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景点正文

丁氏祠堂怎么样,好玩吗?丁氏祠堂相关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9 11:03:44 来源:惊鸿信息网 浏览次数:456
关于丁氏祠堂怎么样,好玩吗?丁氏祠堂相关介绍内容

目录

1、丁氏家族起源
2、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3、河南丁氏祠堂
4、丁氏家族祠堂
5、应城义和———丁氏祠堂 ,需多久能建成,期待!
6、姓氏“丁”的起源
7、丁姓氏的由来
8、安庆怀宁丁氏祖堂对联
9、山东丁氏家谱

 

1、丁氏家族起源


起源

丁姓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②源于周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

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扩展资料

名人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观海(1911~1991),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著名土木工程学专家、焦作工学院(今江苏徐州市的中国矿业大学及河南焦作市的河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校教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



2、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编辑本段]姓氏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湖北省应城市、京山县、汉川市之丁氏

  据应城的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先祖是姜太公.丁吕伋、丁让、丁复、丁宽、丁兰、丁密、丁鸿、丁固、丁耀是丁氏先祖。丁姓先祖先从山东迁徙到浙江萧山金华居住。后迁往江西豫章,明洪武二年先公丁胜到湖北云梦县任知县,次年其父丁弼理携家迁居湖北应城义和,义和镇现有丁氏族人愈万;理公次子滕公也同期迁居湖北京山居住,主要在京山县坪坝镇。现两支人丁兴旺。
  20世纪70年代之前,汉川天门一带是大片湖区,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应城义和本立有丁氏祠堂,每逢祭祖时节,京山汉川丁氏族人便返回祭祖,香火鼎盛,可惜数百年的的存物竟与文革期间毁于一旦,丁氏祠堂也被损毁殆尽。之后,湖区改造成田地,义和至京山一带交通十分不便,两地联系减少,族谱也很少续谱,
  笔者所知义和最后一次续族谱乃是1987年。时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的追逐经济利益,而很多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遗忘。
  义和丁氏笔者所知的最近的辈份是 学习德立 家正国昌 忠强育秀 ,笔者是正字辈。
  [编辑本段]字义
  甲骨文丁
  dīng
  【名】
  1、(象形。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小篆象侧视的钉形。本义:钉子)
  2、同本义。丁为“钉”的古字 [nail]
  丁,钻也。象形。今俗以钉为之,其质用金或竹,若木。——《说文》
  金文3、又如:丁屐(底有钉齿的木鞋);丁子(蝌蚪。初生头大有尾,如丁字)
  4、小的立方体 [wad;small cubes of meat or vegetable](如肉、瓜果、蔬菜等割成的小方块)。如:黄瓜丁;炒鸡丁;羊肉丁
  5、天干的第四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the four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其日丙丁。——《吕氏春秋·孟夏》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春秋》
  小篆6、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不同于男孩 [man]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余丁传餐。——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7、又如: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道家语指火神);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成丁;壮丁
  楷体8、家庭人口 [member of a family]。如:添丁;丁税(按人丁所课的税);丁赋(按人丁所课的赋税)
  9、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 [person engaged in a certain occupation]。如 :园丁;家丁;庖丁
  10、蔬菜肉类等加工成的小块.如土豆丁;炒鸡丁
  11、丁字还有遭遇;碰到的意思.如丁忧;丁艰等.
  上文说到丁字在古时有成年男子的意思,那有无具体的年龄标准呢.传说古时四十为丁,到隋朝时定为二十一岁,唐天宝年间则为二十三岁,宋朝男子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成丁后要服徭役、纳人头税。
  丁 (ding) 2画
  部首:一 1画
  写法:dīng,zhēng, 笔顺:12 五笔编码:sgh
  访问:294 次
  相关:查找同拼音(ding)的汉字 查找同部首(一)的汉字
  丁
  dīng
  【形】
  壮盛;强壮〖strong〗
  齿落复生,身气丁强。——汉·王充《论衡·无形》
  又如:丁丁(壮健的样子);丁人(壮健的男子);丁夫(壮健的男子)
  序数第四〖fourth〗。如:丁等;丁级;丁方(四方);丁夜四更夜(凌晨1—3时)
  丁
  dīng
  【动】
  当;遭逢〖fallupon〗
  丁,当也。——《尔雅》。注:“相当值。”
  宁丁我躬?——《诗·大雅·云汉》
  丁时逢殃。——汉·刘向《九叹·惜贤》
  我喜我生,独丁斯时。——《后汉书·岑彭传》
  丁时逢殃,孰可夸何兮。——汉·刘向《九叹·惜贤》
  如:丁辰(适逢其时);丁仔(遇上,碰巧);丁夫忧(遇父丧);丁了母忧(遭了母丧)
  另见zhèng
  丁坝
  dīngbà
  〖spur〗端与堤岸相接呈“T”字形的保护堤岸水土的建筑物
  丁册
  dīngcè
  〖residencebooklet〗旧时的户口簿
  丁丑
  Dīng-Chǒu
  〖Dingchou,thefourteenofthecircleofthesixtyinChinesecalandar〗六十甲子的第十四位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宋·苏轼《石钟山记》
  丁村人
  Dīngcūnrén
  〖Dingcunman,primitivemanofabout100,100Yearsago,whosefossilremainswerefoundinDingcunofShanxiProvincein1954〗中国古人类化石,1954年发现于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
  丁当
  dīngdāng
  〖jingle;clater;dingdong〗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等的碰撞声。也作叮当、玎当
  丁当长鸣
  dīngdāng-chángmíng
  〖dingdong;jingle;clatter〗发丁当声
  听得见狂风呼呼地悲号,大钟丁当长鸣
  丁点儿
  dīngdiǎnr
  〖atinybit〗[方言]∶表示数量小
  只有一丁点儿酒了
  丁冬
  dīngdōng
  〖tinkle〗象声词。丁当声,丁丁作响,形容金属、玉器碰撞的声音,也作丁东、叮咚
  鼓声响起,木琴丁冬
  丁对
  dīngduì
  〖justright〗[方言]∶适合;妥当
  事情处理得丁对
  丁亥
  Dīng-Hài
  〖DingHai,thetwenty-fourthofthecycleofthesixtyinthechinesecalender〗六十甲子的第二十四位
  乾隆丁亥(公元1767年)冬。——清·袁枚《祭妹文》
  丁口
  dīngkǒu
  〖capitation〗∶人口税
  〖population〗指百姓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促织》
  丁零
  dīnglíng
  〖tinnient;tinklejingle〗形容铃声或金属撞击的声音
  铜铃丁零
  丁零当啷
  dīngling-dānglāng
  〖cling-clang;Jingle-jangle〗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碰撞发出的一连串的声音
  丁卯
  Dīng-Mǎo
  〖DingMao,thefourthofthecycleofthesixtyintheChineseCalendar〗六十甲子的第四位
  在丁卯(公元1627年)三月之望。——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丁年
  dīngnián
  〖ageattainedone'smajority〗成丁的年龄
  丁宁
  dīngníng
  〖givecarefulinstructionsrepeatedly〗叮咛,反复地嘱咐
  丁是丁,卯是卯
  dīngshìdīng,mǎoshìmǎo
  〖beconscientiousandmeticulous;beaccurateinwhatonesays;befastidiouslyaccurate〗丁、卯分别是天干、地支之一,不能相混,错乱了影响记时。形容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凤姐笑道:“我看你厉害,明儿有了事,我也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红楼梦》
  也作“钉是钉,铆是铆”
  丁税
  dīngshuì
  〖polltax〗人头税
  丁未
  Dīng-Wèi
  〖Dingwei,theforty-fourthofthecycleofthesixtyinChinesecalendar〗六十甲子的第四十四位
  是月丁未。——清·姚鼐《登泰山记》
  丁香
  dīngxiāng
  〖lilac;clove〗丁香属的一种植物
  丁徭
  dīngyáo
  〖corvée〗丁役
  丁忧
  dīngyōu
  〖beinmourningforparent'sdeath〗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
  丁壮
  dīngzhuàng
  〖healthyandstrongmen〗健壮的人,指青壮年
  丁字步
  dīngzìbù
  〖T.Step〗双脚呈垂直方向接触,其中一脚跟靠在另一脚窝处,两脚尖对两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脚位
  丁字尺
  dīngzìchǐ
  〖T.square〗一端有横档的直尺,“丁”字形用于划平行线或用作三角板的支承物来划与直尺成各种角度的直线
  丁字镐
  dīngzìgǎo
  〖pickhammer〗一端锋利而另一端钝的镐
  丁字街
  dīngzìjiē
  〖T-shapedroadjunction〗即两条相交处呈“T”形的街道
  丁字梁
  dīngzìliáng
  〖T-girder;T-beam〗形容状丁字的梁
  丁
  zhēng
  另见dīng
  丁丁
  zhēngzhēng
  〖jingle;tinkle〗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
  伐木丁丁。——《诗·小雅·伐木》
  郑码输入法代码ai
  <康熙词典>
  丁
  【子集上】【一字部】 丁
  --------------------------------------------------------------------------------
  〔古文〕𠆤【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当经切,音玎。十干名。【说文】夏时万物皆丁实。丁承丙,象人心。【六书正譌】丁,虿尾也,象形。凡造物必以金木为丁附著之,因声借为丙丁字。【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月在丁曰圉。【礼·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唐书·礼乐志】仲春,仲秋,释奠於文宣王,皆以上丁。 又五丁,力士。【蜀记】秦惠王欲伐蜀,造石牛,置金其后。蜀人使五丁力士拖石成道,秦遂伐蜀。【杜甫诗】论功超五丁。 又六丁,神名。【道书】阳官六甲,隂官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 又【尔雅·释诂】丁,当也。【注】相当値。【诗·大雅】宁丁我躬。 又民丁。【唐书·食货志】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又授田十亩,岁输粟二斛,谓之租丁。 又【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杜甫诗】畦丁负笼至。【宋史·高宗纪】团敎峒丁枪杖手。【又】罢廉州贡珠,纵蛋丁自便。【何异传】募山丁,捕首乱者。【唐璘传】团结渔业茶盐舟夫芦丁,悉备燎舟之具。【元史·博尔忽传】畲丁溪子。【橘录】金橘高不及尺许,结实繁多。园丁种之,以鬻於市。 又零丁,或作伶仃,失志貌。【晋书·李密传】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又彼此相属曰丁宁。【后汉·郞觊传】丁宁再三,留神於此。俗作叮咛。 又丁宁,钲也。【左传·宣四年】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鼔跗,著於丁宁。 又丁东,声也。凡玉佩铁马声皆曰丁当。当东二音古通。 又丁水。【水经注】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 又【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注】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 又丁子,科斗也。初生如丁有尾。【庄子·天下篇】丁子有尾。 又肉丁,疮名。【物类相感赋】身上生肉丁,芝蔴花擦之。 又乌丁,茶名。见【本草】。 又吉丁,虫名。【本草注】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带之,令人喜好相爱。 又【贯休诗】蕨苞玉粉生香垄,菌蔟红丁出静槎。【陆游诗】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饷红丁。皆诗人象形借用也。 又姓。本姜姓,齐太公子伋为丁公,因以命氏。 又【逸书諡法】述义不克曰丁。 又【广韵】【集韵】【韵会】𠀤中茎切,音朾。【诗·小雅】伐木丁丁。【注】伐木声相应也。 又【韵会小补】叶都阳切,音当。【韩愈·赠张籍诗】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 【正字通】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按续世说一丁作一个,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为作丁。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130.html?wtp=tt


 

3、河南丁氏祠堂


偃师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现在经济也飞速提高,承载形成和洛阳,郑州遥相呼应的经济强市。偃师遍地都是历史文化遗产,在偃师高龙镇高龙村,有一个生产小组,大多数都姓丁,生产组有一座石桥和一处丁家祠堂,石桥以前下面还是有水的,现在干涸了,祠堂也没有人管理,现在已坍塌。前段时间我听一位朋友说有人开始组织丁家祠堂的重建工作。听说那座石桥叫丁桥,和丁家祠堂一样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按理来说这也属于历史留下来的文物了,就是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管理,前段时间不是听说偃师市文物管理局开始对偃师辖区的文物进行普查了吗?如果有这方面的专家,请专注这两处建筑。丁家祠堂有两块石碑,年代在上百年,丁桥有龙头和龙尾,龙尾已断,龙头被埋地下..难忘那座小石桥,难忘桥南那个小水塘和桥北的桐树园!睡梦中还时常想起池塘里游弋嬉戏的鸭和池边摇摇欲坠的树,还有冬夜里在桐树园两边跟小伙伴玩儿打仗游戏。河南丁氏祠堂的根源,丁氏祖籍的发源地,希望丁氏后人加强保护和看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资产。
 

4、丁氏家族祠堂


我们是山东丁氏迁徙至江苏宿迁我们的族谱;明德之厚 毕有大成
 

5、应城义和———丁氏祠堂 ,需多久能建成,期待!


应城义和丁氏宗祠已于2012年12月竣工落成。

本人希望有整体的效果图,谁能提供?


 

6、姓氏“丁”的起源


丁姓是当代第46大姓,丁又是我国诸家姓氏中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许多民族里都有丁姓。然而,它的家族 姓源却较为复杂。据有关史籍介绍,丁姓至少有五支来源。

第一支见诸於《姓氏考考略》,该书云:“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自於姜子牙一族。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丁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谥为姓。”(见《元和姓纂》)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从三国时期开始,在丁姓之中,於是有了三支姓源,同在繁衍滋长,承袭相传。后来出现的丁姓第四支和第五支姓源。一支是西域人改姓为丁,一支则改自丁氏。

这样,丁姓就出现了5个分支,即丁侯之后,丁之后,孙匡之后,西域人改姓,於庆之后,他们共同组成了丁姓的庞大阵容。

丁氏名人,不绝於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恭;三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颇受曹操赞赏的才子丁仪等。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参考资料:知道


 

7、丁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山东省东明南境。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2、堂号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姓以“驯鹿”为堂号。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钟德堂”、“梦松堂”、“双桂堂”、“留馀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
  【丁姓宗祠通用对联】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公’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肛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明·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丁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佑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县,为仙田丁氏之始祖。后人对丁公知潮期间的政绩予以充分的肯定,于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硕勋议定丁公配享韩庙。黄尚书在赠联中高度评价了丁公为政的作风和政绩。上联历数了丁公的官职。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礼乐之官。丁公贬潮之前为太常寺少卿。五马:太守之代称,宋代以后的官制已无太守之官名,但仍习称知府、知州为太守。丁公贬后知潮,故黄尚书称之为五马。丁公虽历居要职,而为官之清,比韩江水还清。下联说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间的政绩,可说是上承前贤,下启后俊。用清·乾隆年间邹朝阳《太守丁公配享碑》可为注脚:“丁公以太常忠谏而出守潮州,类于表谏佛骨;置于公桥而民无病涉,类于驱鳄安澜;购田瞻士,创置六斋,类于延师训学……韩公之祠亦屡更矣……自丁公首创斯庙,历宋而元而明,迨我国朝未之或改,岂非韩公之灵有默眷斯土者,而叹丁公实获我心,凿井得泉也……”丁公继往开来,功泽潮州,故能千秋万代享祀于仙田。黄尚书生于明末,尚未知后世对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说享祀于自家之宗祠,若有灵获知今丁公已配享韩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广观瞻,定必挥毫改其联为:“……荐韩祠。”该联以淳朴的笔调抒写作者的感情,毫无雕琢之痕,对仗工稳,贴切,针对性强。黄尚书也是潮州之名宦,为官极清廉。他官至礼部尚书,虽与丁公生不同代,而与丁公同司礼职,对丁公的崇敬,在联中可见一斑。自潮州建制以来,守潮之官可谓多如牛毛,而能给后人留下佳话,闻名而起敬者,可谓凤毛麟角。丁公的事迹,与哪些所谓:“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之人,形成强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为后来者所标榜,实为干载难得的人民父母官。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1)。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铎与鸣琴,克壮鸿图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后泽参军而作牧,更期燕翼绍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2)。
  ============================================================
  【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后来,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丁秋生中将
  丁秋生(1913-1995),湖南省湘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团第14师41团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干部团第一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73师215团政治委员,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分校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军委工程学校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八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2军政治委员兼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干部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丁钊少将
  丁钊(1920-——),山东省黄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副政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特务营营长兼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5师1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1军91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政治委员,空降兵军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盛少将
  丁盛(1913-1999),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28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7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2旅1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2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24师师长,45军13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少将
  丁甘如(1917-1995),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2军第34师师部测绘员,红5军团第13师39团团部测绘员,红30军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军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少将
  丁世方(1912-196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军委卫生部第3科科长,红四方面军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3后方医院院长,第2后方医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3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3岁。
  丁本淳少将
  丁本淳(1911-1996),陕西省澄城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少将
  丁先国(1909-2001),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政治委员,386旅77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军区第三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2岁。
  丁武选少将
  丁武选(1897-1993),安徽省阜南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2科科长,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2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58岁。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少将
  丁荣昌(1912-1996),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32军
 

8、安庆怀宁丁氏祖堂对联


丁氏宗祠至今已有400来年历史,经族人多次重修,今日规模宏伟。祠前有河似碧带,面朝西南牛型山,大门两侧两只明朝石狮,威武高大,气宇轩昂,此石狮取材于安庆集贤关北侧山麻石。祠堂大门上书“世进士”三个隶书大字;院内有花戏楼一座,两旁有绕廊扶梯出将入相,楼上正面有丁氏祖训“永团圆”行书匾额。中庭上悬匾额数十面。两厢天井、花径中,紫竹芭蕉,木门花窗,颇具清幽古味。过了中庭,后院依势而建,登上石阶则见祖堂,门悬“源远流长”蓝底白字大匾;祠内大柱上有刻石描金二副楹联,
第一幅联曰:皖国诗书第,江洲礼仪家。
第二幅曰: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第三幅曰:庄分七十二均州 人间第一;义聚三千九百口 天下无双。
 

9、山东丁氏家谱


我太爷怀字辈,我爷佩字辈,我爸冉字辈 ,我是雪字辈,后面不知道了

关键词: 祠堂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