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蒸脸器有人用过木?好用吗有效果吗猪头-2、我是猪头么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
3、东坡肘子为什么叫东坡肘子?
4、文言文东坡画扇中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5、东坡居士是谁东坡居士是在东坡上住吗补充: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为什么
6、东坡肉,东坡肘子,为什么叫“东坡”?和苏东坡有关?
7、
8、
1、蒸脸器有人用过木?好用吗有效果吗猪头-
蒸脸器还挺好用的 皮肤感觉细腻了 还要看个人肤质 麻烦好评~~~
2、 我是猪头么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是猪头我不
这么重复下去就是了。。。。。
3、东坡肘子为什么叫东坡肘子?
东坡是指我国古代大诗人苏东坡,肘子是指菜肴的主料。据载,他还是难得 的美食名家,不仅懂吃,而且还善烹调,厨艺水平相当高,特别对肘子的烧制,更 有其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还给后人留下了“慢着火,少着水,时候到 了它自美”的宝贵经验。从菜肴的制作实践来看,这句话很富有哲理,其中包含了 深刻的辩证关系,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菜肴制作,特别是类似东坡肘子这样的菜 肴制作,同样还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指导作用。
懂得正宗东坡肘子制作方法的 人,每每在此菜制作时,都会想起诗人留下来的美好诗句,以此作为菜肴制作的 指导原则,即使到了菜肴制作融科学技术应用于内的今天来看,诗人所阐述的制 菜经验也是不过时的。
肘子在这里当然也就是指菜肴的主料而言,成莱以后,它那枣红透亮的颜 色;油亮诱人的光泽;酥香质嫩,食之化渣,浓而不油,油而不腻的口感;咸鲜醇 香,汁浓味厚的口味;香飘四溢的特有味道,都构成了菜肴独特的风味特点,集美 的口感、美的口味于一菜,充分体现了川菜特有的烹调方法和口味调剂的技术之 精湛,使此菜早已成为川菜名馔,并跻身于筵席大菜之中,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
4、文言文东坡画扇中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出自何远《春渚纪闻》和苏轼《书南史卢度传》)
北宋苏东坡极富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
”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四十五岁时苏东坡在监狱被关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
后来他在一片杂记中说:“我从小就不喜欢杀生,可是也没有完全断绝过。近年来开始不杀猪羊了,可是生性喜欢吃蟹蛤,免不了有时要杀。去年得罪被关进监狱,开始以为不能脱身了,不想后来获得幸免,于是从此不再杀一物。有时买来蟹蛤,都放进江中。
虽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许有个万一吧。
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锅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因为自己也经历过了患难,和在厨房中的鸡鸭没有区别,不想再因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这无穷无尽的恐惧。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记美味,有时买死的蟹蛤来吃。”
相关文阅读:
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
译文:
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娟的钱两万不还,公差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正好父亲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好事者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
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
5、东坡居士是谁东坡居士是在东坡上住吗补充: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为什么
东坡居士是苏轼(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6、东坡肉,东坡肘子,为什么叫“东坡”?和苏东坡有关?
==========================百度知道【中国大明白】整理==============================
"东坡肉"的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
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百度知道【中国大明白】整理==============================
附带送你它的做法:
东坡肉
配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
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 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 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