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鳢鱼肠的功效主治什么疾病?2、鳢肠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3、鳢肠是如何分布的?
4、鳢肠有什么特点呢?
5、鳢肠主治哪些病症?
6、鳢鱼肉的功效有哪些?
7、鳢鱼对人体有什么功效呢?
8、鳢肠形态特征是什么?
9、鳢肠生眉方是什么?
1、鳢鱼肠的功效主治什么疾病?
鳢鱼肠的功效主治:冷败疮中生虫。用五味调料炙香,研成末,外敷,可以治疗痔瘘、蛀骨干疮。
2、 鳢肠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1)休眠与萌发种子具休眠期,通过冬季低温休眠即已解除。萌发起点温度为15°C,最适温度为20-30°C,35°C以上仍可萌发,因而发生期较长。鳢肠属湿生杂草,萌发期的早迟、萌发量的大小及高峰期的长短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10%以下不萌发,10%-20%萌发较慢,萌发量少,不易形成高峰,20%-30%萌发量大,易形成高峰。
土壤水分饱和及有薄水条件下萌发减慢,水层3厘米以上萌发受抑制。鳢肠种子较小,千粒重仅0。5-0。6克,以浅层萌发为主,土层1厘米以下萌发较少,但每翻动一次土层,均可形成一次萌发高峰。2)营养生长鳢肠幼苗期生长较慢,3-4叶期发生分枝后生长加快。
植株高低及分枝的多少首先与光照强度有关,在田边或空地,植株高大,分枝较多。由于植株多在基部分枝,分枝发生较早。在稻田中。封行前发生的鳢肠,分枝多,植株高大,中后期发生的植株,由于稻苗的荫蔽,生长矮小,往往不分枝;其次与湿度有关,在土壤水分充分湿润及饱和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湿润条件下次之,在干旱及淹有浅水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但长势较差,鳢肠耐盐碱,在含盐量达0。
5%以上的中重盐土上,基部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出大量不定根,以吸收土壤表层含盐量少的水分。鳢肠植株再生力强,在田间管理中植株折断后,基部很快长出不定根,恢复生长,俗名称之为“还魂草”。3)开花结实鳢肠属短日照植物,7月底8月初始花,花期较长,可达10-11月,开花次序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花后半月左右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黑色,易脱落。
开花结实与光照强度有关,田边、沟边、埂边结实量较多,田间较少,种子随水及堆肥传人田间。
3、鳢肠是如何分布的?
分布与为害鳢肠分布全国,由于适应性强,在低湿旱地、菜园、果园以及稻田均有为害,其中以灌水及时、长期湿润的稻田为害较重。
4、鳢肠有什么特点呢?
茎下部平卧,节着土易生根,全株被糙毛。茎、叶折断后 有深色的水汁,植株干后呈黑褐色。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 橢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为绿色,长椭圆形; 缘花舌状白色。瘦果扁四棱形,黑褐色,有明显的小瘤状突 起。幼苗:子叶卵形,光滑无毛。下、上胚轴均发达,密被向 上伏生毛。初生叶对生,全缘或具稀细齿,三出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尤~35丈,需光,近土表层的 子实萌发。子实具原生休眠。鳢肠发生遍及全国。为秋熟旱作物地主要杂草之一,湿 润土壤发生更甚。
5、鳢肠主治哪些病症?
鳢肠别名莲子草、旱莲草、金陵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孙头、猪牙草。鳢肠草味甘、酸,性平,无毒。主治血痢、针灸疮发致出血不止,敷后马上止血。用汁涂眉毛、头发间,使之生长快而多。乌须黑发,补益肾阴。止血排脓,通导小肠,敷一切疮肿。用膏点鼻中,益脑。附方:1.治一切眼病,翳膜遮睛,清凉大脑,治头痛,能生发:五月五日清晨制作,旱莲草一把,蓝叶一把,油一斤,同浸泡,密封四十九日,每次睡觉时,用铁匙点药摩头顶上四十九遍,久用作用很好。2.疔疮恶肿:五月五日收旱莲草阴干,露一夜后收放,遇患病时嚼一叶贴上,外用消毒膏保护,贴二三日疔消。3.尿血:旱莲草、车前草各等份,捣取汁,每次空腹服三杯,病愈停服。
6、鳢鱼肉的功效有哪些?
鳢鱼肉的功效:性味味甘,性寒,无毒。功效主治:利气,利大小便,治各种痔及湿痹、面目浮肿,妊娠有水气。制成鱼汤,可以治疗风气、脚气,效果非常好。
7、鳢鱼对人体有什么功效呢?
鳢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
8、鳢肠形态特征是什么?
茎匍匐状或近直立,全株被白色瘤基糙伏毛。高15-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着土后节上易生根,全株干后常变黑色。单叶对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细齿,两面被密硬糙毛,基三出脉,无叶柄。头状花序1-2个腋生或顶生,卵形,直径0.5-0.8厘米,有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5-6个排成2层,卵形或长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外部被紧贴的硬糙毛;缘花舌状,白色,2层,顶端2浅裂或全缘,两性、结实。盘花管状,白色,顶端4齿裂,两性、结实。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具小瘤状突起,无毛,冠毛退化成2-3个小鳞片。
9、鳢肠生眉方是什么?
鳢肠生眉方是:用鳢肠汁涂眉发,生速而繁(鳢肠又称旱莲草、墨旱莲、金陵草)。