘定青藏地界,古拉山脉南北两麓诸部落,分归驻藏大臣和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三十九族划归驻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户口,并向驻藏大臣衙门支差。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十三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战略地位,清王朝决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并隶属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管辖。坎囊宗由宗教头领(即堪布)和部落头人(即囊宗)联合行使管理权。可以说这是藏北高原的第一个宗,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那曲还有一部分地区归班禅管辖。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共有八代“霍尔王”,均受清政府册封委任,有的还赐给顶戴花翎。

辛亥革命前后,中央王朝势力衰落,噶厦得以将历史上由驻藏大臣直管的达木及三十九族地区收归己有。第九世班禅被迫前往内地后,噶厦又强行接管了班禅属区。至此,藏北地区自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第一次全部置于西藏地方政府的直辖之下。

1916年,为了加强对达木和三十九族的统治,噶厦在霍尔地区设置了总管,即“霍尔基”,从此结束了历时五百余载、传二十一代的“霍尔王”历史。霍尔基从设立到结束,共历经九任官员。那曲总管共历五任,均为四品官,每任一僧一俗。

1942年(藏历水马年),噶厦地方政府设立绛恰基巧,管辖藏北牧区和拉萨以北的14个宗,那曲宗即为其中之一。当初的那曲宗名义上下辖7个大部落和51个小部落,而实际上却只管30个小部落,称为“雄巴”,其余21个小部落均属西藏上层贵族或大寺庙所辖,称为“格尔巴”或“格尔得”。

1950年10月,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东部首先获得解放。

1951年3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宣告成立,原属噶厦绛曲基巧的聂荣宗、索宗、巴青宗、比如宗、拉日宗、尺牍宗、色扎宗、丁青宗隶属该委员会第一办事处(驻丁青),此后,各宗的人民解放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那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由噶厦绛曲基巧管理。

1952年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议签订后,十八军独立支队主力2000余人,护送班禅大师经藏北返回后藏,那曲原属班禅的领地,也返还班禅。

1953年1月,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那曲宗即隶属那曲基巧办事处管辖。

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对藏北的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黑河基巧办事处下辖九个县。10月,筹委会决定撤销各地基巧办事处,设立行政公署。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西藏的“黑河地区”改名为“那曲地区”。2月,黑河专员行政公署成立。

1965年更名为那曲行署。

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那曲县由那曲地区管辖至今。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双湖县,至此,那曲地区下辖11个县。

地貌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多山,但坡度较为平缓,大多数山呈浑圆状。

西北部海拔较高,由于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分支山脉或余脉,山峰较多,地势险峻,高差显著,海拔高度均在5500米以上,最高的桑顶康桑山,海拔约6500米。

北部属唐古拉山区域,系典型的高原山川地形,呈不规则椭圆形。唐古拉山脉呈屋脊状,横卧其间,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由中部的6,600米,逐步下降到北部的4700米、南部的4500米,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这一地区的山脉由东向西延,主要有唐古拉山脉、托尔久(小唐古拉)山脉,桑卡岗(申格里贡山)山脉。

东部属高原山地,海拔在3800-450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4100米,地势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状,海拔渐次降低。该地区西部海拔4400多米,多低山丘陵;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因地形较为复杂,区域内除少量地方有部分高山草原外,其余均高山突兀,山势险峻,高山与高山之间形成深深的峡谷,谷底与山顶之间的高差多在1000米以上。

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交汇地带,部分地区海拔在5,000米以上,属高原丘陵;部分地区高山突兀,山势陡峻,高山与高山间形成狭长的深谷;在邻近林芝地区的地方,海拔高度急剧下降,海拔仅有3,000米左右,分布有较大块的谷地平原。

气候

那曲地区海拔较高,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其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藏北高原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气候干冷,无绝对无霜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藏北的干旱刮风期,一旦下雪就很容易成为雪灾,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

水力

那曲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长江、怒江都发源于这片世界之颠的地方,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汇入内陆湖泊及雅鲁藏布江的大小支流多达30多条,其他季节性河流不计其数。另外,那曲还分布着高原四大名湖之一的纳木错,西藏三大雍湖之一的当惹雍湖,湖泊星罗棋布,数量多达3000多个。

矿藏

截止2012年,那曲地区已探明的矿种有232种,其中,黄金、白银、铬、铅、锌、食盐、锂、玛瑙、水晶、硼镁、石油、玉石等已探明储量。蕴藏量丰富的有黄金、铅锌、食盐、硼砂、玉石等十多种,铬铁、锑等矿种,还有地热、铜、铁、硼、菱镁等矿种。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共发现黑色、有色、贵金属、非金属及宝玉石矿共46种,矿产地335处。其中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点)304处。经勘查探明储量的矿种12种,矿产地20余处。

植物

那曲地区东部的比如、嘉黎、索县的部分高山深谷中,蓄积着茂密的森林,森林面积为2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000多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阔叶树及高山栎等。

动物

那曲地区生长的野生动物中,有10多种是特有的珍贵物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如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高原熊、獐子、白唇鹿、雪豹、猴、猞猁、盘羊、石羊、黑颈鹤、天鹅、白马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还有毛皮珍贵的狐狸、旱獭等,黄羊、雪鸡、狼、野鸭、黄鸭、斑头雁等动物。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40多种。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珍稀动物首推野牦牛,藏语称作“重”。

太阳能

那曲地区的平均日照时间在2886小时以上,具有日照时间长、日照率高、太阳的辐射力强等特点,发展太阳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尼玛县和双湖特区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已经投产输电。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家庭已利用风能、太阳能采暖、照明。

截至2010年底,那曲地区总人口462382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藏族326920人,占总人口的98.86%为藏族人口。主要民族为藏族。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常住人口为46238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95671人,增长26.09%。年平均增长率为2.35%。其中,男性人口为239023人,占51.69%;女性人口为223358人,占48.3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01。0-14岁人口为141911人,占30.69%;15-64岁人口为299297人,占64.73%;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173人,占4.58%。

民族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982人,占2.81%;藏族人口为447429人,占96.7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970人,占0.43%。

综述

2011年那曲恰青赛马艺术节--那曲锅庄2012年,那曲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5.57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843.05元增加到5492.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12008元增加到17595.6元。农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牧业总产值预计从2007年的11.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71亿元。

农牧业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农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3.39亿亩草场承包到40356户,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和农牧民总户数的89.2%和54.89%;全地区牲畜存栏742.93万头(只、匹),年递增0.73%;实现农牧业总产值9.67亿元,年递增7.52%,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粮、经、饲种植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截至2012年,除东部三县外,其余县(区)已全部通过自治区验收,全地区已验收草原承包总面积3.91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3.36%。

工业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拥有新型采矿业、加工业、电力业、制药业、民族手工业等现代企业。不断加大企业改革力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那曲地区工业增加值完成5400万元。

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组建了首家物业公司。那曲物流中心共引进企业82家,注册资金超过6亿元。非公有经济加快发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0098家;私营企业发展到318家。

科教

那曲地区“十五”期间,那曲地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牧业生产转化和推广步伐,加强了县、乡(镇)科技宣传、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现有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126个,专业科技人员5856名,科学技术发展已覆盖到农牧业、工程、教育、卫生、环保、新闻、艺术等多个行业,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

教育

那曲地区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5%投入教育事业。在1995-2000年的五年间,全县教育总投入3120.6万元,其中正常事业费900.6万元,基本建设专款2220万元,中央、区、地投入1575.6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85万元,群众劳务投入68万元,对口援藏1020万元,社会捐助72万元。教育事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基础设施和配套明显改善,学校布点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截止2000年9月,全县共有在校生7860人,其中一年级1487人,二年级1356人,三年级1315人,四年级2403人,五年级891人,六年级403人。现有县镇完小一所,在校生503人;乡级完小6所,在校生ll05人;乡级中心小学13所,在校生2915人;联村小学10所,在校生853人;教学点62个,在校生2484人。

2012年,那曲地区教育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99.05%、93.54%和38%,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文化

“十五”期间,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5.8%和80.6%。

截至2012年,那曲地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已建成1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牧家书屋、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援藏

浙江、辽宁两省和五大国有骨干企业是对口援藏的两个地区。1995年以来,累计援助资金(含物资折价)6.47亿元,涉及农牧业、交通、通讯、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359个,极大地改善了本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那曲地区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交通

截至2012年,以109、317国道和省道安狮公路为主体、以那曲镇为中心,辐射各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通车里程达8.8万公里,建成的青藏铁路纵贯那曲。那曲、安多、比如、聂荣、班戈、索县、巴青、嘉黎共8个县陆续实现通油,114个乡镇、854个行政村通公路,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71.7%。境内有那曲站,有那曲机场。

医疗卫生

“十五”期间,全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4个,医疗技术人员1010人,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68岁。

基础设施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安多、聂荣两县已并入藏中电网,班戈、嘉黎、索县、巴青、比如五县藏中电网并网工程正在实施,部分县(区)水电站建设,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主电网扩网工程等农牧区光明工程进展顺利。截至2012年底,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用电问题,行政村通电率将达到100%,用电人数将增加到45.09万人。全地区已全面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村村通邮的目标,乡(镇)通光缆率为72.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70%。

社会保障

“十五”期间,那曲地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农牧区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得到加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统率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赛马会

那曲地区赛马会驰名中外。融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为一体,是藏北沟通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口。每逢藏历七月中旬,散处在草原上的账蓬汇集到藏北重镇——那曲。最能吸引人的是骑马拣哈达。骁勇的骑手们在飞奔的骏马上俯身拾起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高超绝伦的骑技,令人赞叹不已。群马大跑将赛马会推向了高潮,那情景极为壮观,扣人心弦。穿红着绿的牧童,跨着骏马,从十公里外的起点开始,向着初升的红日,争先恐后奔驰而来。拔河、摔跤、举石头则是牧民们显示力量的壮举。赛马会上还要表演“羌姆”。这种宗教艺术从神秘的庙门走向赛马会,成为一枝独具风采的奇葩。

赛马会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随意选购。大批来自各地的客商云集草原,让过惯了逐水草而居,随牛羊而徙的牧民们也把自信的目光投向斑斓的世界。

●那曲锅庄

那曲锅庄的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粗犷豪放。藏北高寒、干燥、大风的气候环境为包括锅庄在内的那曲舞蹈定下了基调。

那曲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



单位名称:
那曲地区介绍
单位类型:
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 (服务商)
所 在 地:
西藏/那曲地区
单位规模:

注册资本:
未填写
注册年份:
1990

经营模式:
服务商
主营行业:
生活服务 / 政企事业

关键词: 那曲 地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