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行业知识正文

麻黄根别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9 14:29:32 来源:惊鸿信息网 浏览次数:322
关于 麻黄根别名 相关资料,更多详细介绍如下:

目录

麻黄根是否上火
谁知道山芪是什么中药?它的别名又叫什么?有什么功效?
中医药名物命名的原理与文化内涵
旱山芪的功效和样子






 

麻黄根是否上火


不上火。 《纲目》 :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洽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麻黄根异名苦椿菜,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植物形态详麻黄条。干燥根弯曲不整,长约20厘米,粗约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明显的纵沟,根茎有突起的节。质坚硬,纵劈之,内部有众多之纵行纤维;横断面木质部有很多空隙,从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黄。立秋后采挖,去净须根及茎苗,晒干。

谁知道山芪是什么中药?它的别名又叫什么?有什么功效?


黄 芪
[中文别名] 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
[英文常用] Astragalus membranace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性味与归经 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芪简介
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huang qi含义为"黄色的头"("yellow leader") ,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中医药名物命名的原理与文化内涵


  中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认识和应用的增多,在《中药大辞典》中收载者,已有5767种。中药品种虽繁多,来源较广泛,但其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因功用而命名
  某些药物根据其功用的特点而命名:如防风能防治外感风邪,益母草可治妇产科病,大风子治疗大麻风,淫羊藿可治阳萎,石决明、决明子能明目,续断能续筋接骨等。
  2、因气味而命名
  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气味,则按气味特点命名,具有芒香气味者如木香、藿香、丁香、茴香、乳香、沉香等。臭气难闻的有臭梧桐、臭牡丹、臭阿魏等。有甜味的如甘草、甘松;苦味的如苦参、苦楝子;辣味者细辛、辣椒;酸味者酸枣仁;咸味者咸秋石;淡味者淡竹叶;五味俱备者如五味子。
  3、因形态而得名者
  很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颜色,故其颜色亦可作命名之源。如红色者有红花、赤芍、丹参、朱砂;白色的有白芨、白芷、白术、白薇等;黑色的玄参、乌梅;黄色的有黄连、黄芩、黄柏;青色的有青黛、青蒿、大青叶等。
  5、因生长特性而命名
  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半夏成熟于仲夏,夏天无入夏后枯萎,忍冬之叶凌冬不凋,冬青之叶严寒尤青等都是以其生长特性作为命名之依据。
  6、因入药部分而命名(药材命名中最广者)
  植物药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之别,动物也有皮肉骨内脏之异,故其入药部分可作命名之依据,如麻黄根、葛根药用其根,苏叶、桑叶、荷叶、侧柏叶均用其叶,苏梗、荷梗、藿梗均用其茎梗,莱菔子、白芥子、牛蒡子用子而名,金银花、旋夏花、菊花、玫瑰花用其花而名之,枳实、芡实均用其果实;动物药中有刺猬皮、虎骨、熊胆、獭肝、犀角、羚羊角等名称,均以其入药部分而命名之。
  7、因秉性而命名
  按药物原有的性质来命名,如急性子,其性急猛异常;苁蓉补而不峻,有从容和缓之性;王不留行,走而不守;沉香性沉重,小麦性轻浮者称浮小麦等。
  8、因产地而命名
  如蜀椒、川芎、川贝、川楝子、川连产四川;浙江产而于杭州集散者有杭白芷、杭菊花;阿胶为山东东阿县阿井之水熬驴皮而制成;怀牛膝以河南怀庆产者佳,川贝母以四川松潘者为胜等。
  9、人名命名
  以人名命名大多带有传奇色彩;如使君子的命名,相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疳虫,常投此药获效;何首乌相传何姓老人常采食此药,年至130岁发犹乌黑,故名之;其他尚有牵牛子、预知子、杜仲、徐长卿、刘寄奴等。
  10、外来药物及译音命名
  国外或少数民族地区输入之药材,常加“番”、“胡”,如番泻叶、胡黄连、胡椒;更有译名如诃黎勒、曼陀罗、阿芙蓉等。
  此外,尚有以大;小命名,如大枣、大蓟、大戟、大茴香、小茴香、小蓟;因贮久而命名如陈皮、陈仓米;药材珍贵难得或高效者,其命名常加宝,如马宝、狗宝;高效者如千年健、威灵仙等。

  中药称谓按其来历的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以产地命名
  如川连、川芎、川贝母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皮、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建泽泻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关防风、关黄柏产于东北地区,因而得名。阿胶,因出产于山东省东阿县,故得其名。信石出信州,故名。苏合香,因产于古苏合国而得其名。
  ◆以药物的生长形态命名
  如牛膝,因其茎有节,形状膨大似牛膝而得名。人参,入药用其根,其形状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状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猪苓,其根块黑如猪屎,故有其名。金毛狗脊,其根形似狗脊,毛如狗毛,故得其名。其他如车前草、沉香、木通、公丁香、马兜铃、连翘、两面针、七叶一枝花、八角莲、木蝴蝶、白头翁等皆以形态而得名。
  ◆以药物生长特点命名
  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枯黄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常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采摘其成熟果实而得名。
  ◆以药物特有气味命名
  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其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黄花败酱草,因其具有陈败酱的特异气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茄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灵丹、臭茉莉、臭梧桐则均以臭味而得名。
  ◆以药物的颜色命名
  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大青叶、青皮、青蒿、青黛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芍、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以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莲子、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丹皮、泰皮、五加皮、地骨皮等;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茄等。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等。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以药物功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泽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为治疗打损伤补骨碎之要药,因此而得名。威灵仙则因“威言其性猛,灵仙言其功效”而得名。王不留行为催奶之要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而得名”。
  ◆以药物发现人的名字命名
  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因发现刀枪箭药,一敷即愈,人们便将此药唤“刘寄奴”。俗传潘州郎中郭使君,治疗小儿疾病多采“留求子”,后医家便称此药为“使君子”。何首乌,因顺州何田儿老来无子,服用此药后须发皆黑,老来得子,寿绵百余岁,故将此药取名“何首乌”。
  ◆以民间传说故事命名
  如牵牛子,传说是田野人服此药后病愈,牵牛酬谢而得名。淫羊藿,陶弘景说:“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禹余粮,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余粮抛弃在江边和山岗上,后来变成一种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良药,所以人们称为“禹余粮”。石榴,别名安石榴,传说为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从安石国带回,故取其名。
 

旱山芪的功效和样子


  黄芪吧,照片等等你看链接了

  黄 芪
  [中文别名] 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
  [英文常用] Astragalus membranaceus,Huang-qi, Milk-Vetch Root,Huang Chi's
  性味与归经 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芪简介
  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huang qi含义为"黄色的头"("yellow leader") ,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的功效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0028.htm


 



 



 



 



 




关键词: 麻黄 别名
下一篇:麻黄根功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