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景点正文

崔府君庙怎么样,好玩吗?崔府君庙相关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18 09:54:23 来源:惊鸿信息网 浏览次数:306
关于崔府君庙怎么样,好玩吗?崔府君庙相关介绍内容

目录

1、首席判官崔府君的相关介绍
2、礼义镇 崔府君庙为什么历史较高
3、崔府君是哪朝人
4、传说中的“判官”是干什么的?
5、泥马渡康王的意思?
6、康王赵构(宋高宗)的传奇故事
7、泥马赌康王历史典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8、顺义区西小营村有一户的房子都100多年了,老两口是种菜的盖不起,为什么都村委会和国家都不帮助?
9、赵构被迫逃往江南,在临安即位,的背景资料

 

1、首席判官崔府君的相关介绍


首席判官崔府君

  判官,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爷的助理。判官数量不少,按职务分。主要有四种:掌刑判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掌生死簿判官,其中数掌生死簿的判官职位最高,权力最大。民间信奉一位主掌生死簿的判官——崔府君。

  《搜神大全》称:崔珏,字子玉,山西祁州古城县人。这位首席判官崔府君,在民间是位颇有名气的神只,这大概与他为官的德政与“灵应”,以及唐以后帝王们对他的敬奉大有关系。

  《铸鼎余闻》卷三引《磁州崔府君神异录》中说:崔珏父名让,母刘氏。隋朝人,平时“厚德好施,梦岱岳神赐以双玉”,令夫妻吞之,生下崔珏。其后,举考廉。隋唐时,为官各地。因有惠爱之风,多仁德之政,所以死后为当地百姓奉祀,立庙敬之为神。

  民间和诸多典籍中,关于崔府君“灵应”之事记载不少。如传说他“昼理阳,夜治阴”,神通广大。《列仙全传》更编造崔府君种种离奇的仙话。如说他在各地主政期间,判私自宰杀猎射飞禽走兽的猎户到阴曹地府去受罚,而阴间判官就是他本人。他在猎户面前判罚诸罪犯,或减其寿、或绝其嗣、或削其禄,好不风光;他能让伤人猛虎口衔着他签发的符牒随着衙役到庭认罪,并触阶而死;他还能设坛平息水灾等等。事情传播出去以后,就连唐太宗也惊呼他为“仙吏”。传说崔珏六十四岁那年,给两个儿子写下百字铭训之后,就安详地睡去。人们说是玉皇大帝把他招去的,于是成了“神”,“主幽冥”,做了阎王爷身边的首席判官.可见崔珏充其量不过是唐代的一名地方官,因为有德政而被当地人奉为神明,并上达朝廷。人们传说崔珏成神之后有两次显灵,更奠定了他在神国的地位。

  一是,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夜里梦见神人告诉他说:“贼臣定会自生自灭,陛下不要担心。”玄宗问其姓名,神人告之日:“臣滏阳令崔珏也。”叛乱平息后,玄宗回宫,便下诏为崔珏建庙,而且追封崔珏为灵圣护国侯。可见早在唐时,崔珏就声名赫赫。

  二是,北宋末年,康王赵构作为人质被拘押在金人手中,后来金人遣还赵构,赵构急忙南逃。一路星夜兼程,疲惫不堪,路过磁州的崔府君庙,就进庙歇息。梦见神人召唤他:“金兵追来了,赶快逃走,门外已经为你备好了鞍马。”康王梦中惊醒,赶忙跃马南驰.等过了黄河之后,那马却不再动弹。一看,原来是庙中的那匹泥塑的马.赵构南渡后,在临安(即今杭州)即位,这就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高宗。宋高宗不忘崔府君救命大恩,特意下令在临安建了一座崔府君庙,赐庙额为 “显卫”。从此,那“泥马渡康王”也就成了崔府君的神话流传了下来。此二则记载实际是封建帝王企图借神威以自重,当属有意编造。

  唐宋之后,崔府君又成了神怪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他在神庙里大都被塑成一个样子:头戴一顶软翅乌纱帽,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足踏一双歪头皂靴,一脸胡须,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簿。

2、 礼义镇 崔府君庙为什么历史较高


唐贞观七年(633年),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年)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改封为“真君”。
该庙始建于唐,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全庙共分两进院。山门,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山门两侧各跨单檐歇山顶小旁门一座。一进院为单檐悬山顶戏楼五间。
二进院为拜殿、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单檐歇山顶。正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配殿两侧为禅院。全庙共有殿宇50余间,全系砖木结构。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屋坡彩色铜瓦铺制,屋顶有彩色图案,另有彩色龙吻对峙,彩色琉璃剪边。
 

3、崔府君是哪朝人


崔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607)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崔珏幼时即神采秀美,聪敏好学。

唐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列仙全传》),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安史之乱后,因其曾显灵于玄宗,被封为灵圣护国侯。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金兵南下,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改封为“真君”。随着崔珏封号的升级,崔府君庙由磁州兴建至全国各地。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崔府君者,乃祁州鼓城人也,即今河北晋州。
王仲安《重修崔府君庙记》:“夫府君神者,本祁州鼓城人也,姓崔名珏,字子玉。
 

4、传说中的“判官”是干什么的?


神仙之说,本来属于虚妄无稽之事,所自何来,做了何事,又向何去,大多数无法考证无法深究。然而,形诸史料流于传说,偏偏却言之凿凿,令人不敢生疑。在晋东南一带曾广受崇拜的崔府君就是极明显的一例。虽然,其人存与不存尚有争论,雍正年间《长子县志》记述崔府君庙时,就说这个县令“唐史不载”,对其真实性有所怀疑,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王颋更撰文称,今天的崔府君,来源有三,东汉的汲县县令崔瑗(字子玉)、唐朝轶失姓名的滏阳县令崔某以及传说的长子县令崔珏,香火崇奉各有地域,到元朝三者才混淆起来,到明朝时,其传说大致固定,成为与三者都有联系,但决然不同的神仙———可见纯为虚构了。 崔县令的神奇本领 虽是虚构,但崔府君的确是一个极有影响的神灵。府君,是一地长官的尊称。崔府君,名珏,字子玉,号元靖,是乐平(今昔阳县)人,父崔让,母刘氏,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六月初六,唐贞观七年(633年)入仕,做过长子、滏阳县令等,有善政,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卒,年六十四。 这份简历,综合多种说法而来,还有些说法说崔珏是祁县人的,说他贞观元年入仕的等等,好在大致相同,似乎可以看作些许细节出入,在其余历史人物身上多有发生,实属寻常。而不寻常的,是这份简历背后的事迹———说是神迹可能更恰当一些。 崔珏的出生就大不普通。相传,其父崔让50岁尚未生子,乃祷于北岳,夜梦神人持双玉命其妻吞食,遂生崔珏。这还只是生前的神异,做官后更令人惊讶。 长子县至今还有崔珏为县令时的传说。说境内有虎伤一老妪子,老妪孤苦无依,就告到了县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诉于山神庙,老虎便乖乖出来跟着公人到了县衙,崔珏以啖食人命判它的罪,老虎当场触阶而死。据说,长子县发鸠山上,至今还有“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遗迹。不过,触阶而死也许并不能令听者满意,传说慢慢被改编,富有人情味儿的细节被充实进来,成为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老虎乃不断地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以为生计,一直到老妪死去。 河北省滏阳是崔珏的另一个任所,传说当时县内有河泛滥,崔珏就设祭坛祷告上帝,不久一条巨蛇浮出水面而死,河水也退去了。也就是在滏阳任上,有一天,崔珏正与人下棋,忽然从天上下来几个持节的黄衣人,说奉上帝的命令,召崔珏为磁州(滏阳县为该州管辖)都土地。旋而去世。 这些事迹都记载在明朝王世贞所撰的《列仙全传》中,称道崔珏“昼理阳间,夜断阴府……发摘人鬼,无异神明”。传说中,宋朝的包拯也有这样的本领,死后被封为阎罗王。如此看来,崔珏被封为土地,官还嫌小了点。所以,在民间,崔珏是地府判官的说法更为流行。 崔府君的上层路线 传说中,地府有四大判官。除了崔判官外,还有一位陆判官赖蒲松龄《聊斋志异》而为人所知,其余两位姓名事迹皆不存。而崔判官之所以香火鼎盛,千年不坠,若深究起来,可能是崔珏善于走上层路线。 明朝的《西游记》中有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也许来自一篇名为《唐太宗游冥记》的变文,专家分析,这篇变文最早有可能产生于武则天天授时期,上世纪初它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故事说,唐太宗被他的兄弟建成、元吉告到地府,崔判官竭力为其脱罪,并擅改书册,为唐太宗添寿十年。变文中崔判官见了唐太宗一副谦恭惶恐之貌,乃至猥琐卑下乞求官职,先不用说削了地府的体面,徇私枉法更令人不齿———然而,一直到明朝被引自《西游记》,故事模式并无改变,也可见古时中国人对法制的淡漠,以及在正义的幌子下对强权的妥协了。但也因此,崔判官被封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死于贞观二十三年的崔珏,之前就在地府任判官,这还是前面所说的,崔珏能昼断阳间,夜理阴府。到了死后,崔珏自可一心一意当神仙了。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唐玄宗惊恐万分,一直往南跑。这时,崔珏又出场了。有天,他给唐玄宗托梦说:“陛下勿恐,贼当自灭。”果不其然,安史之乱平息了。唐玄宗念他报信有功,封为灵圣护国侯。 报信封侯,令崔珏尝到了甜头,为皇帝奔走起来更不遗余力。北宋末,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康王赵构(即宋高宗)要北上媾和,途次于崔府君庙,掷珓占卜吉凶,崔珏显灵,阻止了其北上,遂得偏安百余年(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次,还有“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赵构要逃回南方,后有追兵,前边又被滏阳河所阻,彷徨无计之时,一老人为其准备好了马匹,渡过了河,问老人姓名,说是崔府君,再看马,俨然是泥马。有了这样护驾的功劳,崔珏自然恩遇非常,淳熙年间,宋孝宗秉宋高宗命,封其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南渡记》记载)。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宋孝宗的降生,据说也是崔珏的安排。孝宗本是宗室子,非高宗亲生。一日,其母梦见绛衣神人自称崔府君者,抱一只羊给了他,并说“以此为识”,然后就怀孕了。高宗听说后,认为此子必非寻常,就接到宫中抚养,这才有了以后孝宗的继位(熊克《中兴小纪》记载)。 以上几件事情,仅仅是举其大者,其实北宋太宗时,就因为一个公主“祈之有应”,而被赐名“护国”。后来不断加封,宋仁宗封为护国显应公,宋神宗封为护国显应王,宋徽宗时又加封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即使与宋为敌国的金朝,也未曾冷待,命崔珏摄享南岳(金与南宋隔淮河而治,不能祭祀南岳,就以崔珏代享南岳之祭)。元朝时,还被封为“灵惠齐圣广佑王”。(民间还有“西齐王”的封号,但无法考证出处。) 由侯而至公,由公而至王、真君,历代君王莫不崇奉的原因,大概都是看中了崔珏有一颗乐于为皇家效命的心吧? 对于崔珏的崇奉,屡赐封号是一种,为之兴建庙宇、广为祭祀是另一种。据现存一些资料可知,北宋初期,崔府君庙的修建,已经由崔珏任官的磁州、长子拓展开,北宋的首都开封就有很壮观的庙宇。因为崔珏对宋高宗、孝宗功劳最大,所以南宋首都杭州的显应观更是华丽无比。《中兴显应观记》中说,它建在西湖边上,能饱览湖山之秀,殿名是御笔题写,“祠宇宏丽,像设森严,长廊靓深,采绘工致。”不仅如此,高宗、孝宗还常常临幸,有次还以“丹垩故暗,赐金藻饰一新”。 皇帝如此重视,地方上自然不敢怠慢,崔府君庙遍及全国。仅就山西而论,晋东南及周边几乎无县不祀,甚至一县有庙宇三四座者,如雍正年间《泽州府志》中记载,陵川一县,当时曾有三崔府君庙。 只是,到了今天,崔府君庙却不为人所知了。网上查询,除磁州、陵川和长子尚有崔府君庙,竟然查不到别的信息———西湖边上那矗立的宏伟建筑群又去了哪里呢? 崔神仙的遭遇 陵川县的崔府君庙最早修建于唐朝,金代重修,后世屡有营建。它得以保存,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赖于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因为“建于高台上的寺庙以及平台两侧的石阶对峙建筑形制,仅见于唐朝的敦煌壁画之中”(《寻踪太行古寺庙》),是国内仅存的孤例。 4月25日,我来到陵川县礼义镇这座连一个游客都没有的庙前。进入厚重的大门,穿过陈旧的古戏台,就是庙的正殿,虽还完整,但已经破败得多了。正殿殿门紧锁,透过窗棂往进看去,大殿里空荡荡的,神像早已不见,更不用说香火了。大殿旁是侧殿,门楣上写着“崔府君殿”,进去一看,有崔府君与夫人并坐的塑像。崔府君白面短须,夫人秀丽娴静,神像座下,还有几个小孩,初时不晓其义,看到下方的一块镜子,才恍然大悟———镜子上写着“赠礼义奶奶:送子有功”。原来,殿虽然是府君殿,里面的主神却成了那位连名字也不知晓的“奶奶”。 这不能怪乡民无知,弄混了主次,这崔府君成神前,倒还为百姓做过点好事,成神后却只为皇帝操劳,虽然挣得了无数的封号,却失去了民众的信仰,这样的神仙,对百姓有何裨益?曾经遍布全国的庙宇寥落无几,仅剩的几个也香火冷清,不能不说是自己漠视百姓的缘故。 也许,我说的不完全对。庙里有通碑上记载,明朝洪武二年,陵川大旱,里人祷于祠下,翌日便“澎雨沾足”,乡人感德,“因新庙貌,以答灵(贝兄)”。只是,这场大旱,人们同时还到同处一城的乐氏二仙庙去祈祷,下雨的功劳,究竟属于谁,实在很难说。要我,还是宁肯相信那两位出身贫寒、命运悲苦的神仙。 二仙事迹请看下期,《乐氏二仙:神仙也有苦命人》。
求采纳
 

5、泥马渡康王的意思?


版本一:  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史料记载: 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录》记载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条中写道;
  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 ,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对于“泥马渡康王”之“渡”,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此条。条中反映出程卓试图将传说附会与历史事实、地理方位对接的努力。但是,身历其处的程卓恐怕很难确指,赵构自磁州南返相州时,神马助其“南渡”之“河”究系哪条。
  南宋人假托太学生陈东之名所作《靖炎两朝见闻录》下卷(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叙此事文字,几乎与下引一节完全相同)中说:
  ……康王遂从宗泽之请,不果使北,将为潜归之计。且闻去年斡离不自遣康王归国后,心甚悔之,既闻康王再使,遣数骑倍道催行。康王单骑躲避,行路困乏,因憩于崔府君庙,不觉困倦,依阶脚假寐。少时,忽有人喝云:“速起上马,追兵将至矣!”康王曰:“无马,奈何?”其人曰:“已备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环顾.果有匹马立于旁。将身一跳上马,一昼夜行七百里。但见马僵立不进,下视之,则崔府君泥马也。
  上引段落,对于崔府君以泥马助佑康王之事记述最详,但只字未及“南渡”。究其内容,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今但举其最为突出的一事:赵构告别宗泽,自磁州出发,途中又憩于(磁州)崔府君庙;乘泥马奔驰七百里后,再步行一日,又回到磁州。全部行程竟只是在原地兜圈子。 [编辑本段]版本二:  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时金国完颜皇帝降旨,将二帝幽禁于北国五国城不得释放。随即又派四太子会斡离不南侵。会斡离不起胡兵十万,从太原进发。哨马报至中原,百姓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生。金军行至河北真定,会斡离不听闻自宋朝二帝被俘后,朝臣们推举康王赵构主持朝政,便生一计,预派人向康王下书,让他到军中议和,方肯退兵。不然,大军再抵汴梁,寸草不留。康王接书后十分慌乱便于朝臣协商,有一奸臣名王云,本为金国内奸,花言巧语力劝康王为社稷苍生前去议和。那康王生性柔懦,无决断便听信了王云之言,不顾其他朝臣的劝阻,命王云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议和。临上车时,康王想想不对劲,又不想去。王云则仗金人之势,又以彼强我弱为借口,胁迫康王上车,更无君臣之礼,送行的大臣们一个个恨得牙根痒痒的。一行人走到相州时遇到宗正少卿宗泽,宗泽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老师。宗泽听说康王要去金营议和,知道是鸿门宴,便拦住康王劝以要害。王云还想再次胁迫,被宗泽率军杀死。康王方如梦初醒,赶忙调转马头就跑。会斡离不开始听王云密报,知道康王上当还洋洋得意,不久听哨马来报说王云被宗泽所杀,康王跑了。后悔不已,急忙率军来追,不想被宗泽拦住,两军一通撕杀。康王则马不停蹄,不回汴梁直往南跑,他知道金军势大,汴梁经历一番战火后是守不住的。这一路换马,一直从黄河边跑到了长江边,金军冲破了宋军阻拦,也马不停蹄向南追来。康王到了江边,马已累死,只得先找个地方歇脚。向逃难的百姓们一打听才知道到泰兴县。当时泰兴县还没有西乡的过船、蒋华、大生等镇,长江紧挨着县城。因为早就听传金兵要来,县官及大部分百姓早就逃过江去了,留下了一座空城,只有城中的一座小寺院还有二个留着看庙的老僧。寺院门前有两匹泥塑的马,看匾额名叫“圆悟堂”。康王走了进去,也没人招呼,精疲力尽的他一屁股坐在大殿的蒲团上稍作喘息。回过神来后,他环顾四周,只见彩塑的佛菩萨像庄严华丽,墙上壁画精美绝伦,便生了欢喜爱慕之心。于是撩起衣袍跪倒在佛像前暗暗祈祷,恳求佛菩萨保祐他脱此大难,日后若登大宝必定重整河山、保境安民,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发此愿后,便倒在了蒲团上呼呼大睡。少时近二更时分,金兵数十铁骑抢入寺来,举起火把,四下搜寻。康王惊醒,忙躲于佛像身后,瑟瑟发抖。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只有两个老和尚,其他什么人也没有。一定是过江去了,快追!金兵们急忙拥出寺院上马走了。康王始安下心来,躺在佛像身后朦胧欲睡。忽然听见耳边有人大喝:“快起来上马,追兵又来了!”康王吓得跳了起来,茫然说道:“马已累死了,叫我如何跑得过金人铁蹄!”那声音又说:“已备下马了,大王只顾快马加鞭,不要犹豫了”。康王急忙跑出寺外,只见星光下,果然有匹马打着响鼻立在台阶旁。于是抽身上马加上三鞭,疾向城外狂奔。天未明,已至江边,只见江水滔滔,大浪拍岸,无船无渡,两眼一黑,差点晕了过去。身后已见火把点点,耳闻马蹄哒哒,向江边移来,已是穷途末路,生死关头。惊慌之下,提起缰绳,向马屁股上狂抽一鞭,欲跳江自尽。只见那马长嘶一声,跳入涛涛江水中,康王一闭眼,只觉得周围涛声阵阵,水响隆隆,不时有水珠打在脸上,也不敢睁眼,只得听天由命。约过一个时辰后,听见水声变小了,心想莫不是已到了阴曹地府?壮着胆子睁眼一瞧,人马俱已站在了江岸上。康王定下神来,一看已到了对岸,佛菩萨相助,便松了一口气,下马朝江北遥拜,再牵马时,只见马僵立不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泰兴圆悟堂前的一匹泥马。康王赶忙又跪下朝浑身是水的泥马拜了三拜,起身离去。
  行至一村,觉得腹中饥饿,便向村民讨点吃的,顺便一打听方知已到武进县界。那村民告诉他,几个时辰前有几十个胡人骑着马在追一个人,还向他们打听康王的下落。村民们知道被胡人追的一定是好人,于是哄他们说康王已过去两天了,那些胡人听了跺着脚着说,可惜、可惜,便抢了船回去了。康王赵构一直逃到临安,果然即位成了皇帝,庙号高宗。安顿下来后,他专门派人到江北泰兴县重修了圆悟堂,赐名“庆云禅寺”,一直相承至今。
 

6、康王赵构(宋高宗)的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 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录》记载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条中写道;
  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 ,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对于“泥马渡康王”之“渡”,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此条。条中反映出程卓试图将传说附会与历史事实、地理方位对接的努力。但是,身历其处的程卓恐怕很难确指,赵构自磁州南返相州时,神马助其“南渡”之“河”究系哪条。
  南宋人假托太学生陈东之名所作《靖炎两朝见闻录》下卷(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叙此事文字,几乎与下引一节完全相同)中说:
  ……康王遂从宗泽之请,不果使北,将为潜归之计。且闻去年斡离不自遣康王归国后,心甚悔之,既闻康王再使,遣数骑倍道催行。康王单骑躲避,行路困乏,因憩于崔府君庙,不觉困倦,依阶脚假寐。少时,忽有人喝云:“速起上马,追兵将至矣!”康王曰:“无马,奈何?”其人曰:“已备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环顾.果有匹马立于旁。将身一跳上马,一昼夜行七百里。但见马僵立不进,下视之,则崔府君泥马也。
  上引段落,对于崔府君以泥马助佑康王之事记述最详,但只字未及“南渡”。究其内容,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今但举其最为突出的一事:赵构告别宗泽,自磁州出发,途中又憩于(磁州)崔府君庙;乘泥马奔驰七百里后,再步行一日,又回到磁州。全部行程竟只是在原地兜圈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7、泥马赌康王历史典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泥马渡康王

  版本一
  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了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
  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 “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史料记载: 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录》记载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条中写道;
  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 ,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对于“泥马渡康王”之“渡”,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此条。条中反映出程卓试图将传说附会与历史事实、地理方位对接的努力。但是,身历其处的程卓恐怕很难确指,赵构自磁州南返相州时,神马助其“南渡”之“河”究系哪条。
  南宋人假托太学生陈东之名所作《靖炎两朝见闻录》下卷(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叙此事文字,几乎与下引一节完全相同)中说:
  ……康王遂从宗泽之请,不果使北,将为潜归之计。且闻去年斡离不自遣康王归国后,心甚悔之,既闻康王再使,遣数骑倍道催行。康王单骑躲避,行路困乏,因憩于崔府君庙,不觉困倦,依阶脚假寐。少时,忽有人喝云:“速起上马,追兵将至矣!”康王曰:“无马,奈何?”其人曰:“已备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环顾.果有匹马立于旁。将身一跳上马,一昼夜行七百里。但见马僵立不进,下视之,则崔府君泥马也。
  上引段落,对于崔府君以泥马助佑康王之事记述最详,但只字未及“南渡”。究其内容,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今但举其最为突出的一事:赵构告别宗泽,自磁州出发,途中又憩于(磁州)崔府君庙;乘泥马奔驰七百里后,再步行一日,又回到磁州。全部行程竟只是在原地兜圈子。
  版本二
  北宋靖康三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后,掳徽、钦二帝北撤。时金国完颜皇帝降旨,将二帝幽禁于北国五国城不得释放。随即又派四太子会斡离不南侵。会斡离不起胡兵十万,从太原进发。哨马报至中原,百姓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生。金军行至河北真定,会斡离不听闻自宋朝二帝被俘后,朝臣们推举康王赵构主持朝政,便生一计,预派人向康王下书,让他到军中议和,方肯退兵。不然,大军再抵汴梁,寸草不留。康王接书后十分慌乱便于朝臣协商,有一奸臣名王云,本为金国内奸,花言巧语力劝康王为社稷苍生前去议和。那康王生性柔懦,无决断便听信了王云之言,不顾其他朝臣的劝阻,命王云为副使,和他一起前去议和。临上车时,康王想想不对劲,又不想去。王云则仗金人之势,又以彼强我弱为借口,胁迫康王上车,更无君臣之礼,送行的大臣们一个个恨得牙根痒痒的。一行人走到相州时遇到宗正少卿宗泽,宗泽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老师。宗泽听说康王要去金营议和,知道是鸿门宴,便拦住康王劝以要害。王云还想再次胁迫,被宗泽率军杀死。康王方如梦初醒,赶忙调转马头就跑。会斡离不开始听王云密报,知道康王上当还洋洋得意,不久听哨马来报说王云被宗泽所杀,康王跑了。后悔不已,急忙率军来追,不想被宗泽拦住,两军一通撕杀。康王则马不停蹄,不回汴梁直往南跑,他知道金军势大,汴梁经历一番战火后是守不住的。这一路换马,一直从黄河边跑到了长江边,金军冲破了宋军阻拦,也马不停蹄向南追来。康王到了江边,马已累死,只得先找个地方歇脚。向逃难的百姓们一打听才知道到泰兴县。当时泰兴县还没有西乡的过船、蒋华、大生等镇,长江紧挨着县城。因为早就听传金兵要来,县官及大部分百姓早就逃过江去了,留下了一座空城,只有城中的一座小寺院还有二个留着看庙的老僧。寺院门前有两匹泥塑的马,看匾额名叫“圆悟堂”。康王走了进去,也没人招呼,精疲力尽的他一屁股坐在大殿的蒲团上稍作喘息。回过神来后,他环顾四周,只见彩塑的佛菩萨像庄严华丽,墙上壁画精美绝伦,便生了欢喜爱慕之心。于是撩起衣袍跪倒在佛像前暗暗祈祷,恳求佛菩萨保祐他脱此大难,日后若登大宝必定重整河山、保境安民,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发此愿后,便倒在了蒲团上呼呼大睡。少时近二更时分,金兵数十铁骑抢入寺来,举起火把,四下搜寻。康王惊醒,忙躲于佛像身后,瑟瑟发抖。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只有两个老和尚,其他什么人也没有。一定是过江去了,快追!金兵们急忙拥出寺院上马走了。康王始安下心来,躺在佛像身后朦胧欲睡。忽然听见耳边有人大喝:“快起来上马,追兵又来了!”康王吓得跳了起来,茫然说道:“马已累死了,叫我如何跑得过金人铁蹄!”那声音又说:“已备下马了,大王只顾快马加鞭,不要犹豫了”。康王急忙跑出寺外,只见星光下,果然有匹马打着响鼻立在台阶旁。于是抽身上马加上三鞭,疾向城外狂奔。天未明,已至江边,只见江水滔滔,大浪拍岸,无船无渡,两眼一黑,差点晕了过去。身后已见火把点点,耳闻马蹄哒哒,向江边移来,已是穷途末路,生死关头。惊慌之下,提起缰绳,向马屁股上狂抽一鞭,欲跳江自尽。只见那马长嘶一声,跳入涛涛江水中,康王一闭眼,只觉得周围涛声阵阵,水响隆隆,不时有水珠打在脸上,也不敢睁眼,只得听天由命。约过一个时辰后,听见水声变小了,心想莫不是已到了阴曹地府?壮着胆子睁眼一瞧,人马俱已站在了江岸上。康王定下神来,一看已到了对岸,佛菩萨相助,便松了一口气,下马朝江北遥拜,再牵马时,只见马僵立不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泰兴圆悟堂前的一匹泥马。康王赶忙又跪下朝浑身是水的泥马拜了三拜,起身离去。
  行至一村,觉得腹中饥饿,便向村民讨点吃的,顺便一打听方知已到武进县界。那村民告诉他,几个时辰前有几十个胡人骑着马在追一个人,还向他们打听康王的下落。村民们知道被胡人追的一定是好人,于是哄他们说康王已过去两天了,那些胡人听了跺着脚着说,可惜、可惜,便抢了船回去了。康王赵构一直逃到临安,果然即位成了皇帝,庙号高宗。安顿下来后,他专门派人到江北泰兴县重修了圆悟堂,赐名“庆云禅寺”,一直相承至今。
  版本三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说岳全传》的描写
  第二十回 金营神鸟引真主 夹江泥马渡康王
  古风:
  胡马南来表宋作,楼台歌舞春光暮。玉人已去酒后空,西曲当年随帝辂。谁想奢华变作悲,龙争虎斗交相持。京城鼙鼓旌旗急,囗风逐人将士离。亲皇后妃俱遭谴,义士忠臣无计转。黄云白草蔽胡尘,促去銮舆关塞远。致令天下勤王心,临歧还觉嗟怨深。欲挽干戈回日月,中原奚忍见倾沉。金陵气运留英主,竟产英雄获相遇。夹江夜走有神驹,神驹英主今何处?崔君庙畔树苍苍,行人经过几斜阳。中兴事业浑如梦,尽村渔歌在沧浪。
  话说当时众平章喝住崔孝要杀。崔孝大叫道:“老汉无罪!”平章道:“我念你医马有功,通情放了你进去,为何直到此时才回?倘或狼主晓得,岂不连累我们?”崔孝道:“里边陷阱甚多,没处寻觅。况且老汉有了些年纪,行走不动,故此耽搁久了。望平章原情饶罪!”平章道:“也罢,念你旧情分上,姑恕你一次,下次再不许到此处来。”崔孝连连说:“不来!不来!”飞跑的奔回。每日里,仍往各营头去看马,留心打听康王消息,不提。
  且说兀术过了新春,到了二月半边,仍起五十万人马,并各国番兵,诸位殿下,一同随征,杀奔南朝。这就是金兀术二进中原。一路上,但见那些番兵威风杀气,分明是:丰都失了城门锁,放出一班恶鬼来。
  行到四月中旬,方进了潞安州城门。你道这次为何来迟?只因在路上打了几次围场,故此迟延了日子。兀术把陆节度尽忠之事,与众殿下细说了一番,众殿下莫不赞叹。不一日,又至两狼关。又把雷震三山口、炮炸两狼关的事也说一遍。众殿下俱道:“此乃我主洪福齐天所致。”迤逦到了河间府,兀术传令:“不许入城骚扰百姓,有负张叔夜投顺之心。”又一日,到了黄河,已是六月中旬了,天气炎热。兀术传令:“仍旧沿河一带安下了营盘,待等天气稍凉,然后渡河。”
  倏忽之间,又到了七月十五日。兀术先已传令,搭起一座芦篷,宰了多少猪羊鱼鸭之类,望北祀祖。把祭礼摆得端正,众王爷早已齐集伺候。只见兀术坐了火龙驹,后边跟着一个王子,穿着大红回龙夹纱战袍,金较带勒腰,左挂弓,右插箭,挂口腰刀,坐下红缨马,头戴束发紫金冠,两根雉鸡尾左右分开。那崔孝也跟在后头来看,打听得就是康王。那康王正走之间,坐下马忽然打了个前失,几乎跌下马来。那康王忙忙把扯手一勒,这马就趁势立了起来。兀术回头见了,大喜道:“王儿马上的本事,倒也好了。”不道殿下因马这一蹲,飞鱼袋内这张雕弓坠在地下。那崔孝走上一步,拾起弓来,双手递上,说道:“殿下收好了。”兀术听见崔孝是中原口音,便问:“你是何人?”崔孝便向马前跪下,答道:“小臣崔孝,原是中原人氏,在狼主这里医马,今已十九年了。”兀术大喜道:“看你这个老人家倒也忠厚,就着你仗侍殿下,待某家取了宋朝天下,封你个大大的官儿便了。”崔孝谢了,就跟着康王来至厂前,下马进来,见了王伯、王叔。
  兀术望北遥祭,叩拜已毕,一众人回到营中,席地而坐,把酒筵摆齐了吃酒。九殿下也就坐在下面。众王子心上好生不悦,暗道:“子侄们甚多,偏要这个小南蛮为子做什么?”那里晓得这九殿下坐在下边,不觉低头流下泪来,暗想:“外国蛮人,尚有祖先。独我二帝蒙尘,宗庙毁伤,皇天不佑,岂不伤心?”兀术正在欢呼畅饮,看见康王含泪不饮,便问:“王儿为何不饮?”崔孝听见,连忙跪下奏道:“殿下因适才受了惊恐,此时心中疼痛,身上不安,故饮不下喉。”兀术道:“既如此,你可扶殿下到后营将养罢!”崔孝领命,扶了康王回到本帐。康王进了帐中,悲哭起来。崔孝选进后边帐房,吩咐小番:“殿下身子不快,你们不要进来,都在外面伺候。”小番答应一声,乐得往帐房外面好顽要。这崔季来到里边,遂叫:“殿下,二帝有旨,快些跪接。”康王听了,连忙跪下。崔季遂在夹衣内拆出二帝血诏,奉上康王。康王接在手中,细细一看,越增悲戚。忽有小番来报:“狼主来了。”康王慌忙将血诏藏在贴身,出营来接。兀术进帐坐下问道:“王儿好了么?”殿下忙谢道:“父王,臣儿略觉好些了,多蒙父王挂念。”
  正说之间,只见半空中一只大鸟好比母鸡一般,身上毛片,俱是五彩夺目,落在对面帐篷顶上,朝着营中叫道:“赵构!赵构!此时不走,还等什么时候?”崔孝听了,十分吃惊,兀术问道:“这个鸟叫些什么?从不曾听见这般鸟音,倒像你们南朝人说话一般。”康王道:“此是怪鸟,我们中国常有,名为‘囗囗’,见则不祥。他在那里骂父王。”兀术道:“听他在那里骂我什么?”康王道:“臣儿不敢说。”兀术道:“此非你之罪,不妨说来我听。”康王道:“他骂父王道:‘骚羯狗!骚羯狗!绝了你喉,断了你首!’”兀术怒道:“待某家射他下来。”康王道:“父王赐与臣儿射了罢。”兀术道:“好,就看王儿弓箭何如?”康王起身拈弓搭箭,暗暗祷告道:“若是神鸟,引我逃命,天不绝宋祚,此箭射去,箭到鸟落。”祝罢,一箭射去。那神鸟张开口,把箭衔了就飞。崔孝即忙把康王的马牵将过来,叫道:“殿下,快上马追去!”
  这康王跳上马,随了这神鸟追去。崔孝执鞭赶上,跟在后边。逢营头,走营头;逢帐房,踹帐房,一直追去。兀术尚自坐着,看见康王如飞追去,暗想:“这呆孩子,这枝箭能值几何,如此追赶?”兀术转身仍往大帐中去,与众王子吃酒取乐。不一会,有平章报道:“殿下在营中发辔头,踹坏了几个帐房,连人都踹坏了。”兀术大喝一声:“什么大事?也来报我!”平章嘿然不敢再说,只得出去。倒是众王子见兀术将殿下如此爱惜,好生不服,便道:“昌平王,踹坏了帐房人口不打紧。但殿下年轻,不惯骑马,倘然跌下来,跌坏了殿下,这怎么处?”兀术笑道:“王兄们说的不差,小弟暂别。”就出帐房来,跨上火龙驹,问小番道:“你们可见殿下那里去了?”小番道:“殿下出了营,一直去了。”兀术加鞭赶去。
  且说崔孝那里赶得上,正在气喘,兀术见了道:“吓!必定这老南蛮说了些什么?你不知天下皆属于我,你往那里走?”大叫:“王儿!你往那里走?还不回来!”康王在前边听了,吓得魂不附体,只是往前奔。兀术暗想:“这孩子不知道也罢,待我射他下来。”就取弓在手,搭上箭,望康王马后一箭,正中在马后腿上。那马一跳,把康王掀下马来,爬起来就走。兀术笑道:“吓坏了我儿了。”
  康王正在危急,只见树林中走出一个老汉,方巾道服,一手牵着一匹马,一手一条马鞭;叫声:“主公快上马!”康王也不答应,接鞭跳上了马飞跑。兀术在后见了,大怒,拍马追来,骂道:“老南蛮!我转来杀你。”那康王一马跑到夹江,举目一望,但见一带长江,茫茫大水。在后兀术又追来,急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叫一声:“天丧我也!”这一声叫喊,忽然那马两蹄一举,背着康王向江中哄的一声响,跳入江中。兀术看见,大叫一声:“不好了!”赶到江边一望,不见了康王,便呜呜咽咽哭回来。到林中寻那老人,并无踪迹。再走几步,但见崔孝已自刎在路旁。兀术大哭回营。众王子俱来问道:“追赶殿下如何了?”兀术含泪将康王追入江心之事说了一遍。众王子道:“可惜,可惜!这是他没福,王兄且勿悲伤。”各各相劝,慢表。
  且说那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比雾里一般,那里敢开眼睛,耳朵内但听得呼呼水响。不一个时辰,那马早已过了夹江,跳上岸来。又行了一程,到一茂林之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望林中跑进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去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看得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门,门内站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暗自想道:“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走上殿,向神举手言道:“我赵构深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旁边寻块石头顶住了。然后走进来,向神厨里睡了。此回叫做“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正是:天枢拱北辰,地轴趋南曜。神灵随默佑,泥马渡江潮。毕竟不知康正在庙中,有何人来救,且听下回分解。
  谢谢,希望采纳。
  传说地点
  相传“泥马渡康王”的故事版本一发生在今山东省泰安肥城市内,至今有一条名为康王河的河流在此;版本二发生在江苏泰兴、靖江一线。
 

8、顺义区西小营村有一户的房子都100多年了,老两口是种菜的盖不起,为什么都村委会和国家都不帮助?


呵呵!无奈呀!现在的社会就这样!当官的有谁会替老百姓着想?基本上都是上位了就想办法捞钱!你要有心帮他们的话,拍段视频放到网上,或者找记者曝曝光!看看会不会有效果!
 

9、赵构被迫逃往江南,在临安即位,的背景资料


宋高宗(赵构)
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后有忠臣之子李马舍生忘死地背着他逃至河边,又驾船过河,才幸免于难。事后,赵构为了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故事。他担心李马会揭穿真相,便将李马药哑,不久杀死了李马。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使得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死后的庙号为高宗。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高宗赵构,生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五月二十一日,为徽宗第九子。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赵构本与皇位无缘,然而,靖康之变中,赵宋宗室多被金兵掳去,惟独赵构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时年21岁的赵构登基,重建赵宋政权。
但是,高宗这个“中兴之主”实在是有名无实,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都无法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他的“恐金症”不可救药。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抗金战场上的胜负如何,他都是一味地投降求和,在金人面前极尽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丑态。历史安排了一个谈“金”色变的君主来承担抗金御侮的使命,无论如何是难有成就的。流离朝廷:“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大凡开国帝王,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人们由此对他们“真命天子”的身份确信不疑,赵构也不例外。南宋民间流传着“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赵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历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的事情就与传说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的头上。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须逃跑。钦宗只好命肃王赵枢代替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钦宗答应割地、赔款等要求后,金人暂时撤军,肃王却没有被放还,而是被掳北去,当了赵构的替死鬼。
另一说为南宋初年,赵构已经即位,朝廷迁到扬州,金兵大举南下,前锋即将攻到扬州城下,赵构事先没有得到战报,此时闻讯,连夜仓皇出逃。他怕追兵赶上,藏匿在江边神祠内,月光下忽然发现祠中泥塑马动了起来,于是乘骑此马渡过长江,逃到了杭州。
在北宋末南宋初的这段时期内从北到南、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即位前,在河北的逃跑途中,赵构和大臣在寒冷的旷野中烧柴温饭,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即位不久,又发生兵变。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包围行宫,诛杀宦官,胁迫高宗让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兵变历时两月,后由韩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复辟。仅仅过了半年,金兵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扑宋廷所在地杭州而来。高宗退无可退,只得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状可想而知。一次,高宗饥饿难耐,命令停船靠岸,自己步行到一所寺院索食,僧人不及准备,只好以5枚炊饼进献,赵构居然连吃了三枚半,原本养尊处优的他方才真切地体味到饥寒交迫的感受。
但是这一切似乎并未磨砺出赵构坚韧的意志,也没有激发起他的斗志;恰恰相反,曾经在金营作人质的经历,让赵构亲眼目睹了金兵的强悍和凶残,每当想起,他还心有余悸。他抛弃了父兄被掳、国土沦陷的国仇家恨和中原浴血奋战的军民,宁可忍受道路风霜,只为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逃跑途中,高宗还时时不忘向金人乞和,他一再派出使者前往金营,在国书中竟然自称“康王”,说自己未得金朝允许黄天荡之役就登基称帝,实为大错,现在甘愿放弃帝位,向金朝称臣。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之态跃然纸上。高宗的哀求根本阻挡不了金兵继续南下,倒是南宋广大军民的奋起抵抗,使金兵屡遭挫败,加上江南气候潮湿,河道密布,不利于金朝骑兵作战,金军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军民的不断攻击。撤至镇江时,宋将韩世忠率水师截断了金兵的归路,将其逼入建康东北70里处的黄天荡,宋军以8000人的兵力包围10万金兵。双方相持48天,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最后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兀术大军刚逃出了韩世忠的包围,抵达建康,又遭遇岳飞所部阻击,又被打败,岳飞收复建康。金军此后再也不敢渡江。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相比之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临安(杭州)念念不忘。那里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来,杭州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一跃成为繁华秀丽的“东南第一州”,它对于刚刚饱经流离之苦、热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编辑本段]关于宋高宗评价问题的商榷
关于宋高宗的评价问题,历代倾向于定位为昏庸之主,只是北宋是在仓促之间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当高宗南渡时,身边亲兵仅一千余人,然而通过各种方法,迅速调集人员防守住了淮河、长江,同时建立了南宋的根基。相比于明代,有明一代虽然一直经营南都(南京),整个南方的经营有过于北宋对南方的经营,南京六部七卿设置齐全,官僚机构完备,且四镇军事实力强大,而观于甲申以后,南明竟不能守,史可法虽然一代忠勇,令人欷歔,但是在调停部署上近乎昏聩,四镇顷刻土崩瓦解,到最后永历缅甸被俘,南明群臣尽为诛戮,酷烈之甚,与宋高宗相比,岂能谓高宗昏庸无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关键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